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复习资料大全[最新]
- 格式:docx
- 大小:31.92 KB
- 文档页数:1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5.其他重点字词(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本文旨在为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的研究提供总复。
以下为主要内容:
一、史记诗三篇
1.《屈原赋》
文章主要介绍了屈原的事迹,讴歌了他的志向和品德。
通过赋文,读者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以及他为国家民族所做的贡献。
2.《离骚》
《离骚》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主人公屈原在其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文中词藻华美,隐喻深刻,值得反复阅读品味。
3.《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是《史记》中关于孔子的一篇笔记。
文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孔子的家世、事迹和思想。
阅读此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进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红楼梦》选读
1.贾宝玉初识林黛玉
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林黛玉受人喜爱的特点,以及她与贾宝玉之间微妙的关系。
同时,文中描写了赵姨娘、王熙凤等人物形象,让人对故事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贾宝玉与黛玉的约定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邂逅与交往。
通过两人间的羞涩和默契,读者可以看到林黛玉温柔、乖巧的一面,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贾宝玉善良、豁达的特质。
3.黛玉抛冷
这一部分描写了林黛玉因受到委屈而离开贾家,并写下了代表自己心情的《葬花吟》。
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质。
综上所述,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丰富、精彩,是体验中华文化的良好途径。
熟练掌握上述内容,对提升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9课《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一词多义: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沿溯阻绝(动词,断绝)哀转久绝(动词,消失)绝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重点字词:(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2)夏水襄陵:冲上、漫上(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4)素湍绿潭:急流(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茂盛甚、很(6)林寒涧肃:肃杀、凄寒(7)属引凄异:连接延长(7)空谷传响:回声4.翻译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五.用原文回答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要内
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所学的文言文重要内容。
以下是重点内容的概述:
单元一:《卧病书屋》
- 描写了司马光卧病在床时的坚持和奋发求学的精神。
- 引导学生了解了古代的文学典籍《资治通鉴》,并对其重要性有了认识。
单元二:《论语》选读
- 简要介绍了孔子及其学说的特点,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 选取了《论语》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单元三:《平原作战》
- 通过讲述陆游在战场上的生活和战争经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 引导学生反思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珍惜和平的意识。
单元四:《读赋得古原草堂重建》
- 介绍了文学家王安石的生平和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创作。
- 引导学生欣赏王安石的古韵文学作品,并启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思考。
单元五:《水浒传》选读
- 通过选读《水浒传》中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物、事件和价值观。
单元六:《沁园春·长沙》
- 介绍了文学家的生平和他对祖国的深情。
- 解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达,让学生领略独特的文学风格。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要内容的总结。
这些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思想、历史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桃花源记课文分析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héng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quē中断略无阙处《三峡》(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类型例句解释出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桃花源记》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往前、上前《桃花源记》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桃花源记》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有名气《陋室铭》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有灵性《陋室铭》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使……杂乱《陋室铭》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陋室铭》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爱莲说》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用箬蓬《核舟记》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用石青《核舟记》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帽、长满胡须《核舟记》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梳着椎型发髻《核舟记》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黑的《核舟记》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大道之行也》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大道之行也》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神奇、秀丽的景色《望岳》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认为……小《望岳》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使……受惊《春望》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三峡》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回声《三峡》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坠落《答谢中书书》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散步《记承天寺夜游》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用银、用玉《观潮》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观潮》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观潮》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变白《湖心亭看雪》名词作动词客此客居《湖心亭看雪》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在夜里《游山西村》(三)一词多义:之A.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为A.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b.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c.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c.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d.为宫室:做。
八上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复习篇目:《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第一篇《三峡》一.重点字词解释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3.自非亭午夜分......(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4.不见曦月..(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5.至于夏水襄陵..(襄陵: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6.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7.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8.不以疾...也(不以疾:没有这么快)9.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10.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11.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12.飞漱..其间(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1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荣:茂盛)(良:甚,很)14.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15.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16.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17.空谷传响.(响:回声)18.哀转..久绝(哀转:声音悲凉婉转)二.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三.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良.多趣味(形容词用作副词,甚,很)3.空谷..传响(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五.一词多义1.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表示假设,如果)2.绝①沿溯阻绝.(动词,阻断)②绝.多生怪柏(副词,极,非常)③哀转久绝.(动词,消失)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六.重要语句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 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作者是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重点字词】1.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 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 至于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
陵,山陵。
5.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6. 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7. 不以疾也:疾,快。
8. 则素湍绿潭:素湍,白色的急流。
9. 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
10. 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
11. 飞漱其间: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2. 清荣峻茂:清,水清。
荣,茂盛。
峻,山高。
茂,草盛。
13. 良多趣味:良,甚,很。
14. 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15. 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
16. 属引凄异: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
17. 空谷传响:响,回声。
18. 哀转久绝:绝,消失。
【句子翻译】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6.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天刚放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分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襄:上3、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4、素湍绿潭湍:急流5、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6、霜旦下霜的早晨7、飞漱其间飞漱:冲刷8、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11、良多趣味真,实在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13、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1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初二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的归纳:1. 文言文阅读能力:学生需要能够流畅地阅读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含义,包括生僻字词的解释、句子结构的分析等。
2. 文言文词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和成语,了解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和应用。
3. 文言文句式结构: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能够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 文言文修辞手法: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并能够识别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5. 文言文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等。
6. 文言文思想内容:深入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以及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7. 文言文写作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如简练、含蓄、典雅等,并能够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8. 文言文翻译技巧: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如直译、意译等,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流畅的现代汉语。
9. 文言文鉴赏能力:培养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10. 文言文综合运用: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综合运用到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等各个方面。
结尾: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初二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能够深入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初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
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大的河流;“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3、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的意思,在“故时有物外之趣”中是“所以”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鞭数十”中的“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二、文言虚词1、之(1)作代词,代人、事、物,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2)作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作动词,“去、到”,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2)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的意思。
3、而(1)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
(4)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以(1)作介词,“用、拿、把、因为”等,如“以衾拥覆”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2)作连词,“来、以致”等,如“无从致书以观”中的“以”是“来”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者,……也”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也”式,如“夫战,勇气也”。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文字表达
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写作体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文言文的文字表达以古代汉语为基础,使用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书写。
二、文言文语法
1. 文言文使用古代汉语的语法和句式,例如:“夫……,夫……”之类的句式。
2. 文言文的动词词态较为丰富,包括“之、乎、余、吾”等词。
三、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1. 阅读文言文需要有较高的文字词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含义。
2. 阅读文言文要能够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阅读文言文要能够理解古代汉语的行文特点和文学风格。
四、文言文的应用
1. 文言文在古代是广泛使用的书面语言,涉及政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
2. 文言文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文言诗歌、经典文学等领域。
五、文言文的学习
1.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2. 学习文言文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古代汉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3. 学习文言文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用古代汉语进行书写和表达。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八班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八班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一、词语: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
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
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
备:详尽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 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
去:离开。
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
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
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宠:荣耀。
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把:持。
临:面对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
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24)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
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以:因为。
心旷神怡怡:愉快。
二、(句子)翻译: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初二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中的“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一词多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以”是“来”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是“因为”的意思。
为:“或异二者之为”中“为”指心理活动;“全石以为底”中“为”是“当作”的意思。
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斗折蛇行”中“斗”“蛇”,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中“策”,用鞭子打。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1、之作代词,代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作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补足音节,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作语气助词,表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3、而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于表在,如“战于长勺”。
表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如“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3、倒装句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
四、文言文翻译1、原则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优美自然,富有文采。
2、方法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通过初二语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高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二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下面将对初二语文文言文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1. 文言文的五种基本句式:(1) 主谓句:主语+谓语。
例如:“康熙元年,祝由传檄征讨”。
(2) 主谓宾句: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岂因祸福避趋之”。
(3) 主系表句:主语+系动词+表语。
例如:“玄德大事已成备”。
(4) 主谓双宾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例如:“将军何不辞冗往就思良策?”(5) 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的句子。
例如:“进谏如流,出使如神。
”2. 文言文的典型连接词:古文中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乃、故、则、若、为、以、因、若、虽然、然则”等。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仗、反问等。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多读文言文经典散文和篇目,加强阅读。
通过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散文和篇目,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注意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等。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典故等,需要注重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通过理解句子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文言文的鉴赏技巧1. 注意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旨。
2.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文言文作品。
3. 善于运用词语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
在鉴赏文言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鉴赏作品。
通过初二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学生而言,掌握其基础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初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首先,文言文的词汇特点需深刻理解。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都是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掌握的。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包括助词、介词、连词等。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字中,由于音同或形近而互相代替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则是指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在意义上的差异。
其次,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
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等词结尾,表示判断;被动句则多用“为”、“被”等词表示被动;倒装句是将句子的某个成分提前或后置,以强调或调整语序;省略句则是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再者,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也需掌握。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拟人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排比是通过并列相似的句子来增强语气;对偶则是通过对称的句式来表达完整的意义。
此外,文言文的篇章结构也不可忽视。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包括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起是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起的部分,转是文章的转折,合则是文章的结尾。
理解篇章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最后,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能力也需培养。
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注意语言的流畅和通顺。
鉴赏文言文则需要从内容、形式、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魅力。
综上所述,初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重点掌握词汇特点、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点,并通过不断的阅读、翻译和鉴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