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杂粮病害识别与鉴定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1
小杂粮主要病虫害研究小杂粮是指玉米、谷子、高粱、小麦等作物,它们在我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生长周期长、生长期早、对环境要求比较宽松等特点,小杂粮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为了更好地保障小杂粮的产量和质量,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病虫害的研究工作,以提高小杂粮的生产效益。
我们来看看小杂粮的主要病害。
小杂粮的主要病害有玉米赤霉病、玉米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小麦条斑病、高粱赤霉病等。
玉米赤霉病是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它主要是由镰刀菌科的赤霉菌引起的玉米秆腐病,严重危害了玉米的生长,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稻瘟病则是由禾谷瘟菌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它主要发生在玉米的苗期和生长期,会导致叶片变黄、枯死,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小麦条锈病和小麦条斑病则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它们都会导致小麦的叶片、穗部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使小麦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对于高粱来说,赤霉病是最主要的病害,它会引起高粱的穗部腐烂,严重影响了高粱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小杂粮的主要病虫害,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小杂粮的病虫害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监测。
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监测,对小杂粮的主要病虫害的生物特性、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开展了小杂粮的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针对小杂粮的主要病虫害,科研人员进行了防控技术研究,包括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探索了一系列对小杂粮病虫害防控效果显著的技术措施,为小杂粮的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开展了小杂粮的病虫害耐性育种研究。
科研人员通过选育抗病虫害品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法,培育了一批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小杂粮新品种,为小杂粮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支持。
开展了小杂粮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
科研人员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小杂粮的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几点研究,科研人员不断完善了小杂粮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提高了小杂粮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杂粮主要病虫害研究小杂粮是指除了大豆、小麦、稻谷、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外,还包括红豆、绿豆、黑豆、薏苡仁、黄米、黑米、糯米、荞麦、高粱等农作物。
这些小杂粮种类繁多,品质味道独特,因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小杂粮受到的病虫害较多,给种植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小杂粮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病害1、红豆病害红豆病害中以复盘病(又称死斑病)较为常见。
该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灰白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成为不规则的灰色死斑,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主要防治措施为合理排水,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如果树的铝箔和遮阳网,可使用铝箔反射太阳光芒,荫蔽的作用;以及定期进行药剂喷洒等。
绿豆病害主要为霜霉病和青枯病。
霜霉病为真菌性病害,从叶片之间或叶腋处侵入,幼苗完全感染后易死亡。
青枯病为细菌性病害,往往因照明水分不足,长期湿度高、温度低而引发发生,感染后叶片出现水浸斑点,黏液液体流出,易使病害进一步扩大。
防治措施同样为药剂喷洒和合理管理措施等。
黑豆也受到复盘病的侵袭,同时还有白粉病和根结线虫病。
黑豆白粉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症状无法防止,同时也很难治疗。
根结线虫病为螺旋线虫类病害,在土壤中寄生并钻入豆根中,同时繁殖快速,繁殖范围广,会导致豆根断裂,严重病情会致使植株生长缓慢,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合理排水措施、对土壤进行杀虫处理和药剂喷洒等防治措施可行。
二、虫害红豆虫害主要为黑布虫(又称曲实条盾蚜),是一种较严重的害虫。
黑布虫为吸汁性害虫,其食用豆叶,越吃越能使豆叶枯黄,影响豆类的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主要有定期喷洒杀虫剂(不宜过多),增强种植土壤肥力,保持部分遮阴,完善灌溉系统等发展。
2、绿豆虫害绿豆虫害以黄豆蚜、橄榄尺蠖和绿豆卷莲蛾为主。
黄豆蚜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繁殖能力强,易造成早期浆果萎缩。
其防治方法主要为适度喷洒杀虫剂,缩短高温潮湿的周期,避免密植等等。
黑豆虫害主要为根结线虫和向日葵象甲等,线虫在土壤中寄生,越生长越多,导致豆根断裂。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鉴定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它们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农业管理中,进行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准确识别病害的类型和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方法。
一、外部症状观察首先,观察农作物植株的外部症状是诊断病害的第一步。
不同的病害有不同的外部症状表现。
例如,晚疫病在土豆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斑点;白粉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的粉状物;叶斑病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等。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植株所患的病害类型。
二、内部组织解剖有些病害并没有明显的外部症状,这时候需要进行内部组织的解剖观察。
通过切割病株,观察受感染部位的颜色、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认病害类型。
例如,黑心病通常会使蔬菜、水果内部变黑;褐根病会使植株根部组织变褐,出现软腐等。
内部组织解剖需要一定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支持,但它对于诊断一些隐蔽性病害非常有帮助。
三、病原体分离与培养为了准确识别病害的病原体,我们需要进行病原体的分离与培养。
采集受感染的组织样品,进行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并在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通过观察病原体的生长和形态特征,确定其所属的科属和种类,从而为后续的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四、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研究除了病原体的分离与培养外,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也是病害诊断与鉴定的重要环节。
病原体的生长特性、传播途径、耐受性等特性研究对识别病害类型和确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些病毒性病害的传播主要通过昆虫媒介,所以在防治上应重点控制昆虫的传播;一些真菌性病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孢子传播,所以对土壤管理和防治措施有特殊要求。
五、辅助诊断技术除了传统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现代农业技术还提供了一些辅助诊断技术。
例如,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快速准确地鉴定病菌的种类;红外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拍摄植株的红外热图,检测病株的温度差异,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
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防治粮食作物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些病虫害,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识别与防治,将给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防治方法,以保障粮食的安全生产。
一、病虫害的病害识别1.1 识别病害的症状病害在粮食作物上的表现通常有疮疤、斑点、枯死和畸形等。
不同的病害有不同的症状,例如,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出现黄斑和褐斑,茎秆出现黑色菌丝;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则为叶片和鞘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通过观察病害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1.2 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为了准确识别病害,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
通过采集受害植株,将其病部切下并消毒处理后,将病组织置于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
经过培养后,可以观察到病原体的生长特征和形态,并通过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
鉴定出病原体后,可以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2.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使用病原微生物和利用昆虫杀虫剂等。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粮食作物上的害虫,例如寄生蜂可以寄生在蚜虫体内,控制其数量。
另外,一些病原微生物如拟青霉素可以用于防治粮食作物的病害,例如拟青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2 农业措施防治农业措施是指通过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方式和改进农业管理等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轮作、混作、间作,优化施肥方案,提高田间管理水平等。
例如,合理的轮作可以破坏病虫害的发生周期,减少其数量;良好的田间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2.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通过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施药。
小杂粮主要病虫害研究小杂粮是指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甘薯、杂豆、小麦等不是主食的粮食。
这些作物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病虫害危害,这不仅给种植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威胁到了食品安全。
因此,对小杂粮的病虫害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病害小杂粮病害包括病毒病、真菌病,杆菌、细菌病和其他病害。
1. 病毒病:矮壮病、花叶病、谷子黄卷叶病等。
病毒病是由生物体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疾病,它会造成植物的生长发育障碍,导致减产。
2. 真菌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等。
真菌病是由真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疾病,它们会在温湿适宜的情况下繁殖生长,并释放出生物毒素,导致植物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作物减产、质量下降和经济损失。
3. 杆菌、细菌病:玉米叶斑病、麦秆菌核病、豆腐病等。
杆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通常是由植物内、外部的创伤提供的入侵途径引起的。
杆菌会引起黄色或黑色的病斑、萎缩和死亡等征状,细菌病则会导致叶片、茎、根等部位肿胀、腐烂。
4. 其他病害:如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花叶病、茄子内腐病等。
这些疾病由于其病原真空或传播途径不同,其发病机理也各异。
虫害小杂粮虫害主要有害虫及其幼虫、卵、虫余等,它们经过不同阶段的发育后,对植物进行各种破坏,导致作物的减产和品质降低,从而对种植业产生负面影响。
1. 益虫:利比亚卢斯金龟、粉虱、蚜虫等。
它们可以吸取植物体内的汁液,并使植物萎弱畸形、减产甚至死亡。
2. 害虫:象甲、蝗虫、苍蝇、蛴螬、绿盲蝽等。
害虫会对种植者的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有些虫害的幼虫会蛀食种子、幼苗和幼树,破坏整个作物;有些虫害则会吸取植物汁液,破坏叶片和茎,导致作物减产和质量下降。
如何防治病虫害?对于小杂粮的病虫害防治,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农业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1. 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棚帐法、烟熏法、枝干涂白法、捕捉器法等方法进行害虫的防治。
而物理措施还包括相对高温处理和选择优良品种等。
2. 农业措施:如良种、人工授粉、密植、耕深、深灌、晚播、间作等措施都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粮食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问题之一,对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严重的影响。
为了科学、有效地解决粮食作物病虫害问题,研发出一套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粮食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为主题,探讨目前已有的技术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病虫害的识别技术1. 田间观察法田间观察法是一种常用且简便的病虫害识别方法。
农民可以通过实地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分的病虫害症状,进一步识别出具体的致病菌或虫种。
2. 室内鉴定法室内鉴定法是通过采集受害部位的标本,经过显微镜观察和实验室技术分析,确定病虫害的类型和病原菌种类。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病害的根源,为后续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综合防治技术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其核心是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或病毒等天然生物控制剂,对害虫进行控制和防治。
这种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农产品的质量也没有负面影响。
2. 农药防治技术农药防治技术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通过合理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农药,来控制病虫的滋生和蔓延。
尽管这种方法有效,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 生态调节技术生态调节技术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增加天敌的数量,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例如通过引入蜜蜂等花粉传粉昆虫,促进花粉传播,增加天敌的食物来源,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4. 防病育种技术防病育种技术是通过培育抗病优良品种,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适应性。
这种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有着长远的影响,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未来发展方向1.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感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为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农田环境指标,利用遥感技术对病害进行远程识别,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控建议等,将进一步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精准性和效率。
实验六 园艺作物常见病害的识别及抗病性鉴定一、目的 学习常见园艺作物抗病性鉴定的一般方法,比较不同品种的抗病性。
二、材料和工具 白菜、黄瓜的不同品种;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胶头滴管、微型喷壶、蒸馏水、烧杯或量筒、毛笔等。
三、说明 危害园艺作物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线虫等,其中86%以上的园艺作物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几乎每种园艺作物都有几种到几十种真菌病害。
病原物有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物两类,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取养分,当寄主细胞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发育甚至死亡;非专性寄生物既能寄生,也能腐生,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本次实验以黄瓜、白菜为材料。
白菜上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和黑斑病等,软腐病的病原物属于非专性寄生物;黄瓜常见的有枯萎病、白粉病、病毒病和霜霉病,都属专性寄生物。
园艺作物抗病性鉴定方法可以分为自然鉴定和接种鉴定。
自然鉴定,即利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比较鉴定植株的抗病性,结果直接并贴近生产,但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不同,所以结果的可比性较差。
接种鉴定可分为成株期鉴定和苗期鉴定,其中苗期鉴定便捷、高效,正受到更多的重视。
本实验以霜霉病为例说明抗性鉴定的程序。
表9-1 个体病情分级和群体病情归类白 菜个体病情分级 群体抗性的归类0级:无病症;高抗(HR ):病情指数0.11-11.11 抗病(R ):病情指数11.12-33.33 中抗(MR ):病情指数33.34-55.55 感病(S ):病情指数55.56-77.77 高感(HS ):病情指数77.78-1001级:叶片上有稀疏的褐色斑点,不扩展; 3级:叶片上有较多病斑,多数凹陷,无霉;5级:病斑四处扩展,叶背生少量霉层,病斑不连成片; 7级:病斑扩展面积达叶片1/2~2/3,霉层较多; 9级:病斑扩展面积达2/3以上,有大量的霉层。
黄 瓜0级:无病症;高抗(HR ):病情指数0.11-11.11 抗病(R ):病情指数11.12-33.33 中抗(MR ):病情指数33.34-55.55 感病(S ):病情指数55.56-77.77 高感(HS ):病情指数77.78-1001级:病斑面积不超过叶片面积1/10;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10-1/4;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4-1/2; 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2-3/4; 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3/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