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B卷)(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446.37 KB
- 文档页数:11
《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一、单选题1.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
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
这表明A.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的工业发展C.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 D.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2.早期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
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由此可见,早期阿拉伯人对外征服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掠夺财富 B.传播宗教 C.摆脱内部纷争 D.征服异教徒3.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中出现了一幅世界地图的早期版本,图中绘有经度和纬度,该图于1486年在德国的乌尔姆雕版印刷而成。
1492年哥伦布根据这幅地图发现了新大陆(即今天的西印度群岛),但他当时竟认为已到达东方。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是①中国的印刷术对欧洲影响巨大②托勒密理论对天主教神学产生巨大冲击③此地图的经度谬误可能会造成哥伦布的航海误差④东西方在经济上和科技上已形成巨大的差距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4.1688年政变后,英国依靠强大的政权、优越的海上力量和发达的国内工商业,更加疯狂的进行殖民扩张,英国的行动A.旨在颠覆西班牙霸主地位 B.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C.为工业革命开展做了奠基 D.使其成为了世界工厂5.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6.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
《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里的“分水岭”的含义是A.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C.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2.“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
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D.里斯本、佛罗伦萨、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3.从1500年到1600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西欧各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了2倍左右,西班牙则高达4.5倍。
这一现象A.推动西班牙走上殖民扩张之路B.巩固了西欧专制统治的基础C.使世界贸易中心重回地中海区D.促进了西欧生产关系的变革4.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B.“全球化”市场初露端倪C.商品贸易与商业革命D.殖民掠夺与价格革命5.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
”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A.殖民扩张的残暴B.种植场主的虚伪C.英荷之间的矛盾D.垄断组织的扩张6.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
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B.价格革命的影响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D.工业革命的推动7.马克思、恩格斯说:“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一、选择题1.15世纪前,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们为了从东方大量输入香料,必须交付巨额黄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金银矿藏极其贫乏,没有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这使两国经济状况恶化加剧。
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A.东西方商路阻断B.市场需求的扩大C.商业革命的开展D.货币制度的变革2.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该航海家A.深信“地圆说”B.途经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3.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A.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B.扩大资本原始积累C.推动世界联系加强D.提升本国国际地位4.某位航海家在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
该日记能够说明A.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全球联系的最终建立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5.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
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不同的原因是A.文明之间不可能有和平的交流B.欧洲的文明阻碍了美洲文明的进步C.文明有高低贵贱之分D.立场和角度影响对历史现象的认识6.达.伽马在他的航海日志中描述了他们的战舰如何摧毁阿拉伯人的强大舰队。
对此,有人评价:“无疑,他们在回忆中有所夸大,但读这些航海日志可以得到一种印象,似乎一种天外超人的力量突然袭击了那些不幸的敌人”。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 明末以来, 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 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明朝的对外开放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 亚洲人口的膨胀2. 新航路开辟后, 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 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 或兑换成现金, 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
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 贸易中心的转移B. 契约规则的确立C.价格革命的影响D. 贸易规模的扩大3. 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 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
这反映了( )A. 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 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 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 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4.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 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据此观点, 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 )A. 殖民扩张B. 代议制确立C.商业革命D. 圈地运动5. “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 并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因而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
”据此推断, 基督教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是( )A. 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B. 基督教阻碍了新航路开辟的进程C. 基督教与新航路的开辟没有关联D.传播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目的6. “到圣诞节前夕 , 他已环绕非洲一圈 ,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 蒙巴萨和马林迪。
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
”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 )A. 迪亚士B. 哥伦布C.达·伽马D. 麦哲伦7. 对人类来说 ,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打开了新旧大陆不知多少世纪的隔绝状态。
姓名,年级:时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
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
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有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B.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C.使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2.下面的漫画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大肆掠夺,据此判断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动机是A.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C.到海外寻求财富 D.传播世界先进文明3.印第安人认为:“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则认为:“他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功臣。
”这里的“他”是指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4。
哥伦布晚年写道:“神将我变成新天堂和新人间的使者,并明示我如何找到它。
”这说明哥伦布A.借助近代科技发现了新大陆 B.在教皇的支持下进行航行C.印证了地圆学说 D.因宗教热情的驱使而发现了新大陆5。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近处的一座纪念了酋长拉普这位土著英雄,远处的一座则纪念了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
麦哲伦的船队主要贡献是A.南行最远到达好望角 B.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C.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D.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6.在“三角贸易"中,当欧洲殖民者回欧洲时,他们的船只中满载的是A.美洲土著居民B.非洲黑人C.廉价工业品 D.烟草、金银7。
“在地球上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
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这一事件的进步意义在于A.加快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 B。
促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C。
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D.使世界走向整体化8。
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历史。
《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一、单选题1.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
早期殖民活动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加速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②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③使世界市场初具规模④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如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B.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C.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D.客观上促进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3.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
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C.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4.“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含着大量的黄金,我身边的这些印度人说他们在这些岛上挖金子……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我认为不用带着回西班牙,只要带到(蒙古)大汗的那些大城市里就能卖得很好。
”该日记的作者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5.十五、六世纪,专制制度的形成和维持,要依靠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支持,同时,资产阶级也需要专制政府保护它的经济利益。
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
这一状况反映了A.专制王权国家最早开始海上探险B.殖民探险者与专制君主遵守契约精神C.西欧国家顺应了资本积累的需要D.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形成利益共同体6.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
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7.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
《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一、单选题1.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2.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
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
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B.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C.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D.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迅速扩展3.16世纪的价格革命并没有使所有价格同样上涨。
地租是所有价格中增长最迅速的,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实际工资水平却在缓慢下降。
据此可知,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中A.租地经营的农场主获得较多利益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长较缓慢C.采用租佃制的地主日益走向没落D.城乡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4.某同学研究哥伦布航海史,他找到了一幅油画《哥伦布到达美洲》。
在研究时能直接推出的结论是A.该油画是研究历史的原始资料 B.哥伦布是殖民主义者C.油画作者对该事件有情感立场 D.哥伦布促进了美洲开发5.16世纪的一位欧洲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黄金提供了动机”。
这说明A.寻找黄金就是为了传播宗教 B.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多种因素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D.掠夺黄金以便扭转商业危机6.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是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该历史学家A.否定了航海家的历史功绩 B.夸大了企业家的作用C.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D.强调了资本主义的侵略性7.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题(B卷)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15世纪末,一个葡萄牙水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到达了卡里库特城(印度)。
当地王公……询同我们的司令(达·伽马)所需要的是什么,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
”据此可知()A.该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B.该船队经由地中海最终到达印度C.该船队和哥伦布航海方向有重叠D.宗教因素是航海的驱动因素之一2、十五、十六世纪,专制制度的形成和维持,要靠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支持,同时资产阶级也需要专制政府保护它的经济利益。
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
这一状况反映了()A.专制王权国家最早开始海上探险B.西欧国家顺应了资本积累的需要C.殖民探险者与专制君主遵守契约精神D.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形成利益共同体3、在地理大发现前,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
下列分析比较合理的是()A.路途太远导致商品价格主涨B.东西方胡椒交易中转商太多C.这使新航路的开辟有了可能D.商业危机影响着欧洲的消费4、《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5、“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这说明了()A.西欧人急于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C.西欧人希望向海外传播基督教D.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6、15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
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形成B.亚洲人口的膨胀C.“商业革命”的影响D.工业革命的开展2.1500~1620年间,欧洲的物价平均上涨了300%~400%。
这一现象A.促进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B.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D.加速了西欧封建旧势力的衰落3.“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
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
材料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B.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C.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5.“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6.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后又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其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全部收入的1/20。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题(B卷)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15世纪末,一个葡萄牙水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到达了卡里库特城(印度)。
当地王公……询同我们的司令(达·伽马)所需要的是什么,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
”据此可知()A.该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B.该船队经由地中海最终到达印度C.该船队和哥伦布航海方向有重叠D.宗教因素是航海的驱动因素之一【答案】D【解析】由材料“找寻那些基督徒”可知,宗教因素是新航路开辟的驱动因素之一,D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十五、十六世纪,专制制度的形成和维持,要靠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支持,同时资产阶级也需要专制政府保护它的经济利益。
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
这一状况反映了()A.专制王权国家最早开始海上探险B.西欧国家顺应了资本积累的需要C.殖民探险者与专制君主遵守契约精神D.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形成利益共同体【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反映“专制王权国家最早开始海上探险”,并除A项;封建国家并非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本而支持新航路开辟,排除B项;殖民探险者与专制君主是利益上的契合,不能体现遵守契约精神,排除C项十五、十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对黄金需求日益增大,而封建统治者为满足其对财富的追求及享乐支持探索寻求黄金的线路,故D项正确。
3、在地理大发现前,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
下列分析比较合理的是()A.路途太远导致商品价格主涨B.东西方胡椒交易中转商太多C.这使新航路的开辟有了可能D.商业危机影响着欧洲的消费【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前胡椒在欧洲价格居高不下,反映了地中海传统商路被阻断影响了东西经济交流,对欧洲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故D项正确。
路途大远不是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中转商的影响,排除B项;胡椒价格上涨并不能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可能性,排除C项。
4、《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明朝时期中国远航不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是出于政治目的,其经济根源是中国实行小农经济模式,封闭性较强;西方航海家远航是出于经济目的,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中西航海反差的根源,D项正确自然地理条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根源,A项错误;“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不是根本原因,故B、C两项错误。
5、“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这说明了()A.西欧人急于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C.西欧人希望向海外传播基督教D.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答案】D【解析】“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是指西班牙、葡萄牙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材料中的“商品经济发展”“东西方贸易逆差”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欧洲货币短缺”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故D项正确。
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不是影响,排除B项6、15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
这使他们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
这种“饥渴”产生的根源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B.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道C.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D.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答案】A【解析】发现新世界之路是指新航路开辟,其原因主要是西欧因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金银财富和新市场,A项正确,其他三项虽属于原因,但不属于根源,排除。
7、《新全球史》:“他的探险打开了直接联结欧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之门,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建立水久性的联系、”材料中的“他”的远洋探险事业()A.开创海上丝绸之路B.依赖葡萄牙的支静C.首次实现全球航行D.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他”的远洋探险事业指达,迦马开辟了到达东方的新航路,A项错误;达·迦马的远航是葡萄牙国王支持的,故B项正确;首次实现全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由西班牙国王支持,C项错误;首次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哥伦布,也是由西班牙国王支持的,D项错误。
8、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与麦哲伦签订远洋探险协定,协定规定:麦哲伦为新发现地的总督和钦差大臣,有权得到新发现地全部收入(扣除开支后)的1/20和新发现6个岛屿中的2个;西班牙国王必须为探险队装备5艘船,提供必需的物资、武器和保障供应人员。
由此可知()A.麦哲伦殖民活动曾得到政府积极支持B.西班牙国王是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C.西班牙政府努力协调各殖民者的关系D.西欧殖民活动在积极进行资本的积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与麦哲伦签订远洋探险协定”“麦哲伦为新发现地的总督和钦差大臣,有权得到新发现地全部收入(扣除开支后)的1/20和新发现6个岛屿中的2个;西班牙国王必须为探险队装备5艘船,提供必需的物资、武器和保障供应人员”可知,麦哲伦殖民活动曾得到西班牙政府积极支持,故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只涉及西班牙殖民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没有体现整个西殖民活动,故D项错误。
9、《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1期的文章《二棵树和座古城一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亚洲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自大术船这艘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A.美国B.葡萄牙C.荷兰D.英国【答案】B【解析】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横渡大平洋,完成环球航行经过马六甲海峡。
故选B项。
新航路开辟时,美国和荷兰尚未诞生,排除A、C两项;英国没有参与早期新航路开辟活动,排除10、为了找到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相信地圆学说的意大利水手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展开了海外探险,结果,碰到了美洲大陆,对这一事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提法,以下四种说法分别强调的角度是()①“当时如果没有哥伦布,也一定会有别人碰到美洲大陆”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③198年,美洲学者建议称之为“两个文明会合”④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两个大陆相遇500年”A.①文明平等②全球文明③欧洲中心④必然性原因B.①全球文明②欧洲中心③必然性原因④文明平等C.①欧洲中心②必然性原因③文明平等④全球文明D.①必然性原因②欧洲中心③全球文明④文明平等【答案】D【解析】“当时如果没有哥伦布,也一定会有别人碰到美洲大陆”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指出了文明发展和联系产生的必然性;美洲一直在那里,却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把哥伦布到达美洲称为“两个文明会合”用整体视角、全球一盘棋的眼光分析文明的发展和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两个大陆相遇500年”是客观中立地分析这一事件,体现了对多种文明的平等态度,综上所述。
故选D项。
11、“如果朕把特许状赐给想循向西航的路线到朕所指定的地方以便探寻这些海中间的海峡的人……你们从事上述的探险,不得在葡萄牙国王陛下的分界线和境界内进行,沿着我们的分界线,丝毫不得使他受到损害”这是一份16世纪初某国王与某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
这个水手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答案】D【解析】迪亚士、达·伽马的远航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这与材料“不得在葡萄牙国王陛下的分界线和境界内进行”不符,排除A、B两项;哥伦布西航是在15世纪末,这与材料时间“16世纪”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这次航行由西班牙王室支持、航路是向西航行、时间是在16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于1519-1522年进行)相符,D项正确。
12、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
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这些航海探险()①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②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③将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的联系④其影响远远超过西葡开辟的新航路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13、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
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答案】A【解析】材料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分析。
从这一角度来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A项正确。
B、C两项是从欧洲角度看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新航路开辟没有使入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D项错误。
14、《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
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多元文明的平衡已被打破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限消失殆尽D.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答案】D【解析】A项是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
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D项正确。
15、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
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
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A.带有宗教色彩B.尊重了当地文化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D.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答案】D【解析】工菲律宾的国名来自于殖民国家的王储的名字,由此可知,菲律宾国家名字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故D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