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10
初中文言文专题知识大全
第一节 一词多义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七年级上册)
词 义项 例句(标明出处)
期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有期》)
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期限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时常 余忆童稚时(《童趣》) 希望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故 旧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 富 富裕 宋有富人(《智子疑邻》)
旧(原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多 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所以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亡 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故逐之《曹刿论战》
逃跑 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故君子有不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灭亡 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原因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殆 有害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行 奉行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隆中对》)
行走 三人行(《论语》)
即 就是 即公大兄无奕女(《咏雪》)
罔 迷惑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立刻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无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去 离开 “太丘舍去”“ 委而去之”《陈太丘与有期》
知 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知道 温故而知新(《论语》)
距离 日中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明白 知之为知之(《论语》)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通“智”,聪明 是知也(《论语》)
若 像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善 好、好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孰若孤《孙权劝学》。
擅长 京中有善口技(《口技》) 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危 高 惟有危楼一座(《山市》)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高中语文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012年语文中考复习——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陈良整理)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
一、《伤仲永》
1、【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于:比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被
14.伤仲永
伤: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养: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
1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贤:(有)才能
20.固众人
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书:写
2、【重点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字词梳理归纳
(一)一词多义
实词 释义 教材例句
1.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静 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安逸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指安身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2.备 完备,齐备 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
防备,戒备 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
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佩戴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准备 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
3.奔 飞奔的马 虽乘奔.御风(《三峡》)
急走,跑 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
4.兵 士兵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兵器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周亚夫军细柳》)
5.并 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
皆,都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可译为 “连同” “和” 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6.才 仅仅、只 才.通人(《桃花源记》)
才能,才干 才.美不外见(《马说》)
7.策 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8.曾 竟然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 ……都……”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9.长 深深地 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
推动、促进 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成长 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 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10.称 称赞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著称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称说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
11.诚 诚心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真正,确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
1 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
中考命题分析
1、赋分值:12分~16分,客观题分值增加,主观题分值比重逐渐降低,表明难度降低,但是考查内容范围扩展,客观题注重考查字词解释(重点实词、虚词)、文体常识、文章内容以及文言翻译的辨析,主观题考查翻译、评析文章内容、写作表现手法、品味文章语言。
2、命题形式:命题形式基本包括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选择题题量增加,客观题增幅表明试题难度降低,更注重考生对基础知识全面掌握能力的考查。
3、文言文的命题特点
(1)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点作家、重点作品的名篇名句默写填空;
②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考查;
③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考查,从内容方面看,以主旨句、关键句为主;从句式角度看,以特殊语句、结构较复杂的语句为主,譬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采用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的语句;
④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划分句子节奏;
⑤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色;
⑥揭示文章蕴含的道理以及给人的启示;
⑦注重考生对人物评价或文章观点的辩证分析的综合能力考查。
(2)文言文阅读选文更注重思想内容,注意难易适度:
①从选文内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选文侧重忧国忧民、选贤举能、展示个性、为人处世、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等,考查知识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思想。山水游记的考查以课内为主。
②考题选文可能以课内为主,2011年河池市语文中考在选文上可能有重大变化,课内与课外兼顾,在内容上两者相近或者相反,易于作比较阅读,检测考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
③从选文篇幅判断,以简短精悍的经典故事、名家名篇选段为主。
(3)文言文综合能力考查的题目,结合社会生活体验、焦点热点话题紧密相关。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整合
初中文言文专题知识大全
第一节 一词多义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七年级上册)
词 义项 例句(标明出处)
期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有期》)
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期限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时常 余忆童稚时(《童趣》) 希望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故 旧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 富 富裕 宋有富人(《智子疑邻》)
旧(原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多 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所以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亡 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故逐之《曹刿论战》
逃跑 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故君子有不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灭亡 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原因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殆 有害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行 奉行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隆中对》)
行走 三人行(《论语》)
即 就是 即公大兄无奕女(《咏雪》)
罔 迷惑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立刻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无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去 离开 “太丘舍去”“ 委而去之”《陈太丘与有期》
知 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知道 温故而知新(《论语》)
距离 日中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明白 知之为知之(《论语》)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通“智”,聪明 是知也(《论语》)
若 像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善 好、好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孰若孤《孙权劝学》。
擅长 京中有善口技(《口技》) 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危 高 惟有危楼一座(《山市》)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三峡
一、重点字音
略无阙(quē)处 叠嶂(zhàng) 曦(xī)月 夏水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绿潭 绝谳(yǎn) 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哀转久绝(同“转”,声音婉转)
三、古今异义
良多趣味 古义:甚,很 今义:好;善良的人;很
四、词语活用
乘奔御风(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空谷传响(形容词作名词,回声)
五、一字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 沿溯阻绝(断)
哀转久绝(停止)
绝巘多生怪柏(极)
清 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清澈) 六、重点字词解释
略(完全)无阙处
叠嶂(高而险峻的山峰)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不见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到)夏水襄(冲上,漫上)陵(山陵)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
或王命急宣(宣布,传播)
虽(即使)乘奔御风 素湍(急流)绿潭(深水)
不以疾(没有这么快)也
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其间
绝巘(山峰) 霜旦(早晨) 清荣(茂盛)峻茂
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属(接连)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猿鸣三(这里不是确数)声(声音)泪沾裳
七、重点句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到月亮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着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第 1 页/共 9 页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2023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看、多吃苦、多讨论。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假如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留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肯定会得心应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学校语文中考文言文学问点的学习资料,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中考语文学问点总结:文言文考点解析
一、常用实词
学问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把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力量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2 页 /共 9 页
(4)平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第 页
1
九年级上册
*23.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重点字音
谪.(zhé)守 属.(zhǔ)予作文
浩浩汤.(shāng)汤 淫.(yín)雨霏霏
樯.(qiáng)倾楫.(jí)摧 薄.(bó)暮冥冥
岸芷.(zhǐ)汀.(tīng)兰
二、通假字
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三、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越明年.. 第二年 今年的下一年
属予作文.. 写文章 文章
四、词语活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前,在……之后)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第 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备
学习从来无捷径。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考点解析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章思想内容 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 畔 通 叛 , 背叛 2.古今异义 (1)三里之城(古义: 内城 ,今义:城市) (2)池非不深也(古义: 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 国防 ,今义:国家)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 限制 ,今义:地域) (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 巩固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 威慑 ) 4.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城: 三里之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5.其他重点字词 (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四、问题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五、写作特色 ⑴严谨论证,层层推进 开篇即点出中心论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争例子加以证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得“人和”则“战必胜”作结,突出了“人和”是战争取胜最重要的条件。 ⑵语言简练,善用排比 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加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说明防御者占有极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委而去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 ⑶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六、理解性默写 1.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2.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第9课《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
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
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绝 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重点字词:
(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2)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素湍绿潭:急流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茂盛 甚、很
(6)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7)属引凄异:连接 延长
(7)空谷传响:回声
4.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五.用原文回答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到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梳理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到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论语六则》)“罔”: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通“否”,没有。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木兰诗》)“著”: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8、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断缺。
11、哀转久绝。(《三峡》)“转”: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竦”:通“耸”,高耸。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
14、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强项令》)“臧”:通“藏”,躲藏。
15、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通“颁”,分发。
16、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17、技止此耳!(《黔之驴》)“止”:通“只”,只不过。 18、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岳飞》)“阙”:通“缺”,缺少。
1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出现,显现。
20、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1、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2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2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1 出师表
诸葛亮
原文呈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家与作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
第 1 页 共 4 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的特点
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字表达工具。
2.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为古代汉字和汉字组合而成,使用繁体字。
3.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包括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等。
4.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常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抽象名词、“之”字书写的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实义动词、虚词、转成概念词等。
3. 修饰成分: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有形容词、副词、动补结构、偏正式、修饰语等。
4. 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句、复合句等。
5. 词组和短语:文言文的词组和短语有成语、俚语等。
6.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
三、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 2 页 共 4 页 1.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或缩小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句:“神奇的力量点石成金,百折不挠者千里挑一。”
2. 对偶:通过对事物的表述进行对比,使句子更加生动、抒情。
例句:“鬼夜哭竟成泣,天亮笑终无言。”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在语言上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春风十里,不如你;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比喻:通过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相似或类比,使句子更有情感色彩。
例句:“月儿像一只银盘,悬在黑色的天幕上。”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方法
1. 比兴:通过借用一种形象生动的事物来描写另一种事物。
例句:“贫而无怨,富而无骄,物其分已。”(比喻人的品德)
2. 暗喻:通过隐晦的比喻或暗示,使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意图。
例句:“冰壶雪窗,纸迟照人,落之既往,心之平易。”(暗指失去信任)
3.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语序调换,使句子结构更加鲜明生动。 第 3 页 共 4 页 例句:“寒衣不重,惟所以寒者。”
1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
(一)《岳阳楼记》
【主旨归纳】
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
(1)剪裁繁简得当
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
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3)文字整齐对称
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
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3、“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因景物的不同而或喜或悲。
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为国家忧虑,为生民立命的超越了个人的政治情怀。
4、联系全文,谈谈文章结尾“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2
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本文标题 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所以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6、“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
用拟人手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出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7、“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它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从两个方面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博大的胸襟的角度来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考虑国家大事的角度来说的。可贵之处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以天下为己任。
8、文章写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种感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感情有什么目的?
“迁客骚人”的感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目的:通过这两种感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先天下之忧而后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的、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二)《醉翁亭记》
【主旨归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写作特色】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章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1段外,每段开头都有领起的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描写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这虽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运用了骈句,增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驾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问题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2、作者在文中极力渲染“乐”字,作者在“乐”些什么?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3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之情的复杂情感。
4、如何理解文中“醉”与“乐”的关系?
作者沉醉于山水之乐、宴会众宾之乐以及与民同乐,“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全文以乐字贯穿始终,巧妙地把“醉”与“乐”统一起来,充分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不仅在“山水之间”,还寄托在“与民同乐”中。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优美的环境和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借纵情山水排遣由于被贬官造成的郁闷之情。
6、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三)《鱼我所欲也》
1、主题思想: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死”和“义”的关系,并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不义之人不过是丧失了们的“本心”罢了。
2、“鱼”与“熊掌”在文中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比较。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
4、“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来就有这种重义之心,只是贤人没有丧失。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6、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第二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7、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
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4
如用“鱼”和“熊掌”比喻生与死的抉择;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告诉我们不要丧失人的“本心”;将以前和现在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8、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本心”是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本文用对鱼和熊掌的选择,类比对生命和道义的选择,而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没有越过道德底线的事,哪些是在道德范围内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四)《出师表》
1、主题思想: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明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也表现了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1)①广开言路;②赏罚严明;③亲贤远佞
(2)“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课文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哪些往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文章第六段自叙本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品格的高远、谦虚?为什么这样写?
从作者“布衣”的身份,“躬耕”的淡泊生活和无意于功名利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志趣可以看出。
自叙志趣的作用: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为下文出师北伐,报答先帝深恩作铺垫。
5、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1)为出师北伐解除后顾之忧;(2)为了汉室之隆。
6、在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做个好皇帝;表明自己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7、请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对《出师表》作简要的评析。
情真意切地表明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结构清晰,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中心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