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设备控制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5
工程项目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工作程序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工程项目中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对于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使用和控制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
2. 术语和定义在本文档中,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检验测量设备:用于测量和检验工程项目产品或材料性能的设备和工具。
•试验设备:用于进行工程项目试验和测试的设备和工具。
•编制人员:负责编写和制定本文档的相关人员。
•使用人员:工程项目中具体使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相关人员。
•工程项目:指特定的建筑、结构、设备或其他工程项目。
3. 工作程序3.1 检验测量设备控制3.1.1 检验测量设备的选购和验收•编制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检验测量设备的选购计划,并明确所需的设备类型、规格和性能要求。
•在选购检验测量设备时,应参考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选择具备合格证书的设备,并与供应商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商。
•在设备交付后,使用人员应进行验收,检查设备是否符合要求,并记录验收结果。
3.1.2 检验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使用人员在使用检验测量设备前应仔细阅读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使用人员应妥善保管检验测量设备,定期进行设备的清洁和保养,并记录设备维护情况。
•如果发现设备存在故障或异常情况,使用人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修复或更换措施。
3.1.3 检验测量设备的校准和验证•使用人员应根据设备的校准周期和要求,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工作,并记录校准结果。
•校准工作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实验室完成,也可以通过自身设备校准能力进行。
•对于关键设备或测量系统,应进行验证,确保其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并记录验证结果。
3.2 试验设备控制3.2.1 试验设备的选购和验收•编制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所需的试验设备类型、规格和性能要求。
•在选购试验设备时,应参考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选择具备合格证书的设备,并与供应商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商。
检测设备控制程序1.PURPOSE 目的为确保检验、量测与试验设备之准确度,藉以确保产品品质,进而保障产品品质在设计阶段的正确性,在制造阶段的稳定性及在成品阶段的信赖性,使验证设备维护其准确度,从而保证产品的量测品质.2.SCOPE 适用范围2.1 适用于公司之检验、量测与试验之量规、仪器设备.2.2 凡用于产品(含环保)生产之检验、量测、试验与环境量测相关的量规、仪器的验收、使用、报废均适用之.3.RESPONSIBILITY 权责3.1 品保部品系课.3.1.1 量规、仪器校正计划实施:仪校管理人,校正计划核准人.3.1.2 仪校管理人资格:须接受外部或相关单位之特定技能检定合格.3.1.3 量规、仪器的外校手续办理及外送校验.3.1.4 负责量规、仪器的内校执行和监督.3.1.5 负责与工程部对新购量规、仪器的注册和需报废量规、仪器的确认.3.1.6 负责对量规、仪器免校和游校的执行和监督.3.1.7 量规、仪器设备之校正与管理.3.1.8 MSA的规划及执行.3.2 使用部门.3.2.1 负责对自己部门所使用的量规、仪器按时送校.3.2.2 负责对自己部门所使用的量规、仪器包括其附件标签等进行保养.3.3.3 负责对量规、仪器设备申请与维护请修及报废等事项.4.DEFINE 定义4.1 量仪:本公司所称之检验、量测和试验之量规、仪器设备,统称为量仪.4.2 校正:在特定的条件下,为确保量测仪器或量测系统的显示值,与相对应被量测的指示值之比较,并做修正的一系列动作.4.3 标准件:系为外校合格且可追溯到国家和国际基准5. CONTENT 作业内容5.1 量规、仪器校正作业流程图.(见附录)5.2 作业内容及说明:5.2.1 定时校正时机.品保部品系课依据量规、仪器一览表对所有的检验、量测与试验之量规、仪器设备进行列册管理,分为内校、外校、免校和游校进行作业,每月下旬将下个月要校验的量规、仪器列一清单,作成“送校通知”以作为量规、仪器的校验计划与催校工作.5.2.2 临时校验时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A 使用过程中发现量规、仪器不准确时B 量规、仪器损坏经修后.C量规、仪器外借归还后应校验5.3 校正及放置环境.5.3.1温度应维持在20℃-30℃之间,湿度应保持在50%-80%RH之间.5.3.2依内校作业指导书进行作业.5.4 通知送校:由品保部品系课依年度校验计划表在其有效使用日期的前一个月末,填写送校通知单,通知使用部门依清单将量规、仪器按时送校,由品系课安排校验.5.5 外校:外校的量规、仪器设备,由品保部品系课准备好外校清单,于仪器的有效使用日期前送到政府承认合格的校验单位或原制造商进行校验,检验后,需对校验结果进行判定.若有不合格的贴上“禁止使用”或“暂停使用”标签后请修,直到修好后校验合格为止.如果外校设备校验周期限已到,而暂时因故不能送校时,请填写“未能送校证明”,经品品部主管同意后,可以适当延时外送时间,但最多不能超过10天.超过10天时,应贴上“禁止使用”标签.5.5.1.特殊之检验:量测和试验设备内部无法校验,且外部校准机构亦没有相应的校准时,校准服务可以由原设备制造厂家进行,其厂商出具相应的校正证书,并可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标准.5.5.2新购置之量规、仪器设备依供货商或其代理商出具相应的校验报告或合格证书,或保证书为依据,可列一次外校期限,.则作为该仪器设备一周期.其相应资料保留三年.。
检验检测设备的控制与管理程序1.目的对全站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适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建档、使用、维护、标识、修理、报废等项管理。
3.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购置申请、维修、停用、降级的审批,站长负责仪器设备购置、报废的批准;3.2.各分析室负责本室仪器设备购置申请、使用、日常维护以及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规程的编写;3.3.设备资料管理室负责组织仪器设备的验收、标识管理及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4.程序4.1.购置4.1.1.各分析室如需购置仪器设备,应填《仪器设备申购表》,室主任签署意见后,交技术负责人审批、报站长批准。
4.1.2.对价值5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除填写《仪器设备申购表》外,分析室还应提交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各供方同类仪器设备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质量保证能力、同类仪器设备的价格比、用户使用情况等。
4.1.3.批准后的采购内容由集团公司采购部门实施,购置合同(或其复印件)由设备资料管理室归档。
4.2.验收4.2.1.仪器设备购入后应经调试、验收合格,计量器具经计量检定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由技术负责人、仪器设备管理员会同相关分析室验收,设备管理员填写验收纪录。
验收内容包括:4.2.2.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整机完整性与外观检查,检查主机、附件与合同及装箱单是否一致,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4.2.3.根据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程、使用说明书等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技术指标进行质量验收。
4.2.4.验收后处理1)验收合格的仪器设备按本程序4.3条款建档。
2)验收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由技术负责人与供方进一步协商处理。
4.3.建档4.3.1.仪器设备管理员根据固定资产编号规则对仪器设备统一编号并登记。
4.3.2.各分析室协助仪器设备管理员做好仪器设备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包括:a)申购表,购置合同及购置调研报告;b)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c)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d)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e)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f)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g)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h)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i)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j)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控制程序1.目的该程序文件确保工厂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包括生产测量工具、仪器、仪表)得以很好的管理、维修保养及校准,从而保证这些设备在生产检验过程中符合要求。
2.范围厂内所有与生产有关的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包括生产测量工具、仪器、仪表。
3.职责3.1纯化中心3.1.1是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管理部门。
3.1.2负责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
3.1.3负责生产测量工具、仪器、仪表的维护。
3.1.4负责生产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校准。
3.1.5负责生产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编号、建帐、保管、检定工作(内检/外检)、增添和调配工作。
3.2研发部3.2.1负责本部门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日常维护。
3.2.2负责本部门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校准。
3.2.3负责本部门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编号、建帐、保管、检定工作(内检/外检)、增添和调配工作。
3.3质量部3.3.1负责负责上述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跟踪、抽查、内部检定记录更新等管理工作。
4.定义无应用5.程序5.1质量部建立《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清单》,详见附件8.1。
5.2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校准5.2.1校准5.2.1.1仪器、仪表及检验测量工具的校准1、仪器、仪表及检验测量工具的校准由质量部负责。
2、质量部不能校准的由外部认可的独立检定机构或生产厂家校准,质量部负责联系。
5.2.1.2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校准1、根据《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清单》,能内校的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由各相关部门负责校准。
2、不能校准的,由外部认可的独立检定机构或设备生产厂家校准,设备责任部门负责联系。
5.2.2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校准标识:校准合格的仪器、仪表及检验测量工具应贴有检定或校准标签5.2.3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校准记录。
5.2.3.1检验、测量与试验设备的校准记录由质量部保存。
5.2.3.2仪器、仪表及检验测量工具的校准记质量部保存。
1.目的
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确保检测和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3.职责
3.1 质量部是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检测设备的审核登记、送检或校准等管理工
作。
3.2 使用部门正确使用并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4.名词解释
固定资产:对采购原值≥¥5000元的生产用设备、检验试验设备、测量工具等作为公司固定资产,需进行登记造册,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5.程序&流程
6.其他要求
6.1监视、测量和试验设备遇下列情况,应贴上停用标志并重新校准。
6.1.1对设备的准确性发生怀疑时;
6.1.2设备经过拆卸损坏时;
6.1.3设备修理后;
6.1.4设备经过位移;
6.2 当发现检验、测量、试验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对检验、测量的产品向前进行追溯,重新检测,直至检测产品合格为止,当有偏离精度状态下对已经发运的产品需及时通知客户进行追溯,确认最终满足客户要求为止。
6.3质量部对检测设备的技术档案和检定记录,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进行管理。
7.引用文件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实验室管理规定》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8.质量记录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报废单》
《计量校正计划》
《计量器具校准台账》。
设备质量控制流程目的设备质量控制流程的目的是确保设备的质量符合预期和标准,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流程概述1. 设备进货检验- 由供应商交付的设备应进行外观检查和基本功能测试,以确保设备没有明显的缺陷或损坏。
- 检查设备的配件、附件和文件是否完整,并与供应商的清单进行核对。
2. 设备质量评估- 对进货的设备进行全面质量评估,包括对设备的性能、可靠性、耐用性等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估。
- 执行标准测试程序,以确保设备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3. 设备质量记录- 对设备的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测试数据、评估结论和任何发现的缺陷或问题。
- 将记录存档,并随设备一起保留,以备将来参考和审查。
4. 不合格设备处理- 如果设备未能通过质量评估,应将其标记为不合格,并通知供应商。
- 随后的处理步骤可能包括退货、维修或更换设备,确保仅有符合质量要求的设备进入使用环节。
5. 设备验收- 经过质量评估合格的设备,可以进行验收并投入使用。
- 验收过程应记录相关信息,包括设备的、保修信息等。
质量控制流程图以下是设备质量控制流程的简化示意图:graph LRA[设备进货检验] -- 通过 --> B[设备质量评估]A -- 不通过 --> D[不合格设备处理]B -- 合格 --> E[设备验收]B -- 不合格 --> DD -- 维修/更换 --> AE -- 使用 -->总结通过设备质量控制流程的执行,可以确保进货设备的质量符合预期和要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流程中,记录和处理不合格设备的步骤至关重要,以及验收合格的设备投入使用的过程。
以上文档仅提供了设备质量控制流程的概述,实际操作中可能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定制化调整。
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控制程序1、目的对施工设备以及检验与试验装置等计量器具进行控制,有效控制监视、测量设备,使监测量活动正常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以确保压力管道安装质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压力管道安装、改造、维修所使用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等计量器具的采购、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3、职责3.1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质量控制由资产部负责,实行设备责任人负责制。
3.2总经理负责重大设施、设备(价格在一万元以上)配置申请的批准。
3.3使用部门负责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和日常保养工作。
4、内容4.1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采购4.1.1工程部根据施工情况和工程项目的要求填写《工机具/设备采购申请单》,完成相关程序报采购部后,按《材料及零部件控制程序》实施。
4.1.2施工机具采购后应建立《施工设备台帐》。
4.1.3施工器具的验收由项目部及相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共同验收,见《建筑机械工程师常用规范选》按照说明书要求安装调试,填写《施工器具验收单》。
设备随机技术文件,由项目部保管。
4.1.4验收不合格的设备,按《材料及零部件控制程序》中相关部分执行。
4.2管理、使用和维修4.2.1项目部使用施工器具时应填报《施工器具计划单》,明确种类、数量、进场时间报工程部负责人审核,审核完成后携带《施工器具计划单》向设备管理员领取对应工机具或设备。
4.2.2进场时,项目部材料负责人根据《施工器具计划单》核实名称、数量、型号、机具完好情况等。
4.2.3工机具和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由所使用的项目部进行。
4.2.4操作人员必须培训上岗,执行定人、定机、定岗的“三定”制度。
大型机械(二人操作者)实行机长负责制。
4.2.5计量器具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设备必须经过开箱检查和鉴定,并且有设备责任人认可。
4.2.6操作人员必须正确使用设备,严格遵守安全使用规程,提高经济效益,不带病运行,不超负荷使用,杜绝事故发生,负责施工器具日常的维护、保养。
文件制修订记录1 目的确保公司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准确性和可溯源性,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制定的期间核查程序并实施。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使用频率较高、关键性能、量值易发生变化、使用环境恶劣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的控制管理。
3 职责3.1 设备管理员负责编制设备和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计划。
3.2 检测部负责实施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评价期间核查的有效性。
4 程序4.1 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根据现有技术能力和经济条件对哪些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需要进行期间核查进行识别和确认。
4.1.1 公司使用频率较高、关键性能、量值易发生变化、使用环境恶劣的仪器设备需要做期间核查。
4.1.2 有证的标准物质不用做期间核查,只用核查其有效期、适用范围、存储条件是否满足证书要求;非有证的标准物质务必要做期间核查,通过有证标准物质、机构间的比对、能力验证中得到满意结果而留样的稳定物质等方法来进行核查。
4.2 由设备使用人员根据设备和标准物质使用书或校准规程或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设备核查的方式并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编写期间核查规程,明确期间核查规程的:目的、使用范围、编制依据、核查设备、核查项目和评判指标、核查实施周期、核查方法、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信息,编写好后由部门负责人审核,报技术负责人批准。
4.3 由设备管理员根据期间核查规程编制《设备期间核查计划》,并报技术负责人批准。
4.3.1 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在该仪器设备的两次校准/检定之间,或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
期间核查的覆盖面应比较足够;4.4 由设备使用人员根据批准的核查方法和计划要求对相关设备和标准物质开展期间核查,形成期间核查记录,记录应包括:《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表》、原始数据、可能的质量控制记录等。
4.4.1 不同设备的期间核查程序可以写入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中,也可以另行做出专门计划,还可以写入补充细则中,形式不限;4.5 综合部或质量监督员必要时应对核查过程进行监督。
检测设备控制程序1.0目的: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软件)的购置、校准、使用和维护进行控制,保证这些设备的测量准确度并且符合要求的测量能力。
2.0合用范围:合用于公司对生产和品检检测的控制。
3.0职责:3.1质检部负责检测工具的管理及校准工作。
3.2使用部门负责对检测工具的日常维护工作。
4.0工作程序4.1控制方法4.1.1检测仪器的控制分为校准和保养两种,以下两种情况须校准,其余的检测仪器可安排保养。
➢直接用于判断产品质量的检测仪器➢生产中的重要的检测仪器。
4.1.2校准可采用外校及内校两种,具体要求如下:➢外校须追溯到国家计量局。
➢内校须由质量检验部编制《校准指导书》,其应包括校准周期、方法、工具、校准的标准,校准的标准须追溯到国家计量局。
4.1.3需保养的检测设备依照《保养指导书》保养。
4.2质检部根据实际使用的所有检测仪器列入《检测仪器一览表》,《检测仪器一览表》需说明控制方法即:校准(内校、外校)、保养。
4.3校准的实施4.3.1校准的时机:a.《校准指导书》规定的校准周期。
b.新购买时。
c.修理及调整后。
d.过程中怀疑有失准时。
e.大型检测仪器搬运后。
4.3.2质检部根据前次校准日期及核准周期确定校准日期,在校准日期到前以联络文形式通知使用部门作出安排。
4.3.3外校由质检部负责联系合格的校准服务商,校准完成后应取回检定证书或者合格证和校准标签。
4.3.4内校由质量检验部按照《校准指导书》校准,并记录在《校准记录》上,校准后应贴上标签。
4.3.5发现设备失准时,应对失准的影响进行评审,需要时,对已测产品追回重测。
不合格的检测设备由质检部安排送外修理,修理后应重新校准。
4.4使用与维护4.4.1对以下检测工具之使用人须依照《检测设备使用规范》培训合格方可使用。
4.4.2长期贮存的检测工具应按规定加油及包装。
***4.5文件和记录4.5.1质检部建立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档案,档案中包括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历次检定报告和使用情况记录。
1.目的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配置、校准、周检、维修和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量值的准确可靠,并与要求的测量能力一致,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2.适用范围本程序用于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用作检验手段的各类器具、样板/样架、测量仪器、测量传感器、特殊的检测设备及其所属软件以及影响产品/过程质量工装、检测定位装置、比较基准和过程监控仪器.本程序也适用于顾客提供的测量和售后服务用以及员工自带的测量设备管理.3. 定义3.1计量确认――为保证检测设备满足预定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程序.3.2计量标准――实现、保持或再现单位一个或多个已知值,并通过比较将它们传递到其它计量器具的实物量具,计量仪器等.3.3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或讲量系统的示值,或实物量具或物质所代表的值与相对应的由参考(计量)标准获得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3.4溯源性――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使用测量结果能够与有关的计量标准(通常是国际或国家计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3.5测量不确定度――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的量值范围的评定结果.3.6检具能力――由检测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与检验特性的公差的比例关系确定.4.职责4.1质保部负责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以下简称测量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的校准、维修及送检.4.2采购课负责测量设备的采购.4.3各部门、车间负责各自使用的测量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5.工作程序5.1测量设备的配置5.1.1新产品或顾客特殊要求的产品测量设备配置,应在投产前由技术课对产品质量要求提出的测量能力进行审核,并做好审核记录《检测设备选型记录》,以确保选配的测量设备所需准确度.5.1.2因生产需要确需更新或零星配置的测量器具,由质保部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批准,采购课根据批准的申请单实施采购.5.1.3测量设备到货后,采购课须将合格证和随箱附件、设备资料与设备一起报质保部,由计量管理员先核对合格证或制造商提供的验收/认可文件,再送外检定或自行校准,并列入《测量设备分类管理目录》.5.2测量设备的管理5.2.1质保部对全公司已入库的和在用的影响产品质量的测量设备进行登记编号,建立测量设备的分类台帐即《测量设备一览表》.5.2.2对本公司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及需进行周期检定的测量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其内容应包括:出厂合格单、使用说明书、首次检定证书/记录、历次的检定(校准)证书/记录维修记录、校准操作规程、失准时处理记录.工程理更改后按准则规程更改记录等,顾客要求时须提供查阅.5.2.3本公司所用测量设备必须采用彩色标记管理,标记的种类和用途如下:《计量标准》标记(紫红色):表示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器,并处于合格状态.准予使用.《合格证》标记(绿色):表示按国家、部门和地方检定系统检定合格,准予使用.《禁用》标志(大红色):表示该设备国家已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禁止使用.《限用证》标志(浅黄色):表示该设备在量程或功能的局部下限,禁止使用,也适用于降级设备.《报废》标志(红色):表示不能从现场立即撤走的报废设备.《封存》标志(蓝色):表示不投入使用的试验设备,视情况可以就地封存,也可以收回集中封存,在封存内不纳入周期检定,启封使用前检定即可.彩色标记由设备管理员负责粘贴,彩色标记须标明器具编号、有效期(检定期/失效期)和校准人员,与零件有关样板/样架须标明产品的编号及经实际更改状态.5.2.4测量设备的封存、降级与报废需填写《封存、降级、报废、测量设备一览表》经质保部审核,副总经理批准执行,并在《测试设备一览表》上做好相应记录.5.2.5测量设备在校准、使用时,应具备相应的规程或使用说明书,及所要求的环境条件.5.2.6测量使用人员要按操作规程操作使用,要做好日常维护、保养.按仪器设备搬运要求搬运,以防意外损坏.5.3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5.3.1凡需进行周期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由质保部根据器具磨损和使用频次编制《测量设备周期检验计划表》.5.3.2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按以下原则进行:a.本公司需开展检定,应按规定检定,经最高计量标准器考核后才能开展.b.本公司不能检定的测量设备应送法定计量机构或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以及符合ISO/IEC导则25注册的机构检定,该机构校准范围须包括此种设备校准;c.无国家、部门或地方检定规程的测量设备,由本公司进行校准,但其校准标准应经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合格.校准方法应进行不确定分析,并制订校准规程,或由原设备制造商负责校准.d.校准操作规程由技术课负责组织制订,管理者代表批准发布.内容须包括设备型号、校准地点、校准周期、校准方法、验收标准、标识要求以及发现问题时应采取措施等.5.3.3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周期按以下原则确定:a.公司的最高标准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及送外单位检定的测量设备, 按国家检定的周期检定;b.公司自行校准的测量设备,应根据设备性能、器具磨损情况使用频次及使用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为1-2年.5.3.4送外单位检定的测量设备应做好检定证书的存档工作.本公司自检自校的测量设备应按规定作好检定校准原始记录,出具检定合格证书或校准报告,并妥善保存.对经检定或校准为不合格的测量设备应及时贴上《禁用》标志停止使用,等候处理.5.3.5检定/校准进的环境必须符合校准规程规定,并在校准/检定报告中记录,校准控制须《实验室质量控制手册》执行.5.4自制检测设备的管理自制检测设备由技术课根据工艺卡要求设计专用检测设备图纸,交制造部制作,经质保部检定合格后进行标识,填写检测设备台帐《测量设备一览表》和《检测设备历史记录卡片》,编制检定周期,并发放至生产部门,由专人保管.检定由质保部根据《自制检测设备校验方法》检定.5.5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5.5.1不合格测量设备是指:经检定、校准不合格的,超过规定的检定、校准周期而未被检定、工作不正常或已损坏的.5.5.2当判定为不合格测量设备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贴上“禁用”标记.5.5.3对不合格测量设备应及时地送维修部门检查修理,在排除不合格原因后,在经重新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不能修复的设备按规定手续作降级或报废处理,由计量室填写《封存、降级、报废计量器具清单》上登记.5.5.4对由偏离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出具的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应进行重新评定,必须进行复测.应做好评定和复测的记录,填写《偏离校准状态产品复测记录》并通知相关部门.如不合格则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如可疑产品已发运则须迅速通知顾客.5.6人员资格5.6.1对从事计量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项目的技术培训,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取得《计量检定员》资格证书后方可开展检定工作,否则检定无效.5.6.2校准人员须经本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由本公司颁发上岗证.5.6.3检定校准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由公司办组织进行.5.7测量系统分析对于在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所有可重复性测量器具和系统均须按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每年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对于样本小于300件时,计量型测量设备应采用极差法;计数型测量设备采用小样法.对于样本大于300件时,计量型测量设备采用均值和极差法;计数型测量设备采用大样法.通过测量系统分析进行系统的偏倚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研究,如顾客批准,可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及接收准则.5.8测量设备在搬运、防护和贮存时须确保测量设备准确度和适用性完好,测量设备使用者须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防止因使用不当例其失效.6.使用记录略。
(15)检验设备控制程序SHY( Q 2-16 第1次修改"制定'日期: ............ 文件名称: .................................. 页码: ......1. 目的:为保证所有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检验、测量设备的准确、可靠,以保证产品检验、测量结果的有效、准确,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适应于所有对质量体系运行有关的检验、测量设备的控制。
3. 职责:3. 1品质管理部负责统一管理生产、质量检验、工艺控制等方面的计量器具,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并负责与法定计量检定部门联络,对检验、测量设备进行定期检定。
3. 2生产部维修组配合执行。
3. 3采供部负责购买检验、测量和试验所需的计量器具。
4. 程序内容程序文件制定日期:3001年3月31日文件名称:检验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页码:第3页,共3页子天平等。
修订版本: 第1次修改文件编号: SHY( Q 2-16 B :与设备配套使用的、平时拆装不便的监视仪表,如压力表,电流表。
C :一次性检定的玻璃量具。
2、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公司所有检验和测量设备建立《计量器具台帐》(SHY4-04-17)。
1、品质管理部依据计量法及计量器具在检验与测量中的使用精度要求,来确定检定周期,并编制《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SHY4-04-18),报部门经理审批后 执行。
2、品质管理部负责与法定计量部门联系,对检验、测量设备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应保存检定证明,并在 计量器具上标识,同时填写《计量仪器校准记录》3、凡添置和更换的计量器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检定。
1、各种电子分析天平、电子秤等搬运和贮存时要处于2、3、 关闭状态,关键作用点要处于脱离状态。
粗天平、台称等在搬运时要卸下横梁并平搬、平放。
为保证检验、测量设备处于正常校准状态,在生产 和检验、测量过程中使用的电子秤等计量器具在使 用前要进行对比校验。
如果发现检验、测量设备在进行对比校准时该设备已失准,应重新评定以前由该设备所进行的检验或 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并记录,同时与计量所联系对计 量器具修理,并重新检定。
1 目的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其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满足使用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要本公司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计量及分析。
3 职责3.1 工程部负责公司检测仪器的计量与控制工作,并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3.2 使用仪器的有关部门给予配合。
4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4.1 申购4.1.1使用部门需配置计量器具时,应首先填写《计量器具申购报告》,经工程部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由工程部进行购买。
4.1.2 计量器具的购买应根据申购的计量器具的准确度要求及实际情况,择优选点购置。
所购置的计量器具必须保证检验和试验应具有的精度和适用性;合格证在有效期范围内。
4.2 验收、编号4.2.1 仪器管理人员对新购器具进行开箱检查,同时注意不缺件,表面无明显缺陷,然后送交计量部门计量。
4.2.2 计量后由仪器管理人员按《计量器具接收一览表》进行验收,合格则登记于《计量器具登记台帐》中,必须注明计量器具的出厂编号、型号、使用地点、检定方式、检定周期等。
4.2.3 若计量不合格,由工程部负责退货。
4.2.4 合格的计量器具由管理人员进行登记编号后,列入《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表》,安排下一次检定日期,并给该器具贴上合格标贴及有效日期后,发给申领部门。
4.3 计量与检定4.3.1 未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不能投入使用。
4.3.2 由工程部按照《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表》安排国家指定的法定计量技术检定机构或授权部门实施检定。
必要时请检定部门来公司实施检定,检定结束后,由检定部门出示《检定证书》,《检定证书》上应注明被检器具的上一级标准源(若计量局出具)。
仪器管理员根据检定结果办理《合格证》,并填写有效时期贴在受检的计量器具上。
4.3.3 当仪器送交校准/验证时,对校准前量具的状况和实际读数应记录在《校准前仪器状况表》中。
4.3.4 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交修理人员修理,并将维修情况记入《计量器具维修记录》中,修复好的器具必须进行重新检定,直至合格。
页码:第1 页共5 页编制:洪烁波审核:批准:会签记录会签部门会签人/日期会签部门会签人/日期总经理管理者代表业务部采购部技术中心生产部品管部行政部文件更改情况及其评审结论记录页码版本更改更改审核更改批准发放时间更改评审描述1. 目的1)保证所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精确度及测量能力满足使用要求。
2)保证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受控。
3)确保所測数据真实、准确并具有可追溯性。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
3. 职责3.1 由品管部选择适用的、具有相应准确度、精密度、规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3.2 使用部门申请监视和测量设备配置,由使用部门主管审核、总经理批准。
3.3 有资格的计量检定单位进行首次校验和周期性校验。
3.4 品管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
3.5 使用者负责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
4.定义无5.控制流程图NG6. 程序6.1 配置与采购6.1.1 配置依据相关技术文件、测试和计量标准、检验文件等。
6.1.2 技术员根据监视和测量任务和所要求的准确度、精密度、规格等要求选择相应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6.1.3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按《采购控制程序》处理.6.2 验收与首次校验6.2.1 采购部购置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接收时需由品管部验收(主要检验《合格证明》、《说明书》及其它相关资料,并依据要求的准确度、精密度、说明书中的内容严格逐項进行对照核实)。
6.2.2 首次校验6.2.2.1 购置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前应送有资格的计量单位进行首次校验。
如有某项不符合或不合格应退货、更换、维修,之后再行校验,直至合格为止。
6.2.2.2 监视和测量设备经首次校验合格后,由品管部计量设备管理人员予以验收,并填写《设备验收报告》。
6.3 管理与控制6.3.1 建立台帐6.3.1.1 品管部设备管理人员应对监视和测量设备建立《计量器具管理台帐》,说明设备型号、存放地点、使用人、校准周期、供应商、收货日期等。
仪器设备检验控制程序
引言
本文档介绍了仪器设备检验控制程序的编制和实施,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仪器设备的检验和控制。
目的
本程序的目的是制定一套适当的程序和标准,以便检验仪器设备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合规性。
此程序还旨在确保所有仪器设备的操作都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最佳实践。
总体原则
该程序的总体原则是采用科学、精益、严谨和可靠的方法来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原则如下:
- 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按时进行校准,并定期进行保养维护。
- 所有关键设备的操作都应由受过培训和熟练的人员来执行。
- 合适的记录应记录和维护,以备审核。
流程
以下是仪器设备检验控制程序的步骤:
1. 确定仪器设备的检验和控制要求。
2. 确认检验设备的待检状态。
3. 明确检验仪器设备的检验项目和标准。
4. 进行检验,并记录检验结果。
5. 根据检验结果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仪器设备。
6. 如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则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重新检验。
7. 使用仪器设备前,应进行确认和验证。
结论
本文档介绍了仪器设备检验控制程序的编制和实施。
该程序的目的是确保所有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最佳实践。
该程序还提供了关于流程、记录,如何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使用前确认和验证等方面的指导。
所有涉及到的人员应该熟悉和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设备管理)计量检测设备控制程序1. 安装和校准所有计量检测设备应该在使用前进行安装和校准。
安装时需要考虑设备的基础,环境条件,设备之间的距离及位置等因素。
校准需要按照设备所在领域的规范进行,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操作手册每种计量检测设备应该有专门的操作手册,该手册应该详细描述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维护方式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操作手册应该定期更新,以保证其始终反映设备的最新操作。
3. 操作人员的资质和培训只有资质合格的人员才能操作计量检测设备。
所有操作人员应该经过必要的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操作人员应该定期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以更新其知识和技能。
计量检测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校准和检定,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应该按照设备所在领域的规范进行。
检定应该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并且应该定期进行。
5. 维护计量检测设备应该按照设备操作手册中的要求进行维护。
维护包括对设备的停机检查,定期更换维护部件,及时清理设备,及时处理设备故障等。
6. 销售和退货在销售和退货时,计量检测设备应该确保满足客户的需求。
销售时,设备应该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验,以确保设备的性能符合客户的要求。
退货时,设备应该经过检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销售时的条件和规范。
7. 环境管理计量检测设备应该在符合环境要求的条件下运行。
设备的工作环境应该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且应该定期进行检查。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措施减少设备对环境的影响。
8. 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检测设备所产生的数据应该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和分析应该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应该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进行。
9. 安全措施计量检测设备应该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操作人员应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穿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
设备应该符合安全标准和规范,并且应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