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9
汝窑瓷器的风格特点与鉴别方法汝窑瓷器,那可是瓷器界的大明星!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它的风格特点还有鉴别方法。
我记得有一次去博物馆,看到了一件汝窑瓷器,那一瞬间,就好像时间都静止了。
它静静地摆在那儿,却散发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
那温润的釉色,柔和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先来说说汝窑瓷器的风格特点。
它的釉色那叫一个绝,多为天青色,这种青啊,可不是那种死板的青,而是一种有着生命感的青,就像雨后初晴的天空,带着一丝清新和灵动。
而且釉质非常细腻,摸上去就像婴儿的肌肤,光滑得让人陶醉。
汝窑瓷器的造型也特别讲究,简洁大方又不失优雅。
不管是瓶、碗、盘还是尊,线条都流畅自然,比例恰到好处。
就拿汝窑的水仙盆来说吧,那圆润的盆口,矮矮的盆身,看起来普普通通,可越看越觉得有韵味。
再瞧瞧它的装饰,汝窑瓷器大多素面朝天,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图案。
但正是这种简约,反而凸显出了它的高贵气质。
接下来说说鉴别汝窑瓷器的方法。
首先得看釉色,真正的汝窑釉色应该是自然均匀的,如果颜色过于鲜艳或者不均匀,那可得多个心眼儿。
然后看看开片,汝窑瓷器大多有开片,而且开片纹路自然细腻。
要是开片生硬粗糙,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还有重量也能作为参考,汝窑瓷器因为其特殊的材质和工艺,通常不会太重,如果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那就不太对劲儿了。
另外,观察底足也很重要。
汝窑瓷器的底足一般都比较规整,修足精细,如果底足粗糙不规整,那可能就不是正品。
鉴别汝窑瓷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
就像我那次在博物馆,盯着那件汝窑瓷器看了好久,越看越觉得里面有门道。
回去之后我就找各种资料,研究汝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慢慢地也算是有了一些心得。
总之,汝窑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瑰宝,了解它的风格特点和鉴别方法,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它的美,还能避免在收藏的道路上走弯路。
希望大家都能与汝窑瓷器来一场美丽的邂逅,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真知堂汝窑瓷器鉴定-汝窑水仙盆应称汝窑盨考文真知堂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首,始烧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在金兵南侵的靖康之变中,和北宋王朝一起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史料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语见南宋周辉《清波杂志》)。
南宋大文豪陆游也曾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老学庵笔记》)。
在南宋(公元1127-1279年)早期高宗赵构时,已经极为难得。
汝窑因为制作精巧,釉色滋润,宛如天青,深得崇尚道教的宋高宗的喜爱。
南宋时《百宝总珍集-卷九》里,有一首佚名诗如是说:“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
高庙在日煞值钱,今时押眼看价例”。
南宋人周密在其著作《武林旧事》中,还罕见的提到宋高宗幸臣下清河郡王张俊府,张俊一次性进奉给皇帝汝窑16件的事情。
可见即使是皇家,对于北宋汝窑,也是极为珍罕和喜爱的。
否则这种本是皇家自制的瓷器,怎么会轮到臣下拿出自己的家藏品来进贡给君王呢?台北故宫藏汝窑青瓷盨汝窑由于靖康之变,北宋典章文物被金人褛夺一空。
后来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随即迁赴扬州,以扬州为行在(临时首都)。
当时高宗曾经命人携带东京(北宋首都开封)祭器礼器赴行在,旋因金兵南下,高宗仓促渡江难逃,所有祭器礼器均在南渡过程中损失殆尽。
最后一批皇家自用汝窑瓷器,也就因此彻底湮灭了。
这也是南渡中兴之后,高宗皇帝在修内司自建官窑,仿制汝窑瓷器的原因之一。
汝窑瓷器,在窑址被发掘之前,号称全球仅存67件半。
几乎全部都是清宫旧藏,在民国前后散失到国内外。
目前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等大博物馆中,私人收藏的据说仅有四件。
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来自台湾乐从堂收藏的一件汝窑小洗,以2.94亿港元的价格,刷新了中国宋瓷拍卖的世界纪录。
原因就在于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化角度,汝窑都无疑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翘楚。
汝窑瓷器的鉴定与欣赏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和温润的釉色,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对于汝窑瓷器的鉴定与欣赏,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了解其特点和价值。
一、汝窑瓷器的历史背景汝窑烧造于北宋晚期,大约在宋徽宗年间。
当时,宋徽宗追求艺术的极致,对瓷器的品质要求极高。
汝窑瓷器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宫廷御用瓷器。
然而,汝窑的烧造时间较短,前后不过二十余年,加之工艺复杂,产量稀少,因此汝窑瓷器在宋代就极为珍贵。
二、汝窑瓷器的特点1、釉色汝窑瓷器的釉色以天青、粉青、月白等为主,其中以天青釉最为著名。
这种釉色呈现出一种温润、柔和的质感,犹如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淡雅而宁静。
釉层较厚,釉质细腻,有玉石般的质感。
2、造型汝窑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多为瓶、尊、碗、盘等。
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体现了宋代追求简约、含蓄的审美风格。
3、开片汝窑瓷器的开片是其一大特色。
开片原本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缺陷,但在汝窑瓷器中,开片却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
开片纹路自然天成,有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等,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4、胎质汝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轻薄。
由于烧制温度较高,胎质坚硬,敲击时声音清脆。
三、汝窑瓷器的鉴定方法1、观察釉色真正的汝窑釉色自然温润,色调柔和,不会过于鲜艳或刺眼。
而且釉层均匀,没有明显的色差和瑕疵。
2、查看开片汝窑的开片纹路自然、细密,且深浅不一。
新仿的开片往往过于规整,纹路较粗,缺乏自然的变化。
3、辨别造型汝窑瓷器的造型具有宋代的典型特征,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如果造型比例失调,线条生硬,很可能是仿品。
4、检查胎质汝窑的胎质细腻,呈香灰色。
可以通过观察胎质的颜色、质地和厚度来判断真伪。
5、底足特征汝窑瓷器的底足多为芝麻钉,细小而规整。
如果底足处理粗糙,或者不是芝麻钉,就需要引起警惕。
四、汝窑瓷器的欣赏1、艺术价值汝窑瓷器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平,其独特的釉色、造型和开片,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高雅品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
鉴定汝窑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汝窑是中国四大名窑之一,因其品质和特点,受到了众多观众和收藏家们的青睐。
鉴定汝窑除了得力于专业人士的帮助外,以下是最简单的几个方法:
一、看拔垃:汝窑的藏釉不同于其他窑变,瓷器抛光比其他窑变要好,色泽清晰、更有光泽,对其他颜色的变化能力也比较强,而且有很强的光照耐受性,所以鉴定汝窑的最直观标志是拔垃,具体看色泽的图案,看拔垃的清晰程度,高级拔法获取的彩料比较更加鲜艳,而普通拔法可以获得较为死气沉沉的色泽,汝窑有着明显的银闪光点。
二、看釉面:釉面是汝窑的另一个特点,汝窑釉面的色调有的釉色更加明亮,古色更加深沉,它的釉质比其他窑变的瓷瓶釉面更加细腻,拉封釉也更加细腻,出釉质量也要求更高,有一定的仿古化程度,另外汝窑瓷制品施釉时残留物不易掉落,釉荡凹线清晰,釉面有淡淡的棱角,若瓶身上多处凹痕,凹沟里大多有釉荡痕路,说明这是汝窑制作。
三、看封砂:汝窑封砂釉质细腻,质地柔软,但不易转红,质地颗粒分布均匀,耐烧性好,施封砂全花清晰,耐水性强,其配色偏深,从视觉上也能明显感受到催化剂的变色程度,如青绿渐变,棕色渐变等,另外汝窑在封砂上写字仔细,文字平整,像线状,看上去有立体感。
看上去最简单的就是看拔垃,釉面和封砂,加上专业的鉴定,才能判断出鉴定汝窑的真伪,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上述三种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汝窑的鉴定工作!。
汝窑真假最简单的鉴别汝窑,嘿,你听说过吗?它可是中国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光是那色泽和造型就能让人爱得不要不要的。
可如今市场上,真假参半,真的是让人头疼不已。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怎么简单辨别汝窑的真伪,确保你在买的时候不会被坑了。
咱们得说说汝窑的颜色。
你见过那种青灰色的瓷器吗?哎,那可是汝窑的标志色,淡淡的青色带着一点点灰,像是湖水映着天空,透着一股优雅的气质。
不过,真品的颜色可不是随便能模仿的,尤其是那种看起来有点雾蒙蒙的感觉,真是别具一格。
假货呢,通常颜色比较鲜亮,像是用了点劣质的颜料,光滑得有点不自然,反而让人觉得像是个“镀金的草包”。
再说说汝窑的釉面。
真正的汝窑釉面,摸上去那叫一个滑溜,手感特别细腻,简直像是在抚摸丝绸。
而假货呢,往往表面粗糙,有些地方甚至会觉得像是在摸石头。
这就像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正的汝窑就像是优雅的绅士,而假货就像是路边摊的小贩,差得可远了。
接下来就是纹路的问题。
汝窑的纹路一般比较细腻,像是细微的波浪,给人一种很温柔的感觉。
仔细观察,如果你发现上面的纹路有些粗糙,或者不对称,那可就得小心了。
真品的纹路总是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像是和谐的乐章,假货的纹路就像是随便弹出的音符,听上去别扭得很。
咱们还得提到汝窑的造型。
真正的汝窑器物造型优雅,线条流畅,仿佛是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
而假货呢,往往造型呆板,缺乏灵气,像是个木头人。
尤其是一些小细节,比如把手、盖子,都是判断真伪的关键。
真品的把手总是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笨重,也不会让人觉得轻飘飘的。
可能有人会问,汝窑的底部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嘿,那可是个秘密哦。
真正的汝窑底部往往有些颜色变化,像是岁月的痕迹,给人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
假货的底部一般都是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变化,显得有些生硬。
这就像老朋友和新朋友,老朋友总是有很多故事,新朋友嘛,虽然也不错,但总是缺了点什么。
咱们得提一下价格。
汝窑的真品可是值钱得很,不是随便一个小摊就能卖得起的。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2. 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
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3. 器形:汝窑瓷器造型古朴大方,以简洁著称。
常见的器形有碗、盘、碟、盏、盏托、洗、奁、瓶、炉、壶等日用品和陈设品。
这些器形有的属于生活用具,有的属于供奉和陈设之用。
汝窑瓷器的口部多呈直口或微撇口,底部多为圈足或平底。
器身有的呈深浅不一的弧形变化,有的器壁向下向外扩张成喇叭形等。
这些特点在鉴别时应注意观察。
4. 开片:汝窑瓷器的开片是其一大特点。
由于胎体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又掌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器物表层出现美丽的开片。
这些开片有的稀疏,有的密集,以至形成一定的图案或花纹。
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观察开片的形状、走向和分布等特点来辅助判断真伪。
5. 制作工艺:汝窑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胎土经过淘洗和陈腐后才用来制坯成型。
在制坯过程中采用一旋一旋的轮制技术,使器物规整而富于变化。
器物在施釉前经过仔细修坯和晾干。
釉料经过反复施涂和烘烤而成。
由于采用先进的制瓷工艺和技术,汝窑瓷器的胎质细腻滋润,釉面光亮莹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回复汝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名贵瓷器,制作工艺精湛,色泽独特,因此备受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然而,鉴别汝窑瓷器的真伪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本的鉴别方法,帮助读者初步了解如何鉴别汝窑瓷器。
第一步:观察器型汝窑瓷器多以碗、盘、瓶、罐等为主,采用古代的传统工艺进行制作。
其器型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的美感。
同时,汝窑瓷器在造型设计方面也较为独特,有些会采用窑变技法制作,使瓷器呈现出变化多样的纹理。
第二步:观察胎体汝窑瓷器的胎体质地较为坚实,手感沉重。
观察胎体时,要注意其细腻程度和均匀性。
真品汝窑瓷器胎体细腻均匀,没有气泡、裂痕等瑕疵。
同时,真品汝窑瓷器还会在胎体上留下窑变的痕迹,如火焰纹、斑驳纹等,这些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步:观察釉色汝窑瓷器釉色十分独特,常见的有天蓝色、油绿色和苹果绿色。
真品汝窑瓷器釉色饱满,通透度高,具有一定的光泽。
此外,真品汝窑瓷器的釉面上会有细小的气泡和细碎的烧化胎釉,这些细节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标志。
第四步:观察纹饰汝窑瓷器的纹饰通常简约而不失美感。
传统的纹饰有鸟兽花卉纹、夔龙纹、凤凰纹等,这些纹饰多采用剔刻、磨砂等工艺进行处理,看起来层次分明,变化丰富。
而仿制品的纹饰通常不够精细,容易呈现出生硬和不流畅的特点。
第五步:观察底款汝窑瓷器的底部通常会刻有款识,有时也会有作坊标记、题诗款等。
底款对鉴定汝窑瓷器的价值和真伪起着很大的作用。
真品汝窑瓷器的底款一般较为规范,文字工整,而仿制品的底款则可能有错别字、笔画不工整等问题。
第六步:参考专家和权威机构意见如果鉴别者对汝窑瓷器的真伪仍存在疑问,建议寻求专家或权威机构的鉴定意见。
专家通常会细致研究瓷器的各个方面,包括工艺、年代、背景等,以确定其真伪和价值。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收藏指南和瓷器鉴定图书,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结起来,鉴别汝窑瓷器的真伪是一项综合性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器型、胎体、釉色、纹饰、底款等多个因素。
教你一招辨别北宋汝窑的真伪的方法1,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釉面活跃的分子逐渐逃逸,带走了部分能量,釉面的分子结构也完成了新的组合,由烧造成器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新器也就变成了老器。
这是内因的作用的结果。
2,“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
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3,古瓷微观鉴别方法介绍瓷器断定方法不能局限于宏观方面的研讨,还必须从微观方面下手,运用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去分析、去研讨古瓷器与作伪瓷器不一样的微观物理现象。
分析哪些微观物理情况是器物内在的改动要素致使的,哪些是外在要素致使的;哪些是人力可为的,哪些是人力不可为的;特别要精心分析天然物象情况与人为物象情况发生的根源和本质差异,然后总结其规矩性,抵达理性知道期间。
对古瓷器的研讨和断定,便是破译古瓷器承载的前史信息密码的工作。
学过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陶瓷器是由多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化学分子构成的物体。
而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老是时间处于运动傍边的。
有运动,就一定有改动。
瓷器的分子结构,遭到外界各种化学元素、磁场、电场、各种力和水分、温度等要素的影响后,瓷器内部的化学元素就会与外来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瓷器胎釉的分子结构就会不断改动。
4,看官窑与民窑之间的相互影响。
景德镇即判定陶瓷的产地,归于某一窑口的商品。
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辨别它窨是耀州窑制造仍是临汝窑制造、或是其它窑口制造的。
5,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状局部斑块和结晶:首先要绝对确认这种斑块和结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制造的,那么,才能肯定它绝对是真古瓷。
这件瓷器的“塑膜状老化斑”和“结晶斑”,是现代最高科技手段也仿造不出来的。
一般古瓷要达到这件瓷器的老化程度,是不可能的。
因此,凡是生长有类似的“天然如雾如膜状”的瓷器,绝对是真古瓷。
北宋汝窑瓷器的主要特点及真伪鉴别(图)]汝窑瓷器的胎都较薄,盘、碗、樽、洗等器物的壁与底几乎等厚,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其它汝窑不同。
洗、碗、盘、茶盏托的圈足均向外撇,这种做法系模仿当时同式样的金银器,是受浙江越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青瓷的启发,在其它瓷窑中比较少见。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论官哥窑器”曰:“汝窑,余尝见之……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对照实物看,高氏说法基本正确,只是“芝麻花”一词用得不够准确,绝大多数汝窑盘、碗、碟、洗樽、注碗等的外底均留有芝麻粒大小的、芝麻粒形状的五个或三个支钉痕,系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所致。
支钉等距离栽放在圆形泥饼或圆形泥圈上。
应注意的是椭圆形水仙盆例外,其椭圆形底部有六个支烧钉痕,因为不管三个还是五个支钉,在椭圆水仙盆底上都无法摆放平衡。
汝窑瓷器并不都采用“裹足支烧”,其瓶、盏托、熏炉、碗等采用垫饼垫烧者,圈足底端均无釉露胎。
支钉支烧的作用无非有二,一是因汝窑瓷器施釉裹足,不可能用垫饼垫烧,否则烧成后垫饼与器物的底足会粘连在一起;而是为防止器物塌底。
考古发掘证明,五代时期湖南岳州窑和陕西耀州窑已使用细小支钉支烧瓷器,汝窑可能受到它们的启发。
北宋汝窑青瓷碟底部“蔡丙”款和芝麻钉痕在器物的凸棱、口沿或弦纹凸起处,釉层较薄,致使香灰色胎在极薄的淡天青色釉掩映下呈现肉红色。
而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内气泡时,可以看到气泡大小不一,略显稀疏,所谓“寥若晨星”。
有学者认为汝窑瓷器釉内气泡“如星斗有距离地分布在全品上”,且“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
南宋周煇撰《清波杂志》(卷五)云:“辉出疆时,见彼中所用定器,色莹可爱……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说明汝窑瓷器釉中加有玛瑙粉末。
有人将汝窑青釉中加玛瑙粉末一事看得很神秘,其实并不神秘,因为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故在釉中加入玛瑙,并不会改变釉的性质。
辨别汝瓷的真假的窍门汝、官、哥、定、钧窑世称“五大名窑”,汝窑居首,这是因为汝窑瓷器的釉色独一无二,其它瓷窑都烧不出来。
我们一般称其为“淡天青色”。
虽然严格说来每一件汝窑瓷器的釉色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都是趋向淡天青色,这是汝窑瓷器受到人们器重最关键的地方。
汝窑最初烧造刻花青瓷,属于耀州窑系。
在它之前,陕西铜川耀州窑在五代到北宋初烧过类似天青釉的瓷器,汝窑瓷器的釉色可能受其影响。
天青釉汝瓷是北宋徽宗时期供宫廷使用的高级青瓷,当时烧造青瓷的窑场很多,朝廷为什么会选中汝瓷,我们怀疑可能与宋徽宗崇信道教有密切关系。
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适中,不愠不火,内敛,不张扬,在视觉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所以这次展览的名称就定为“清淡含蓄”。
另外,道家以质朴、朴素为美,这种釉色也适合道家在颜色上对美的捕捉。
汝窑瓷器以精美名贵著称。
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有“汝窑为魁”的说法,后人也多有激赏。
如《河南汝州直隶州历代统属考》载督学孙灏称赞汝窑的诗:“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
”意即汝窑瓷器的精美,官窑、哥窑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价钱更是超过定窑瓷器;感叹虽然金盘玉碗向来被视为宝物,人们却热衷于把用泥土烧制成的汝窑瓷器当成精美的珍宝。
根据窑址出土文物来看,汝窑瓷器文物有几个特点,第一的胎骨比较薄,胎为香灰色。
而根据清凉寺窑址出土的器物来看,汝窑的胎主要是灰白色或偏白色,并不是颜色较深的香灰色。
但香灰色一说基本符合汝窑瓷胎灰白的特征,约定俗成,也没有必要进行修改了。
汝窑天青色彰显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宋代文人精神,尤为北宋晚期及明清一些皇宫贵族所倾心。
明代宣德皇帝即责成景德镇御窑厂仿烧汝窑,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仿烧汝窑达到一个高潮。
但明清御窑仿烧汝窑大多仿其天青釉色,造型则应时而制,釉色之莹润含蓄远不及北宋汝窑。
其中好诗的乾隆皇帝尤其钟爱汝窑,其一生题写咏瓷诗约200首,咏汝窑瓷器的诗则达20多首,并御示宫廷工匠刻题于汝窑器物上;镌刻在汝窑瓷器底部的铭文,清晰地刻画出传世汝窑器物的皇家记忆。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知堂鉴古
汝窑瓷器名声太大。
且不说《宣德鼎彝谱》里,如何把汝窑排名在江湖第二(老大是柴窑,当时是明朝宣德年间,元明瓷器根本排不上号,柴不可得久矣,能看到实物的只有汝官哥钧定,所以事实上汝窑为中国瓷器之冠军将军)
也不说去年国庆节,香港苏富比以2.94亿港元成交的那件原收藏于台北鸿禧美术馆的汝窑小圆洗。
苏富比拍卖的汝窑洗
我们说说南宋初年的事。
公元1151年秋十月,皇帝赵构政暇之余,忽然兴起,应当时名将张俊之再三恳请,幸清河郡王府邸。
张俊当时是和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
对南宋初年朝廷稳定,建都临安,是立有大功的,所以被封为清河郡王。
此时岳飞已死十年,宋金和议已签订十年,国家逐步安定,步入正轨。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
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
宝
器。
古器。
汝窑:
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汝窑三足樽
席间觥筹交错,张府竭尽财力,用最好的宴席款待皇帝。
宴席后,再奉上各种珍奇异宝。
其中汝窑瓷器赫然在目,排列在宝器,古器之后,共有17件。
周密还写了一本《咸淳起居注》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
”在南宋早期,皇室就已经把汝窑瓷器当做珍宝,臣下所拥有的汝窑瓷器,很有可能就跟清朝的紫檀木一样,发现紫檀木必须买下,进贡给皇室。
汝窑,是北宋时期汝州供御的瓷器精品。
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说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
宋·周辉《清波杂志》亦云: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
汝窑玛瑙釉
这些宋人笔记记载当时之事,尤为可信,可见早在南宋初期,汝窑就已经成为名贵的古董了。
时人有诗云:“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高庙在日煞直钱,今时押眼看价例”(南宋《百宝总珍集》)
高庙即宋高宗,诗中写到:汝窑瓷器土脉滋润妩媚,高丽青瓷和新烧官窑都仿它仿的很像。
高宗皇帝在世的时候特别值钱,今天它在民间还是很高价的宝贝。
汝窑传世品稀少,清朝雍正乾隆二帝都喜爱收藏,特别是乾隆皇帝,把皇宫所藏的宋代五大名窑很多都刻上了自己写的诗。
在一件奉华款纸槌瓶上,他写到:
汝窑奉华瓶(乾隆题诗)
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
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
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
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
意思是定州产的白瓷有芒口,不堪使用,皇帝特命汝州陶出青色的汝窑。
为了让这件器物的口沿更坚固所以用铜镶口,底部完整老旧还能看到支钉的痕迹是铁色的。
这个瓶子用来盛水点笔,可让人心静。
用来做花瓶。
就是不插花满室也能闻到馨香。
当时它在奉华宫里曾经陪着高宗皇帝赵构,那时候可曾记起在五国城被扣留的徽钦二帝?
汝窑奉华瓶底部乾隆诗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看到这里,有人要说了,你说这些,到底汝窑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那么珍奇呢?还是先看历史文献;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原因就是汝窑当时是用名贵的玛瑙末作为釉水烧制的,所以成本极高。
属于宫廷御用的瓷器。
一开始汝窑就是高富帅级别,
那么,汝窑有什么特征可以鉴别呢?近年来民间传说,汝窑满地都是,绝不止官方所言的67件半,那么你是否知道汝窑的特征,看得懂什么是汝窑呢?
明·高濂《遵生八笺》………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
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细小挣钉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嘴若笔帽,仅二寸,直槊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径尺,制亦奇矣。
又见碟子大小数枚,圆浅瓮腹、磬口、泑(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新增格古要论》卷五汝窑
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胎滋润,薄亦甚难得。
(《新增格古要论》十三卷,明人江西吉水王佐撰。
佐字功载,号竹斋,明宣德二年(1427)进士,官刑部主事,历员外郎,天顺间出守临安,以勤慎著闻於士大夫间。
《新增格古要论》为王氏增补前人曹昭《格古要论》之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博物、赏鉴专著。
原书仍名"格古要论",后人更冠"新增"二字以与曹著区别。
曹昭字明仲,明初江苏松江人,自幼嗜古,"凡见一物,必遍阅图谱,究其来历,别其是否"。
曹氏因"常见近世纨袴子弟,习清事者亦有之,惜其心虽有好而目未之识",遂"取古铜器、书画、异物,分高下、辨真赝,举其要略,书而成编,析门分类"(《格古要论》曹昭自序),撰《格古要论》,成书於明洪武二十一(1388)年三月,)
汝窑三足樽局部
好,所有当代的鉴定家鉴定汝窑瓷器,都来源于这两本书。
书中归纳总结的汝窑特点,就是汝窑瓷器鉴别真伪的秘诀。
卵白色,淡青色,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
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胎滋润,薄。
特点总结得到位了。
釉水肥厚宛如凝脂,胎薄,底部有芝麻点一样的支钉痕迹,釉水中有隐纹如蟹爪。
凡是有蟹爪纹的都是真的,但是没有蟹爪纹的更好。
今人不知蟹爪纹说的是什么,一般学术界都把汝窑表面的开片称为蟹爪纹,也就是说汝窑瓷器表面基本上都是开裂有开片的,只有一件没有开片的汝窑盨(又称汝窑水仙盆,详见拙作《汝窑水仙盆应称汝窑盨考》发表于《收藏与投资》杂志上),所以汝窑真品基本上应该都是有开片的。
汝窑器型简单,无大器,釉色温润柔和,有粉青、豆青、月白、天青、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
天蓝色汝窑只见一件馆藏品,一般以天青色为贵,粉青色为上品。
见《遵生八笺》ﻫ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意思是汝窑釉下气泡非常少,
而且很大,就像清晨一颗孤星悬在天空上一样。
汝窑水仙盆无纹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色近雨过天青,汁水莹厚若堆脂。
有铜骨无纹、铜骨鱼子纹二种。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
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
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
赵汝珍《古董辨疑》:汝窑有厚薄两种。
土细润如铜体,汁水莹泽厚若堆脂,其釉色近于柴窑之雨过天青,以淡青为主,亦有豆青暇青及茶末等色。
釉汁中有如樱眼及蟹爪纹,及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为真。
真伪多以此辨。
然据内行言,以无纹者为佳。
其未上釉者称为铜骨,因其土中含有铁质故呈淡红之色,颇似羊肝。
因其釉厚多凝于器之上部,若膏脂之溶而不流,凝于中途,显示蜡泪痕之堆积状。
釉汁不满,露骨之处甚广,此原非上釉之原意,乃当时竟以此种为美观,颇为时尚,殊非正当之判断也。
汝窑无纹水仙盆底部乾隆题诗
如此,我们总算搞明白了,什么的瓷器才是汝窑珍品。
胎薄,香灰胎,露胎处如同铜骨,天青粉青卵白色釉,土脉滋润,釉水肥厚宛如凝脂,釉汁中有棕眼和蟹爪纹,底部支钉痕迹为芝麻状细小。
这些条件都符合的才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