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种交流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中国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来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女主角小燕的个人决策和选择往往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以服务于家庭和集体。
这种情节在美国电影中很少出现,因为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的选择和权利。
其次,权利和公正的观念在中美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社会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追求公正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别告诉她》中,小燕的家人为了保护她,隐瞒了她的过去,这种行为在美国社会可能被视为违反了公正和真实的原则。
而在中国社会,重视家庭和集体的利益往往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
此外,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通常注重时间的节约和效率,追求“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是相对宽松和无限的资源。
在电影中,小燕的家庭成员对于她的婚姻安排提前制定了计划,并强调要抓住合适的时机。
而在美国,这种强调时间的安排和计划可能会被视为过于极端和不自由。
最后,中美两国在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通常注重维护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在美国社会,表达个人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被视为正常和鼓励的行为。
在电影中,小燕在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时,往往选择沉默而不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
这种行为在美国社会中可能会被视为软弱和缺乏自信。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差异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和公正观念、时间观念以及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不断升温的现代文化,都对世界各国文化,尤其是亚洲国家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世界影响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经济腾飞,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中国的文化热也升温的更快了。
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孔孟之道甚至于传遍世界。
下面我仅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兴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简单的论述一下: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韩国人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儒家文化。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
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
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
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
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
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不管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还是武术、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及节日、饮食等生活习俗,都为西方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早在14世纪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便以其《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将神秘的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世界。
16世纪末,当西方基督传教士踏上中国土地之时,中国文化再次被更深层次地了解。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汉学家,他不仅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是第一位认真研习中国文学和典籍的西方学者。
他所带给西方的中国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同时还包括对中国思想文化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与思考。
他非常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其可为国家的政治、哲学、教育体制以及礼俗规范等提供有力的评价标准。
如他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利玛窦游记》中这样写道:“被称为中国圣哲之师的孔子,把更古的哲学家的著作汇编成四部书,自己又撰写了五部。
他给这五部书题名为‘经’,内容包括导向正当生活的伦理原则、指导政治行为的教诫、习俗、古人的榜样、他们的礼仪和祭祀以及甚至他们诗歌的样品和其他这类的题材。
”[1]而正是儒家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并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以《中国的良好风俗》一文这样论述孔子、孟子“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有关中国的记述,谈到了中国皇帝每年举行一次亲耕的仪式。
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从事耕耘。
不但如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而且给他八品官做。
”[2]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批的中国著作、学术典籍等被翻译后介绍到西方;同时,一些西方学者也相继出版、发表了大量以推崇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相关作品,如法国传教士诺尔翻译了《六本中国经籍》、莱布尼兹写出了《中国近事》、吴尔夫写出了的《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的讲话》等作品。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
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
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
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
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受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
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本文从语言形式、饮食习惯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剖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以期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冲突;融合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小男孩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当布鲁克斯的妈妈和老杨头的儿子杨栋梁赴西藏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时,杨栋梁偷偷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委托老杨头照顾布鲁克斯。
在此期间,他们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老杨头和布鲁克斯成为老少朋友,彼此关爱对方,较好地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和融合。
文化是同一人群一代又一代共享、获得和传承的信仰、习俗、价值、行为、制度以及思维模式的总和。
无论是语言形式、饮食习惯还是价值观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
在这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被这一老一少两位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语言形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姓名:***学号:*********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摘要:浅要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日本、朝鲜、亚洲其它国家、欧洲、美洲及非洲国家)的影响关键词:中国文化;佛教;儒学;丝绸之路;日本;朝鲜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1、对日本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中日两国有文化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日本,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大陆移民进入,也把汉字带到那里。
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佛教自公元538年正式传入日本,50年后发生了崇佛与排佛的论争。
在崇佛派取胜之后,天皇大兴佛教之诏,推动并加速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书记》说:西晋时王仁到日本教太子菟道稚郎子读书,带去《论语》十卷,相传是儒学传入日本之始。
隋唐时期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主要学习经学。
日本人模仿唐代教育制度,也把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日本学校里设有大经、中经和小经。
另外,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都城建设上,在唐的影响下日本开始营建永久性首都,藤原京、奈良、京都、东京等城市的共同格局都是仿照当时唐代长安的条坊制建立起来的。
2、对古朝鲜的影响。
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初期。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开始流行。
从汉字传入开始,慢慢很多汉语词汇取代了本身的纯韩词汇。
现在韩语多于一半的词汇是由中文借过去的,汉语词汇共占日常韩语词汇的五至六成,而韩国人的姓名差不多全是中文来的。
新儒学在高丽时代(918-1392)末期开始引起注意,最终发展成为在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
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
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
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
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
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根系越繁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
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
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
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
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
这也就凸显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
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
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英国】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
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公元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
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
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
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
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
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
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
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
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2007-01-13 11:16:43)转载▼最近,有这么几件事让国人对中国文化重拾自信,看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
刚刚结束的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独唱音乐会——《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轰动了整个美国。
当晚的演唱会,宋祖英从古色古香的中国之门走出,以优美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开头、以欢快昂扬的《爱我中华》压轴,演唱了《木兰从军》《龙船调》《出嫁歌》《好日子》《蝶恋花?答李淑一》《孟姜女》《猜调》《小河淌水》等18首经典曲目,倾倒了现场二千二百名美国观众。
演唱会的观众中,除了主流社会的政界、商界人士外,还有很多纽约艺术家,他们都是专程赶来。
三次谢幕,5分钟的自发起立鼓掌,被称为中国艺术家在美国观众面前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最高礼遇。
坊间评论说,这是真正的中国民歌之夜,真正的中国之夜。
无独有偶。
由谭盾作曲,张艺谋带领王潮歌、樊跃导演的歌剧《秦始皇》从2006年12月21日首场公演到2007年1月25日最后一场演出,从最贵的350美元的门票到最便宜的15美元的门票都已售罄。
这在大都会歌剧院创下了一个新记录。
如今,观众想要买票,必须要排3个小时的队,而且只能拿到站票。
歌剧《秦始皇》在著名的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引起轰动。
当天,所有观众早早的来到大都会歌剧院,盛装出席这一歌剧盛宴。
首演大都会歌剧院迎来了克林顿等贵宾,演出结束后,4000名观众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把主要演员多明戈和导演、作曲家一次次唤回舞台,连续四次谢幕让他们欲罢不能。
日本作曲家喜多郎在电话中对《秦始皇》不住地夸奖,从导演到音乐,再到舞美都一个劲儿地说“很棒” 。
我们没理由不相信《秦始皇》将成为世界经典已成事实!备受关注的中国钢琴家郎郎每次在纽约举行演出,门票也都早早售完;在美术方面,在今年的世界美术作品拍卖市场上,中国画家的作品身价的飙升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话题。
还有,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兴起了学中文热,美国也不例外。
中国迄今已经在美国创建了8所孔子学院,其中以马里兰大学(以下简称马大)孔子学院设立时间最早,因而也影响最大。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形式是全球第一家网上孔子学院。
它给那些本来没有机会接触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文化引起了美国人的兴趣,中国文化对美国影响越来越大,已超过日本!这一点从美国学生的留学选择也能体现。
美国国际教育机构最近的调查显示,2005年,共有6389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比2004年增长34.9%;而2005年留学日本的美国学生只有4100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在亚洲,中国与亚洲诸国,或国土相连,或一衣带水,成为古代东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
如今在海外,中国艺术家受到了集中关注。
今天,我们能够欣喜的看到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中国完全具备成为亚洲艺术在美国的代表这种实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自豪!注:有关资料引自《青年参考》最近,在自诩为世界文化中心的美国纽约文化街,一部歌剧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秦始皇》。
从2006年12月21日首场公演到2007年1月25日最后一场演出,从最贵的350美元的门票到最便宜的15美元的门票都已售罄,这在大都会歌剧院创下了一个新纪录。
如今,观众想要买票,必须要排3个小时的队,而且只能拿到站票。
此前,中国依靠价格低廉商品占领全球市场。
歌剧《秦始皇》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扩大影响力的典型事例。
中国文化异军突起的尖兵是中国的艺术家们。
备受关注的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每次在纽约举行演出,门票也都早早售完,若不早买票,就很难听到他的演奏。
在美术方面,中国画家的崛起也令人瞩目,在今年的世界美术作品拍卖市场上,中国作品身价的飙升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话题。
在海外,中国艺术家受到集中关注。
在美国,中国已取代日本,被认为是亚洲艺术在美国的代表。
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影响力超过日本,这一点从美国学生的留学选择也能体现。
美国国际教育机构最近的调查显示,2005年,共有6389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比2004年增长34.9%;而2005年留学日本的美国学生只有4100人。
….印度文化是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综合,印度文化的这种特征使其具有顽强生命力、高度凝聚力和极大同化力。
它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得到充实和丰富。
因此,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冲击和碰撞中会不断融合、吸收,这是一个价值重塑、体系调整的过程。
现代化和传统通过独特的连续性和变化过程互相补充。
印度不会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不会丧失自我。
印度文化会像以前历次一样,在外来的冲击面前重新反思和整合,嬗变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不失民族特色的印度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郭英剑在为《文化帝国主义》一书所作的"代出版说明"中所言:"全球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经济力量,更在于我们的文化经验,也就是我们理解日常生活的方式。
"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冲突与碰撞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没有文化冲突,就不会有文化融合,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宽容的文化》一书中写道:"从文字无法企及的时代开始,印度就接受了外族人民。
它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激起各种各样人丰富的想象,流浪者、殖民者、抢劫者、生意人、征服者不断涌入这个国家,他们带来了新的种族、文化、习俗、宗教和语言"。
因此,有人说印度"像海洋一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这"无限的吸收能力"正是印度文化无限的包容力。
就是这种包容使印度呈现出多样的人种、众多的民族、繁杂的语言、纷繁的宗教共存的多样性社会面貌。
印度的近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正是由英国殖民主义入侵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精神与印度传统文化精神冲突的过程,它使印度文化出现了由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新的转机和成功的希望。
这一转机和希望并不只是来自不断引进与更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拓宽的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至关重要的是,在蓬勃发展的技术和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背后,看到了传统日常生活的沉重结构的真正松动以及千百万普通人正在悄悄萌生的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冲动。
这一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冲动将成为印度传统文化由自然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向现代理性和人本主义转型的契机。
今天的印度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混合体。
作为一个固守传统秩序、相对静止且精神上自满自足的国家,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经历了千百年来种种巨大的、灾难性的历史变故后,依然根深叶茂地存活着。
传统文化不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丧失。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印度传统文化将继续不断地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冲击,也将会与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但唯有印度传统文化本身产生了比较全面和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转变,这才能真正实现印度传统文化的根基--印度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真正转变。
否则,即使是再强烈的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影响,也有可能被淹没在印度无所不包的"大梵"精神中,成为印度文化的又一个新的变种.●中印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受到美国的关注,但是,印度文化在美国的流行速度却远远超过中国文化●印度官方在美国从不主办“印度文化节”,而是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传播,使任何去过印度的美国人,都对印度文化产生真切和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国文化面对的是“世界文化超市”,只有提供其他文化不能提供的特殊价值和便利,才能吸引现代人在美国,印度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吸引人在华盛顿最热闹的购物区乔治城, 有一家叫“奥特菲特斯”的新潮时装店里总是挤满了年轻人。
几年以来,这家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出售许多印度制造的商品,并且有很多印度风情的服装和饰品。
笔者每次经过这家店,都会听到顾客这样说:“这些东西多么漂亮啊!我真想去印度看看!”除此之外,鲜艳别致的印度纺织品在美国普遍保守的装饰中也相当抢眼,受前卫人士欢迎。
英美娱乐明星似乎非常喜欢印度文化,也很愿意“免费”作印度文化的推广大使。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西方世界的英国“披头士乐队”开始,英美艺人对印度音乐和乐器就赞赏有加。
好莱坞女星们非常青睐瑜珈,练瑜珈似乎是她们疯狂的生活方式中保持“正常”的第一选择。
在崇拜明星的美国,明星们的一举一动有着引导社会新潮流的影响力,久而久之,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向往印度文化的氛围。
前段时间,据相关媒体报道,包括史泰龙在内的五位好莱坞一级影星差不多在同一时段到印度访问或拍片。
这将使美国民众掀起对印度新的关注热潮。
相比之下,纽约那家京剧脸谱店却门可罗雀。
美国所有大商场里至少一半以上的服装是中国制造,大多城市都有许多中国制造的玩具店、日常用品店、中国工艺品店,但要么这些商品被挂上美国品牌,要么因为商品本身没什么新意,并没有多少美国人在购物的时候,会感慨地说想去中国看一看。
美国的影视明星到中国访问也相对较少。
偶尔有外景在中国,所拍摄的可能还有不少所谓的“负面事物”。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
但是,大多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多是廉价商品、流动的劳工等,对中国真正的文化精髓依然非常陌生。
而印度经济的崛起只是近几年的事,同样也受到了西方的关注,瑜珈等印度文化的精华在美国的流行速度,却大大超过了中国任何一项文化或艺术品。
这实在是让人费解。
文化的传播在于推广方式仔细观察中国和印度在美国的文化传播,会发现推广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比较重视官方推广,在方式上偏重于纯文化的形式,而印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推广和商业形式。
比如,在过去几年,中国多次由官方出面举办“中国文化节”。
笔者在华盛顿住了7年多,还从没注意到有印度官方主办的“印度文化节”,最多只是各个大学或社团邀请印度艺术家在美国举办小型演出而已。
不同推广方式产生的结果很不同。
中国文化节可能吸引了不少美国精英,然而,想要使普通的美国老百姓了解中国,却不是一两次文化节就能够取得成效的。
印度官方似乎对传播本国文化漫不经心。
每次有印度活动,印度驻美使馆网站上都只有“文化活动预告”一项,或者只是通过部分美国朋友相互通告,但是却非常注重细节。
我曾多次参加印度驻美大使馆的活动。
每次庆祝活动都很简单,只有简短的鸡尾酒会,看似没有特别的准备。
活动的组织者并没有照本宣科地念讲稿,或者告诉客人印度文化有多么古老、多么精深。
但参加活动的客人不会寂寞,主人看到有独处的人,会特意过来找你聊聊。
大厅里布置得非常有印度特色,告诉来宾今天是印度什么节日以及来历, 印度人在这天会做些什么。
如果客人对此有兴趣,组织者会故作不经意地说,来,这样里有一本书、一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这样,人们被好奇心驱使,自己主动去探索印度的与众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