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下:我的爸爸妈妈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0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教案篇一目标:1、用比较清晰的语言,讲述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
2、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重点:讲述爸爸妈妈关爱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
难点: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准备:1、每位幼儿带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将它布置在版面上。
2、纸、笔、胶水。
过程:1、交流收集的材料:(1)呈现幼儿收集的照片。
(2)教师向幼儿介绍自己的父母,谈谈自己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3)幼儿分小组讲述爸爸妈妈关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
(4)集体交流。
2、讨论怎样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1)有几种方法可以表达对爸爸妈妈的谢意。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选择材料。
(3)展示每个幼儿的作品材料。
小班社会《我的爸爸妈妈》教案篇二教学意图:现代的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不注重与子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久而久之,关系会逐渐疏远;或者学生的父母为生活而奔波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较少;因为与长辈交流过少,大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
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我的爸爸妈妈》。
使幼儿了解父母,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乃至关心他人。
感受爸爸妈妈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爱与辛苦,培养幼儿对爸爸妈妈的敬爱之情。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的爱。
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爸爸和妈妈。
2、通过了解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外部特征,画全家福。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重难点:能够根据了解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外部特征,画全家福。
教学准备:小朋友的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一、★★介绍自己的全家福师:今天我们小朋友带来了自己家的全家福,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了解家庭成员爸爸和妈妈)二、启发想象师:爸爸和妈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性别、穿着打扮、发型等)三、画全家福师:我也带来了一张全家福。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我的爸爸妈妈(优秀6篇)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感受家庭的温暖,增进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人、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3.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了解家庭成员的`姓名、职业等。
活动准备:1.趣味练习:找一找你的家人2.照片:全家福、纸盒一个。
活动过程一、导入1.谈话的形式:讲讲我的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2.引导幼儿说说谁接送自己上幼儿园的?家里都有谁?二、展开1.出示全家福的照片,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
问:这是谁?爸爸(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是什么样的?从外貌、性格等方面介绍。
2.游戏:抽照片、猜名字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1)请幼儿将“全家福”照片放在纸盒里,教师或幼儿先后抽出照片,请其他幼儿仔细观察,猜猜照片是哪位小朋友的家人。
(2)请该幼儿介绍照片上的人员、拍照时发生的趣事以及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3.谈话: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感受家庭的温暖。
激发爱父母、爱家的情感。
(1)爸爸在家干什么?妈妈呢?自己在家干什么?(2)爸爸妈妈是怎样关爱你的?引导幼儿说说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一两件事。
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妈妈,他们每天都在为家忙碌着,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关爱爸爸妈妈?想想自己应该为家人做些什么呢?4.欣赏散文诗《家是什么》,感受家的温暖。
联系生活体验,请幼儿说说家是什么?三、结束趣味练习:找一找你的家人,组织幼儿张贴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供幼儿随时讲述。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篇二活动目标1、区分爸爸妈妈的用品,乐意参加模仿爸爸妈妈的活动。
2、懂得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3、关心、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1、收集爸爸妈妈的生活用品。
2、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事的录像。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我爱爸爸妈妈》含反思活动目标:1、区分爸爸妈妈的用品,乐意参加模仿爸爸妈妈的活动。
2、懂得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3、关心、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6、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7、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1、收集爸爸妈妈的生活用品。
2、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事的录像。
活动过程:一、探索爸爸妈妈的物品。
1、小朋友,早上谁送你们来的?哦,有的是爷爷爷爷奶奶,也有的是爸爸妈妈。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爸爸妈妈的用品,等会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看看是什么东西?再想一想是谁用的?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把你拿到的东西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小朋友们,拿好你的东西回到座位上,谁来说说你拿的是什么?项链是谁用的?衬衫呢?二、物品分类。
1、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这些东西有的是爸爸用的,有的是妈妈用的,下面请小朋友把妈妈用的东西送给妈妈,把爸爸用的东西送给爸爸,送的时候要大声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把围巾送给你!”2、检查:我们来看看爸爸帅不帅?刚才哪些小朋友帮爸爸装扮的?起立!夸夸他们!再看看妈妈漂亮吗?你们真能干,来,我们握握手!三、观看录像,回忆爸爸妈妈的辛劳。
1、爸爸妈妈每天除了送你们上幼儿园,还要做哪些事?你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视里的爸爸妈妈做了哪些事呢?2、爸爸妈妈在做什么?3、爸爸妈妈每天要送小朋友上幼儿园,还要上班、做家务,真辛苦呀!我们来对爸爸妈妈说一句甜甜的话,你想到什么话来告诉大家!你的话真好听,你们说得真好,你真爱你的爸爸妈妈!我们就说最简单的三个字:我爱你,会吗?四、谈话小结,提升情感。
我们一起去对爸爸妈妈说一说甜甜的话。
教学反思“感恩”一个美丽的词眼,围绕感恩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系列的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家人,体贴家人,激发爱家人的情感,知道向感恩家人!由关爱家人延伸到关爱身边的人、爱家乡、爱祖国等更高级的情感。
小班社会活动《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教案设计第一章:活动背景1.1 活动意义:本活动旨在帮助小班幼儿认识父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2 活动目标:(1)让幼儿认识父母,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2)培养幼儿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情感交流能力。
(4)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物质准备:(1)课件:《我爱爸爸我爱妈妈》(2)亲子照片:每位幼儿与父母的合影(3)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4)音乐CD:《我的好妈妈》、《爸爸去哪儿》等2.2 环境准备:(1)营造温馨、舒适的亲子活动氛围。
(2)设置展示区,用于展示幼儿作品。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部分:(1)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主题,引导幼儿思考父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播放课件《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让幼儿观看并分享自己与父母的故事。
3.2 主体部分:(1)亲子游戏:爸爸妈妈与幼儿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如亲子拼图、亲子接力等。
(2)亲子创作:爸爸妈妈与幼儿一起创作手工作品,如亲子画作、亲子手链等。
(3)情感交流:爸爸妈妈与幼儿分享彼此的心情,让幼儿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3.3 总结部分:(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活动收获,让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父母的重要性。
(2)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自豪地分享自己的创作。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家庭作业:(1)与父母一起完成一项家庭任务,如做饭、打扫卫生等。
(2)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如拥抱、说一句我爱你等。
4.2 课后活动:(1)开展“亲子运动会”,增进亲子关系。
(2)组织“亲子阅读时光”,让父母陪伴幼儿共同成长。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评价内容:(1)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幼儿对父母的认识及爱意表达。
(3)亲子关系的增进情况。
5.2 评价方式:(1)观察记录: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表现。
一、活动名称:小班社会活动《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教案设计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与自己的关系。
2. 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育幼儿学会尊敬和关心父母。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活动准备:1. 图片:爸爸、妈妈、孩子的全家福照片。
2. 视频:关于父母和孩子的生活片段。
3. 手工材料:彩纸、水彩笔、剪刀等。
4. 音乐:《我的好妈妈》、《爸爸的怀抱》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展示全家福照片,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父母。
2.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父母和孩子的生活片段,让幼儿感受家庭亲情。
3. 讨论:引导幼儿谈论父母的职业、兴趣爱好,以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 手工制作:让幼儿用彩纸、水彩笔等材料制作感恩卡片,献给父母。
5. 音乐欣赏:播放《我的好妈妈》、《爸爸的怀抱》等歌曲,让幼儿感受父母的温暖。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并记录在日记本上。
2. 家长沟通: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教育。
3. 主题展览:组织家长参观幼儿制作的手工卡片,增进家长对幼儿成长的了解。
六、活动注意事项:1. 活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尊重他人,不嘲笑同伴的家庭情况。
2. 关注幼儿的情感波动,及时给予关爱和安抚。
3. 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幼儿体验亲情。
2.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幼儿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3. 采用手工制作法,让幼儿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评价:1. 活动结束后,观察幼儿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以及在家中尊敬和关心父母的表现。
2.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家长对活动的满意度。
3. 幼儿日记:定期查看幼儿的日记,了解幼儿对父母关爱的认识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和对自己的爱。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认识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和对自己的爱。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培养幼儿感恩父母的情感。
2. 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教学准备:1. 家长事先准备有关自己职业、特点的图片或实物,如医生、老师、警察等。
2. 准备亲子游戏道具,如拼图、卡片等。
3. 准备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爸爸妈妈,让幼儿互相交流关于爸爸妈妈的职业、特点等。
2. 主题分享: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父母带来的职业图片或实物,让幼儿分享对父母职业的认识和感受。
3. 亲子互动:进行亲子游戏,如拼图、卡片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父母的特点。
4. 表达爱意: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如为父母按摩、献上小礼物等。
5. 绘画活动:让幼儿画出自己的爸爸妈妈,并写下对他们的祝福。
7. 结束活动:教师宣布活动结束,感谢家长的参与,鼓励幼儿回家后向父母表达爱意。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父母职业、特点的认识。
2. 关注幼儿在亲子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
3. 观察幼儿在表达爱意环节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父母的爱。
4. 分析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作,评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中,幼儿对父母职业、特点的认识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亲子互动环节,幼儿的表现如何?家长是否积极参与?3. 表达爱意环节,幼儿是否能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4. 绘画活动中,幼儿的创作是否能体现他们对父母的了解和祝福?5. 针对本次教学,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八、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父母表达爱意,记录在日记本上。
幼儿小班社会领域教案《我的爸爸妈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小班社会领域教材第四章《家庭与朋友》的第一节《我的爸爸妈妈》。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爸爸妈妈的职业、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知道他们的职业、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
2. 培养幼儿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增进亲子关系。
3. 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互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增进亲子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爸爸妈妈的职业、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卡片、爸爸妈妈的照片、家庭场景布置。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家庭场景布置,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家庭成员。
(2)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2. 讲解与互动(1)教师通过挂图和卡片,让幼儿认识和了解爸爸妈妈的职业、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责任,让幼儿明白家庭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张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幼儿根据照片内容,说出家庭成员的职业、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
4.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的爸爸妈妈。
(2)幼儿相互展示作品,并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对爸爸妈妈的爱,并教给幼儿表达爱意的方式,如拥抱、亲吻、说“我爱你”等。
六、板书设计1. 爸爸妈妈的照片2. 家庭成员的职业、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3.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责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的家庭成员,并介绍他们的职业、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爸爸妈妈表达爱意,并告诉他们今天学到的知识。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认识家庭成员方面的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我的爸爸妈妈优秀4篇我爱爸爸妈妈篇一活动意图:亲子之间有一种朴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动中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显得表层和单薄,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平凡的东西同样耐人寻味。
在活动中,教师以幼儿身边的爸爸妈妈为切口,试图通过欣赏照片、制作和讲述记录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实在,使潜在的亲情自然流露,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活动目标:1、体验亲子的甜蜜和默契。
2、尝试用符号记录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了解,并大胆讲述记录内容。
活动准备:一组亲子的照片,视频转换仪,记录卡,笔等。
活动过程:一、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1、听录音引出爸爸妈妈。
(内容见反面)2、欣赏照片。
照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二、我的爸爸妈妈。
1、教师记录自己的爸爸,主要内容是身高、属相、工作以及一起玩时最开心的事情。
2、教师和幼儿讨论记录妈妈的符号并加以记录。
谁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长得高吗?爸爸(妈妈)的属相是什么?爸爸(妈妈)干什么工作?爸爸(妈妈)最喜欢的人是谁?3、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画下来的爸爸和妈妈。
4、个别幼儿根据记录卡有顺序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
三、我爱爸爸妈妈。
1、大胆地将自己的甜蜜与他人分享。
2、倾听录音,体验温馨的亲子情感。
附:我的爸爸妈妈是一棵棵高高的大树我总是象小动物一样趴在他们的身上我的爸爸是只老虎我的妈妈是只老鼠嘿嘿别怕别怕这是他们的属相我的爸爸是篮球教练还是个灌篮高手呢我的妈妈是警察专门抓小偷……要说我爸爸喜欢谁当然是我和妈妈喽爸爸妈妈也爱我《爸爸妈妈》教案篇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孩子长期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各方面都浸润在爸爸妈妈的无私关爱之中,因而,孩子通常与爸爸妈妈之间十分亲近,感情也特别深厚。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表现特征来描绘父母、感受亲情,学会感恩。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爸爸妈妈的五官、表情、身材、习惯、动作等细节,比如妈妈洗衣服、织毛衣的样子,爸爸看报的样子。
小班社会教案《我爱你―爸爸妈妈》1200字一、教学目标1.知道家庭成员对彼此的重要性,理解家庭的意义。
2.通过学习,“我爱你—爸爸妈妈”这首歌曲,使孩子们始终明白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爱护家人。
3.通过课堂活动和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认识到与孩子依恋的重要性,增进亲子关系。
二、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为小班社会课,《我爱你―爸爸妈妈》。
三、教学重点1.从歌曲中学习爱、感恩、关爱等方面的道理。
2.了解家庭成员和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教学难点1.把歌曲的思想内涵与幼儿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2.如何让孩子们意识到在家庭中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五、教学准备1.制作PPT演示。
2.音响器材。
3.准备家庭作业。
六、教学步骤1.入门引导教师为孩子们播放歌曲《我爱你—爸爸妈妈》。
2.导入新知(1)让孩子们听完歌曲后,询问孩子们歌曲的内容是什么,听完后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有这些问题。
(2)通过课堂讨论,出示幻灯片或图片,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并理解家庭的意义。
3.学习新知(1)老师播放歌曲并向孩子们询问歌词中的意思,老师引导孩子们说出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爱护。
(2)老师通过绘本或图片,讲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关心,让孩子们懂得感恩自己的家人。
4.巩固练习(1)在课堂上,用绘本或图片展示家庭成员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孩子们了解每个家庭成员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2)在家庭作业中,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完成,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创作一首家庭合唱曲,让孩子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感情。
五、课堂总结再次强调家庭成员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体谅家人,学会感恩和关爱。
通过学习歌曲《我爱你―爸爸妈妈》,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从而进一步增强感恩之心。
七、课后作业1.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一首家庭合唱曲。
2.画一张家庭的图片并在图片上写下自己对家庭成员的感悟。
八、教学反思1.歌曲是承载情感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通过歌曲让孩子们了解爱的意义和亲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