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解剖和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323.50 KB
- 文档页数:8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图文详解髋臼骨折七大手术入路目录1髂腹股沟入路2Kocher-Langenbeck入路3改良Stoppa入路4前后联合入路5腹直肌旁入路6髂骨股骨入路7放射状入路一、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步骤:患者仰卧位,切口起自髂嵴前2/3交界处,沿髂前上棘,横过下腹部,止于耻骨联合上方3cm(图1)。
图1 髂腹股沟入路,皮肤切口在髂前上棘下方3cm稍内侧处游离并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沿切口切开腹肌和髂肌在髂嵴上的起点,将髂肌从髂骨内板处做骨膜下剥离,显露髂窝、骶髂关节前方和真骨盆上缘。
在下方切口段切开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前方筋膜,达腹股沟管浅环上方1cm,显露腹股沟管(图2),分离出精索或圆韧带及髂腹股沟神经,用第1根橡皮条牵开(图3)。
图2 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股沟管前壁,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图3 髂腹股沟入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腹内斜肌、联合肌腱,皮条牵开精索沿腹股沟韧带方向小心切开腹股沟韧带,保持它有1mm韧带附着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
注意不要损伤腹股沟韧带下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髂外血管。
在腹股沟韧带上松解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共同起点后(图4),即可进入腰大肌鞘。
图4 髂腹股沟入路,切开腹直肌、腹横筋膜及联合肌腱在精索的后内侧切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联合肌腱(图5),进入Retzius耻骨后间隙。
图5 髂腹股沟入路,切开腹直肌、联合肌腱、腹横筋膜及腹横肌将髂外血管及淋巴管从髂耻弓上钝性分离并向内侧牵开,将髂耻弓从髂腰肌上分开,牵出剪开髂耻隆起。
继续在髂腰肌下向外侧方游离,直至髂腰肌与骨盆边缘完全游离(图6)。
图6 髂腹股沟入路,游离并牵开髂腰肌,显露髂窝用第2根橡皮条将下方的髂腰肌、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牵开。
将髂腰肌及股神经向内侧牵开,在骨膜下剥离闭孔内肌至髋骨的四边板,剥离时避免损伤髂内血管和臀上、下及阴部内血管。
用手指从外向内钝性分开髂外血管及淋巴管。
将第3根橡皮条包绕髂外血管及淋巴管。
干货满满:髋臼骨折的解剖、影像和Judet-Letournel分型!髋臼骨折的手术禁忌症多,但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范围又比其他骨折要广。
掌握Judet-Letournel 分型可以更好地把握手术时机、选择手术入路。
图文并茂,干货满满解剖髋臼为一个不完全的半球形窝,倒马蹄形的关节面围绕着无关节面的髋臼窝。
髋髋臼由两个骨性支柱组成和支撑,形成一个倒置的「 Y 」形结构。
前柱(即骼耻柱)由髂嵴前半部分、髂棘、髋臼前半插入部分和耻骨组成。
后柱(即骼坐柱)由坐骨、坐骨棘、髋臼后半部分和形成坐骨切迹的密质骨组成。
较短的后柱止于坐骨切迹顶部前后柱的交汇处。
髋臼前后两柱呈60° 相交,形成一拱形结构,由骼骨下部构成,横跨于前后两柱之间,是髋臼主要负重区,称臼顶,又称负重顶。
髋臼骨折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复位、固定髋臼顶,并同心复位股骨头,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对合。
如果髋臼顶骨折没有复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髋关节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前后两柱之间的髋臼窝较薄弱,外伤时,股骨头可由此向内穿透进入盆腔。
正常成人髋臼外展角为40° ~ 70°,前倾角为4° ~ 20°,该前倾角的存在使外展角在屈髋活动时减小得较缓慢,从而保证了髋臼对股骨头较好的覆盖,防止股骨头向内侧移位。
髋臼的柱形结构概念是讨论骨折分类、手术入路选择和内固定的核心。
方形区(四边体)骨面是组成真骨盆外侧缘的骨性平面,紧邻髋臼的内侧壁。
髂耻隆起是直接位于股骨头上方的前柱隆起。
四边区骨面和骼耻隆起均较薄并邻近股骨头,限制着可用于该部位的内固定类型。
死亡之冠(corona mortis):为骼外动脉或腹壁下动脉与闭孔动脉之间的交通支,85% 的患者存在此血管。
该血管与耻骨联合之间的平均距离 6 cm。
采用髂腹股沟或Stoppa 入路时,如果未能结扎该交通支,随着骼外血管的游离,可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坐骨神经: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方穿出坐骨大切迹,髋臼后方骨折 - 脱位时可伤及坐骨神经。
髋臼骨折、股骨头中心脱位的固定治疗髋臼呈球窝形,由髂、耻、坐骨之膨大体部所构成。
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该三骨由“丫”形软骨连接。
髂臼内前、上、后壁被有半月形软骨面,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为髋臼窝。
髋臼缘下部的缺口为髋臼切迹。
前柱:由耻骨上支的臼部构成,上至髂前下棘,下部为闭孔的上界,高起的臼缘称前唇,其下缘为前壁。
后柱:由坐骨支的后部构成,向上延伸至髂骨后下部及坐骨切迹,该处有坐骨神经及臀上血管、神经束穿出,下部为闭孔的后上界,高起的臼缘称后唇,其下为后壁。
臼顶:由髂骨下部构成,横跨于前后柱之间,是髋臼的主要负重区,臼顶大部分偏前,臼口朝向外侧并向下倾斜,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
因此,臼后缘比前缘高,上缘比下缘高。
1骨折分类髋臼骨折类型复杂,多数为粉碎性,然而,正确认识骨折类型,为骨折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
Letournel将髋臼骨折分为5个简单骨折和5个复合骨折,较好地把髋臼解剖和生物力学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
1.1 简单骨折:是指髋臼一个柱或壁的部分或全部的骨折。
1.1.1 前柱骨折:骨折线由前柱经臼底弯向下方,如伴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骨折片可向盆腔移位,股骨头发生中心性脱位,骨盆正位X线片可见髂耻线中断或错位。
1.1.2 后柱骨折:骨折线由后柱经臼底弯向下方,由于后柱比较坚实,引起骨折的暴力较大,故常伴有同侧耻骨下支或坐骨支骨折,骨折块向内上方移位,股骨头向中心脱位,致坐骨大孔变小,骨盆正位片可见髋坐线中断或错位。
1.1.3 前壁骨折:系臼的前壁与前缘大块骨折,包括关节软骨。
但不涉及前柱盆面的骨皮质,股骨头可向前、向内脱位。
1.1.4 后壁骨折:系臼后壁及后缘的大块骨折,包括关节软骨,但不涉及后柱盆面的骨皮质。
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股骨头亦脱位,正位X线片上可见一块骨影与脱位股骨头重叠,臼后缘线缺如。
1.1.5 横形骨折:系髋臼骨折中最多见的类型,骨折线横贯髋臼的内壁与臼顶之界处,实际上是前后柱同时横断。
髋臼骨折的解剖与定位
对有明显外伤的所有病人都应拍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
对怀疑有或已知有髋臼骨折的患者应补加以下X线检查:
(1).患髋前后位x线;
(2).患髋旋向x线球管,骨盆倾斜45度 (称为闭孔斜位);
(3).患髋旋转远离x线球管,骨盆倾斜45度 (称为髂骨斜位)。
一、正位片可显示的解剖标志有:
1.后唇线:代表臼后壁,此线中断常提示后壁骨折;
2.骼坐线:代表后柱,此线中断常提示后柱骨折;
3.骼耻线:是前柱内缘线,此线中断常提示前柱或前壁骨折;
4.前唇线:代表臼前壁,此线中断常提示前壁骨折;
5.臼顶线:代表臼负重区,此线中断说明骨折累及负重区;
6.泪点线:可用来判断髂坐线是内移。
二、骼骨斜位片可显示的解剖标志有:
1.髋臼后柱线:此线中断常提示后柱骨折;
2.臼前唇线:此线中断常提示前壁骨折。
三、闭孔斜位片可显示的解剖标志有:
1. 臼前柱线:此线中断常提示前柱骨折;
2. 臼后唇线:此线中断常提示后壁骨折。
对以上X线片审阅后,再行骨盆CT检查。
对大多数病例CT检查可进一步描绘出骨折线和诊断关节内游离骨块。
CT检查扫描得到的空间影像是全部骨折影像的综
合照片,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
一张患髋前后位X线片
一张患髋闭孔斜位X线片
一张患髋骼骨斜位X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