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在ACS中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11
肝素在心内科的应用
肝素在心内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抗凝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方面,以下是其具体应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中,肝素是早期抗凝治疗的
重要药物。
它能够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防
止冠状动脉内血栓进一步扩大,保障心肌的血液供应。
2.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如冠脉造影、
支架植入等)前,通常会给予肝素作为基础抗凝。
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
肝素可以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对于卧床不起的心内科患者,尤其是那些存在血栓风险因素的患者,如心脏病术后、严重心衰或者因急性病需长期卧床者,肝素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心血管介入操作:
在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过程中,肝素能防止导管插入部位及血管内部的血栓形成,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溶栓治疗辅助:
在使用溶栓药物溶解冠状动脉血栓时,常常联合应用肝素以增强溶栓效果并防止新的血栓形成。
心脏手术后:
心脏手术后为了防止手术相关血栓并发症,肝素常作为短期或长期抗凝方案的一部分。
低分子量肝素(LMWH):
在某些情况下,低分子量肝素因其半衰期较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而成为临床更优的选择,特别是在慢性疾病的抗凝治疗中,如用于ACS患者出院后的二级预防。
综上所述,肝素在心内科中的应用广泛且关键,对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肝素的使用必须严格监控凝血功能,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剂量,以避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流程图
.
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流程图
STEMI
介入治疗溶栓治疗ACS患者
NSTEMI/UI
低危中、高危极高危
抗血小板:
介入前:尽早赐予双联抗血小板负荷量治疗,建议使用
P2Y12 受体克制剂。
介入后:双联抗血
抗血小板:
抗凝:
溶栓前:尽早赐予
介入前:低分子肝
双联抗血小板负荷
素;介入后 :低分子
量治疗,建议使用
肝素× 3d,必需时
P2Y12 受体克制剂。
结合GPIIb/IIIa 受
体拮抗剂。
溶栓后:双联抗血
rt-PA 溶栓前抗凝:守旧治疗
低分子肝素,起码
接受 48h 抗凝治疗
(最多 8 天或至血
运重修)抗血小板:尽早赐予双联抗血
小板负荷量治疗,建议使用阿
司匹林结合P2Y12受体克制剂,
惯例剂量抗血小板治疗起码维
持 12 个月。
初期 PCI 治疗
抗血小板:尽早赐予双联抗血小板负
荷量治疗,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结合
P2Y12 受体克制剂,惯例剂量抗血小
板治疗起码保持12 个月。
PCI
补交急诊花费办理
住院手续
收入 CCU/ICU
抗凝:低分子肝素,介入后无并发症
精选
补交急诊花费
办理住院手续。
ACS抗栓治疗指南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所引起的急性冠心病。
抗栓治疗在ACS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ACS抗栓治疗的指南,包括治疗目标、药物选择、使用时机和副作用管理等。
治疗目标:ACS的抗栓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心肌梗死的大小和扩展,并降低再发事件的风险。
药物选择:在ACS的抗栓治疗中,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等。
阿司匹林是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怀疑ACS时即应给予患者咀嚼阿司匹林以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是ADP受体拮抗剂,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来减少再发事件的风险。
抗凝药物:在ACS的抗凝治疗中,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低分子肝素通常在ACS的初始治疗中使用,可以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适用于STEMI患者,在介入治疗前进行急速对症治疗。
使用时机:ACS的抗栓治疗应尽早开始。
对于STEMI患者,应在发病后尽快实施抗栓治疗,以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
对于非STEMI患者,抗栓治疗应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开始。
副作用管理:在ACS治疗中,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可能会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因此,在给予患者抗栓治疗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剂量管理,以避免出血事件的发生。
对于发生严重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减少药物剂量或暂停治疗。
总的来说,ACS的抗栓治疗是防止心肌梗死和再发事件的关键措施。
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临床指南来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并在尽早开始治疗的同时进行剂量管理和副作用的监测。
第48卷 第6期2012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QINGDAO UNIVERSITATISVol.48,No.6December 2012[收稿日期]2012-05-04; [修订日期]2012-07-17[作者简介]赵向阳(1968-),男,硕士,副主任医师。
低分子肝素对ACS病人内源性抗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活化影响赵向阳,徐建,卜婵媛(青岛市骨伤科医院ICU,山东青岛 266021)[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内源性抗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方法 非ST段抬高型ACS病人82例,随机分为达肝素组和那曲肝素组,达肝素组给予达肝素5.0kU(体质量<65kg)或7.5kU(体质量≥65kg);那曲肝素组给予那曲肝素4.10kU(体质量<65kg)或6.15kU(体质量≥65kg),均皮下注射,12h注射1次,疗程为7d。
于治疗前及治疗7d后,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TAF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比浊法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ax)。
以同期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
并观察ACS病人住院7d、1个月、6个月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MI)、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联合终点等主要疗效终点事件及大出血、轻微出血等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前达肝素组与那曲肝素组血浆TAFI、PAI-1水平及PAGmax均显著升高(F=3.73~79.60,q=3.41~15.93,P<0.01),但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AFI均升高(t′=5.21、3.87,P<0.01),PAGmax均下降(t=22.61、17.05,P<0.01),达肝素组PAI-1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那曲肝素组PAI-1含量升高(t=2.46,P<0.01)。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正文:引言: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来源于肝素的衍生物,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它具有较低的分子量和更强的抗凝作用,以及较少的副作用和需要监测的因素,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1.1 抗凝作用低分子肝素通过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III)结合,加快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速度,从而使凝血酶不能催化纤维蛋白的,起到抗凝作用。
1.2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低分子肝素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ADP释放和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二、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2.1 防治深静脉血栓症(DVT)低分子肝素在防治DVT方面具有以下优势:方便使用、无需监测、副作用少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预防性应用或治疗性应用,并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
2.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低分子肝素在ACS患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早期应用、介入治疗后抗凝和长期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策略,可以选择不同的低分子肝素使用方案。
2.3 妊娠期合并血栓性疾病妊娠期合并血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妊娠并发症。
低分子肝素被广泛应用于妊娠期合并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较小。
2.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低分子肝素在VTE的预防和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调整剂量和疗程,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VTE。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临床研究报告、专家意见、临床指南等。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III):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天然抗凝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反应。
2:深静脉血栓症(DVT):指深静脉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疾病。
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综合征,包括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