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与甘油果糖降颅压效果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4.39 KB
- 文档页数:3
甘露醇和甘油果糖甘露醇和甘油果糖是临床上最常选用的降颅压药物,两者各有利弊。
甘露醇是单糖,在体内不被吸收,代谢上无活性,绝大多数以原形从肾脏排出,是渗透性利尿剂。
它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脑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内,脑组织体积相对缩小而达到降颅压目的,降颅压速度快。
快速静脉注射后15分钟内出现降颅压作用,30~60分钟达到高峰,可维持3~8小时,半衰期为100分钟。
因此,根据病人病情每日可用3~6次,每次用量按0.25~1.0g/kg酌情给药(250ml含50g)。
甘露醇最大的副作用是引起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同时由于影响水电解质的重吸收,大量电解质从尿液中丢失,使血电解质发生紊乱。
对立即需要降颅压的病人,如果没有肾功损害和心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应首选甘露醇。
甘露醇可迅速发挥降压效果,对急性脑疝的抢救非常有效,但停药后会很快出现反跳(颅内压又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需要重复使用。
由于甘露醇必须快速滴入才能发挥降颅压疗效,对一些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以给1/3或1/2量的甘露醇,但降颅压作用的持续时间可能会相应缩短。
甘油果糖为高渗性脱水药,为一种复方制剂,与甘露醇相比,本药起效慢,注射后(0.59±0.39)h颅内压开始下降,2h左右达高峰,降颅压可持续(6.03±1.52)h,比甘露醇约长2h。
治疗脑水肿时每次250ml(含甘油25g,果糖12.5g,氯化钠2.25g),1~2次/d。
甘油果糖不增加肾脏负担,一般无肾脏损伤作用。
甘油果糖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还能参与脑代谢提供热量。
由于甘油果糖起效慢,紧急需要降颅压的情况难以奏效,但它作用时间长,无反跳现象,可以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甘油果糖适用于有心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伴有肾功损害、不需要立即获得降颅压挽救病人生命的紧急效果。
通过渗透性利尿药物降颅压是有一定限度的,临床医生不要机械地死搬硬套。
降颅压还有许多办法,例如:抬高床头、过度呼吸都可能达到短暂的降低颅内压作用。
甘油果糖注射液
高渗脱水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颅内压增高,目前常用的高渗脱水剂有: 20% 甘露醇注射液、 10% 甘油果糖注射液等。
甘露醇因其脱水作用快而且确切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近年来因其过度利尿作用引起电解质紊乱和反跳现象特别是急性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的频繁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警惕。
据报道甘露醇导致急性肾损害占我国药物所致肾衰的第三位。
甘油果糖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与甘露醇相当或略强,利尿作用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甘露醇。
10%甘油果糖注射液已于1993年在我国批准上市用于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炎症及其它原因引起的急慢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症。
经大量临床验证,10%甘油果糖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伴肾损害,改善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
【特性】1.平稳降低颅内压,作用迅速而持久; 2.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可供给能量; 3.改善脑血流量和脑代谢; 4.耐受性好; 5.不易结晶,使用方便。
【品种优势】1.与临床传统用药—甘露醇注射液相比: 2.无“反跳现象”; 3.不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 4.肾功能损害明显低于甘露醇; 5.更适合老年患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
【市场优势】1.国家医保目录甲类品种; 2.广泛用于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炎症及其它原因引起的急慢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症。
甘油果糖与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脑出血56例临床观察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的残疾。
目前,针对脑出血的治疗方法还很有限,临床上常常采用保守治疗,即通过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等手段来减轻症状。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是两种常用的脑保护剂,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甘油果糖是一种渗透性利尿剂,主要通过增加尿液渗透压来减轻脑水肿。
甘露醇则是一种渗透性利尿剂,通过增加尿液渗透压和抑制脑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来起到降低脑压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讨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研究。
选取了56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独应用甘油果糖的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脑压、脑循环和神经功能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脑压明显下降,脑循环灌注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治疗组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较轻。
通过以上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脑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甘油果糖能够有效降低脑压和炎症反应,甘露醇则能够进一步降低脑压和改善脑循环。
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相互增强疗效,并且能够降低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有望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新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是一项临床观察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观察到的结果。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密切观察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哪个降颅压更好?对于颅内病变或脑外伤的患者,常常需要通过降颅压治疗以防出现颅内压迫、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降颅内压药物包括甘露醇和甘油果糖。
那么,甘露醇与甘油果糖相比,用哪个降颅压更好?孰优孰劣全面对比1.药理作用甘露醇具有组织脱水作用,不易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因而提高了血浆胶体渗透压,导致组织(包括眼、脑、脑脊液等)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运,从而使组织脱水,降低水肿,降低眼压、颅内压以及脑脊液容量和压力。
甘油果糖由于高渗,静脉注射后能提高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内(包括眼、脑、脑脊液等)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低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眼压和脑脊液及压力。
所以两者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
2. 不良反应甘露醇常见水和电解质紊乱、寒战、发热、排尿困难、血尿、血栓性静脉炎、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头晕、视力模糊、口渴、渗透性肾病;甘油果糖常见瘙痒、皮疹、头痛、恶心、口干、溶血。
综上,甘油果糖不良反应小,经肾排泄少,肾脏负担小,因此肾功能不全病人亦可应用,且对肾功能损害性明显低于甘露醇,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或老年动脉硬化及隐性肾脏损害的病人。
3. 治疗效果甘油果糖起效较甘露醇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慢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血栓、脑内出血等脑病,能更有效地改善脑梗塞后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具有改善微循环、安全有效降低颅内压的特点。
对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来说,使用甘油果糖比使用甘露醇更为有利,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甘油果糖在体内代谢后产生能量,生成CO2和水排出体外,对于需长期脱水或伴肾功能损害的脑转移瘤患者更为适用。
甘露醇发挥降颅压效应的时间、降颅压高峰出现时间比甘油果糖快,适用于急诊抢救大面积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脑梗塞致急性颅内高压,或发生脑疝的危急情况。
4. 价格经济甘油果糖价格高于甘露醇。
研究结果显示,甘油果糖联用甘露醇与单用甘露醇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且两药联用还能可避免甘露醇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
甘油果糖与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脑出血56例临床观察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是常用的渗透性利尿剂,可以通过调节血浆渗透压,减少脑水肿和颅内压。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脑出血的效果,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0年至2020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56例,男性4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6岁。
根据入院时间的顺序,将患者分为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组(28例)和单独使用甘露醇组(28例),每组均有相同数量的男性和女性。
两组患者入院时,进行头颅CT扫描评估,测量患者的颅内压。
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组在给予排尿前先静脉注射甘油果糖250毫升,然后进行甘露醇滴注治疗,甘露醇剂量为1g/千克体重。
单独使用甘露醇组只进行甘露醇滴注治疗,剂量同样为1g/千克体重。
观察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变化、生理指标、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组患者的颅内压明显下降,平均降低了10mmHg,而单独使用甘露醇组降低了8mmHg,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但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组的生理指标改善更好,尿量明显增多,肾功能也得到改善。
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
结论: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生理指标,但对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不明显。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的联合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在治疗脑出血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以验证治疗效果。
甘油果糖联合小剂量甘露醇对颅脑损伤患者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联合使用甘油果糖和小剂量甘露醇(0.25~0.5 g/kg)进行脱水治疗时对肾功能以及电解质的影响。
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患者70例,观察联合使用甘油果糖和小剂量甘露醇与使用常规剂量甘露醇对患者血清肌酐及血钾、血钠、血氯的影响。
结果相对于联合使用甘油果糖和小剂量甘露醇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甘露醇患者血清肌酐明显上升,急性肾损伤(ARL)、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明显增加,K+、Na+、CL-紊乱发生率增多。
结论在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时,使用甘油果糖和小剂量甘露醇可以减少肾功能损害以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标签:甘露醇;甘油果糖;肾功能损害;电解质;颅脑损伤脱水降颅压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甘露醇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是目前最常用脱水剂。
但因其对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的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近年来甘油果糖在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改善脑细胞代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脱水作用在某些方面较甘露醇有其一定的优势。
我们观察了一组颅脑损伤患者在联合使用甘油果糖和小剂量甘露醇与使用常规剂量甘露醇后血清肌酐及电解质的变化,以了解联合使用甘油果糖和小剂量甘露醇对颅脑损伤患者肾功能和电解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入住我院的颅脑损伤患者62例,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显示有明确的出血或挫伤病灶,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瞳孔改变。
除外合并糖尿病、肝肾疾病。
入院时肾功能、电解质检查正常。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8~77岁,平均(35±9)岁;对照组33例,男24例,女9例,年龄10~71岁,平均(39±7.5)岁。
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两组患者均予相应的内科常规治疗。
根据CT和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体征来判断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颅内压控制情况。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的临床应用甘露醇和甘油果糖是临床上最常选用的降颅压药物,两者各有利弊。
甘露醇是单糖,在体内不被吸收,代谢上无活性,绝大多数以原形从肾脏排出,是渗透性利尿剂。
它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脑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内,脑组织体积相对缩小而达到降颅压目的,降颅压速度快。
快速静脉注射后15分钟内出现降颅压作用,30~60分钟达到高峰,可维持3~8小时,半衰期为100分钟。
因此,根据病人病情每日可用3~6次,每次用量按0.25~1.0g/kg酌情给药(250ml含50g)。
甘露醇最大的副作用是引起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同时由于影响水电解质的重吸收,大量电解质从尿液中丢失,使血电解质发生紊乱。
对立即需要降颅压的病人,如果没有肾功损害和心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应首选甘露醇。
甘露醇可迅速发挥降压效果,对急性脑疝的抢救非常有效,但停药后会很快出现反跳(颅内压又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需要重复使用。
由于甘露醇必须快速滴入才能发挥降颅压疗效对一些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以给1/3或1/2量的甘露醇,但降颅压作用的持续时间可能会相应缩短。
令临床医生困惑的是,在甘露醇的药物说明书上清楚地写着“活动性脑出血者禁用”。
换句话说,在脑出血的超急性期禁用甘露醇。
我们有多少位医生在抢救脑出血导致脑疝的危急时刻,先看一眼药物说明书?为了挽救病人生命我们需要立即降颅压,不用甘露醇用什么?没有任何东西比甘露醇来的更快!如果事后患者家属拿着甘露醇的说明书与医生对簿公堂的话,我们必输无疑!我不知道为什么活动性脑出血不让使用甘露醇,一定是有据可循。
但我个人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为了救命,不用死啃书本,还是要用的。
约1/3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在24小时可能出现血肿扩大,临床症状恶化。
但24小时后一般不再出血(血液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除外),可以根据病情大胆使用,脑梗塞不必考虑这一问题。
但甘露醇不是万能的,有人观察多次频繁应用甘露醇后可使其进入梗死的脑组织中,形成梗死区的高渗状态,渗透梯度将周围脑组织的水拉入脑梗死区,加重脑水肿、脑组织移位和脑疝形成。
甘露醇输注方案、滴速、使用剂量、给药间隔、常见不良反应及甘油果糖代替作用甘露醇是治疗颅内压(ICP)增高最常使用一线药物,临床应用广泛。
输注方案甘露醇输注方案包括连续输注或脉冲式给药,脉冲式给药较连续输注效果更好,常规推荐剂量为0.25~1g/kg体质量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在10~20min的时间内静脉输入。
脉冲式给药一般推荐0.25g/kg小剂量给药,100ml的甘露醇制剂能覆盖到体质量80 kg以下的患者。
在突发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高的剂量,一般使用约60g(1g/kg)的剂量。
短期使用甘露醇(1.0~2.0g/kg)通过减少脑细胞外液可以最大化的减小脑容积,临床常应用于紧急降低颅内高压的一时性治疗,比如脑疝患者,外科手术操作中为了增加暴露等。
在其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达到同样的脱水降颅内压效果,往往需要增加甘露醇的使用剂量,才可能达到同等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因而脉冲式给予甘露醇尤其是时间较长者,使用小剂量的甘露醇是非常重要的。
滴速滴速越快,血浆渗透压就越高,脱水作用就越强,疗效会越好。
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滴速过快可能导致致命疾病发生。
一般要求在20min内滴完,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而定。
使用剂量1g甘露醇可产生的渗透浓度为5.5mOsm/L,注射100g甘露醇可使2000ml细胞内水转移到细胞外,尿钠排泄50g。
0.25g/kg剂量甘露醇可达到和0.5-1.0及1.0g/kg剂量甘露醇同等的降颅内压效果。
低剂量甘露醇能够避免引起渗透压失衡和严重的脱水,能有效的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重复使用100ml的剂量比起始就给出500ml甘露醇更有效。
给药间隔甘露醇作用快捷,静脉注射后20min内起作用,2-3h降压作用达到高峰,持续4~6h。
因而在首次给药后如果仍需实施渗透治疗来降低颅内压,在监测颅内压和血浆渗透压的情况下,应在4~6h后重复给药。
如果重复给药后仍达不到ICP控制目标,需采用其他降颅压方案。
甘油果糖与甘露醇在降颅压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1-02-14T15:21:01.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聂清昆[导读] 而甘露醇利尿作用明显产生电解质紊乱,加重肾脏负担,损害肾功能。
聂清昆 (吉林省白城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136000)【中图分类号】R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048-01【摘要】目的吧探讨甘油果糖在降低颅内压,清除水肿治疗中的利尿作用明显低于甘露醇注射液,可减轻肾脏负担。
方法造取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共186例,所有病例均观察两周。
分为研究组(甘油果糖组),对照组(甘露醇)。
对两组治疗的尿量、尿比重、持续时间、体内代谢比较。
结果甘油果糖研究组的尿量<甘露醇对照组的尿量,两组病人疗效判断均有明显的降颅压效果,且效果相似。
但使用甘露醇的患者均有轻、中度的肾脏损害及明显的反跳现象。
而使用甘油果糖注射液患者不但明显的降低颅内压,同时无明显的肾脏损害及反跳现象。
结论通过这几年的降颅压治疗,对上述甘油果糖疗效观察体会如下:①甘油果糖能有效的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起效时间显稍缓,但持续时间长,无反跳现象。
②甘油果糖的利尿作用小,不产生水——电解质紊乱,对肾功能的影响小,尤适用于肾功能障碍及需长期脱水降颅内压的患者。
③甘油果糖能清除氧自由基,起到减少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及酮体含量的作用。
颅内压增高及脑水肿,在临床神经系统疾病中均很常见,具有高发病,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生存质量,颅高压、脑水肿的出现,严重的影响脑血流量,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脑功能严重障碍,另外由于颅内压的持续升高,可引发脑疝的发生,使脑干受压,移位与缺血,严重危及病人生命。
因此早期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后遗症,挽救病人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1.资料与对比方法1.1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06年12月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及脑梗死的病人。
甘露醇和甘油果糖是临床上最常选用的降颅压药物,两者各有利弊。
甘露醇价廉起效快,甘油果糖单用降颅压起效慢,但作用维持时间长. 甘露醇降颅压速度快,幅度大,长期以来是强而有效的降颅压药物。
但其导致肾损害的作用是不可避免的。
两者具体区别如下:甘露醇注射液:性状为无色的澄明液体一、适应症⑴组织脱水药。
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⑵降低眼内压。
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⑶渗透性利尿药。
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
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⑷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⑹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
⑺术前肠道准备。
二、药理毒理甘露醇为单糖,在体内不被代谢,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甚少被重吸收,起到渗透利尿的作用。
⑴组织脱水作用。
提高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内(包括眼、脑、脑脊液等)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组织水肿,降低眼内压、颅内压和脑脊液容量及其压力。
1g甘露醇可产生渗透浓度为5.5mOsm,注射100g甘露醇可使2000ml细胞内水转移至细胞外,尿钠排泄50g。
20%甘露醇渗透浓度为1100 mOsm/L⑵利尿作用。
甘露醇的利尿作用机制分两个方面:①甘露醇增加血容量,并促进前列腺素I2分泌,从而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包括肾髓质血流量。
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皮质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②本药自肾小球滤过后极少(<10%)由肾小管重吸收,故可提高肾小管内液渗透浓度,减少肾小管对水及Na+、Cl-、K+、Ca2+、Mg2+和其他溶质的重吸收。
过去认为本药主要作用于近端小管,但经穿刺动物实验发现,应用大剂量甘露醇后,通过近端小管的水和Na+仅分别增多10%~20%和4%~5%;而到达远端小管的水和Na+则分别增加40%和25%,提示亨氏袢重吸收水和Na+减少在甘露醇利尿作用中占重要地位。
甘油果糖一般用于脑血管病、脑外伤等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的情况下,外伤除非是脑外伤或颈椎什么的引起颅内压或脑组织水肿,普通的骨科外伤引起的水肿大部分是炎症渗出所致的,用甘油果糖不太合适,建议这位药师观察下你们医院病人的治疗效果,很多情况下,实践最有发言权。
另外,有些适应证和文章是厂家的学术推广行为,和真正的治疗还是有距离的,所以除非是有指南或国外权威期刊的推荐,一般文章的只言片语不要盲目以为就是对的。
另外,由于甘油果糖虽然对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比较合适,但是由于其降颅压不够强和迅速,所以我们医院肾科主任宁可建议用低剂量的甘露醇,也不用甘油果糖(但是还是缺少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我没有检索国外的文献,有兴趣的同行可以去检索下)。
倒是在ICU,对于一些急性颅内压增高已经解决,但需要继续脱水治疗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其肾功能不太好,倒是在用甘油果糖。
以下是转帖一位同僚的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甘露醇和甘油果糖是临床上最常选用的降颅压药物,两者各有利弊。
甘露醇是单糖,在体内不被吸收,代谢上无活性,绝大多数以原形从肾脏排出,是渗透性利尿剂。
它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脑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内,脑组织体积相对缩小而达到降颅压目的,降颅压速度快。
快速静脉注射后15分钟内出现降颅压作用,30~60分钟达到高峰,可维持3~8小时,半衰期为100分钟。
因此,根据病人病情每日可用3~6次,每次用量按0.25~1.0g/kg酌情给药(250ml含50g)。
甘露醇最大的副作用是引起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同时由于影响水电解质的重吸收,大量电解质从尿液中丢失,使血电解质发生紊乱。
对立即需要降颅压的病人,如果没有肾功损害和心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应首选甘露醇。
甘露醇可迅速发挥降压效果,对急性脑疝的抢救非常有效,但停药后会很快出现反跳(颅内压又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需要重复使用。
由于甘露醇必须快速滴入才能发挥降颅压疗效,对一些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以给1/3或1/2量的甘露醇,但降颅压作用的持续时间可能会相应缩短。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降颅压效果比较
对于颅内病变或脑外伤的患者,常常需要通过降颅压治疗以防出现颅内压迫、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降颅内压药物包括甘露醇和甘油果糖。
那么,甘露醇与甘油果糖相比,用哪个降颅压更好?
1. 药理作用
甘露醇具有组织脱水作用,不易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因而提高了血浆胶体渗透压,导致组织(包括眼、脑、脑脊液等)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运,从而使组织脱水,降低水肿,降低眼压、颅内压以及脑脊液容量和压力。
甘油果糖由于高渗,静脉注射后能提高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内(包括眼、脑、脑脊液等)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低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眼压和脑脊液及压力。
所以两者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
2. 不良反应
甘露醇常见水和电解质紊乱、寒战、发热、排尿困难、血尿、血栓性静脉炎、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头晕、视力模糊、口渴、渗透性肾病;甘油果糖常见瘙痒、皮疹、头痛、恶心、口干、溶血。
综上,甘油果糖不良反应小,经肾排泄少,肾脏负担小,因此肾功能不全病人亦可应用,且对肾功能损害性明显低于甘露醇,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或老年动脉硬化及隐性肾脏损害的病人。
3. 治疗效果
甘油果糖起效较甘露醇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慢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血栓、脑内出血等脑病,能更有效地改善脑梗塞后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具有改善微循环、安全有效降低颅内压的特点。
对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来说,使用甘油果糖比使用甘露醇更为有利,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甘油果糖在体内代谢后产生能量,生成 CO2和水排出体外,对于需长期脱水或伴肾功能损害的脑转移瘤患者更为适用。
甘露醇发挥降颅压效应的时间、降颅压高峰出现时间比甘油果糖快,适用于急诊抢救大面积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脑梗塞致急性颅内高压,或发生脑疝的危急情况。
4. 价格经济
甘油果糖价格高于甘露醇。
研究结果显示,甘油果糖联用甘露醇与单用甘露醇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且两药联用还能可避免甘露醇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
因此,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联用两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综合分析合理选用
1. 甘油果糖、甘露醇治疗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疼痛缓解以及水肿减轻的情况,但是相比之下甘露醇效果更优。
2. 甘油果糖对比甘露醇能更有效地改善脑梗塞后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具有改善微循环、安全有效降低颅内压的重要作用,但也发现甘油果糖发挥降颅压效应的时间、降颅压高峰出现时间比甘露醇晚,故
在急诊抢救大面积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脑梗塞致急性颅内高压,或发生脑疝的情况下,甘露醇作用,则优于甘油果糖。
3. 甘油果糖能减少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和几率,这对原有肾功能损害的脑梗死患者来说,使用甘油果糖注射液比使用甘露醇更为有利,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4. 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来评价总体疗效,采用甘露醇降颅压效果与甘油果糖相同,但甘油果糖发挥作用的时间、降低颅压高峰出现的时间比甘露醇要晚,而甘油果糖对肾功能损害性明显低于甘露醇。
5. 甘油果糖注射液治疗脑转移瘤引起颅内压增高比常规使用甘露醇降颅内压疗效较好,且维持时间长,副反应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对脑转移瘤引起颅内压增高病人使用甘油果糖注射液进行降低颅内压疗效显著。
6.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联合用药减少了甘露醇的用量,也就相应地降低了甘露醇的不良反应。
水肿高峰期使用半量甘露醇脱水治疗,5 天后改用甘油果糖继续脱水治疗 5~10 天,既可迅速缓解高峰期颅内高压,也可避免甘露醇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也是一种治疗上的选择。
7. 对于出血量较大且有肾功能不全者,可用甘露醇和甘油果糖交替静滴,这样有利于减轻肾损害;在水肿回收期一般均可用甘油果糖替代甘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