放牛班的春天人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爱的奇效——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也许没有人会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静而长远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有这样一所监狱般的寄宿学院,他们的校长冷酷、无情、虚伪而残忍,里面住着的学生们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小孩。
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
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甚至是拿破仑那样的将军。
刻板的校长只能以自己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
然而一个被公认为一事无成的人——马修来了,怀着对不良孩子们无私的爱,来了。
就这样,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
他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
是的,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过气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
影片从顽皮的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修的“善良、宽容而充满爱”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马修到一所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但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
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马修的第一节课是恐怖的,但结局是成功的。
走在教室外面就可以听到教室内学生炸开了锅,通过玻璃就可以看到里面打闹成一团,秩序很遭。
但我们可以看他的课堂行为:一进门,他又一次听到学生喊“秃头来了”,但却没有怪罪;看到人体骷髅的嘴里叼着烟,只是幽默的说道“上课时间不准抽烟,大家都一视同仁,你(指向骷髅)也不能例外”,没有怪罪这件事;差点摔倒,把皮包掉在地上被学生传来传去,马修老师歇斯底里喊了几声但不能奏效,直到院长来后学生才停止哄抢,不过马修老师仍在为犯错学生考虑——为学生保密,使学生免于院长的处罚,这下学生心里开始犯嘀咕了,开始怀疑了,“以前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呀”;和乐格克的协议,以及入情入理的说教,可见马修老师的教育态度;皮埃尔在教室维持秩序,但却在黑板上带头画马修老师的“秃头”图像,但马修老师仍不生气,仍然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最后就是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开始写写自己的未来理想——“令我惊讶的是每个人都写了,但除了佩皮诺……”不过马修老师仍然不是吵、不是骂,而是和风细雨的与佩皮诺聊天。
放牛班的春天人物简介《放牛班的春天》人物介绍:1、克莱门特·马修老师他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
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2、少年皮埃尔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
长相帅气,是学生中的代表人物,因为家庭原因为人喜欢恶作剧,但本性善良,尤其是歌声嘹亮,音色俱佳,颇受马修老师的器重,长大后成为首屈一指的大音乐家。
3、拉齐校长最惹人讨厌的人,自私自利,为人冷酷,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感受,而且喜欢夺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最后被联合投诉而下台。
4、派皮诺一位很可爱的小孩子,不会唱歌但是依然很受到老师的喜爱,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心中那默默流淌的乐音,当马修最终被校长辞退时,他拎着小包袱追到了校门口,牵住马修先生的手,那一刻,“一道绚烂金光,在小路尽头闪烁”。
5、皮埃尔的妈妈漂亮善良的妇女,是唯一的女主演,关心自己的孩子,且极受马修老师的敬仰。
影片评价《放牛班的春天》这样的剧情堪称法国版的“麻辣教师”;主题结构并不算新鲜,却把轻松逗趣、温馨可爱推到极致,并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以及对问题学生的关怀,唤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
该片没有美女、没有暴力、没有动作、没有太多商业元素,该片如一股清流,用最古典的技法说出了一则最纯真的故事,将长期被“电影机器”围攻的观众心灵彻底清洗了一番。
这是一部轻松愉悦,并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艺术享受的电影。
它一点也不压抑沉闷,而是活泼轻快的,还略带那么一点诙谐幽默,但它也不会像通常的法国喜剧片如《郁金香芳芳》那样的聒噪吵闹。
它是潮湿温暖的记忆,是轻轻飞扬的柔风,观众们就那样苍白地面对它,不会喜悦,也不会悲伤,只会感动,而且是回味无穷的唏嘘感动,像我,则更会心存感激。
572017年第04期《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是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导演的,影片中主要讲述了正在人生低谷期的马修来到了“塘底”教书育人的故事。
在片中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但是却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关于音乐教育,这是各国音乐教育者都在一直讨论的课题。
在《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为观众们解读了教育、音乐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一、 在教育中的宽容与惩罚在这部影片之中,宽容与惩罚是一对基本关系。
以哈珊校长为典型代表而形成了“惩罚”这一极,象征着教育教学中的“恶”,以马桑大叔代表形成了“宽容”一极,象征在教育中的“善”。
在这里所指的“善”只是一种宗教,虽然宗教也具有教育的作用,同时教育也能以宗教为方法,但这并不是教育自身的性质。
而以马老师为典型代表,在影片描述“惩罚”与“宽容”关系时,可以全面体现出教师职业特征与教育教学的爱。
这种爱远远胜过了我们现代对教育爱的抽象理解,给人们以深刻的认识和启示。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马修教师与一众问题儿童之间的故事。
教育需要人们的爱,问题儿童更加需要人们的爱。
但怎样爱学生,如何对待学生的爱,如何向学生表达爱,在《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通过马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极为生动及具体的呈现,在这样的爱中包含着惩罚、包含着宽容,同时也包含着惩罚与宽容相结合的原则,并重点彰显在马修与学生“谈判”上。
宽容作为爱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宽容。
但爱并不是简单表现在“宽容”上,爱同样也可以表现在对学生的洗垢求瘢上。
可以说马修是一位很有爱心的教师,并且能够将学生的宽容具体化。
[1]莫航治是一位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男孩,但心肠却有些不善良,他对马修教师始终充满了敌意和怀疑,但马老师一再地原谅他,在多次帮助他之后,终于感化了他,让他成为了合唱团的主唱,在马修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下,莫航治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音乐指挥家。
古尔班是一个会吹口琴但唱歌有些五音不全的男孩,也就是他领头唱一些攻击马修老师的歌曲;他的梦想是长大之后当宇航员,他偷走了学校的钱,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但马修教师帮他把钱还给了学校,并且也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校长。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影评让我们先看看影片中的这些人物。
马修老师,其貌不扬,内心善良,却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在经历了多年的漂泊和在音乐上的无所成就后,他来到了“池塘之底”学校当老师。
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他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
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阳光的一面逐渐展现出来,但最后他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马修老师是一个臆想中的理想父亲形象,他对我们很好,允许我们犯错,从不使用粗暴的手段来对待我们的胡闹,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和潜力,并鼓励和指导我们。
然而,他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芸芸众生中平凡而普通的一员。
这样的父亲,一方面会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温情,另一方面又不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我们不用担心处于他的阴影之下。
多年后,功成名就的皮埃尔回乡时,已经忘记了那个秃顶老头的名字。
这表明自私的我们将他的那些关爱视为理所当然,无需报答。
那些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时刻,在我们成功后往往被渐渐遗忘。
我们记得有这样一个人,但却忘记了他所做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宣称,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我们不欠任何人。
这样,我们就不再需要感恩。
皮埃尔的母亲是一位美丽优雅的单身母亲,她让可怜的马修老师爱过、痛过,最后马修老师只能尴尬地坐在街头的咖啡桌边,目送她搭上机械师的汽车远去。
这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母亲形象,美丽而永远美丽,无条件地爱我们,为我们默默奉献。
我们认为母亲只属于我们自己,所以片中其貌不扬的马修老师只能单相思。
平凡普通的马修老师只能像父亲一样对待我们,但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父亲。
因为他太平凡了,自命不凡的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人成为我们的父亲。
但我们不拒绝他像父亲一样爱护我们。
其实,没有人可以成为我们的父亲,最终,母亲为了我们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机械师,孤独终老,捍卫了我们心中圣母般的贞洁形象。
然而,我们呢?直到母亲去世,我们才回到故里,在此之前,我们是否真的还记得母亲?我们是否意识到她为了我们放弃了太多的幸福,这样是否公平呢?皮埃尔是电影的中心人物,他“天使面孔,毒蛇心肠”。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感动的法国经典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在春天维持传统,独立完成牧场的管理的故事。
影片的主要角色有:小马奇、菲利普、弗朗西斯卡、毛里汤、马塞尔等。
他们都在放牛班找到平静、幸福、友谊和爱的温馨。
小马奇是影片的主角,他十分勇敢,有着坚韧的毅力和热情的性格,他经常帮助其他孩子做事,并且把他们团结起来。
他是菲利普最忠实的朋友,他和菲利普一起对抗苦难,发现希望,面对挫折,实现梦想。
菲利普是放牛班的传奇,他有着勇敢、坚韧、热情、顽强的性格,他非常崇尚自由、乐观、豪爽,他把放牛班的传统和精神传播下去,感染其他孩子,使他们有了希望、勇气去拼搏,实现梦想。
弗朗西斯卡是放牛班的先驱,他有一份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守着原则,以“自尊”为名,他执著、傲慢、任性,当他的希望没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非常的气愤,但他最终也会克服那些挫折,坚守信念,发现希望。
毛里汤是放牛班的善良者,他有着友善、乐观、善良的性格,他一直乐于助人,乐观地面对挫折,他把激情注入放牛班,带给大家勇气、信心和希望,他是放牛班的力量之源。
马塞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他有着深厚的友谊,不畏艰辛,勇敢地直面挫折,帮助他的朋友们实现梦想,马塞尔也受到了毛里汤的激励,他也把希望带入放牛班,让他们有了更多挑战和希望。
这部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在艰苦中探索真理,勇于挑战挫折,充满希望。
这部影片用温暖的气氛和美好的场景,再现了放牛班和他们的传统,审视了孩子们的友谊、勇气、毅力、追求理想的精神。
《放牛班的春天》对年轻孩子有着深刻的启发,让他们明白,生活充满希望,只要有勇气去追求,总可以在挫折中找到希望。
同时,影片也提醒大家学会珍惜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实现最美好的梦想。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影评今天我观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很有感触。
主人公马修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1、他懂得尊重和关爱孩子,宽厚仁慈,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转变孩子的行为,懂得因材施教,是个好老师。
2、他虽然落魄,是个过气的音乐家,但他为了拯救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作曲,并且在校长反对之下坚持自己的做法,形象高大。
马修被校长开除被迫悄然离开,当他以为孩子们不会留恋他,内心难过的时候,却发现孩子们从窗口放飞写字的纸飞机,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的眷恋之情。
他满足了,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一情节画面最让我感动。
孩子们的这个举动证明马修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已经转变了孩子们。
后来莫翰奇成为了出色的音乐家不正是马修老师启蒙教育成功的见证吗?马修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尽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学会内省,自主地去改正错误,而不是像校长那样实施暴力处罚,使师生关系更糟糕。
他懂得因材施教,激发孩子们追逐梦想。
孩子们喜欢音乐,他就组建合唱团,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感觉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和身边的同事,他得到了同事和家长的支持,有效的教育必然是团结合作的产物,而非孤军奋战。
相反,校长及他以下的教工,学生犯错,他们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如禁锢、毒打、虐待等,让学生屈服于他们的淫威之下,表面上震慑了学生,但实际上滋生了学生对老师的报复心理,从心底里厌恶老师。
校长用固有的思维不调查研究就冤枉孟丹盗窃学校钱财,并毒打了他,导致后来孟丹火烧学校宿舍。
这是学生对学校专制的极端报复,证明学校教育失败至极。
这样的学校管理模式没有以学生为本,不尊重关爱学生,一味强调老师的权威,一味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老师,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首先要高度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绝对不能体罚或变相惩罚学生,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犯错,要多方面分析原因,找出症结去解决。
雨荷文学社材料:《放牛班的春天》一、电影剧情:世界着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杭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克莱蒙·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所有领域经历了系列挫折后,他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
音乐创作的梦想,爱情诗意的浪漫,年少意气的轻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克莱蒙·马修到任后发现学校的校长哈珊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他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
他被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以及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当他发现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时,性格沉静的克莱蒙·马修尝试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杭奇。
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
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最后因为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了贝比诺。
二、人物解析:1、“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贝比诺,古怪固执的莫杭奇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简介总结.doc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个小镇上寄宿学校的男孩合唱团的故事,该合唱团由苛刻的音乐教师克莱门特指导。
他严格地管理学生,强制他们遵守团队规则,
并且要求他们不断地练习。
在电影中,克莱门特的新来助手,在帮助他调整合唱团的声音的同时,也发掘了一个
声音天分超群的男孩皮埃尔。
皮埃尔之前因行为方面的问题而被排除在学校之外,但是克
莱门特感受到了皮埃尔的音乐才华,并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训练他。
电影中还描绘了克莱门特的人性与责任心的方面,他对皮埃尔的培训使他得到了音乐
界的赞誉,但对于皮埃尔的个人问题,他并没有完全解决,并在皮埃尔逃学后深感遗憾。
《放牛班的春天》传达了对人性与音乐的探索,通过生动的角色塑造,展现了人为什
么会追寻音乐,并表达了强于语言的音乐的力量。
该电影也强调了学校教育中涵盖了很多
社会问题和人格塑造方面的因素。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充满感动和人性关怀的电影,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
带给观众启迪和思索。
雨荷文学社材料:《放牛班的春天》一、电影剧情: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杭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克莱蒙·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所有领域经历了系列挫折后,他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
音乐创作的梦想,爱情诗意的浪漫,年少意气的轻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克莱蒙·马修到任后发现学校的校长哈珊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他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
他被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以及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当他发现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时,性格沉静的克莱蒙·马修尝试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杭奇。
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
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最后因为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了贝比诺。
二、人物解析:1、“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贝比诺,古怪固执的莫杭奇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浅析摘要: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
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
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音乐;成长;教育;池塘之底;一、正文1、影片情节介绍1.1、影片情节内容《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杰拉尔·朱诺,狄迪尔·弗拉蒙,雅克·贝汉等主演的法国影片。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耶尔·莫昂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旧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捣蛋和被罚,学习和改造,压抑和等待,生活日复一日,了无新意。
这一天,来了一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中年秃头男士克莱蒙·马修,他的任务是接替一位被顽童们折磨得遍身伤痕的学监。
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了一个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无望的未来,暴戾,不信任弥漫在四周。
到任后克莱蒙·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蒙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克莱蒙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目的是重塑这一群放浪孩子们的心灵。
克莱蒙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耶尔·莫昂奇,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蒙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放牛班的春天英文角色摘要:1.引言2.放牛班的春天英文角色介绍3.英文角色在电影中的表现和影响4.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及英文角色的体现5.结论正文:【引言】《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法国电影,自2004 年上映以来,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教育内涵,感动了无数观众。
影片讲述了一位充满爱心的音乐教师马修,在一个被称为“放牛班”的乡村小学,以音乐为载体,改变一群问题学生的成长历程。
影片中的英文角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影片增色不少。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英文角色,以及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和影响。
【放牛班的春天英文角色介绍】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几个重要的英文角色。
首先是马修老师(Mathieu),他是一位充满热情和爱心的音乐教师,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他来到了这所乡村小学。
其次是皮埃尔(Pierre),他是一个聪明但性格孤僻的学生,对音乐充满了热爱。
还有佩皮诺(Pépino),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学生,喜欢帮助别人,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
以及玛丽(Marie),她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女孩,为了帮助马修老师,愿意付出一切。
【英文角色在电影中的表现和影响】马修老师在电影中,用音乐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帮助他们找到了自我价值。
他带领学生们成立了一个合唱团,演唱了许多英文歌曲,其中包括电影的主题曲《Les choristes》(合唱团)。
这首曲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成为了影片的灵魂。
皮埃尔在电影中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他的独唱部分令人印象深刻。
佩皮诺则通过帮助马修老师,展现出了他乐观的一面。
玛丽则在影片中一直支持着马修老师,成为了他坚强的后盾。
【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及英文角色的体现】《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是教育与成长。
英文角色在电影中体现了这一主题。
马修老师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爱和关怀,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爱心、有自信的人。
皮埃尔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摆脱了孤独的阴影。
佩皮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会了乐观面对生活。
从中学生的人格与发展的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位音乐教师克莱门特·马修在一所寄宿学校里用音乐改变了一群问题学生的故事。
从中学生的人格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1.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克莱门特·马修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对于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2. 激发内在潜能: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才能,关键是如何激发这些潜能。
克莱门特·马修通过举办音乐会、组织合唱团等方式,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这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克莱门特·马修通过组建合唱团,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协作、如何互相支持。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对于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莱门特·马修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困难。
这种关爱和支持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5. 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克莱门特·马修在面对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压力时,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勇敢地承担起教育责任。
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于中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从中学生的人格与发展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贝比诺与皮耶尔见面“他所有的故事,还有我们的。
他指定要把它交给你”——马修老师:对学生的肯定2.马修老师与贝比诺第一次见面。
——马修老师:对孩子的关爱3.马修与麦神父见面——校长:惩罚学生教师传统的权利和权威,以恐吓和体罚来维持纪律他在干什么?这是被哈珊先生处罚的学生十五天的学校服务工作,也就是做做清洁4,马修与校长见面——校长;权威、严厉"是啊,你迟到了- 他们给了我错误的班车发车时间- 在这里守时是最基本的准则- 好的- 校长先生- 好的,校长先生- . 跟我来"5.麦神父受伤——校长:冷漠马修:关心校长:你去摇铃,召集所有人集合马修:该打电话叫医生来吧校长:你知道出诊费是多少吗?我跟你说什么来着?摇铃!集合!6.校长惩罚“凶手”——校长:冷漠暴力马修:同情校长:.根据我们“行动-反应”的原则,始作俑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那么,如果在三秒钟内,我们找不出肇事者的话,所有人都要关六小时的禁闭,轮流进行,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只要没找出肇事者,就取消课间休息,不准接受探访!我要求你们尽快揭发他!马修:那只会让他们互相诽谤7.马修老师接替哈让先生——师生关系对立马修:您为什么要离开呢?哈让. 伤口缝了10针,被剪刀捅的。
都是因为我没收了穆东(意:绵羊)的香烟8.与朗古卢瓦先生见面——同事关系紧张冷漠麦神父:我向你介绍新来的学监马修:我是克雷芒马修- 朗古卢瓦先生您这年纪还做学监?马修:我曾是教师朗古卢瓦先生:那好极了麦神父:他已经不会说笑了,10.“惩罚凶手”——马修老师:用“关爱”教育学生感化学生马修:把马桑大叔伤得很重,真的很重我可以不把你交给校长,可我还是要惩罚你从今往后,你在下课的时候别装傻,去医务室干活负责照看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你同意吗?让学生去体验并承受体验的结果,一方面给了学生的面子保护自尊,另一方面让他内心独自体验对他人恶意伤害的严重后果11.画像——马修老师:微笑温暖学生马修:把粉笔给我,摆个侧面姿势该来点微笑,那能改变形象12.第一节课学生对马修老师的恶作剧在领导面前尽力保护学生马修:没什么,校长先生不,我刚才要写黑板提问,您进来时,我正要求他们安静下来校长:您确实需要他们安静,下不为例!让捣乱同学看班---坏学生对同学最有影响力管理班级的策略第一节课——马修老师:希望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马修:为了更好地认识你们,我要求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年龄,还有你们想从事的职业出乎我的意料,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地书写我读了那些学生们写得满满的卡片所有人梦想从事的职业都美好极了哈珊让我害怕,这座老宅让我害怕,连这些孩子都让我害怕13.看望麦神父——麦神父:慈爱耐心关爱鼓励马修老师:教育方法得当麦神父:这孩子真乖,自愿来这里照顾我你看,医生,新学监让学生们自发来照料我,他有权不来的,完全是他自愿的!-所以该相信奇迹还是会发生的他是个好孩子不过要懂他14. 取消集体——马修老师: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呵护学生马修:一,您取消集体惩罚的命令二,您要允许我自己来惩罚肇事者,三,您要允许我不透露他的姓名体现了卢梭的教育理念:“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出从实践中去学习”15学生偷乐谱的厕所风波——马修老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葛先生:有什么问题吗,马修?马修:不,没什么,这是乐谱葛先生:用来干嘛?马修:合唱16. 师生关系对立莫翰奇上课时在笔记本上写“哈善院长,吃十袋狗屎”院长惩罚莫翰奇17.孩子们的合唱——马修老师:希望永不言弃发展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需要马修老师:弹头呀你完蛋啦,这里轮不到你作主,光弹头呀你完蛋啦。
爱的奇效
——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也许没有人会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静而长远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有这样一所监狱般的寄宿学院,他们的校长冷酷、无情、虚伪而残忍,里面住着的学生们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小孩。
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
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甚至是拿破仑那样的将军。
刻板的校长只能以自己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
然而一个被公认为一事无成的人——马修来了,怀着对不良孩子们无私的爱,来了。
就这样,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
他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
是的,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过气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
影片从顽皮的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修的“善良、宽容而充满爱”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马修到一所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但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
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马修的第一节课是恐怖的,但结局是成功的。
走在教室外面就可以听到教室内学生炸开了锅,通过玻璃就可以看到里面打闹成一团,秩序很遭。
但我们可以看他的课堂行为:一进门,他又一次听到学生喊“秃头来了”,但却没有怪罪;看到人体骷髅的嘴里叼着烟,只是幽默的说道“上课时间不准抽烟,大家都一视同仁,你(指向骷髅)也不能例外”,没有怪罪这件事;差点摔倒,把皮包掉在地上被学生传来传去,马修老师歇斯底里喊了几声但不能奏效,直到院长来后学生才停止哄抢,不过马修老师仍在为犯错学生考虑——为学生保密,使学生免于院长的处罚,这下学生心里开始犯嘀咕了,开始怀疑了,“以前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呀”;和乐格克的协议,以及入情入理的说教,可见马修老师的教育态度;皮埃尔在教室维持秩序,但却在黑板上带头画马修老师的“秃头”图像,但马修老师仍不生气,仍然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最后就是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开始写写自己的未来理想——“令我惊讶的是每个人都写了,但除了佩皮诺……”不过马修老师仍然不是吵、不是骂,而是和风细雨的与佩皮诺聊天。
学生是有理想的,也都想有个美好的未来!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可能性。
晚上,马修老师久久不能入眠,院长让他害怕,他害怕院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房子让他害怕,他害怕这些房子变成了监牢、变成了地狱;学生让他害怕,他害怕孩子的行为习惯,害怕这些孩子将来真的成为社会的“人渣”。
这是马修老师报到第一天的反思,而这种反思也给我们每位观众透露了一个重要事实:马修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他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对学生教育的关注程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学习的。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没有错误就不会成长,尤其对于孩子来说。
所以学校或者教室就是一个“犯错”的场所,如果我们想法设法的杜绝错误的发生,这只能是事与愿违,结果会更糟。
不管是院长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还是任课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都可以让马修老师肯定那“三个可怕”。
因为这不是良好的教育,至少他们没有把学生当学生、当孩子来看待,而像是在对待在押的犯人。
佩皮诺惹麻烦了,院长的提问不会,眼看着要受罚,马修老师不忍心让这个“小不点”受罚,几次想帮助他,但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得零分,罚抄一百遍。
皮埃尔为院长画的漫画像引火烧身,最终被关禁闭!作为学校的纪律老师,一贯的管理方式就是“犯错——受罚”模式,中间根本没有考虑教育、教导。
可见当时的学校管理已经完全是把孩子们当犯人来对待,甚至还不如在押的犯人。
皮埃尔的母亲来“探视”也不能如愿。
马修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
我想,曾经身为一名教师的马修,曾经为音乐而奋斗的马修,是十分快乐的;然而,当马修面对人生的最低谷,当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当他站在“池塘畔底”哺育院的门口时,他的心中当是悲哀的吧。
当他面目严肃地站在这群学生的面前时,定也在想,这些学生到底是怎样的人吧;当他被学生们称为“子弹头”的时候,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想着,为什么这些学生会是这样的桀骜不逊,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恨,为什么自己总是这么的倒霉,定也在心中暗暗地迷惘着,自己以后应当怎样教育这些孩子呢?答案却是没有的。
但是,当他了解这些孩子作恶的原因,当他看见这些孩子对校长的恐惧,当他知道这些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当他见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梦想时,他曾经想要狠起来的心又软了。
于是,他竭尽全力以音乐教育他们,他费尽心思对校长建议换种方式教育他们,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这种种的种种,无不表明他对孩子们无私、无悔、无怨的爱。
或许,在他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去取得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时候,他是卑微的;当他为了自己心中无悔的爱而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着想的时候,或许他仍是卑微的、是失败的;但是,即使他是卑微的,他的爱却也是伟大的,是平常人无法超越的无私的爱啊!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
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
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
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
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
爱是什么?是金子般的梦么?是水晶般的心么?是天使创造的奇迹么?爱啊,像阅读一般,翻乱了邪恶的页码;像春风一般,洗濯了人们的心。
荒野上的秃鹰,不再孤寂,因为有天使创造了爱的奇迹。
用仙女般的恣肆,创造爱的奇迹;用天使般的心,放飞爱的奇迹。
洗去心中的不快,倒空心中的尘埃;用爱填满,填满,直到心扉敞开。
大地跳起迪斯科,它的心中充满了爱,因为春姑娘创造了——爱的奇迹。
将你的爱,带给身边的人;用你的心,创造爱的奇迹。
体教091:孙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