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词滥用,确实不行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人胡乱用词在中国,胡乱用词的现象愈发普遍,这不仅影响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给沟通带来诸多不便。
本文将从现象阐述、原因分析、负面影响以及解决方案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胡乱用词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
人们在学习、工作、社交等场合中都可能出现这类问题。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因素以及网络环境密切相关。
其次,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古代,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其中词语含义丰富,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常见。
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部分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发生了变化,但很多人在运用时仍保留着文言文的习惯,从而导致胡乱用词。
教育因素也是胡乱用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们往往注重分数而忽略语言的规范性。
此外,网络环境的宽松使得各类信息泛滥,不少网民为了追求幽默、调侃,故意使用不规范的词语,进一步加剧了胡乱用词的现象。
胡乱用词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它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影响人际关系;削弱语言的准确性,影响思想表达;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针对胡乱用词的现象,以下几点解决方案和建议可供参考:1.提高语言素养:通过阅读、写作等途径,学习和掌握更多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语言规范:在日常交流中,遵循语言规范,避免随意篡改词语含义或用法。
3.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与他人交流时,尊重对方,使用规范的语言,避免胡乱用词。
4.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教育,提高他们的语言规范意识。
5.净化网络环境:政府部门、网络平台和企业应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遏制不规范用词的传播。
总之,胡乱用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人胡乱用词(原创版)目录1.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这种现象的影响4.如何改正这种现象正文一、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近年来,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日常交流、写作、发表言论时,很多人不注重词语的准确性,导致词不达意,甚至产生误解。
这种现象在网络语境中尤为严重,网络流行语的泛滥和滥用,使得表达变得浅显、粗糙,影响了中文的严谨性和美感。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1.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网络用语、流行语迅速传播,影响了传统语言表达方式。
2.教育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学校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词汇积累、语言表达方面存在欠缺。
3.心理因素:人们在表达时,有时为了追求时髦、个性化,故意使用不规范的词语,以显示自己的独特性。
三、这种现象的影响1.影响沟通效果:胡乱用词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降低沟通的效率。
2.损害中文形象:胡乱用词会使中文表达显得浅显、粗糙,有损中文作为世界主要语言之一的形象。
3.阻碍个人成长:对于个人来说,胡乱用词会影响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限制个人在学术、职业等领域的发展。
四、如何改正这种现象1.提高自身语言素养:每个人都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正确使用词语,保持中文表达的严谨性和美感。
2.教育部门加强语文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语文教育的投入,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媒体和网络平台监管:媒体和网络平台应加强对语言表达的监管,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用词习惯。
4.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倡导正确用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浅析影视字幕中语言文字规范问题作者:牛俊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字幕的规范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影视字幕中存在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研究发现,错别字、词语误用、网络词语及外语词语滥用、语法错误是目前影视字幕中出现最多的语言文字问题,文章对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从从业人员思想认识和个人素质、相关法规的缺失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对影视字幕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影视字幕规范问题产生原因应对措施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6年8月23日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强化重点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领域、公共场所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测体系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引导和服务体系,倡导文明用语用字,抵制低俗语言,推动社会语言文明建设。
由此可见,广播影视等媒体的语言文字规范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广播影视等媒体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影视字幕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社会语言生活的规范,因此,研究和解决影视字幕中存在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势在必行。
一、影视字幕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当前影视字幕中出现的不规范的语言文字问题,主要表现在错别字、词语误用、网络词语及外语词语滥用、语法错误等方面。
(一)错别字影视字幕中存在的文字使用错误问题主要表现在字幕中出现的错别字问题。
影视字幕中频繁出现的错别字显然会对观众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推广工作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当前影视字幕中出现最多的错别字现象是同音或近音字词的误用。
如2015年在山东卫视、湖北卫视同时播出的电视剧《渔岛怒潮》的第八集中就有一处字幕将“五魁首”打成了“五葵手”。
此类错误在影视剧中层出不穷,如表达“尽心尽力”之义的“尽瘁”被误写成了“尽萃”“病怏怏”被误写成了“病殃殃”“一味药”被误写成了“一位药”,等等,不胜枚举。
摘要: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话语交际中,学习者并不能灵活使用英语称呼语达到其语言目的。
因此本文以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称呼语的语用功能,提出对英语称呼语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功能;外语教学称呼语指称谓语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听话人。
称呼语的误用和滥用易导致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比语法错误更严重,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
因此,在交际中掌握称呼语的语用功能,避免误用和滥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应成为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下面将从揭示话语主体的人际关系、表达说话人感情、以言行事几个角度分析英语称呼语在实际使用中的语用功能。
(一)人际关系指示功能布朗和吉尔曼在关于第二人称t/v研究中提出了“权势”和“同等关系”两个术语,以此来概括复杂的人际关系。
对人际关系的的概括虽然还有者其他一些模式,“权势”和“人际关系”的因素在面对面交往中确实普遍体现的。
(祝畹瑾,2013)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是称呼语最重要的功能。
lane: i didn’t think it polite to listen, sir.在这个例子中,algernon称呼lane用了比较亲近的t式称呼lane,而lane 回答时使用了表示尊重的v式称呼sir. 通过称呼语的使用不同,由此可以推断出algernon的地位要高于lane,实际上,确实如此,lane是algernon的男仆,地位明显低于algernon。
(二)表情功能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可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情绪。
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因此在分析称呼语的表情功能时,必须要结合语境。
表情功能是称呼语最为丰富和有趣的功能。
cecily: certainly, miss prism. my little task of reconciliation is over.chasuble: you have done a beautiful action today, dear child.在例4中,chasuble十分满意 cecily的表现,所以使用“dear child”来表达自己对cecily的赞赏。
应用中文的常见误区有哪些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表达准确性和沟通效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应用中文的常见误区。
一、错别字和语病错别字是应用中文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
例如,“的、地、得”的混用,“在”和“再”的混淆,“坐”和“座”的错用等。
这些看似细微的错误,却可能会改变句子的意思,给阅读者带来误解。
语病也是常见的问题,比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
比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增进了友谊。
”这个句子就因为滥用介词“通过”和“使”,导致句子缺少主语。
再比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这里“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
二、词汇滥用1、网络用语的过度使用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网络用语如“yyds”“绝绝子”等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虽然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带来轻松和幽默的效果,但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的单一和肤浅,而且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使用过多的网络用语会显得不够严谨和规范。
2、生僻词的误用有些人喜欢在表达中使用生僻词来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但如果对这些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不准确,就容易造成误用,反而让人觉得是在故弄玄虚。
三、标点符号错误标点符号在中文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错误使用标点符号可能会改变句子的意思和语气。
例如,逗号和句号的乱用,会使句子的层次和逻辑不清晰。
感叹号使用不当,可能会让情感表达过于夸张。
还有引号、书名号等的使用规则,如果不熟悉,也容易出错。
四、口语与书面语混淆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应该使用相应的语言风格。
口语通常比较随意、简洁,而书面语则更正式、严谨。
但很多人在写作时会将口语化的表达直接搬到书面上,比如“我觉着”“没啥事儿”等,这会使文章显得不够规范。
反之,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使用过于书面的语言,又会让人觉得生硬、不自然。
五、逻辑混乱表达时没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导致句子之间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
13个禁止使用的单词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们需要掌握流畅、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达,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的观点。
然而,在日常写作和交流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使用了某些具有负面效果的词汇。
下面列举了13个禁止使用的单词,以帮助我们改进语言表达。
一、引言在我们开始讨论13个禁止使用的单词之前,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它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使用语言时,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使之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二、禁止使用的13个单词及其含义1.滥用词汇:一些人在写作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词汇量,不恰当地使用了一些高级词汇。
这样的词汇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使用,但滥用则会让人感到生硬和不自然。
2.歧视性用词:某些词汇具有歧视性,如对特定群体的贬低或侮辱。
我们在表达时应注意避免使用这类词汇,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
3.侮辱性词汇:侮辱性词汇直接伤害了他人的尊严,无论是在书面表达还是口头交流中,都应坚决避免使用。
4.过时词汇:过时的词汇会让读者感到与时代脱节,写作时应尽量使用现代词汇。
5.模糊不清的词汇: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会导致读者无法准确理解我们的意图,如使用“大概”、“也许”等词汇。
6.过于正式的词汇:过于正式的词汇会让人觉得疏远,不利于沟通。
在适当的场合,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
7.滥用缩写和缩略词:虽然缩写和缩略词可以提高表达效率,但滥用则会让人感到混乱和不规范。
8.滥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提高可读性的关键,滥用则会破坏文本的连贯性。
9.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过度使用会让读者感到与现实脱节。
10.行业术语:在跨行业交流中,过度使用行业术语会导致沟通不畅。
11.生僻词汇:生僻词汇虽然可以显示知识水平,但过多使用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
12.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在客观表达观点时,应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以免影响读者判断。
13.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在跨地域沟通中,使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可能会引起误解。
对外来词“零翻译”是利还是弊外来词的产生随着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科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所以对于语言的翻译以及专业词汇如(希腊罗马神话和著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较重要的外国人名、地名、药名、化学元素、各国货币物品名称等等——引自《汉语外来词汇》)的引进就必不可少了,所以在文化交流中外来语成为了必然,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基于外来语使用简单、方便也就出现了近来一起争议的“零翻译”外来词,如WTO、WIFI、CEO等被认为是“污染”汉字纯洁度的外来词。
外来语的分类对于不同种类的外来语我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借词,此类可以从音、形、义的角度分为音借词、形借词和义借词;另一类则是译词,译词主要分为与音译词完全无关的意译,对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则是属于借词里面的“完全借词”“零翻译”词。
对外来语的看法在之前的文化交流之中对于外来词我们都有很好的进行了翻译,但近来何以发展成了“零翻译”现象了?人民日报也对此进行了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专题报道。
报道指出了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一些人的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总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二是懒惰,对于说出WTO总认为是比说“世界贸易组织”洋气和简单;三是优秀的翻译人才的匮乏。
针对外来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活中的现象,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人民日报就针对此现象发表了“外来词滥用,不行”的文章,文章提出外来语伤害了汉语的纯洁性。
此言一出,就像是扔了一颗炸弹一般在社会与语言学界引起巨大轰动。
有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部分场合、不分层次,过度使用外来语的情况,甚至外语词出现在正规的出版物的正式文件中。
这种现象造成了阅读障碍,一起公众的不满——引自宁夏新闻网)对于外来语持否定态度的人主要认为外来语影响沟通、伤害汉语的纯洁度。
但是我却认为正是由于外来语的引进和广泛的使用才充分彰显了汉语的融合性,只有通过不断地融合外来词汇才能壮大汉语才能让汉语更有活力,才能跟得上社会的变化脚步。
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与语言及其使用相关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现象:
一、词语的滥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词语被滥用。
例如,“随意”通常被用来表示随便、不在意,但其实其本意是“任意、无拘束”。
又如,“黑历史”被用来形容不光彩的过去,但其实“历史”不应该带有任何价值判断。
二、口语化语言的流行
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普及,口语化的语言越来越流行。
例如,“666”、“哈哈哈”、“嗷嗷待哺”等都是口语化的语言。
这些表达方式可能会影响人们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造成语法、拼写等方面的错误。
三、网络术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术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喷子”、“割韭菜”、“梭哈”等都是网络流行语。
这些术语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四、方言和口音的影响
由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普通话”是官方语言,在学校、工作场所等正式场合使用,但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人们可能更习惯于使用方言或口音。
这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
五、外来语的渗透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词汇被引进到中文中。
例如,“OK”、“CPI”、“WiFi”等都是外来语。
这些词汇的使用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习惯和传统文化。
总之,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是十分复杂多样的。
了解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避免错误和误解。
13个禁止使用的单词现代社会中,言语的正确与恰当使用非常重要。
在每个人的日常交流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有一些词汇在社交环境中是被禁止使用的。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13个禁止使用的单词,并解释为什么它们被视为不恰当或冒犯。
1. 种族歧视词汇:种族歧视词汇是禁止使用的最常见的一类词汇。
这些词汇侮辱了人们的种族和族群身份,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任何包含种族歧视性质的词汇都应该被绝对地禁止使用。
2. 性别歧视词汇:与种族歧视词汇一样,性别歧视词汇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这些词汇侮辱了特定性别的人们,削弱了性别平等的努力。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性别,并避免使用这些歧视性的词汇。
3. 残疾人词汇:使用贬低残疾人的词汇是对他们权益的侵犯。
我们应该尊重残疾人的尊严,并使用能够体现平等和尊重的词汇。
4. 性取向词汇:性取向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和特征,不应该被用来歧视或冒犯他人。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对性取向具有贬低或攻击性质的词汇。
5. 宗教词汇:宗教是每个人个人信仰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信仰。
使用宗教词汇进行冒犯或攻击是不可接受的。
6. 身体形象词汇:使用对身体形象具有侮辱、冒犯或贬低性质的词汇是不恰当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貌,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
7. 思想词汇: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和观点,而不是以冒犯或攻击他人为目的来使用词汇。
使用侮辱性的词汇来描述别人的思想是不可接受的。
8. 年龄歧视词汇:对于年长或年轻人的歧视词汇是不被接受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年龄,并避免使用带有侮辱性的年龄相关词汇。
9. 社会经济地位词汇:社会经济地位不应该成为攻击别人或对其进行侮辱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并避免使用贬低性质的词汇。
10. 污辱词汇:任何一种词汇具有攻击性或贬低性质的使用都是禁止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
我们应该促进友善、尊重和包容的交流环境。
11. 暴力词汇:使用暴力词汇不仅是冒犯他人,还可能导致恶劣的后果。
浅谈中国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现象及原因徐海虹【摘要】针对中国学生目前存在的英语语用失误现象,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类型,从这两个方面分别对造成英语语用失误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旨在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视语用教学,减少跨文化交际出现的语用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6(016)003【总页数】3页(P141-143)【关键词】语用能力;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作者】徐海虹【作者单位】110136,辽宁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我国外语教育界一直很重视对语言系统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而语用方面的教学却被人们所忽视。
一些教师认为,外语学习者只要学好语言知识就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无障碍地使用该语言。
1972年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发表了《论交际能力》一文后,人们开始注意语言的运用,外语教学界也开始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洪岗1991)。
但是,在英语使用过程中,中国学生还是会出现一些因为语用失误而影响交流的问题,导致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冲突。
本文针对中国学生常见的语用失误进行论述,借以揭示外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在1983年将语用失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另一类为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何自然、冉永平2010)。
语用语言失误主要由不同语言的差异或它们的相互影响引起的,而社交语用失误则是由语言所依附的文化差异或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者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将本族语的词语或句子的语用意义直接套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阎庄1986)。
汉语“纯洁性”之争(媒体看法)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
”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
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
”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
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学者观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
”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选自《参考消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
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不规范用语现象篇一:网络用语不规范现象浅议网络用语不规范现象浅议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当今世界很有影响力。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人们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越来越受到关注。
网民们以bbs(电子公告栏)、网上论坛、聊天室等为主要载体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独特的网络语言文化景观。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网络语言的应用中呈现出反传统化的趋势。
本文结合网络环境下的汉字使用情况,探讨了当前汉字应用的不规范问题及其危害。
一、网络用语不规范现象具体表现从198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到现在,短短24年间,互联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网络用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从最初的传统文字间的交流,到字符表情符号、表情符号、动静态图片(在这里动态图片亦可理解为“动画”),到后来流行的火星文字,再到近几年随网络技术发展而日益普及的视频聊天。
而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随之也呈现出反传统化的趋势:如许多常用汉字的形、音、义都背离了传统,生僻字、火星文大行其道。
这些都是网络用语不规范现象具体表现,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二、网络用语不规范现象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一)认读危机网络用语不规范运用,导致了受众的认读障碍,从而产生了认读危机,具体表现为:1、汉字变异形成认读危机⑴汉子字形变异:受电脑输入环境的影响,网民为了追求方便快捷的输入方式,改变了汉字的表达形式。
传统的方块字形被各式字母、数字符号所代替。
①采用字母代替汉字。
如“j-姐,g-哥,m-妹,p-屁,u-你”等。
②采用纯数字形式。
如“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88(拜拜)”等。
③用错字、别字随意替代。
如“虾米-什么,灰常-非常,稀饭-喜欢”等。
④拆字变异。
源自古代汉民族的一种语言文字游戏。
像“言寸身”(谢)、“卯金刀”(刘)、“田力”(男)、“十八子”(李)等形式在古代也早已存在。
中国人胡乱用词摘要:一、导言二、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三、原因分析1.语言环境的影响2.网络用语的普及3.教育水平的差异四、胡乱用词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五、如何规范汉语使用1.提高语言素养2.倡导规范的语言环境3.教育部门的引导和监管六、结论正文:一、导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迅速,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错误和不当用法。
其中,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尤为明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中国人胡乱用词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在使用词汇时,不注意词语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导致语言表达混乱,意思表达不清。
这不仅影响了语言的美感,也对交流沟通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原因分析1.语言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等外语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许多人为了追求时尚和与国际接轨,喜欢在汉语中夹杂英语词汇。
这种“中英混搭”的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规范使用。
2.网络用语的普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用语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网络用语往往具有形象、简洁、幽默的特点,容易引起共鸣。
然而,部分网络用语并不符合汉语的规范,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胡乱用词的现象。
3.教育水平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
部分地区和群体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容易出现错误。
此外,部分高等学府也未能充分重视语言教育,使得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语言表达上存在问题。
四、胡乱用词对汉语发展的影响胡乱用词现象的泛滥,使得汉语的表达力和规范性受到挑战。
长此以往,汉语的传承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五、如何规范汉语使用1.提高语言素养要规范汉语使用,首先需要提高全民的语言素养,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珍视和传承这一文化传统。
2.倡导规范的语言环境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
2472020年46期总第538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其规范文/张亚文 王 妙 王国英两种:(1)完全音译词。
即按照英语发音用汉字加以改造后进行记录,如 “俱乐部(club)”“香波(shampoo)”“托福(TOEFL)”“华盛顿(Washington)”“巧克力(chocolate)”“席梦思(Simmons)”“克隆(clone)”等。
(2)音译兼意译词。
因为不能说其是从意思上与英文词进行对应,这类词只是译者在翻译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从而形成既表音又能组成某种字面意思的词,使人能够产生某种联系,所以这类词从根本上讲是音译。
如:“可口可乐(coca cola)”,不能理解为“可口的可乐”;同样“脱口秀(talk show)”,不能理解为“脱口的秀”。
3.音译加译类词。
即在翻译的时候在译音的同时在该词后面或前面加上类别,如“卡片(card)”“艾滋病(AIDS)”“酒吧(bar)”“啤酒(beer)”“比萨(pizza)”“雪茄烟(cigar)”等。
4.半音译半意译词。
这类词不同于前面所提到的音译兼意译词,前者属于音译词,而半音译半意译词则是将一个词分为两部分翻译,一部分采用译音方式翻译,另一部分采用意译方式翻译,如“新西兰(New Zealand)”“康桥(Cambridge)”“乌托邦(Utopia)”“迦南圣地(the Land of Canaan)”等。
5.字母词。
字母词的来源有以下几种:(1)英文单词,如“Windows”(视窗系统);(2)英文缩略词,如“WTO”“GDP”“DNA”“ NBA”等;(3)汉语英文缩写,如“CCTV”“CBA”等;(4)汉语拼音缩写,如“HSK(汉语水平考试)”,又如网络流行语中的“GG”“MM”等;(5) 包含有英文字母的词,如“B超”“X光”“阿Q”“APEC蓝”“江南style”“航母style”“新技能get”“PH值”“T恤衫”等。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语言作为文化的使者在各国的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这个文化的使者并没有让汉字更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使汉语面临着逐渐变得面目全非的地步。
关键词:外来语汉语引用影响语言学家威廉洪特堡,曾说:“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
语言作为文化的符号,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上的每一次社会变革,文化交流都被语言所记录。
一次次文化交流和文化接触,表现在最敏感的语言要素词汇上就形成大批的“外来词”。
外来词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是语言接触的结晶,是异文化的使者。
现代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及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外来语成为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现象,并在与其他民族语言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历史上看,英语和汉语的借词互换,主要是在新航路的开辟,中国鸦片战争和改革开放等这些加强世界联系的大事件后逐渐发展的,它伴随着中西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前进。
在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当中,现代汉语与英语的交流是最为普遍和广泛的。
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进入中国,它掀起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潮。
现在,国家对英语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而且一直持续到大学本科毕业,有的甚至是到硕士、博士毕业。
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时,北京市政府甚至要求全市人们都要积极的投身于学习英语的事业中去学习英语,要求他们要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和中国建交,从而引进了很多外资企业。
他们招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熟练的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这一系列现象都显示出英语外来语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已经渗透到了电信、网络、广告、商业、旅游、娱乐、音乐、体育等各个方面。
汉化英语、意译西化、中式英语都体现了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
频繁广泛的使用外来语,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外来语的滥用导致汉字的逐渐退化。
试论新闻媒体使用外语词的原则选择新闻媒体的原则有哪些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了一份通知,要求在非外语频道,播音员主持人在口播新闻、采访、影视记录字幕等方面,不准使用外语以及外语缩略词,这在业界和学界引发热议,大家的观点普遍倾向于反对“一刀切”式的禁止。
其实,这个禁令是有法规依据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无独有偶,在纸质媒体行业也有同样的规定。
2006年出台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报纸出版质量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报纸使用语言文字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后来,新闻出版总署又下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出版物的文字: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
这些规定的效果如何?看看近年发展势头强劲的《河南商报》的标题便可窥见一斑。
仅在2011年12月7日一期的《河南商报》版面上,就能找到以下标题:《郑州BRT要扩容》(A1版)、《Hello“焦桐”》(A06版)、《农业路上BRT要向东西延伸》(A14版)、《Hold不住了》(B02版)、《ED 分型而治让男人Hold住幸福》(A13版)、《输出功率达430hp的全新保时捷Gran Turismo,配四轮驱动及运动型底盘(引题),Panamera GTS:四门跑车蓄势待发,续写传奇(主题)》(C06版)、《首付7万CBD旁住两房》(B16版)。
尽管我们不是对这些外语词都能明白,但是并没感到有什么不妥。
相反,这些外语词的使用,不仅让人感到新鲜,还能起到调节语言风格、增添语言趣味的作用。
传播的语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某个规定就能改变的。
既然“禁止”手段不是一个规范外语词使用的良方,我们不妨给媒体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原则,对它们使用外语词加以规范,从而使汉语言在有序的框架内服务社会。
外语词在中国的使用所谓外语词,即英语单词或者英语短语的缩写或简称,如“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媒体常用缩略词WTO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总是用GDP表示。
外语词滥用,确实不行
▼
◎陈彦
先请朋友们读读下面一句话:
采用了基于OpenEdX开源平台,开发了HTML5视频播放器,不再依赖国外课程播放首选的YouTube,解决了国内用户无法访问国外edX平台问题。
看懂了吗?如果我们的母语有一天真成了这副面孔,你同意吗?我想,绝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人民日报》今年4月25日所刊《“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一文开篇所引用的一句话,文中说:“外语词频繁出现使用过度”,“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现今汉语中确实出现了滥用外语词的趋势。
如果任其泛滥,无疑会影响汉语的表情达意!
不过,把此现象的出现,归结为“优秀翻译人才的匮乏”,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随意使用外语词以显示自己有知识、文化水平高”,我们并不完全赞同。
这至少不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因素。
我们认为,外语词的大量直接借用,另有更重要的客观原因。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事物新产品层出不穷。
全球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地球变成了一个“村”。
民族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密切;语言接触变成了语言碰撞,频繁而剧烈。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外语词,特别是表示新事物的外语词,往往以原词形态(包括其缩略形式)强势介入本土语言,而不会等专家慢慢斟酌,找到适合的译法之后才进入。
因为时间、速度就是效益,现代社会没有给“翻译”留下足够的空间。
这就是WiFi、CBD、PM2.5等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的客观原因。
再比如,为了保密,许多新产品面市,都采用全球同步发布的方式,“翻译”根本来不及。
我们认为,这是现代社会语言接触的一个必经阶段,难以回避;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不能回避。
不过,大量外语词以原词形态直接进入汉语,确实会消解汉语的表意功能,影响汉语的理解、交流。
怎么办呢?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在正文后收入进入汉语的常见外语词,并逐条进行释义,是很有意义的。
既然不能回避,那我们就进行整理,进行解释。
这是一种“不得已”但很现实很有效的做法。
不经翻译的外语词进入汉语以后,我们是不是听之任之,让其停留在“字母词”阶段,以这种形态在汉语中生根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世界语言的书面形式,分属不同的系统。
如英语、法语的字母文字,源于拉丁字母,同属拉丁字母系统;日语的书面符号源于汉字,汉语、日语同属汉字系统。
同系统之间的语言,有很强的兼容性,往往能以“原词”形态直接吸收对方的语词。
这就是英语与法语、汉语与日语之间,为什么大量拥有对方未经翻译的“原词”的原因。
但不同系统之间的语言,往往不能兼容,不能以这种方式吸收对方的语词,而要通过“翻译”的环节,或者“音译”或者“意译”,把对方的语词转化成自己的书面形式。
在汉语中广泛流行的字母词,基本都是英语。
英语和汉语的书面形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难以融为一体。
英语文献中夹杂汉字,汉语文献中夹杂英文字母,视觉上都会感觉突兀,“纯洁性”都会遭到破坏。
不过,汉语拼音也是拉丁字母,与英文字母是同一系统。
现在英文一般以汉拼形式吸收汉语语词,如“不折腾”“大妈”就是这样进入英文的。
但是
字母词要真正变成汉语语词,在汉语中永远留存下去,必须经过“汉化”过程,必须把它们“翻译”成汉语的书写形式。
其实,有史以来,汉语一直就是以这种方式吸收外来语语词的。
汉语与周边民族的语言接触,在《周礼》中就已见记载。
汉语发展史,是与其他民族语言接触、融合的历史。
不管是汉语的语音,还是词汇,或者语法,都受到过其他民族语言的深刻影响。
除非专门研究,现在已很难察觉到,究竟有哪些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影响过汉语。
原因就在于,其他民族语言成分在进入汉语时,都经过“汉化”过程,都与汉语成分完全融为一体了。
从汉代开始,大量佛经翻译成汉语,汉语中又吸收了大量梵语语汇。
梵语与汉语的书面符号,也属不同的系统;但翻开典籍,你能找到梵语的“原词”吗?绝对找不到,梵语语词进入汉语都经过“翻译”过程,全被译写成汉语的书面形式了。
把外语词(或字母词)转换成汉语的书面形式,是个严肃而复杂的过程,必须要有翻译家的参与,并由国家有关部门来完成。
201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语委牵头,中央编译局、外交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华社、中科院等单位共同组建外语中文译写议事协调机构——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外国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工作,组织制定译写规则,规范已有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审定新出现的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
据报道,联席会议设立的专家委员会,已经整理了社会上使用频次较高的外语词及中文译名500余组。
《第一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表》已于去年9月13日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发布。
今年还将发布第二批、第三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表》。
这是个好的开始!希望联席会议的专家委员会,加强调查研究,为进入汉语的外语词找到最准确、最符合汉语特点、最能被社会各界接受的汉语书面形式,并早日向社会公布。
也希望国家职能部门,加强管理、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推介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的整理结果。
不过,我们同时也认为:专家委员会的整理结果公布以后,可以大力宣传,可以强力推荐,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强势媒体可以带头使用;但不能做“一刀切”式的强制执行,而要给社会选择的自由。
不用担心,形式简洁、表意明确的翻译形式,人们往往会主动选择。
如IQ、WHO、WTO、E-mail都曾在汉语中大行其道,而现在人们多用智商、世卫组织、世贸组织、电子邮件。
只有被社会广泛接受,外语词(或字母词)才能真正完成“汉化”过程,才能真正融入汉语词汇系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