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1 山中访友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走近山中1、导入新课: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活动2【讲授】走进山中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3)学生畅谈看法(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活动3【活动】欣赏品味,领悟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我希望自己成为,因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5、联想创作: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活动4【讲授】走出山中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板书设计山中观景(事)山中访友拟人手法热爱自然(情)。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境。
自主学习,探究文章语言的妙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组内合作讨论法教学准备:课前分好组确定组长制作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周三我们一起去了白象湾和天平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了一下心情。
这周三就让我们随着李汉荣,去会会他的“山中的朋友”。
(板书:题目、作者)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读时,(1)把生字词圈画出来,小组内解决。
(2)思考:“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读时注意划出这些“朋友”明确:作者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小蚂蚁、归鸟老师特意为这些山中的朋友做了幻灯片,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靓丽身姿吧!点击出示图片至岩石。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景物。
(板书: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大家喜欢吗?(喜欢)注意听: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这份喜爱之情,我们把它们称为景物还是朋友?学生思考明确: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更能表现我们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3、过渡:你看!(指着文题在“友”字下加着重号,说)作者李汉荣与我们大家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他也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突出表现了他对山中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热爱大自然)三、研读与赏析:4、这份热爱之情在文中处处可见。
这得益于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和准确的用词。
比如师非常喜欢第三段文字。
(范读第三段)老师的批注是:从修辞角度讲——这段第一句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古桥”比作“老朋友”,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与古桥亲密、和谐的关系。
从用词角度讲——这里以第二人称“你”称呼老桥,语气亲切,充满关切与赞美之情。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访友”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中访友》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学习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3. 讨论与访友相关的社交礼仪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山中访友》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技巧描绘自然景物,与人交流合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传授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描绘自然景物,学生跟随练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访友相关的社交礼仪和技巧。
4.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山中访友的情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中访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传授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3. 示范:教师示范描绘自然景物,学生跟随练习。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访友相关的社交礼仪和技巧,分享心得。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山中访友的情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交流。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和关于山中访友的短文。
3. 社交礼仪和技巧的应用: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社交礼仪和技巧,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山中访友的乐趣,加深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2. 邀请一位擅长社交礼仪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与人交流合作的技巧。
1、山中访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3)出示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出示课件:古桥的图片,朗读体验(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交流感受。
谁知道“德高望重” 的意思?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
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
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山中访友》说课稿松江七中程慧一、教材:《山中访友》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
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执教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总体一般,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近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三、教学目标:本文教学定位在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而去品味语言,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一、温情地觅友(播放描绘大自然的音乐同时屏幕展示葱郁的森林画面。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唧唧喳喳:看到了树木、花草。
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
闻到了花香。
)师:想说点什么?(生沉醉地:大自然真美!令人陶醉!)(音乐渐止,生睁开眼睛。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去访友,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一个清新的童话般的世界。
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用笔标出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浏览课文,按要求标注。
)师:请一位同学将所标景物说给大家听听。
生1:文中写到的景物有:风、古桥、树林、鸟、露珠、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师:讲得不少,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生2:还有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月色。
师:这样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他们有条有理的介绍给我们的呢?生3:按一天的顺序。
师:一天谁的顺序呢?生3:一天作者时间的顺序。
师:嗯,先不着急确定答案。
我建议大家和这位同学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走出门……”“……我也该回家了……”)师:现在你能告诉我作者是怎样将所有景物有序的介绍给我们的吗?生3:应该是一天中作者所走过的顺序。
师:也就是作者的行踪啊。
你能随机应变,我很欣赏。
现在同学们不但把景物找全了,而且还理顺了,好眼力!当然读书光是眼到是不够的,还要——(生和:心到。
)二、用心地问友(一)找出不解的句子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你心存疑惑的地方,并标上问号。
(生轻读课文并勾画不解之处。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情况,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书上标着的一个个问号真好比智慧的火花。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生4:把每个人的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5:这样时间不够用。
不如让各小组先讨论解决一些小问题,然后把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提到全班来,大家一起讨论。
师:同学们赞同吗?(生:赞同)(二)小组交流(生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探究本小组成员所提问题。
【关键字】教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教学设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人文精神和美的教育,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数来自落后偏远的农村,虽然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很多,但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
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
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带着美好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我来到教室,向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
当歌曲前奏刚开始,许多学生就猜出了歌曲的名字——《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生充分阅读,以悬测揣摩写作意图,速读抓重点词语感知课文,精读探究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教师配乐深情诵读)“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这段如溪水畅流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精彩景物描写的观照视角新颖、独特,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使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便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而成文的。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走进幽谷,走进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去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品味精妙语言。
2、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学会运用联想、想像的手法。
3、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文章新奇的构思。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指导思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
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自读、默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悬测: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大屏幕出示背景及课题。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为什么访问他(她)?学生回答,如: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山中僧人——禅悟人生。
访一位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学生可以大胆想像,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就行。
教师:可作者拜访的又是哪些朋友?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会晤“山中众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2、感知内容①认知性朗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感知性朗读(快速默读课文)学生在听读中思考问题:作者拜访了山中的哪些“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读到第3节,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他们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访友的基本礼仪和技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访友的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分享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访友的基本礼仪:介绍、问候、交谈、告别等。
2. 访友的技巧:如何预约、如何准备、如何安排活动等。
3. 人际沟通策略:倾听、表达、同理心、换位思考等。
4. 团队协作与个人责任: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承担责任等。
5. 关爱他人:关注朋友需求、提供支持与帮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访友的基本礼仪、技巧,人际沟通策略,团队协作与个人责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人际沟通策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山中的访友故事,引发学生对访友话题的兴趣。
2. 基本礼仪讲解:讲解访友过程中的基本礼仪,如介绍、问候、交谈、告别等。
3. 技巧与策略学习:分析访友的技巧,如如何预约、如何准备、如何安排活动等。
4. 人际沟通实践: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练习人际沟通策略。
5. 团队协作与个人责任: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承担责任。
6. 关爱他人:讲解关爱他人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朋友需求、提供支持与帮助。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访友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山中访友的意义和目的。
2. 学习山中访友的礼仪和技巧,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增强对山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山中访友的礼仪和技巧。
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访友流程图、常见问题解答。
2. 学生准备:纸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小组讨论“你们是否喜欢去山中访友?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话题。
2. 展示(10分钟)教师用PPT展示山中访友的意义和目的,简述山中访友可以让人放松心情、接触大自然、提高自身修养等。
引导学生思考山中访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山中的资源和生态。
3. 解释(15分钟)教师介绍山中访友的礼仪和技巧,包括:- 着装得体:穿着舒适合适的运动服装,便于活动,避免或减少在山中使用化学药品。
- 注意食品携带:带上环保袋提前准备餐食,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 持有所需物品:准备足够的水、防晒霜、帽子、雨具等,便于应对各种情况。
- 保持安静:在山中要避免大声喧哗,尊重大自然的宁静。
- 不乱扔垃圾:带上垃圾袋,将垃圾分类并带回家进行处理。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山中访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问题讨论的范围可以包括:如何处理山中产生的垃圾、遇到野生动物应如何应对、如何避免对山中的植被和生态造成破坏等。
5. 综合讲解(15分钟)教师将常见问题进行汇总,并给出解答。
重点强调保护山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向学生传达环保意识。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再次强调山中访友的意义和目的,以及保护山中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讨山中访友的问题和困惑,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的质量进行评价。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山中访友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会。
公开课教案
蒙城六中卢献红(2003.10)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湛(zhàn )蓝栀(zhī)子
玄(xuán )奥清澈(chè)禅(chán)心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树冠(guān)凝(níng )静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
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
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
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
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李汉荣(构思新奇)
古桥古老坚韧
(联想丰富)
热树林植根民众
爱一首没有韵律的诗
大山泉溪流白云一支没有音符的歌
自(拟人)保护自然一幅没有图案的画
然瀑布悬崖云雀
石头落叶小花(排比)回归自然(充满童趣)
雷雨柏树蚂蚁(博喻)以爱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