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王凤华等劳务合同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2
1 / 12
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王凤华等劳务合同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
【案由】民事 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 合同纠纷 劳务合同纠纷
【审理法院】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理法院】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结日期】2021.07.26
【案件字号】(2021)鲁06民终4817号
【审理程序】二审
【审理法官】于慧王家国陈晓彦
【审理法官】于慧王家国陈晓彦
【文书类型】判决书
【当事人】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王凤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
【当事人】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王凤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
【当事人-个人】王凤华
【当事人-公司】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费县劳务合作中心
【代理律师/律所】李琳琳山东星河泰律师事务所;桑印章山东钟罗律师事务所
【代理律师/律所】李琳琳山东星河泰律师事务所桑印章山东钟罗律师事务所
【代理律师】李琳琳桑印章
【代理律所】山东星河泰律师事务所山东钟罗律师事务所
【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
2 / 12 【终审结果】二审维持原判
【原告】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
【被告】王凤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
【本院观点】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诉辩意见,本案的争议焦点是上诉人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王凤华双方之间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权责关键词】无效代理实际履行合同约定证人证言证据不足证据交换新证据关联性质证证明责任(举证责任)诉讼请求维持原判诉讼时效
【指导案例标记】0
【指导案例排序】0
【更新时间】2022-08-23 00:38:14
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王凤华等劳务合同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
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1)鲁06民终4817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住所地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镇工业园区上海路66号。
法定代表人:林瑞峰,经理。
委托诉讼代理人:李琳琳,山东星河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王凤华,男,1971年6月9日出生,汉族,山东省海阳市。
委托诉讼代理人:李春瑛,栖霞翠屏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费县劳务合作中心,住所地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胜利路6
3 / 12 号。
法定代表人:张传华,经理。
委托诉讼代理人:桑印章,山东钟罗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因与被上诉人王凤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劳动争议一案,不服山东省栖霞市人民法院(2020)鲁0686民初2116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21年7月5日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上诉人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上诉请求:1.请求撤销一审判决书第一项,依法驳回被上诉人王凤华请求确认与上诉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诉讼请求;2.被上诉人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事实和理由:一审判决认定上诉人与王凤华自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间存在劳动关系证据不足。首先,本案在一审法院审理时,王凤华提交一份有上诉人公司印章的证明,来证明王凤华在上诉人公司工作开始的时间。该证据形式明显存在瑕疵,该证明没有制作证明材料人和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民诉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单位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证明材料,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及制作证明材料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并加盖单位印章。因此从形式方面来说该证据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并且王凤华只提供这份证明,再无其它证据来辅证。因此就凭这份证明就认定上诉人与王凤华存在劳动关系证据不足。其次,本案在一审法院审理期间,上诉人向一审法院提交了王凤华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所签订的三份劳务合同,用以证明王凤华在上诉人处工作系劳务派遣。王凤华依据上诉人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的劳务派遣合同才能在上诉人处工作,上诉人依据劳务派遣关系为王凤华安排工作,发放工资。上诉人向费县劳务合作中心支付有关费用,王凤华在上诉人处系劳务派遣人员,不存在劳动关系。最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虽然在答辩中辩称上诉人没有支付王凤华的保险费用,费县劳务合作中心不具有派遣资质,派遣协议无效。但是上诉人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签有派遣协议,王凤华系派遣人
4 / 12 员,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派遣人员的社保应当派遣单位负责,派遣单位与派遣人员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上诉人与王凤华并不存在劳动关系,一审判决判令费县劳务合作中心与王凤华不存在劳动关系是错误的。综上所述,请二审法院查清本案事实,纠正一审法院的不当判决,以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
被上诉人王凤华辩称,上诉人在上诉状中陈述的事实和理由,没有证据支持。首先,上诉人没有任何反面证据足以推翻王凤华提交的由上诉人盖章的证据,相反的是,该证据与王凤华一审时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费县劳务合作中心出具的书面“情况说明”以及王凤华提交的银行工资流水共同形成了证据链条,互相印证,充分证明王凤华与上诉人在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存在劳动关系的事实。其次,上诉人除了提交三份大部分内容空白的孤立的劳动合同外,再无任何其他证据佐证王凤华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存在劳动关系的事实,且该三份合同已被费县劳务合作中心确认无效。最后,王凤华从未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有任何联系,上诉人作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用工单位,打着劳务派遣的幌子以逃避对王凤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应得到法律的支持。综上,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驳回上诉人的上诉,维持原判。
被上诉人费县劳务合作中心辩称,一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得当,程序合法,上诉人上诉无任何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二审法院查清事实后依法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首先,虽然费县劳务合作中心与上诉人之间签订了所谓的劳务输出合同,但并未实际履行。因为根据双方的合同第4条约定,应当由上诉人将派遣职工的工资和五险一金的费用打给费县劳务合作中心,然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再向职工发放工资以及到社保部门缴纳保险,但是实际上上诉人没有将工资和保险费用向费县劳务合作中心支付,虽然签订了劳务输出合同,但是并未实际履行。其次,费县劳务合作中心没有派遣资质,双方签订的劳务合同应视为无效合同。第三,上诉人主张支付了有关费用,上诉人只是向费县劳务合作中心支付了管理费,没有支付工资以及保险费用。
5 / 12 综上,费县劳务合作中心认为,上诉人上诉无任何的事实和法律依据,系无理缠诉,请求二审法院查清事实后依法驳回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王凤华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1.确认原、被告自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并补缴社保金;2.支付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33000元;3.支付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等福利工资共计人民币110900元;4.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一审法院认定事实:2006年2月原告王凤华入职被告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从事厨师工作,从入职之日起原告一直在被告单位工作,由被告管理并支付劳动报酬。被告在2009年之前以现金方式向原告发放工资,2009年1月之后通行银行转账方式发放原告工资。2019年2月26日因被告单位搬迁到栖霞中桥工业区,原告因离家远的原因向被告辞职,双方于当日办理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被告为原告缴纳了2013年5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社会保险费,2011年5月6日被告曾向烟台交警队出具书面证明,证明王凤华系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职工,从2006年入厂在单位职工食堂从事厨师工作。
原告作为申请人以被告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作为被申请人向栖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请求:1、确认双方自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2、支付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25200元;3、支付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防暑降温费4900元;4、支付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带薪年休假工资7000元;5、支付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又休日加班工资69600元;6、支付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暖气费4200元。栖霞市仲裁委经审理于2020年6月17日作出栖劳人仲案字(2020)第36号裁决书,裁决:驳回申请人的全部仲裁请求。
在仲裁期间被告提交甲方为被告费县劳务合作中心与原告王凤华(乙方)签订的《劳务合同》三份,合同期限分别为2010年6月11日至2011年6月10日,2011年6
6 / 12 月11日至2012年6月10日,2012年6月11日至2013年6月10日。三份合同主要内容为:双方签订固定期限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除对合同期限填充内容外,其他填充内容均为空白。被告主张原告自2010年6月11日至2013年6月10日期间与费县劳务合作中心存在劳动关系,原告对此予以否认,称签订以上劳动合同是被告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责任而让原告签订的虚假劳动合同。费县劳务合作中心向一审法院邮寄的情况说明,否认与原告存在劳动关系。
一审法院认为,关于原、被告诉争的确认劳动关系争议。原告从2006年2月起入职被告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在食堂从事厨师工作,原、被告均符合法律规定的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原告受被告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并受被告的劳动管理;原告提供的劳动是被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告通过银行每月按时向原告发放工资。以上情形均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成立劳动关系的规定。原告于2011年5月6日出具的证明也明确认可原告系其职工。被告莱钢集团烟台钢管有限公司提出原告系费县劳务合作中心的职工,系被派遣的,既与其出具的书面证明不符,也与劳务派遣适用岗位的法律规定不符,依法不予支持。被告提交的费县劳务合作中心的《劳动合同》并不能否认其与原告存在劳动关系的事实。故一审法院对原告提出的原、被告自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的事实予以确认。原告诉求由被告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补缴社会保险费,系社会保险费争议,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受理范围,一审法院不予审理。
关于原告诉求的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不是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报酬,而是基于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派生出来的一种法律责任,不属于劳动报酬,其诉讼时效起算点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即“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