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单系统及设备点检培训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34
点检定修培训教材第一章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设备及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一、设备的定义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中能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的总称。
它是企业进行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生产效能的决定因素之一。
当代设备的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朝着大型化、集成化、连续化、高速化、精密化、自动化、流程化、计算机化、超小型化、技术集密化的方向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二、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1)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概念,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设备的一生全过程综合管理。
它包括从设备的技术开发、编制规划、研究、方案论证、定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运行)、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废弃的全过程,也就是设备一生的管理。
因此,设备管理就是以设备的一生为出发点,把这个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信息能力等,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实施对设备的高效管理,最终达到设备寿命周期最长、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
当设备产出一定时,周期设备投人费用越少,设备综合效率就越高。
当设备投人一定时,周期设备产出越大,设备综合效率也越高。
如前所述,设备的一生管理基本上可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两大部分。
在我国,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是分割的,设备的前期管理由规划设计部门和制造厂完成,设备的后期管理由使用单位实施。
这种管理体制,制造与使用脱节,约束机制很小,反馈速度缓慢,产品市场化步伐难以迈开,制约了设备一生效能的发挥与其不断创新、提高。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设备一生管理的全局观念,加强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努力消除制造与使用脱节的弊端,无疑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1)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利用设备体系进行生产活动,生产过程大型化、高参数化、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先进的生产设备多数是机电一体化,集光电技术、气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为一体而制成的。
设备点检制培训资料一、设备点检的意义1.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通过定期点检,发现设备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维护,可以降低设备故障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2. 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定期点检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 提高生产效率:设备点检能够降低设备故障带来的生产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二、设备点检的流程1. 设备点检计划制定:根据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情况,制定设备点检计划,明确点检的周期和内容。
2. 设备点检工具准备:准备好需要用到的点检工具,包括测量工具、清洁工具等。
3. 设备点检内容:按照点检计划,对设备各项部位进行逐一检查,包括设备的外观、连接部件、润滑部位、电气部件等。
4. 记录点检结果:对点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包括问题的具体情况和处理意见。
5. 整理点检记录:对点检记录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点检报告,方便后期分析和查阅。
三、设备点检的注意事项1. 操作规范:在进行设备点检时,需要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点检操作的安全可靠。
2. 注意细节:在点检过程中,需要注意发现设备问题的细节,包括设备的声音、震动、温度、润滑情况等。
3. 主动维护:发现问题后,需要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通过以上培训,相信大家对设备点检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日常工作中,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设备点检工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设备点检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和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设备点检,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维护和修理,从而延长设备的寿命,减少故障率,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设备点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安全:在进行设备点检前,需要确保设备停止运转,并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特别是对于涉及到电气部件的点检,需要确保设备处于断电状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2. 工具准备:在点检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点检工具,包括测量工具、清洁工具、润滑油等。
设备日常点检培训
设备日常点检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寿命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设备点检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员工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正确的点检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下是设备日常点检培训的内容和要点:
一、培训内容
1. 设备日常点检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设备日常点检的方法和步骤
3. 常见设备故障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4. 点检记录的填写和保存
二、培训要点
1. 点检的重要性:通过日常点检可以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避免由于故障而造成的生产延误和损失,同时也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2. 点检的方法和步骤:员工需要掌握每台设备的点检方法和操作步骤,包括检查设备外观、各部件的连接情况、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等。
3. 设备故障的识别和处理:培训中需要介绍常见的设备故障及其识别和处理方法,使员工在点检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维修和处理。
4. 点检记录的填写和保存:在点检完毕后,员工需要进行点检记录的填写,包括点检时间、点检内容和发现的问题等,同时要求员工将记录保存好,以备日后查阅。
通过设备日常点检培训,员工能够充分理解设备日常点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掌握正确的点检方法和技巧。
这将有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设备日常点检培训对于企业的生产和设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第一节基础管理知识设备管理的目的: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事后维修(BM):所谓事后维修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低下后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维修。
其特点是设备的维修费用最低,适合于辅助作业线的简单设备。
预防维修(PrM):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损失降到最小。
预防维修适用于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改善维修(CM):为防止和延缓设备的劣化或便于日常点检、维护、修理而对设备进行的改进,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机件寿命,降低维修费用。
它适用于故障多、难维修、维修费用高的设备。
维修预防(MPr):系无维修设计思想。
即在设备设计时设法做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需要对它进行维修或只需进行少量而简单的维修。
它适用于有可能、有必要实行无维修设计的设备。
生产维修(PM):所谓生产维修是以发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生产条件不同的设备分别实施预防维修(PrM)、事后维修(BM)、改善维修(CM)和维修预防(MPr)等不同的维修对策,也就是把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和防止故障的发生而投入的维修费用之和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维修方式。
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定义:1971年由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JIPE)提出(1)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为目标;(2)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PM总系统;(3)涉及到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4)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体人员参加;(5)开展小团体自主管理活动,推进PM活动。
点检定修制: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方式。
它要求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取得准确的设备状态情报,制订有效的维修对策。
并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恰当的维修,以有限的人力完成设备所需要的全部检修工作量,把维修工作做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设备点检及点检制培训讲义一、设备点检的重要性设备点检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生产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点检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和问题,避免生产中出现不必要的故障和安全隐患。
设备点检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设备点检的内容1. 外观点检:检查设备外观是否有损坏、腐蚀、变形等情况,确认设备外观是否符合要求。
2. 运行状态点检: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确认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排除异常噪音和振动等问题。
3. 清洁点检:检查设备的清洁情况,保持设备干净整洁,避免灰尘和杂质对设备的影响。
4. 润滑点检:检查设备的润滑情况,确认设备各部位的润滑是否到位,避免因润滑不足而损坏设备。
5. 螺栓紧固点检:检查设备的螺栓紧固情况,确认螺栓是否松动,及时紧固处理。
6. 电气点检:检查设备的电气部分,确认设备的电气连接是否正常,避免因电气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
三、设备点检的流程1. 制定点检表:针对不同的设备,制定相应的点检表,明确需要点检的内容和方法。
2. 制定点检计划: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环境,制定定期的点检计划,确保设备得到及时的点检和维护。
3. 按照点检表进行检查:根据点检表的要求,针对每一项点检内容进行检查,确认设备的状态和问题。
4. 录入点检数据:将点检的结果录入到点检记录表中,便于后续分析和管理。
四、点检制度的培训1. 目的: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设备点检的重要性和内容,掌握点检的方法和流程,提高员工对设备点检的重视和专业水平。
2. 内容: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点检的重要性和作用、点检的内容和方法、点检的流程和记录方式等。
3. 方法:培训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员工更加直观地了解设备点检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设备点检及点检制培训的讲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设备点检的培训实施1. 培训对象:所有与设备相关的员工,包括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质检人员等。
2. 培训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培训时间,可以选择在生产间隙或加班时间进行培训,确保不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设备及设备管理点检定修培训教材第一章设备管理的基本实际第一节设备及设备管理的普通概念一、设备的定义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局部,是企业消费中能供临时运用并在运用中基本坚持其实物形状的物质资料的总称。
它是企业停止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消费效能的决议要素之一。
当代设备的技术提高一日千里,朝着大型化、集成化、延续化、高速化、精细化、自动化、流程化、计算机化、超小型化、技术集密化的方向不时提高,推进了社会消费力的不时开展。
二、设备管理的普通概念1)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据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概念,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设备的终身全进程综合管理。
它包括从设备的技术开发、编制规划、研讨、方案论证、定型、设计、制造、装置、调试〔试运转〕、运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废弃的全进程,也就是设备终身的管理。
因此,设备管理就是以设备的终身为动身点,把这个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信息才干等,经过方案、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实施对设备的高效管理,最终到达设备寿命周期最长、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
当设备产出一定时,周期设备投人费用越少,设备综合效率就越高。
当设备投人一定时,周期设备产出越大,设备综合效率也越高。
如前所述,设备的终身管理基本上可分为前期管理和前期管理两大局部。
在我国,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临时以来是联系的,设备的前期管理由规划设计部门和制造厂完成,设备的前期管理由运用单位实施。
这种管理体制,制造与运用脱节,约束机制很小,反应速度缓慢,产品市场化步伐难以迈开,制约了设备终身效能的发扬与其不时创新、提高。
在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时开展的进程中,树立设备终身管理的全局观念,增强设备终身的全进程的综合管理,努力消弭制造与运用脱节的弊端,无疑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的关键要素之一。
2) 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和作用设备是企业停止消费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1) 随着科技不时提高和消费的不时开展,应用设备体系停止消费活动,消费进程大型化、高参数化、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先进的消费设备少数是机电一体化,集光电技术、气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为一体而制成的。
第一章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第一节基础管理知识设备管理的目的: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事后维修(BM):所谓事后维修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低下后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维修。
其特点是设备的维修费用最低,适合于辅助作业线的简单设备。
预防维修(PrM):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损失降到最小。
预防维修适用于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改善维修(CM):为防止和延缓设备的劣化或便于日常点检、维护、修理而对设备进行的改进,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机件寿命,降低维修费用。
它适用于故障多、难维修、维修费用高的设备。
维修预防(MPr):系无维修设计思想。
即在设备设计时设法做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需要对它进行维修或只需进行少量而简单的维修。
它适用于有可能、有必要实行无维修设计的设备。
生产维修(PM):所谓生产维修是以发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生产条件不同的设备分别实施预防维修(PrM)、事后维修(BM)、改善维修(CM)和维修预防(MPr)等不同的维修对策,也就是把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和防止故障的发生而投入的维修费用之和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维修方式。
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定义:1971年由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JIPE)提出(1)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为目标;(2)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PM总系统;(3)涉及到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4)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体人员参加;(5)开展小团体自主管理活动,推进PM活动。
点检定修制: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方式。
它要求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取得准确的设备状态情报,制订有效的维修对策。
并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恰当的维修,以有限的人力完成设备所需要的全部检修工作量,把维修工作做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第一章设备点检培训教材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第一节基础治理知识设备治理的目的: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修理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事后修理(BM):所谓事后修理确实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低下后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修理。
其特点是设备的修理费用最低,适合于辅助作业线的简单设备。
预防修理(PrM):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缺失降到最小。
预防修理适用于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改善修理(CM):为防止和延缓设备的劣化或便于日常点检、爱护、修理而对设备进行的改进,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机件寿命,降低修理费用。
它适用于故障多、难修理、修理费用高的设备。
修理预防(MPr):系无修理设计思想。
即在设备设计时设法做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需要对它进行修理或只需进行少量而简单的修理。
它适用于有可能、有必要实行无修理设计的设备。
生产修理(PM):所谓生产修理是以进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修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生产条件不同的设备分别实施预防修理(PrM)、事后修理(BM)、改善修理(CM)和修理预防(MPr)等不同的修理计策,也确实是把故障造成的停机缺失和防止故障的发生而投入的修理费用之和降低到最低限度的修理方式。
全员参加的生产修理(即TPM)定义:1971年由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JIPE)提出(1)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为目标;(2)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PM总系统;(3)涉及到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4)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体人员参加;(5)开展小团体自主治理活动,推进PM活动。
点检定修制: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治理方式。
它要求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取得准确的设备状态情报,制订有效的修理计策。
并在适当的时刻里进行恰当的修理,以有限的人力完成设备所需要的全部检修工作量,把修理工作做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