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7
脊椎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脊椎动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的分类以及其主要特征;3. 能够描述脊椎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适应环境;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脊椎动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3. 部分脊椎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适应环境;4. 脊椎动物实物观察和分类练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脊椎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20分钟)首先,讲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包括有脊椎骨、脊髓、四肢等。
然后,讲解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如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3. 举例讲解(15分钟)选择一些典型的脊椎动物,如金鱼、青蛙、蜥蜴、鸟和狗,让学生观察其外部特征、生活方式和适应环境,并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实物观察(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脊椎动物实物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的外部特征,如鱼类的鳞片、两栖动物的四肢、爬行动物的鳞片和鸟类的羽毛等。
5. 分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脊椎动物图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图片进行分类,并解释为什么将它们归为同一类别。
同时,要求学生找出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6.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报告各自小组的分类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归纳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和分类方法。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记录学生的表现;2. 小组练习的结果及其解释;3. 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定义、特征及其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4.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种类的脊椎动物,并让学生进行展示;2. 进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拓展。
脊椎动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脊椎动物的特征和不同类群的特点。
难点:理解脊椎动物各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
三、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脊椎动物标本等。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脊椎动物,大家知道什么是脊椎动物吗?生:不太清楚。
师:那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大家看看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展示各种脊椎动物图片)生:它们好像都有一条长长的骨头。
师:对啦,这就是脊椎骨,有脊椎骨的动物就叫脊椎动物。
那脊椎动物都有哪些特点呢?生:有脊椎。
师:哈哈,这是肯定的啦,还有其他的哦,比如它们的身体结构比较复杂。
那脊椎动物都有哪些类群呢?生:鱼、鸟、哺乳动物。
师:还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呢。
咱们先来看看鱼,鱼生活在哪里呀?生:水里。
师:对,那它们是怎么呼吸的呢?生:用鳃呼吸。
师:很好,那鸟呢,有什么特点?生:会飞,有羽毛。
师:没错,那哺乳动物呢?生:它们会给宝宝喂奶。
师:非常棒,这是哺乳动物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哦。
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同学们,现在对脊椎动物是不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啦?生:是的。
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点的讲解还可以更加深入和详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准备上还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脊椎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这五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1、复习有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内容,提问;2、讲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
由动物进化的趋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3、鱼:体型特征,靠什么游泳,用鳃呼吸,鳃中密布毛细血管,可以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怎样进行气体交换?(学生讲解)4、两栖动物:青蛙为例,幼体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靠肺呼吸。
虽然青蛙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不能离水源太远,因为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无法满足对氧气的需求,需要借助于湿润的皮肤来辅助呼吸。
5、爬行动物:以蜥蜴为例,它的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是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那蜥蜴有哪些适于陆地上生活的原因?(学生讲解)正是因为蜥蜴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其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水,能终身生活在陆地上。
课本上还列举了哪些爬行动物?变色龙、恐龙等都是爬行动物。
6、鸟类:鸟的种类很多,而且绝大多数鸟类善于飞行,那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有哪些?(学生讲解)重点讲解:鸟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气囊能辅助呼吸,使鸟类进行双重强吸。
但是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鸟的结构完善,能保持高而恒定的体温,属于恒温动物有;动物维持恒定体温的意义(学生讲解)变温动物包括哪些?7、乳哺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千差万别,举例:猕猴、大象、鲸。
《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脊椎动物的定义,明确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这一关键特征。
学生能够列举常见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种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常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分。
2、教学难点理解脊柱在脊椎动物运动和支撑身体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标本、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展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如狮子奔跑、鸟儿飞翔、鱼儿游动等,然后提问学生:“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
(二)新课讲授1、脊椎动物的定义结合多媒体展示脊椎动物的骨骼图片,向学生讲解脊椎动物是指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
强调脊柱是脊椎动物身体的重要支撑结构。
2、常见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展示一系列动物的图片,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以及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无脊椎动物)。
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尝试将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区分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3、脊柱的作用通过播放脊椎动物运动的视频,如猫行走、鱼游泳等,引导学生观察脊椎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讲解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和协助运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活动1、小组竞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给出一些动物的名称或图片,让各小组快速判断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
2、模型制作让学生利用黏土或卡纸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脊椎动物脊柱模型,加深对脊柱结构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脊椎动物的定义、常见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种类,以及脊柱的作用。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了解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3. 能够举例说明脊椎动物的重要性和生态作用。
教学内容:
1. 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3. 脊椎动物的生态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征;
2. 讲解:介绍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3. 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脊椎动物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其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4. 汇报:让学生展示他们所研究的脊椎动物,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认识;
5.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的生态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讲解和讨论中,也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促进思维的激发和交流的互动。
《脊椎动物》教学设计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第一册第2章观察生物第2节常见动物一.课标要求:1.学会使用简单的检查表,并尝试编制自己的检查表,说出分类的方法。
2.识别常见脊椎动物,了解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结构和地位:脊椎动物属于常见动物部分,而常见动物部分的学习需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的分类思想。
本节课进一步熟悉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相关的简单的检索表。
体会“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的分类策略。
这些分类方法和思想为后面学习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及其他领域的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本节观察描述的脊椎动物特征大多在器官水平上,为后面学习生物体构造的层次性,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埋下伏笔。
主线: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同时对照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本着以课标为准绳,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难点:理解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重点依据是: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是动物界的主要类型,是后面学习生物适应性的基础。
此外其形态特征易见,便于观察,与学生的生活贴近。
对它们的学习掌握可迁移到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分类特征的学习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脊椎动物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2. 能够辨别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3. 了解脊椎动物的食物链关系;4. 培养对脊椎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2.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和区别;3. 构成脊椎动物食物链的不同角色;4. 脊椎动物的保护意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不同脊椎动物的图片或早期读物,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动物的特征和名称。
探讨学生对动物的认知和感知,激发学生学科的兴趣。
2. 讲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解释脊椎动物的定义:有脊椎骨和脊髓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
介绍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详细介绍每个类别的特征和区别,并可以利用图片或动画辅助说明。
3. 性质及食物链(15分钟)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脊椎动物的食物链关系。
利用图片或故事模拟脊椎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捕食方式。
通过示意图或图表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食物链中不同动物的位置和关系。
4. 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脊椎动物进行介绍。
每个小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了解自己选择的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等,并用简洁的语言和图片向其他组呈现。
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展示,如图片、模型或小剧场表演等。
5. 学生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研究的动物,并对其他小组的介绍提问和评论。
教师总结不同脊椎动物的特征和食物链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
6. 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与食物链的关系联系起来。
说明脊椎动物的保护意义,以及学生应如何保护和尊重脊椎动物。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方式能否清晰地展示脊椎动物的特征和食物链关系;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辨别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特征;3. 学生能否理解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明白保护脊椎动物的重要性。
《脊椎动物》复习课教学设计【课型】巩固课【教学目标】1.掌握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纵向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等,分析归纳出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做题方法、规律。
【重点知识】1.掌握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分析归纳出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难点知识】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做题方法、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巩固训练【教学过程】导入:观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图片,思考它们在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入脊椎动物复习。
夯实基础:课下已经让学生构建了本章的知识体系并进行了背诵。
课上:让学生自愿指图讲述各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可穿插提问,目的是夯实基础。
(设计意图:扫清本章知识障碍,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智慧碰撞(质疑解惑,精讲点拨)一、合作探究:要求:先对学再群学,交流讨论“探究”部分,用红笔修改导学案并记录有疑问的题目,做好脱稿展示点评的准备。
(设计意图: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探究一:填表比较各类动物,总结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进化趋势:(设计意图:本章刚学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动物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是散乱的,本节课利用图表将各类动物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动物的进化趋势,形成“生物是进化的”生物学观点)探究二:(2012泰安中考)下图是人们常见的几种动物,请分析回答:(设计意图:本题选自2012年泰安中考题,初二面临结业考试,急需了解中考题,分析做题思路,消除对中考的惧怕心理,并由题型分析学习方法。
)针对性训练:(2014•临沂)关于动物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兔的牙齿有分化,提高了摄取食物和对食物的消化能力B.蜥蜴的体表有角质的鳞片,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C.鱼鳃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D.家鸽每呼吸一次,要在肺和气囊中各进行一次气体交换二、展示点评:探究一:通过小品“到底谁高等?”分析出生物进化的趋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物学生
教学内容:脊椎动物的特点、分类和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
1. 脊椎动物的特点;
2. 脊椎动物的分类;
3. 脊椎动物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
1. 掌握脊椎动物的分类特点;
2. 理解脊椎动物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图片或实物模型;
3. 教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的特点。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及其特点;
2. 介绍脊椎动物的分类;
3. 分析脊椎动物的结构及其功能。
三、实验(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脊椎动物的结构,并分析其功能。
四、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脊椎动物的特点、分类和结构,分享并总结彼此的见解。
五、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脊椎动物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脊椎动物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分类和结构,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脊椎动物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列出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 学生能够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资料收集,发展对资料信息的筛选、掌握和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 学生能够通过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加快生物学科价值观的形成,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关于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脊椎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了解各类动物的特点。
3. 比较异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进一步了解各类脊椎动物的特点。
5. 总结归纳: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的观念。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挂图、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标本或图片。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方案
1. 课题名称:
脊椎动物
2.概述
·初中生物二年级下册。
·所用教材: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
·所需课时:二课时
·学习内容包括:
1)概述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
活的关系。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难点:
脊椎动物在心脏结构、循环特点方面的比较
重点:
1)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3)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常见脊椎动物的特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能概述出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
2)能区分、判断出常见的脊椎动物属于哪一类群。
3)能举例说出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能列举出几种我国特有的或珍稀的脊椎动物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特点,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
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类群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通过各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点和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4.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以往在此班上课的观察、了解,我认为:
●在智力因素方面:
在这节课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脊椎动物有五大类群。
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属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对于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方面,学生抱有较强的兴趣,应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电脑应用能力较强。
5.学习任务分析
·总结各大类脊椎动物的特点
·观察图片,数出各大类群动物的心脏腔室的数目和血液循环路线的条数
·总结和讨论脊椎动物和人的关系;
·说明人类行为与目前动物灭绝趋势的关系;
·分析资料,讨论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的具体做法。
·制作ppt,向同学们讲述一种珍稀脊椎动物,包括它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以及生活环境。
6.资源
·指导教师一名;
·网络教室;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第四册;
·与教材配套的挂图若干;
·“脊椎动物主题资源”:包括丰富的关于多个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外形、心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图片和文字,关于我国珍稀动物的相关介绍材料,关于动物灭绝的人类滥捕滥杀的图片、视频和阅读材料,关于学生讨论中需要用到的表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相关网站的网址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或类似的其他主题网站的材料。
7.教学活动过程
●学习情景:
通过图片演示和展示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
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设适当的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第一节课主要是启发、讲授为主要方式。
由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目的在从外表上区分各种脊椎动物,认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以协同、伙伴、发现为主;
第二节课主要通过讨论活动探讨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增强生态意识,主要以讨论、反思为主。
由教师提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
(主动参与策略)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与小组成员协作使用PPT制作电子作品。
(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
讲解调查结果,演示PPT作品。
(表达策略、参与策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课堂常规课。
教师主导的时间比较多。
第二课时:本课是一个主题活动课,开办的网上珍稀动物展板并作为讲解员向大家讲解。
针对每种珍稀动物,你们可以了解它的以下一些方面,
✓它的名字和照片
✓它的生活地点和一般的生活习性(例如,它吃什么?它如何繁育后代?它们是群居吗?等等。
)
✓它是第几级的保护动物
✓它的天敌是什么?
✓关于它有哪些趣闻?
✓最近有什么关于它的新闻么?
✓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请利用网络自己找出答案并给同学们show一下!
8.评价
●“人类与脊椎动物”讨论评价表
请公平的为各个小组的表现打分!打分可以是1~5种的任意一个。
其中5为最好,1为最不好。
鱼两栖爬行鸟哺乳小组
指标
发言次数多吗?
是全体小组成员都参与了吗?
观点鲜明有说服力吗?
发言时表达清晰声音洪亮吗?
总体情况
●“珍稀动物展览”评价表
请公平的为各个小组的表现打分!打分可以是1~5种的任意一个。
其中5为最好,1为最不好。
请在自己符合的栏目里画勾。
9.帮助和总结
拓展思考题/活动:
1、脊椎动物是怎么进化的?
在前面我们总结的脊椎动物五大类群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似乎都有些联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横向比较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内部结构特征,并到图书馆或者借助计算机网络,查阅有关脊椎动物进化过程的资料,了解脊椎动物的进化。
2.它们为什么生长在这里?
结合地理学科所学的我国各大气候和地貌地带分布,查找资料,看看各大地带有哪些代表脊椎动物,看看他们属于什么类群,并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他们生长在这些地带的原因。
3.队日的活动:让大家都来保护珍稀动物
为即将来临的一个队日设计一个活动,向大家选产保护动物的相关知识。
你们可以设计一些展板,或者做一些宣传单,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大家一起来想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