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10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十章小北宋官窑篇在满地古陶瓷传说和故事碎片都奉为经典的时代,真相,让人看起来反而像是恶搞。
宋人嘴上的“哥窑”,实际是说“小窑”。
是宋人在指官窑附近,另一个小一点的官窑区。
宋人和近代人不同,今人普遍称排行小的男性为“弟”,宋代不是,宋代的武大郎,平时招呼武二郎应是叫“二哥”的,武二郎对武大郎应是敬称为“兄长”的。
在宋代,这种关系里没有“弟”这个字。
宋人父称子也为“哥”。
宋徽宗和大儿子宋钦宗都称宋高宗为“九哥”。
宋高宗的侄子,太子赵昚去见高宗,高宗一定得说:“大哥来了。
”赵构管赵昚叫大哥,宋史记载不止一处。
今天电视剧里的宋代人,如此相互叫来叫去会让人觉得别扭。
不过,如果宋人穿越过来看见有人管自己的兄长叫哥,说不准会更不舒服。
宋人流传下来的“哥窑”之名,其实是官窑外的一个小官窑,排行小,且规模也小的官窑。
如果真的如考古学者所言,南宋官窑窑址附近就有一个“哥窑”,那么,北宋官窑窑址附近也应有一个“哥窑”。
未来北宋官窑发掘,一定会连带掘出来一个小官窑(哥窑)窑址来。
所谓“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衍生出来的“哥窑”、“弟窑”传说,一定是明代以后的人杜撰出来的。
宋代皇室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执意在官窑旁建一个相对独立小官窑区呢?其实这和祭祀用瓷器用途不同,烧制仪式不同,及生产分工,工艺需要有关。
所谓哥窑,其实只是单独窑炉、窑区,管理依然是依附于官窑。
走近哥窑真相的视角一定是宗教,而不是帝王。
哥窑是专门烧制祭祀地祇瓷器的。
自哲宗徽宗始,陶瓷参与祭祀,似乎一直遵循着汝窑礼天,哥窑礼地的原则,这可能源于古代“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旧制。
祭天于郊坛,祭地于社稷,祭祖于宗庙。
汝窑作为礼器应起于禋祀郊庙。
这从逻辑中留下一个空白:血祭社稷的礼器中有没有陶瓷器呢?如果有,可能是那种窑器呢?唯一可确认的一点,即汝窑不可兼任。
汝窑器中的祭器上皆是有意彰显的祭天礼神符号,圆形、天青色、单数支丁。
祭祀地祇瓷器的窑器首先得具备“黄琮礼地”的黄色基调,琮形制式的礼神符号,符合这种特征的窑器就是哥窑。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瓷器鉴定真知堂真知堂鉴古汝窑瓷器名声太大。
且不说《宣德鼎彝谱》里,如何把汝窑排名在江湖第二(老大是柴窑,当时是明朝宣德年间,元明瓷器根本排不上号,柴不可得久矣,能看到实物的只有汝官哥钧定,所以事实上汝窑为中国瓷器之冠军将军)也不说去年国庆节,香港苏富比以2.94亿港元成交的那件原收藏于台北鸿禧美术馆的汝窑小圆洗。
苏富比拍卖的汝窑洗我们说说南宋初年的事。
公元1151年秋十月,皇帝赵构政暇之余,忽然兴起,应当时名将张俊之再三恳请,幸清河郡王府邸。
张俊当时是和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
对南宋初年朝廷稳定,建都临安,是立有大功的,所以被封为清河郡王。
此时岳飞已死十年,宋金和议已签订十年,国家逐步安定,步入正轨。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
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
宝器。
古器。
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汝窑三足樽席间觥筹交错,张府竭尽财力,用最好的宴席款待皇帝。
宴席后,再奉上各种珍奇异宝。
其中汝窑瓷器赫然在目,排列在宝器,古器之后,共有17件。
周密还写了一本《咸淳起居注》“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
”在南宋早期,皇室就已经把汝窑瓷器当做珍宝,臣下所拥有的汝窑瓷器,很有可能就跟清朝的紫檀木一样,发现紫檀木必须买下,进贡给皇室。
汝窑,是北宋时期汝州供御的瓷器精品。
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说到:“”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周辉《清波杂志》亦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汝窑玛瑙釉这些宋人笔记记载当时之事,尤为可信,可见早在南宋初期,汝窑就已经成为名贵的古董了。
浅谈汝窑鉴定的方法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窑窑址在河南省汝州市严和店、大峪等处,其中宫廷用瓷的窑址在宝丰县清凉寺,称“汝官窑”。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又与同期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合称“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传世品非常稀少,“近尤难得”,留传至今的珍品仅约70件。
鉴赏、鉴别汝瓷,有本可查的古籍,宋代就有(清波杂志)、(老学庵笔记)、(坦斋笔)、(百宝总珍集)等九个版本。
明清以来,及至民国也都是以宋本为据,传抄摘录。
当今,瓷界各类人士更是苦心臆研、各抒己见、所敍书论、纷至沓来。
综上所述,归纳起来,细验实物,鉴赏鉴别汝瓷,大致可分四个方面:釉况、工艺、纹饰,微观一、釉况:1,釉色青翠晶莹,色泽特殊,有别于其它青瓷。
沉稳凝敛、幽雅恬静,蓝中微闪绿色,属过渡复合色,隨光变化,深浅循替。
2,釉质清澈深穆、纯净滋润、视之若玉。
因含玛瑙成份,似透非透,近于乳浊。
含蓄清丽,有几分参禅悟道的感觉。
3,釉面匀净匀润、素爽洁净。
抚之如婴儿肌肤,细腻柔和,似有体温之感,与耀州窑、越窑器冷硬的釉面大有不同,这个区别是鉴别汝瓷的要义之一。
4,釉色多以天青,天蓝,虾青存在,釉水厚薄适中,多呈半乳浊状,表面多泛玉质感光,斜开片,若隐若现,存在少量缩釉点,也是鉴定要素之一!二、工艺:1,胎质细润,体有厚薄。
手感稍轻,因胎釉烧结度不匹配,只求釉色取胜,而胎体生烧所至。
胎色,古人云:"体略薄、色略灰。
无釉之处,所反之色类乎羊肝"。
故此又云"铜骨"。
2,裹足满釉,底有"细小芝挣钉",多见条状。
汝窑瓷器的风格特点与鉴别方法汝窑瓷器,那可是瓷器界的大明星!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它的风格特点还有鉴别方法。
我记得有一次去博物馆,看到了一件汝窑瓷器,那一瞬间,就好像时间都静止了。
它静静地摆在那儿,却散发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
那温润的釉色,柔和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先来说说汝窑瓷器的风格特点。
它的釉色那叫一个绝,多为天青色,这种青啊,可不是那种死板的青,而是一种有着生命感的青,就像雨后初晴的天空,带着一丝清新和灵动。
而且釉质非常细腻,摸上去就像婴儿的肌肤,光滑得让人陶醉。
汝窑瓷器的造型也特别讲究,简洁大方又不失优雅。
不管是瓶、碗、盘还是尊,线条都流畅自然,比例恰到好处。
就拿汝窑的水仙盆来说吧,那圆润的盆口,矮矮的盆身,看起来普普通通,可越看越觉得有韵味。
再瞧瞧它的装饰,汝窑瓷器大多素面朝天,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图案。
但正是这种简约,反而凸显出了它的高贵气质。
接下来说说鉴别汝窑瓷器的方法。
首先得看釉色,真正的汝窑釉色应该是自然均匀的,如果颜色过于鲜艳或者不均匀,那可得多个心眼儿。
然后看看开片,汝窑瓷器大多有开片,而且开片纹路自然细腻。
要是开片生硬粗糙,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还有重量也能作为参考,汝窑瓷器因为其特殊的材质和工艺,通常不会太重,如果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那就不太对劲儿了。
另外,观察底足也很重要。
汝窑瓷器的底足一般都比较规整,修足精细,如果底足粗糙不规整,那可能就不是正品。
鉴别汝窑瓷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
就像我那次在博物馆,盯着那件汝窑瓷器看了好久,越看越觉得里面有门道。
回去之后我就找各种资料,研究汝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慢慢地也算是有了一些心得。
总之,汝窑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瑰宝,了解它的风格特点和鉴别方法,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它的美,还能避免在收藏的道路上走弯路。
希望大家都能与汝窑瓷器来一场美丽的邂逅,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北宋汝窑鉴定要点和汝窑的发展史北宋汝窑鉴定要点和汝窑的发展史1、宋代汝窑瓷器型特征:总体来说,宋代汝窑瓷器具有器型少,形体小、造型古朴的特点。
汝瓷受浙江越窑的影响,盘、洗、盏托的圈足多外圈,这在其他瓷窑比较少见。
因为是宫廷用瓷,在器物造型方面要适应宫廷的需要,因而汝瓷的设计多古朴文雅。
2、宋代汝窑瓷器胎体特征:传世宋代汝窑瓷器的胎体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轻薄,第二点胎色为香灰色,胎骨轻薄,胎质看色粗松实则细密。
汝瓷胎色呈浅灰、灰白,因其色调与香燃烧之后形成的香灰相似,因而俗称“香灰胎”。
第三点是汝瓷胎质细腻滋润,坚致紧密,被誉为“铜骨”。
另外,接触过传世汝瓷的人常有“扣声如磬”的形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汝瓷胎的轻薄与致密。
3、宋代汝窑瓷器釉色特征: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4、宋代汝窑瓷器烧造特征: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
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
汝窑怎样鉴定,汝窑的特征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当时为什么要烧这种青瓷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徽宗的追求。
当时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
史书记载,宋徽宗设道观二十六等,等级非常多,你一年爬一级,也得爬二十六年;又设立了道学,每年举行大考;把古今道教事迹编成《道学》一书。
政和七年,宋徽宗集道士2000人,一起释讲道学。
他是真信,不是假信。
那么,道教主张什么呢?“静为依归”、“清极遁世”,就是要很清静的这种感觉。
道教仪式中,给天神写的祈祷词叫“青词”,又叫“绿章”。
青词、绿章,道教都是追求这个颜色。
今天台北故宫所藏的宋人书札中,有这种天青色的纸,是淡淡的一种蓝灰色,用来写道教的祈祷词。
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欧阳修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
”意思是说:我们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加任何装饰。
这个追求的道理不仅影响了汝窑的烧造,也同样影响了宋代其他官窑的烧造。
下一讲就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哥窑。
汝窑天青釉盘,撇口,折沿,曲壁,坦底,圈足外撇。
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汁肥厚莹润,优雅的造型,简单的线条衬托出脱俗的釉色,晶莹如玉。
釉面开细碎片纹,细腻含蓄,制作精美。
盘底满釉,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五个芝麻大小的支钉烧造痕迹,露出灰白色的胎土,俗称香灰胎。
此器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如凝脂,天青犹翠,开片优美,给人一种“雨过天晴云破处”的优雅质感,通器臻善,几近完美,实为巧夺天工的非凡之作!汝瓷天青色后人难仿制,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很多人尝试恢复汝瓷,但直到现在,汝瓷其独特的天青色一直难以复制,这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仿汝窑,也有人往釉里掺玛瑙,但是和古代的比例不对,因此色调也达不到古代时的韵味。
现在新仿的汝瓷,外形、尺寸可以做得惟妙惟肖,但色调却绝对达不到当年的水准。
汝窑瓷器的鉴定与欣赏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和温润的釉色,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对于汝窑瓷器的鉴定与欣赏,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了解其特点和价值。
一、汝窑瓷器的历史背景汝窑烧造于北宋晚期,大约在宋徽宗年间。
当时,宋徽宗追求艺术的极致,对瓷器的品质要求极高。
汝窑瓷器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宫廷御用瓷器。
然而,汝窑的烧造时间较短,前后不过二十余年,加之工艺复杂,产量稀少,因此汝窑瓷器在宋代就极为珍贵。
二、汝窑瓷器的特点1、釉色汝窑瓷器的釉色以天青、粉青、月白等为主,其中以天青釉最为著名。
这种釉色呈现出一种温润、柔和的质感,犹如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淡雅而宁静。
釉层较厚,釉质细腻,有玉石般的质感。
2、造型汝窑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多为瓶、尊、碗、盘等。
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体现了宋代追求简约、含蓄的审美风格。
3、开片汝窑瓷器的开片是其一大特色。
开片原本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缺陷,但在汝窑瓷器中,开片却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
开片纹路自然天成,有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等,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4、胎质汝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轻薄。
由于烧制温度较高,胎质坚硬,敲击时声音清脆。
三、汝窑瓷器的鉴定方法1、观察釉色真正的汝窑釉色自然温润,色调柔和,不会过于鲜艳或刺眼。
而且釉层均匀,没有明显的色差和瑕疵。
2、查看开片汝窑的开片纹路自然、细密,且深浅不一。
新仿的开片往往过于规整,纹路较粗,缺乏自然的变化。
3、辨别造型汝窑瓷器的造型具有宋代的典型特征,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如果造型比例失调,线条生硬,很可能是仿品。
4、检查胎质汝窑的胎质细腻,呈香灰色。
可以通过观察胎质的颜色、质地和厚度来判断真伪。
5、底足特征汝窑瓷器的底足多为芝麻钉,细小而规整。
如果底足处理粗糙,或者不是芝麻钉,就需要引起警惕。
四、汝窑瓷器的欣赏1、艺术价值汝窑瓷器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平,其独特的釉色、造型和开片,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高雅品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汝窑瓷器几个误传的甄别和鉴定要点东北大学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邹壮辉【摘要】:汝窑瓷器生产的时间不是从唐代开始,也不是只有徽宗时期的20年,而是从宋仁宗到宋亡的104年。
宋早期生产的汝窑瓷是莹润肥厚的天蓝色亮釉,晚期生产的汝窑瓷是亚光乳浊釉;乳浊釉不是认定宋代汝窑瓷的必要条件。
声如磬特征是相对古代厚胎瓷器声音闷哑而言,汝窑瓷的部分晶化瓷胎不可能像现在薄胎瓷这样声音悦耳。
宋代汝窑瓷和明仿、清仿汝窑瓷的明显差别是胎厚和胎的晶化程度,明清瓷器厚如盆。
汝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存世量的稀少更显其珍贵,一直受到博物馆、私人藏家和古董商人的关注。
现在官方认可的汝窑瓷存世量是已知的67件半,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还有在中国内陆的两件以及某博物馆里的半件。
但是,很多人认为汝窑瓷的存世量绝不止这67件半。
事实上,近40年来中国建设的动土方量超过了此前五千年人类挖掘土方量的总和,且集中于历代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必然有些文物出土,也必然有些文物通过非官方途径离开了出土地点而流散于民间,这些真品汝窑瓷器和历朝历代仿制的汝窑瓷器混杂在一起,令博物馆讳莫如深,令收藏家坐卧不宁,也给了造假者和不法商贩谋取暴利的机会,而关于汝窑瓷器的文字记载却存在一些谬误,使得博物学家们不能正确地辨别真伪而一律认为“不真”或“存疑”。
最严重的是,一旦某件真品被误判为仿品,它可能从此从地球上消失,损失惨重。
所以,我们有必要面对现实、澄清关于汝窑瓷的一些误传和误解而准确地鉴别汝窑瓷器。
一汝窑瓷的生产时间生产时间决定汝窑瓷的原始产量,也决定了它的存世量。
汝窑瓷的生产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始于唐代,依据是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发现了一个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缸,被认定是唐代早期产品。
辨别汝瓷的真假的窍门汝、官、哥、定、钧窑世称“五大名窑”,汝窑居首,这是因为汝窑瓷器的釉色独一无二,其它瓷窑都烧不出来。
我们一般称其为“淡天青色”。
虽然严格说来每一件汝窑瓷器的釉色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都是趋向淡天青色,这是汝窑瓷器受到人们器重最关键的地方。
汝窑最初烧造刻花青瓷,属于耀州窑系。
在它之前,陕西铜川耀州窑在五代到北宋初烧过类似天青釉的瓷器,汝窑瓷器的釉色可能受其影响。
天青釉汝瓷是北宋徽宗时期供宫廷使用的高级青瓷,当时烧造青瓷的窑场很多,朝廷为什么会选中汝瓷,我们怀疑可能与宋徽宗崇信道教有密切关系。
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适中,不愠不火,内敛,不张扬,在视觉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所以这次展览的名称就定为“清淡含蓄”。
另外,道家以质朴、朴素为美,这种釉色也适合道家在颜色上对美的捕捉。
汝窑瓷器以精美名贵著称。
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有“汝窑为魁”的说法,后人也多有激赏。
如《河南汝州直隶州历代统属考》载督学孙灏称赞汝窑的诗:“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
”意即汝窑瓷器的精美,官窑、哥窑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价钱更是超过定窑瓷器;感叹虽然金盘玉碗向来被视为宝物,人们却热衷于把用泥土烧制成的汝窑瓷器当成精美的珍宝。
根据窑址出土文物来看,汝窑瓷器文物有几个特点,第一的胎骨比较薄,胎为香灰色。
而根据清凉寺窑址出土的器物来看,汝窑的胎主要是灰白色或偏白色,并不是颜色较深的香灰色。
但香灰色一说基本符合汝窑瓷胎灰白的特征,约定俗成,也没有必要进行修改了。
汝窑天青色彰显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宋代文人精神,尤为北宋晚期及明清一些皇宫贵族所倾心。
明代宣德皇帝即责成景德镇御窑厂仿烧汝窑,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仿烧汝窑达到一个高潮。
但明清御窑仿烧汝窑大多仿其天青釉色,造型则应时而制,釉色之莹润含蓄远不及北宋汝窑。
其中好诗的乾隆皇帝尤其钟爱汝窑,其一生题写咏瓷诗约200首,咏汝窑瓷器的诗则达20多首,并御示宫廷工匠刻题于汝窑器物上;镌刻在汝窑瓷器底部的铭文,清晰地刻画出传世汝窑器物的皇家记忆。
如何鉴别汝窑真伪,特点分析今年苏富比春拍,一件宋代汝窑的笔洗再次以3850万的价格刷新了汝窑笔洗的成交记录,创世界最新价格,佳士得邦瀚斯等一线拍卖公司汝窑瓷器都在次上涨,市场行情直线上升,让我们看看这些成交价格如此高的都有哪些特点:宋代汝窑三足洗成交价格:3850万汝窑是中国宋代五大著名瓷窑之一,始于北宋晚期,因为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汝州、宝丰一带)故名。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釉汁莹若堆脂,有“似玉非玉”之美誉。
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
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
北宋天青釉汝窑水仙盆成交价格:RMB 35,134,800汝窑以其美丽的色泽和制作的精湛而受世人的瞩目,其窑址在宝丰清凉寺,宝丰在宋代属于汝州,故称为汝窑。
此水仙盆方圆口、浅腹,直壁下收,下承以四云头足,通体满釉,釉色如澄澈的天空,似“雨过天晴云开处”的淡青色,釉中掺有汝州当地的玛瑙石成分,釉面光泽莹润多变,如春水般柔和清澈,妙不可言,且开细片,纹线细小,底有细小的支钉痕,为裹足支烧,通过支丁痕可见胎色为香灰胎。
由于汝窑烧造时间短,制品较少,南宋文献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目前宋汝窑传世品极少,可见其珍贵程度。
宋汝窑天青釉水仙盆成交价格:RMB 32,000,000质地:瓷说明:此水仙盆,造型优美,通体施以天青釉,釉色纯正,釉面滋润,玉质感强烈,釉上冰裂纹漂亮,胎体结实,为支钉烧造,胎色纯正,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北宋汝窑青釉盘:成交价格 RMB 15,253,000北宋汝窑大盘:属全球最大,千古一绝的北宋汝窑瓷器,亦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存世汝窑盘中最大的一件。
汝窑盘釉色天青纯正,内外均开冰裂片,底足外撇,满釉,五支钉支烧,高3.4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13厘米,是标准的汝官窑器物。
目前市场上不少宋汝窑、官窑瓷片鱼龙混杂有的是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址出的,有的是宋龙泉仿官的,有宋临汝、民汝窑出的,也有是新仿打残的假瓷器,宋官窑器与汝窑器亚光的是一脉相承的。
教你从汝窑特征去鉴别汝窑宋人周辉在其《清波杂志》亦指出:汝瓷以釉取胜,同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
宋汝窑天青釉瓷器,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特点。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
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
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
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
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汝瓷典雅隽永,釉色纯正晶莹,官窑中有纹饰的器物极少见民汝胎釉、造型虽远不及汝官御瓷,但注重图案装饰,刻画线条自然。
其中碗、盘、钵类,外壁多刻以简单的莲瓣装饰,内壁往往刻以辐射状直线纹。
较有代表性的是临汝窑、宜阳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和内乡大窑店窑的装饰工艺。
其纹饰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和团花纹为主,除刻花、印花装饰外兼施划、剔等技法。
犀利的刀锋、流畅的线条,图案疏密有致,潇洒自如,匠心独运,充满浓郁的民风习俗。
珍稀的北宋汝窑瓷器,到南宋时已经是“近尤难得”。
现今资讯发达,公私收藏的汝瓷情况已经逐渐清晰,除少量秘藏于私人收藏家手中,大部分汝瓷都进了博物馆。
按照苏富比亚洲区主席及中国陶瓷艺术品部国际主管仇国仕(NicolasChow)的说法,“现今全球遗存之汝官窑瓷,有序可循者共仅79件,几乎皆为博物馆典藏。
揭开汝窑的前世今生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宋代无疑是最具文人气质的朝代,文化和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这种看似软弱的文人气质,直到今天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精神家园。
如果说秦皇汉武是《钢铁侠》的主演,那宋人便是《致青春》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而后者的主演,宋徽宗赵佶应该走上红毯……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艺术修养最高的帝王。
绘画方面,他融汇徐、黄两派之长,的工笔花鸟独步千年;书法领域,他自创了瘦金体,清丽俊雅。
瘦金体应该是我们在Windows里面唯一能见的帝王字体吧。
《瑞鹤图》,宋徽宗赵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欢迎关注公众号:晒藏会徽宗赵佶甚至把他对艺术的狂热,延伸到了治国与科举之中。
他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挺举”到了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
为画家设置“行政级别”,通过书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
还经常亲自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
例如一次他给出的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气势磅礴,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一次赏花归来,便出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诸多。
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提升,也间接影响到汝瓷以简洁的形制和釉色取胜,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的特点。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徽宗崇信道教,大建宫观,将道观分为二十六等,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他又设立道学,每年举行大考;还把古今道教事迹编成《道学》一书。
政和七年,宋徽宗集道士2000人,一起释讲道学。
道家思想潜移默化了宋徽宗的精神生活。
道家讲求朴素,主张“清静无为”、“静为依归”、“消极遁世”。
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也在冥冥中注定了汝窑的天青色。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百老汇》后面精彩继续宋汝窑盏托唐宋以来,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风格。
北方以定窑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南方则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
汝窑真假鉴定最简单方法嘿,朋友们!咱今儿就来聊聊汝窑真假鉴定这档子事儿。
汝窑啊,那可是瓷器里的宝贝疙瘩,谁不想拥有一件真家伙呢?可这市面上假的也不少哇,咋整呢?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你说这汝窑的真家伙,就好像那嫡出的大小姐,气质那叫一个独特。
先看看那釉色,温润如玉啊,可不是那种贼兮兮的亮,而是一种柔和又内敛的美,就好像春天里最柔和的那缕阳光,洒在上面似的。
要是你看到一件瓷器,釉色贼亮贼扎眼,那你就得多个心眼儿啦,这能是真汝窑吗?再摸摸那质地,细腻光滑得哟,就跟那剥了壳的鸡蛋似的。
假的呢,可能就毛毛糙糙的,感觉就不对嘛。
这就好比你摸一块丝绸和一块麻袋,那能一样吗?还有啊,真汝窑的开片那也是一绝。
那开片就像是瓷器上自然生长出来的纹路,细细的、密密的,自然又和谐。
可要是那开片生硬得很,像是硬画上去的,那肯定有猫腻呀!咱再看看造型。
真汝窑的造型那是简约而不简单,每一个线条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
假的呢,可能就会奇奇怪怪的,比例都不协调。
这就像一个人穿衣服,合身得体才好看,要是松松垮垮或者紧得要命,那能好看吗?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看看底足。
真汝窑的底足一般都比较规整,工艺精细。
要是底足歪歪扭扭的,或者做工很粗糙,那你就得打个问号咯!哎呀呀,你想想,要是你能掌握这些方法,在一堆瓷器里一眼就认出真汝窑来,那得多牛啊!就好像你在一群普通人里一下子就认出了那个大明星,多有成就感!不过啊,话说回来,这鉴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得靠经验积累。
你得多看真东西,多研究,时间长了,自然就有感觉了。
可别指望一下子就成专家了哦,那可不行。
反正啊,咱买汝窑的时候可得瞪大了眼睛,别被那些花言巧语给骗了。
要是自己拿不准,就找个行家帮忙看看。
这可都是钱呐,不能打水漂了不是?总之呢,汝窑真假鉴定说难也不难,只要你用心,多学多练,肯定能分得清真假。
加油吧,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在汝窑的世界里畅游,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件宝贝!。
原作者:吕成龙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名窑迭出的时代,在众多瓷窑当中,汝窑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瓷窑之一。
自1986年汝窑遗址被确认以来,在汝窑瓷器研究方面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来说,由于对有关汝窑瓷器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清,致使在收藏过程中屡屡上当受骗。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人们在汝窑瓷器研究、收藏方面的迷糊认识。
本文在前人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20多年来在汝窑瓷器研究方面的心得,对汝窑瓷器的特点及相关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传世汝窑瓷器窑址发现的经过对于什么是“汝窑”可以有两种概念,广义上系指宋代汝州所辖临汝县、宝丰县、郏县、鲁山县等地域内瓷窑的统称;狭义上系指宋代汝州辖区内专为宫廷烧造青瓷之窑,亦称传世汝窑。
我们这里所谈的就是狭义上的汝窑,历代文献所指的也是这个意义上的汝窑。
自明代以来,汝窑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之一,而且被排在首位。
按宋代惯例,各地瓷窑常以其所在的州来命名,汝窑遗址自然应在河南汝州。
但由于宋代汝州的州治在今河南省临汝县(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临汝县建汝州市),因此人们曾将寻找汝窑遗址的重点放在临汝县。
陈万里先生(1892—1969年)曾谈到1930年日本人大谷光瑞派遣日本西本愿寺驻在中国汉口的布教师原田玄讷去临汝作过实地调查。
1950年陈万里先生曾赴临妆县南乡的严和店、陶墓沟、刘庄、冈窑,临汝县东北乡的大峪店东沟、叶沟、黄窑,宝丰县的大营青龙寺(即清凉寺),鲁山县段店等窑作过调查。
在大营青龙寺采集到的瓷片标本种类有印花青瓷、三彩、白釉、白釉画彩、白釉划花、黑釉、芝麻酱釉等,并未发现与传世汝窑瓷器相同的瓷片标本。
直至20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及河南省文物工作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临汝县境内,却始终未找到烧造传世汝窑瓷器的窑址。
受宋代定窑遗址不在州治所在地定州而在曲阳县的启发,文物工作者遂把目光投向宋代汝州辖区的其他地点去寻找汝窑遗址。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汝窑瓷器作为我国传统瓷器的代表之一,其纯净的白色和优美的造型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成为收藏家和爱好者们的心头好。
然而,汝窑瓷器鉴别的难度也相对较高,所以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十大鉴别要点,帮助大家更好地鉴别汝窑瓷器。
一、胎体汝窑瓷器的胎体发黄,有自然裂纹,越细密越好。
鳞状叠构,晶化颗粒目视观察。
倘若看到胎体细嫩、洁白、光亮,很可能是黄釉瓷器,而不是汝窑瓷器。
二、胎质汝窑瓷器胎体质地松散,手感轻盈。
刻意让人感受不到厚重和压迫感。
三、胎厚汝窑瓷器的胎厚度均匀,不是过厚就是过薄,如果感觉厚度不均匀,可能就是仿造品。
四、器型汝窑瓷器的器型非常优美,整体造型流畅典雅,无一不体现着时代气息和审美趋势,而且造型上的细节部分也极为清晰、自然。
五、釉色汝窑瓷器的釉色自然、明亮,形成一种独特的汝窑釉色,釉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气孔,釉面清脆,光滑,有光泽,手感上有温润的质感。
六、釉色纹理汝窑瓷器的釉色纹理布局紧密、细腻、有深浅变化,不会出现芜杂混乱的现象。
真正的汝窑瓷器釉面会体现出许多随机形成的微小裂纹。
七、釉质汝窑瓷器釉质洁净平滑,釉质与胎体结合无缝,质感有丝绸的柔顺感,没有颗粒状的感觉。
釉质可以通过轻轻的手法来测试。
八、底部汝窑瓷器底部有鼓包,炉眼部位地面凹陷,底部坦缓,均是汝窑瓷器的自然状态,如果底部形状和平滑度不自然,那么便需要谨慎鉴别。
九、生产工艺汝窑瓷器是采用毫不含做作、不加任何漆彩和贴花的自然元素,以自然的状态进行美化。
不同种类生产的瓷器器型、釉色和纹理不同,而且釉面的贵重、名气他然地带来着生产成本和售价的巨大差异。
十、时代特点汝窑瓷器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明代的汝窑器多以低器为主,而香炉、盖碗等小器较多;清代汝窑器以高料器为主,更多是仿古高功,釉色多呈茶青。
综上所述,从胎体、釉色、器型、釉质、底部等多个方面来进行鉴别,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判断汝窑瓷器的真伪和价值。
鉴定汝窑的几点常识开片和天青釉这两个特征,是大多数人熟悉的。
然而神秘如汝窑才不会让人们那么轻易地看透它呢。
汝窑器物还有两个“隐藏特征”,需要与它亲密接触之后才能了解。
汝窑的崇高地位,很多人就特别想收藏到汝窑。
有些古瓷收藏家把官、哥、钧、定,都收藏齐了,就缺这汝窑。
汝窑非常难得、稀少,我们先不谈它的价值,即使你碰到它,可能也买不起,是这个问题。
碰见汝窑的机会非常罕见,所以我们只能到博物馆去看。
收藏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事,碰见了是缘分,碰不见也得心安理得。
北宋汝窑烧造供御瓷的窑房中心烧造区的确切地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据考古发掘提供的资料,专家把汝窑烧造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在这全民收藏时代的大环境上,民间艺术品交易市场混乱也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玩收藏不仅须要认真学习,不断地总结,更应经常与权威人士探讨研究。
特别是对于汝窑这类珍稀之物,更要综合历代文献资料和目测及科检等手段方能保证其甄别真伪的准确性。
汝窑一开始只是民窑,后来受到宫廷的重视,开办了官窑,地位马上就上升了。
特别当时有一些文人更是对其推崇备至,说汝窑天下第一,所以有“汝窑为魁”一说。
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汝窑的数量都很少,但都是镇馆级的精品。
不要说现在,就算是在南宋时期,想得到一件汝窑瓷器都是很不容易的。
李苦禅曾经在河南一个瓷厂写过一幅条幅:“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汝窑施高铝低硅釉,属石灰釉,施釉薄而呈色均匀,釉色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而其他青窑瓷是低铝高硅釉,只有施厚釉才能呈青色,有玉质感。
南宋官窑是石灰碱釉,需多次上釉才有玉质感,南宋龙泉窑更是如此。
这是汝窑与其他瓷窑最大的不同点。
“晨星稀” 即是指釉中的气泡稀疏,有如晨星一般寥寥无几。
“芝麻挣钉釉满足”( 图1)即是满釉裹足、足底部用细如芝麻点小的支钉支撑着烧。
汝窑瓷这些胎釉特征文献有记载,又为出土物所证实,是鉴定汝瓷的要领。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知堂鉴古
汝窑瓷器名声太大。
且不说《宣德鼎彝谱》里,如何把汝窑排名在江湖第二(老大是柴窑,当时是明朝宣德年间,元明瓷器根本排不上号,柴不可得久矣,能看到实物的只有汝官哥钧定,所以事实上汝窑为中国瓷器之冠军将军)
也不说去年国庆节,香港苏富比以2.94亿港元成交的那件原收藏于台北鸿禧美术馆的汝窑小圆洗。
苏富比拍卖的汝窑洗
我们说说南宋初年的事。
公元1151年秋十月,皇帝赵构政暇之余,忽然兴起,应当时名将张俊之再三恳请,幸清河郡王府邸。
张俊当时是和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
对南宋初年朝廷稳定,建都临安,是立有大功的,所以被封为清河郡王。
此时岳飞已死十年,宋金和议已签订十年,国家逐步安定,步入正轨。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
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
宝器。
古器。
汝窑:
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汝窑三足樽
席间觥筹交错,张府竭尽财力,用最好的宴席款待皇帝。
宴席后,再奉上各种珍奇异宝。
其中汝窑瓷器赫然在目,排列在宝器,古器之后,共有17件。
周密还写了一本《咸淳起居注》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
”
在南宋早期,皇室就已经把汝窑瓷器当做珍宝,臣下所拥有的汝窑瓷器,很有可能就跟清朝的紫檀木一样,发现紫檀木必须买下,进贡给皇室。
汝窑,是北宋时期汝州供御的瓷器精品。
宋 ·叶寘《坦斋笔衡》中说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
宋·周辉《清波杂志》亦云: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
汝窑玛瑙釉
这些宋人笔记记载当时之事,尤为可信,可见早在南宋初期,汝窑就已经成为名贵的古董了。
时人有诗云:“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高庙在日煞直钱,今时押眼看价例”(南宋《百宝总珍集》)
高庙即宋高宗,诗中写到:汝窑瓷器土脉滋润妩媚,高丽青瓷和新烧官窑都仿它仿的很像。
高宗皇帝在世的时候特别值钱,今天它在民间还是很高价的宝贝。
汝窑传世品稀少,清朝雍正乾隆二帝都喜爱收藏,特别是乾隆皇帝,把皇宫所藏的宋代五大名窑很多都刻上了自己写的诗。
在一件奉华款纸槌瓶上,他写到:
汝窑奉华瓶(乾隆题诗)
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
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
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
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
意思是定州产的白瓷有芒口,不堪使用,皇帝特命汝州陶出青色的汝窑。
为了让这件器物的口沿更坚固所以用铜镶口,底部完整老旧还能看到支钉的痕迹是铁色的。
这个瓶子用来盛水点笔,可让人心静。
用来做花瓶。
就是不插花满室也能闻到馨香。
当时它在奉华宫里曾经陪着高宗皇帝赵构,那时候可曾记起在五国城被扣留的徽钦二帝?
汝窑奉华瓶底部乾隆诗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看到这里,有人要说了,你说这些,到底汝窑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那么珍奇呢?还是先看历史文献;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原因就是汝窑当时是用名贵的玛瑙末作为釉水烧制的,所以成本极高。
属于宫廷御用的瓷器。
一开始汝窑就是高富帅级别,
那么,汝窑有什么特征可以鉴别呢?近年来民间传说,汝窑满地都是,绝不止官方所言的67件半,那么你是否知道汝窑的特征,看得懂什么是汝窑呢?
明·高濂《遵生八笺》………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
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细小挣钉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嘴若笔帽,仅二寸,直槊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径尺,制亦奇矣。
又见碟子大小数枚,圆浅瓮腹、磬口、泑(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新增格古要论》卷五汝窑
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胎滋润,薄亦甚难得。
(《新增格古要论》十三卷,明人江西吉水王佐撰。
佐字功载,号竹斋,明宣德二年(1427)进士,官刑部主事,历员外郎,天顺间出守临安,以勤慎著闻於士大夫间。
《新增格古要论》为王氏增补前人曹昭《格古要论》之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博物、赏鉴专著。
原书仍名"格古要论",后人更冠"新增"二字以与曹著区别。
曹昭字明仲,明初江苏松江人,自幼嗜古,"凡见一物,必遍阅图谱,究其来历,别其是否"。
曹氏因"常见近世纨袴子弟,习清事者亦有之,惜其心虽有好而目未之识",遂"取古铜器、书画、异物,分高下、辨真赝,举其要略,书而成编,析门分类"(《格古要论》曹昭自序),撰《格古要论》,成书於明洪武二十一(1388)年三月,)
汝窑三足樽局部
好,所有当代的鉴定家鉴定汝窑瓷器,都来源于这两本书。
书中归纳总结的汝窑特点,就是汝窑瓷器鉴别真伪的秘诀。
卵白色,淡青色,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
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胎滋润,薄。
特点总结得到位了。
釉水肥厚宛如凝脂,胎薄,底部有芝麻点一样的支钉痕迹,釉水中有隐纹如蟹爪。
凡是有蟹爪纹的都是真的,但是没有蟹爪纹的更好。
今人不知蟹爪纹说的是什么,一般学术界都把汝窑表面的开片称为蟹爪纹,也就是说汝窑瓷器表面基本上都是开裂有开片的,只有一件没有开片的汝窑盨(又称汝窑水仙盆,详见拙作
《汝窑水仙盆应称汝窑盨考》发表于《收藏与投资》杂志上),所以汝窑真品基本上应该都是有开片的。
汝窑器型简单,无大器,釉色温润柔和,有粉青、豆青、月白、天青、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
天蓝色汝窑只见一件馆藏品,一般以天青色为贵,粉青色为上品。
见《遵生八笺》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意思是汝窑釉下气泡非常少,而且很大,就像清晨一颗孤星悬在天空上一样。
汝窑水仙盆无纹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色近雨过天青,汁水莹厚若堆脂。
有铜骨无纹、铜骨鱼子纹二种。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
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
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
赵汝珍《古董辨疑》:汝窑有厚薄两种。
土细润如铜体,汁水莹泽厚若堆脂,其釉色近于柴窑之雨过天青,以淡青为主,亦有豆青暇青及茶末等色。
釉汁中有如樱眼及蟹爪纹,及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为真。
真伪多以此辨。
然据内行言,以无纹者为佳。
其未上釉者称为铜骨,因其土中含有铁质故呈淡红之色,颇似羊肝。
因其釉厚多凝于器之上部,若膏脂之溶而不流,凝于中途,显示蜡泪痕之堆积状。
釉汁不满,露骨之处甚广,此原非上釉之原意,乃当时竟以此种为美观,颇为时尚,殊非正当之判断也。
汝窑无纹水仙盆底部乾隆题诗
如此,我们总算搞明白了,什么的瓷器才是汝窑珍品。
胎薄,香灰胎,露胎处如同铜骨,天青粉青卵白色釉,土脉滋润,釉水肥厚宛如凝脂,釉汁中有棕眼和蟹爪纹,底部支钉痕迹为芝麻状细小。
这些条件都符合的才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