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并探讨相应诊断、预防及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2.51 KB
- 文档页数:2
脓毒症相关的开题报告脓毒症相关的开题报告引言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
尽管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脓毒症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脓毒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其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第一部分:脓毒症的定义和病因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特征是体温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异常等。
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最常见的细菌是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二部分: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脓毒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异常和微生物毒素等多个方面。
当机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渗漏、血栓形成和组织损伤,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第三部分: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染,如发热、寒战、乏力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症状。
脓毒症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指标。
第四部分:脓毒症的治疗和预防脓毒症的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源、纠正液体平衡和应用抗生素等。
早期干预和积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预防脓毒症的关键是加强感染控制和提高公众对脓毒症的认识。
结论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加强脓毒症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脓毒症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脓毒症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关注和防范意识。
脓毒症和菌血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脓毒症(sepsis)它是全身炎症反应的总称,如体温、呼吸、循环变化等手术感染。
它是病原体产生的内毒素、外毒素及其引导的各种炎症介质吸收后对身体组织造成的损害。
当脓毒症结合器官灌注不足时,如乳酸酸中毒、少尿症、急性精神变化等,称为脓毒症综合征(pyemiasyndrome)。
如果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液培养呈阳性,则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
脓毒症和菌血症通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致病菌种复杂,数量多,毒性强。
一般来说,疾病突然,病情严重,变化迅速,往往合并器官灌注不足。
临床上必须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在抗感染的同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及时掌握心脏、肺、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累积情况,并积极处理。
一、病因常继发于大面积烧伤伤口感染、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痈、弥漫性腹膜炎、胆道或尿路感染、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由于感染病变的局限性不完全,大量有毒病原体不断或经常侵入血液循环,或局部感染引起的炎症介质大量入血,刺激全身炎症反应,引起脓毒症。
1.常见诱发因素(1)人体抵抗力的削弱:如慢性病、老年、幼儿、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癌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导致正常免疫功能的改变,或者广谱抗生素会改变原来的共生菌状态。
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可以大量繁殖,转化为致病菌,如全身真菌感染。
(3)局部病变处理不当:脓肿引流不及时,清创不彻底,伤口异物、死腔、引流不良等。
(4)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有助于病原菌的繁殖,直接侵入血液,刺激全身炎症反应。
2.常见病菌导致脓毒症的菌种类繁多,常见的致病菌有:(1)革兰阴性杆菌:在当代外科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已超过革兰阳性球菌,常见于大肠杆菌、拟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其次是克雷伯菌、肠杆菌等。
一方面,由于抗生素筛选,创伤引起的坏死组织有利于这些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毒素是内毒素,是一种脂多糖(LPS),细菌死亡后,自胞壁释放作用于吞噬细胞,导致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刺激一系列连锁反应。
脓毒症疾病机制、病因、潜在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及脓毒症休克诊断治疗脓毒症常继发于严重的外科感染,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当脓毒症合并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紊乱时,称为脓毒症休克,其死亡风险与单纯脓毒症相比显著升高。
病因导致脓毒症原因包括致病菌数量多、毒力强和机体免疫力低下。
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糖尿病、尿毒症、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等机体免疫力低下者,一旦发生化脓性感染,也较易引发脓毒症。
潜在感染途径静脉导管感染:静脉留置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置管,如果护理不慎或留置时间过长,很容易成为病原菌直接侵入血液的途径。
一旦形成感染灶,可不断向机体播散病菌和毒素。
肠源性感染:健康情况下,肠黏膜有严密的屏障功能。
在危重病人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病原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肠源性感染。
脓毒症常见致病菌包括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梭状杆菌、厌氧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新型隐球菌等。
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脓毒症发病率已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且由于抗生素不断筛选,出现一些此前较少见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机会菌,条件性感染的真菌也需要特别注意。
临床表现脓毒症常见表现包括:①发热,可伴寒战;②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③神志改变,如淡漠、烦躁、谵妄、昏迷;④肝脾可肿大,可出现皮疹。
不同病原菌引发的脓毒症有不同临床特点。
革兰阴性菌所致的脓毒症常继发于腹膜炎、腹腔感染、大面积烧伤感染等,一般比较严重,可出现三低现象,发生脓毒症休克者较多。
革兰阳性菌所致的脓毒症常继发于严重的痈、蜂窝织炎、骨关节化脓性感染等,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常伴高热、皮疹和转移性脓肿。
脓毒症治疗的新进展本综述的主旨是深入探讨脓毒症的发生机制、病症特点和新的治疗策略。
总结文献中抗凝治疗、一氧化碳干预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神经调节治疗、活化C 蛋白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脓毒症的治疗更全面具体,便于临床查阅。
标签:脓毒症;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方法;脓毒症是严重烧伤、外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发展为重症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本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成为急救医学危重病领域临床研究的热点。
脓毒症是一种综合征,与感染、免疫、凝血系统有关,病理生理过程复杂,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防治也有很大进步。
其综合治疗除包括早期液体复苏、抗生素支持治疗外,还加入了新的治疗策略,如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强化胰岛素治疗、活化蛋白C治疗等,笔者收集大量文献,将临床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整合、总结,综述如下:1脓毒症的病因病机脓毒症发生的确切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其病机涉及炎症反应、神经系统、基因多态性、免疫系统及凝血功能等多方面,且各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影响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1.1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全身炎性感染后,引起局部、局限性全身、失控性全身、代偿性和免疫失控性炎性反应,引发机体抗炎反应,从受损组织周围发展到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循序渐进的诱发脓毒症。
抗炎反应也是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是人体原发性反应。
脓毒症主要特征是丧失迟发性变态反应、抗炎效应抑制。
1.2高迁移率族蛋白:因感染、创伤刺激免疫细胞将HMGB-1释放到胞外,与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相互诱生,释放的强度与剂量达到脓毒症的致病标准。
1.3内毒素移位:肠道的正常粘膜屏障被肠腔细菌、内毒素侵袭,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丧失、菌群异常,免疫功能抑制。
内毒素移位导致外周血液循环和多脏器功能障碍诱发脓毒症。
1.4基因多态性:因个体基因存在很大差异性,调控炎症反应、器官损害的作用也具有差异性,目前脓毒症涉及的免疫受体包括细胞因子多态性、炎症因子和内毒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凝血因子的基因多态性。
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指在烧伤患者身上发生的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本文旨在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烧伤部位感染易扩散性大、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菌种多样性、抗生素滥用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不力是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建议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患者免疫力,并定期监测烧伤部位感染情况。
这些护理对策有助于有效预防和控制烧伤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感染风险。
【关键词】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分析、护理对策、菌种多样性、抗生素滥用、医院感染控制、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烧伤部位感染易扩散、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感染控制,提高患者免疫力,定期监测烧伤部位感染情况。
1. 引言1.1 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定义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伤及皮肤和组织,导致细菌易于感染。
而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则是指烧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这种情况对于烧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往往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包括抗生素滥用、医院感染控制不力、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
这些原因导致病原菌在烧伤部位迅速繁殖,形成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十分困难。
了解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定义以及相关原因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研究意义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难题,其治疗较为复杂,容易导致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
对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产生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揭示耐药菌的演变规律,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可以促进护理实践的进步。
通过研究不同菌株的耐药机制和传播规律,可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并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综述.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A霍雁李淑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135)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9)19-1874-05doi:19.2569/j.2sn.l004-745X.2219.10.252【摘要】脓毒症属于急诊危重症疾病之一,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也是近年临床及实验的研究热点。
笔者从中医角度,综述了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并为脓毒症的中医治疗的研究思路提出展望。
【关键词】脓毒症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综述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也是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等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岀现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近年发病率仍居高不下[°o因其病情复杂难治,变化迅速,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死亡疾病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5192万人患脓毒症,死亡人数高达530万[2]o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脓毒症综合治疗方案的提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如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凝血功能/胃肠道功能等多脏器障碍的发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
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使许多学者将中医治疗纳入了综合治疗方案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中医不同角度探索脓毒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从该病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关于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各学者的见解趋于一致。
刘清泉教授认为,脓毒症发生的关键有三点:一是正气不足;二是毒邪内蕴;三是脉络瘀滞,气血运化失调,不能濡养四肢⑶。
王今达教授亦认为毒热、瘀血、虚是脓毒症的病因,并概括为“三证”,即毒热证,瘀血证,急性虚证⑷。
而曹书华教授在“三证三法”基础上,提岀了“四证四法”,认为腑气不通也可导致脓毒症[5]o另有学者提岀从瘀探析脓毒症,认为瘀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瘀毒贯穿于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机之一国。
脓毒症治疗的现状与新进展肖为【摘要】脓毒症是感染导致的以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尽管对脓毒症的认识不断加深、脓毒症指南不断更新、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医护技术与医疗设备的改善,脓毒症的发生和死亡状况却并未明显改善,其已成为危重病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和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在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中,抗生素、液体复苏、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的疗效相对肯定,但在糖皮质激素、血糖控制、肾脏代替等方面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8【总页数】5页(P1425-1429)【关键词】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液体管理;机械通气;肾脏代替治疗;血糖管理【作者】肖为【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ICU,长沙 4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如引起循环功能障碍则称脓毒性休克。
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全世界每年约有1800万例脓毒症患者,病死率达28%~50%,随着研究的深入,脓毒症的早期诊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脓毒症的患病率仍逐年增加,已由原来的1.5%增加至6%[1]。
脓毒症与ICU住院率、总住院天数的延长以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数据显示因脓毒症而入院的人数占ICU总人数的50%以上[2]。
据调查每年用于脓毒症的治疗费用达170万美元,占ICU患者费用的40%,是ICU其他患者费用的6倍多[3]。
1 早期液体复苏和液体疗法对于严重脓毒症、脓毒症性休克,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与预后密切相关。
2008年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指南提出,对低血压或血乳酸升高>4 mmol/L的脓毒症患者应立即进行液体复苏,而不是延迟至ICU收住后再进行。
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
《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在脓毒症发生时,机体对感染病原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反应失控,从而对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病原体侵入、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性细胞活化和毒素释放等多个环节。
病原体侵入是脓毒症发生的首要环节,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吸引炎性细胞和免疫细胞聚集于感染部位。
在炎性反应过程中,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作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微循环受损,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炎症介质渗漏至组织间隙,加剧炎症反应。
同时,炎性细胞也会被激活释放毒素,造成组织损伤。
在脓毒症的进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的失控和炎性细胞活化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脓毒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探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高脓毒症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浅析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并探讨相应诊断、预防及治疗进展【摘要】严重烧伤的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即患上了脓毒症。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严重烧伤的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为44.2%,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死于脓毒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如何能够对脓毒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防以及后续治疗,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以及相应诊断、预防及治疗进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脓毒症;发病机制;预防治疗;烧伤脓毒症在烧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于烧伤脓毒症发病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治疗工作的难度较高[1]。
患者出现诱发型脓毒性休克时,即使为患者补充了足够的血量,患者仍然血压较低且意识模糊。
如何能够对脓毒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防以及后续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一、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脓毒症主要是因为烧伤、进行大手术以及创伤等损伤因子共有的病症,这些损伤因子刺激患者机体内发生了炎症反应。
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脓毒症主要为患者在发生感染时,机体内的最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患者发生严重烧伤时刺激机体发生炎症反应,产生多种炎症介质,炎症反应范围过大无法控制,机体内的细胞发生自身性破坏[2]。
目前认为诱发脓毒症的主要细菌为内毒素。
近年来,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侵入人体的比例逐年升高。
另外,目前临床治疗中也发现了抗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后,能够在机体内产生大量的致炎性毒素,例如A蛋白以及肠毒素B等。
肠毒素B能够引发患者出现肠毒症,刺激机体内的淋巴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
相关研究表明,肠毒素与内毒素有着十分强大的协同作用。
在患者发生烧伤的早期,机体出现了过度炎症反应从而出现了脓毒症,但在烧伤晚期出现脓毒症主要是由于机体内的免疫功能以及防御机制发生了问题。
二、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美国危重病医学协会以及美国胸外科医师学院于1991年共同指定的关于脓毒症的术语和定义以及相关诊断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治疗实践中。
儿童烧伤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儿童正在生长发育期间,各个器官、组织及相关功能的发育都还不完整,一旦严重烧伤后极易引发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使得脓毒症的发生率极高。
儿童烧伤脓毒症进展迅速,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很大,病死率极高,研究显示明显高于成年人,故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减少儿童烧伤脓毒症病死率,就应加强其临床特点的分析,并及时做好诊断与治疗,为此本文针对儿童烧伤脓毒症临床特点及诊断展开了综述。
标签:儿童烧伤;脓毒症;临床特点;诊断儿童烧伤指的是年龄<18岁患者烧伤,致伤的原因很多,但最为常见的当属热液烫伤,其次为火焰烧伤[1]。
儿童烧伤后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极易引发脓毒症,后果十分严重。
目前来来看,我国在儿童烧伤脓毒症临床特点与诊断方面的文献与参考并不多见,而做好其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时诊断与治疗,对于降低其病死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此,本文就相关文献及笔者临床经验针对儿童烧伤脓毒症临床特点与诊断作了如下综述。
1 儿童烧伤脓毒症发病时间与致病菌种1.1发病时间儿童烧伤后发生脓毒症主要集中在伤后10d内,百分比大约为52.50%,而10d之后发生脓毒症的患者基本上为散发[2]。
此外,有研究显示伤后10d内发生脓毒症往往同患者休克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休克缺氧使得内环境发生紊乱,使得全身与局部防御能力受到削弱,细菌有很大的机会侵入到痂下组织并进行大量繁殖,之后会随着水肿回吸收进入到血液循环中从而引发脓毒症。
1.2细菌类型儿童烧伤脓毒症主要的细菌类型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基本上大量的文献及实践都表明,这三种细菌占了前三位[3]。
同时,从不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近几年鮑氏不动杆菌呈现一种上升趋势,必须加强重视。
通常情况下,都要进行烧伤患儿血微生物培养检出菌种和创面微生物培养检出菌种之间的对照,若不一致,则要详细找出隐藏的病灶,尤其是针对静脉插管处的感染,细菌很容易进入到血液中。
2儿童烧伤后脓毒症临床特点2.1消化系统特点患儿初期的消化系统特点主要为呕吐、腹胀、食欲差及腹泻等,每天可出现数次,甚至十多次,大便为稀溏,并且伴有很多黏液,肠鸣音比较亢进,严重情况下可能发生肠麻痹等。
浅析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并探讨相应诊断、预防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7-04-11T15:48:26.9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3期作者:邓献
[导读] 严重烧伤的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即患上了脓毒症。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烧伤外科 536000
【摘要】严重烧伤的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即患上了脓毒症。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严重烧伤的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为44.2%,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死于脓毒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如何能够对脓毒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防以及后续治疗,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以及相应诊断、预防及治疗进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脓毒症;发病机制;预防治疗;烧伤
脓毒症在烧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于烧伤脓毒症发病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治疗工作的难度较高[1]。
患者出现诱发型脓毒性休克时,即使为患者补充了足够的血量,患者仍然血压较低且意识模糊。
如何能够对脓毒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防以及后续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一、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脓毒症主要是因为烧伤、进行大手术以及创伤等损伤因子共有的病症,这些损伤因子刺激患者机体内发生了炎症反应。
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脓毒症主要为患者在发生感染时,机体内的最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患者发生严重烧伤时刺激机体发生炎症反应,产生多种炎症介质,炎症反应范围过大无法控制,机体内的细胞发生自身性破坏[2]。
目前认为诱发脓毒症的主要细菌为内毒素。
近年来,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侵入人体的比例逐年升高。
另外,目前临床治疗中也发现了抗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后,能够在机体内产生大量的致炎性毒素,例如A蛋白以及肠毒素B等。
肠毒素B能够引发患者出现肠毒症,刺激机体内的淋巴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
相关研究表明,肠毒素与内毒素有着十分强大的协同作用。
在患者发生烧伤的早期,机体出现了过度炎症反应从而出现了脓毒症,但在烧伤晚期出现脓毒症主要是由于机体内的免疫功能以及防御机制发生了问题。
二、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美国危重病医学协会以及美国胸外科医师学院于1991年共同指定的关于脓毒症的术语和定义以及相关诊断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治疗实践中。
但近年来,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现对于全身严重反应综合症的标准制定不够严格和准确,无法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进行准确的区分。
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于华盛顿召开,提出了全新的脓毒症诊断标准[3],主要内容为:1.在代谢方面,胰岛素需要量大幅增加。
2.关于炎症指标方面,原降钙素水平升高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3.一般体征指标方面,患者呼吸更为急促、心率加快、体温升高、白细胞数量改变以及患者出现寒战。
4.器官功能障碍方面,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大大减少,机体内的肌酐水平以及尿素氮水平提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5.组织灌流方面,患者尿量水平降低,皮肤的灌流状态改变。
6.血液流动指标,氧气摄取率降低,低阻、高排。
目前制定的六项脓毒症的诊断指标,主要从患者一般体征方面、代谢方面、感染情况、以及机体内的反应几方面对脓毒症进行分类,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患者脓毒症的程度。
三、烧伤脓毒症治疗策略
1.早期目标指导治疗
烧伤患者在早期出现脓毒症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管发生扩张,血管容量降低,代谢保持高水平状态。
脓毒症患者代谢一直保持高水平状态,对氧需求量较大,而患者体内的供氧无法满足体内高水平代谢需求,组织处于缺氧状态。
相关资料表明,对患者进行早期的指导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组织缺氧的状态。
早期指导治疗即晶胶体溶液与患者血管活性因子进行融合后,输入红细胞,从而保持供氧状态,供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酸碱度、乳酸盐浓度以及混合静脉氧饱和度等指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对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2.强化胰岛素治疗
相关研究表明,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水平维持在4.4到6.1mmol/L水平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中血糖水平为10到11.1mmol/L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由此可得,对脓毒症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3.低流量机械通气治疗
脓毒症患者常会出现呼吸窘迫的现象,需要对其进行机械通气,保持缓和的呼吸通畅,但传统的机械通气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低流量机械通气治疗将平台期的压力控制在30cmH2O以内。
相关资料表明,低流量机械通气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解决呼吸窘迫的问题,尽快恢复正常呼吸[4]。
4.活性蛋白C
重组活性蛋白C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抗凝血剂,对治疗脓毒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资料显示,重组活性蛋白C能够防止患者形成血栓,抑制中性粒细胞发生聚集,大大缓解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5]。
另外,重组活性蛋白C的抗凋亡作用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脓毒症休克的临床效果。
四、总结
脓毒症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治疗。
烧伤患者发生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是脓毒症产生的基础。
脓毒症在烧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于烧伤脓毒症发病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治疗工作的难度较高。
积极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脓毒症患者生存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oyce DE Gelbert L Ciaccia A.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antithrombotic protein C defines new mechanisms molulating inflam-
mation and apoptosia [J].J Biol Chem,2011,276(14):11199-111203.
[2]柴家科,盛志勇,郭振荣.不同治疗阶段(1970-1998)烧伤脓毒症防治经验[J].中华烧伤杂志,2000,16(2):78-81. [3]盛志勇,杨红明,柴家科.大面积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防治[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35-438.
[4]盛志勇.严重创、烧伤后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11-14. [5]姚咏明,柴家科,盛志勇.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与防止[J].中华烧伤早知,2003;19(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