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 格式:pptx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47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戍shù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参考译文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起,路上已禁止人行走,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诗人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凄凉的图景,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
写作手法: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边塞秋夜凄凉,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思亲的背景。
炼字:“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形势依旧严峻。
教材原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参考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更明亮。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设想故乡的月亮更明亮。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凸显出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和挂念之情。
教材原文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参考译文虽有弟弟但都离散了,没有定所无法探问生死。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由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表现手法:通过“有”“无”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教材原文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参考译文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事频繁还没有停止。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紧承五、六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炼字:“长”是“经常”的意思,写出了亲人们四处流散、生死茫茫。
重点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况,况且。
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望月思念亲人,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期盼战争早日结束,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理解探究1.请简要赏析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句赏析)答:行人断绝,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笔记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笔记(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笔记哟。
先来说说《月夜忆舍弟》这首诗。
杜甫写的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一开头就感觉好凄凉,战乱让道路都没人走了,秋天的边境只有一只孤雁在叫,这画面想想都让人心里难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句简直太经典啦!不管在哪里,总觉得家乡的月亮更亮更亲切,杜甫把那种思乡之情写得太真切啦。
还有“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战乱让兄弟都分散了,连生死都不知道,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想寄封信都寄不到,战争不停,这种无奈和担忧简直要溢出纸面啦。
再看看《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刘长卿一上来就感慨贾谊被贬的遭遇,让人忍不住同情。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这场景,秋草、人去后的空宅、落日,满满的都是寂寞和凄凉。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汉文帝明明是有道之君,对贾谊还那么薄情,湘水无情地流着,贾谊的冤屈又有谁知道呢?“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看着这荒凉的江山,可怜贾谊到底为啥会被贬到这天涯之地啊,诗人其实也是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悲愤呢。
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跟着我一起感受到了这些古诗词里的深沉情感呀?咱们下次继续哟!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笔记(二)哈喽呀,小伙伴们!我又来啦,接着给大家分享咱们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笔记。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写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上刚上了一封奏折,晚上就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这落差也太大了吧。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是一心为了朝廷好,才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这份忠心真让人佩服。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眼前是秦岭的云,身后是不知在何处的家,大雪挡住了路,马都不想走了,这得多绝望啊。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