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电介质电容
- 格式:docx
- 大小:36.41 KB
- 文档页数:1
电容分类及用途
电容器根据电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电解电容器:其电介质是电解质,常见的有铝电解电容器和钽电解电容器。
用于直流电路的滤波、耦合和解耦等应用,具有电容量大、工作电压高的特点。
2. 陶瓷电容器:其电介质是陶瓷材料,常见的有多层陶瓷电容器和单层陶瓷电容器。
用于高频电路的耦合、解耦、滤波等应用,具有尺寸小、频率响应好的特点。
3. 有机电容器:其电介质是有机材料,常见的有聚丙烯薄膜电容器、聚酯薄膜电容器和聚酰亚胺薄膜电容器。
用于电子仪器、电源供应、通讯设备等领域,具有稳定性好、介质损耗小的特点。
4. 金属膜电容器:其电介质是金属膜,常见的有铝箔电容器和锌箔电容器。
用于电子仪器、测试测量、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稳定性好的特点。
5. 电解质电容器:其电介质是电解质溶液,常见的有固体电解电容器和固态电解电容器。
用于直流电路的滤波、放大器的耦合等应用,具有频率响应好、漏电流小的特点。
6. 变容电容器:其电容值可以通过调节电压来改变,常见的有电压可变电容器和容性随温度变化的电容器。
用于调节电路的频率、容量和电压等参数。
这些不同类型的电容器在电子元器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用于电路设计中的滤波、耦合、解耦、稳压、波形整形、信号调节、存储、调谐等各种功能。
陶瓷多层贴片电容介绍陶瓷多层贴片电容是一种常见的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
它具有小型化、高容量、高可靠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家电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多层贴片电容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应用场景。
结构陶瓷多层贴片电容由多个薄片状电介质层和导电层交替堆叠而成。
每个电介质层由陶瓷材料制成,通常采用的材料有二氧化铁、二氧化钛等。
导电层使用金属材料,如银、铜等。
这些层通过烧结工艺粘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
最后,通过电极连接,将电容片与外部电路连接。
工作原理陶瓷多层贴片电容的工作原理基于电介质的极化现象。
当外加电压施加到电容上时,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会导致电容器两端产生电场。
电介质的极化可以分为电子极化和离子极化两种方式。
在电容器中,电子极化主要发生在导电层附近,离子极化主要发生在电介质层中。
特点陶瓷多层贴片电容具有以下特点:1.小型化:由于采用多层堆叠的结构,陶瓷多层贴片电容的体积相对较小,适合在空间有限的电子设备中使用。
2.高容量:由于电介质层的多层堆叠,陶瓷多层贴片电容的容量相对较大,可以提供较高的电容值。
3.高可靠性: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湿、耐振动等性能,使得陶瓷多层贴片电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4.低失真:陶瓷多层贴片电容具有低失真的特点,适用于对信号传输质量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陶瓷多层贴片电容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通信设备:在手机、无线网络设备等通信设备中,陶瓷多层贴片电容被用于信号滤波、耦合和去耦等电路中,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2.计算机:在计算机主板、显卡等设备中,陶瓷多层贴片电容被用于电源滤波、稳压等电路中,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3.家电:在电视、音响等家用电器中,陶瓷多层贴片电容被用于音频放大电路、电源滤波等电路中,提高音质和设备的稳定性。
4.汽车电子:在汽车电子设备中,陶瓷多层贴片电容被用于电源管理、传感器信号处理等电路中,提高汽车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6章习题6.1 试列表比较电介质的各种极化现象的性质。
极化方式现象电子式极化存在一切介质中。
(1)形成极化所需时间极短(因电子质量极小),约-1510s,故其rε不随频率变化;(2)它具有弹性,当外电场去掉后,依靠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力,作用中心会马上重合而呈现非极性,所以这种极化没有损耗;(3)温度对极化程度影响不大,rε具有不大的负的温度系数。
离子式极化存在离子结构中。
(1)建立极化时间短,约-1310s;(2)极化程度随温度增加略有增加,一般其rε具有正的温度系数;(3)几乎没有能量损耗。
偶极子式极化存在于极性介质中。
(1)偶极子极化是非弹性的,极化时消耗的电场能量在复原时不可能收回;(2)极化时间较长,约-10-210~10s。
极化程度与电源频率f有关,f变高,偶极子来不及转向,极化率减小;(3)随温度的增加极化程度先增加后降低。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存在由几种不同介质组成的绝缘体或介质不均匀的绝缘中。
(1)在工频或低频时,夹层的存在使整个介质的等值电容增大,损耗也增大。
空间电荷极化介质内的正、负自由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改变分布状况时,将在电极附近形成空间电荷极化。
它是缓慢进行的,只有在低频或超低频的交变电压下,才有可能发生这种极化现象6.2 极性液体或固体极性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与温度、电压频率的关系如何?为什么?答:极性液体介电常数在温度不变时,随电压频率的增大而减小,然后趋于某一个值。
当频率很低时,偶极子来得及跟随电场交变转向,介电常数较大,当频率接近于某一值时,极性分子的转向已经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介电常数就开始减小。
温度过低时,由于分子间联系紧密(例如液体介质的黏度很大),分子难以转向,所以rε也变小(只有电子式极化)。
所以极性液体、固体介质的rε在低温下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以后当热运动变得较强烈时,rε又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6.3固体电介质的电导和哪些因素有关,简述其原因。
答:在固体电介质上施加电压时,介质内有电流流过,并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当电压很高时,电流急剧增加直至绝缘击穿。
电容电介质作用
电容电介质在电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电介质能够分隔两个电极,增加电容器的容量,提高电容器的稳定性。
2. 电介质在电场中会发生极化,改变电容器的介电常数,进而改变电容器的特性。
3. 电介质在电场中会发生电阻和介质损耗,此时电容器会产生热量。
电阻产生的热量直接由电介质吸收并散发出来,而介质损耗产生的热量则通过辐射或传导逸出到周围环境中。
4. 电介质在电子器件、电容器、变压器、绝缘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电容器中,电介质作为储存电能的介质;在变压器中,电介质作为绝缘材料保护电线圈;在电子器件中,电介质作为基板或封装材料。
另外,电介质还可以用于光学器件、声学器件、生物医学领域等。
因此,选择合适的电介质材料和优化电容器的结构是减少电介质损耗的有效方式。
同时,降低电容器运行温度、控制电压大小和频率等也能起到一定的减少损耗的效果。
一、电容器基础电容器基本模型是一种中间被电介质材料隔开的双层导体电极所构成的单片器件,如图1所示。
这种介质必须是纯绝缘材料,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件的电性能。
介质特性取决于电介质材料对电荷的储存能力(介电常数)和对外电场的本征响应,也就是电容量,损耗特性、绝缘电阻、介质抗电强度、老化速率以及上述性能的温度特性。
图1 单层平板电容器通常,电容器采用的介质材料见表1,主要包括:空气(介电常数K 几乎与真空相同,定义为1);天然介质:如云母,介电常数(K)为4~8;合成材料:如陶瓷,K值范围由9~1500。
电容器所用陶瓷介质是以钛酸盐为主要成份,可以通过配方调整制成具有极高介电常数和其他适当电特性的介质材料。
这是陶瓷电容器,尤其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技术的基础。
MLCC制造过程中的所有工艺和其它材料的确定原则都趋向于实现其介电性能的最优化。
表1 各种材料的介电常数材料介电常数材料介电常数真空 1.0 玻璃 3.7~19空气 1.004 氧化铝9聚酯(PET膜) 3 氧化钛(TiO2)85~170(随晶轴方向变化)纸4~6 钛酸钡(BaTiO3)1500 云母4~8 陶瓷(综合各种特性配制的复合体)20~150002500×1.0×(1.0)C = = 10027 pF4.452×0.056对于同一电容器,采用公制体系,换算因子f=11.31,尺寸用cm,容值也用微微法(pF)表示,,则:2500×2.54×2.54C = =10028pF11.31×0.1422可见,电容量和几何尺寸的关系是很明确的,增大电极面积和减少介质厚度,均可获得较大容量值。
然而,无休止地增大单层电容器的面积或减少介质的厚度是不切合实际的。
因此,提出了平行阵列式迭层型电容器的新概念,按这种方式可以制造比体积电容很大的单个器件,如图2所示。
在这种“多层”结构中,由于平行地排列了多层电极,使电极有效面积A’得以增大,而在电极间的介质厚度t ’则有可能进一步减薄,因此,电容量C随介质层数N的增大和介质厚度t ’的减小而增大。
多层电介质介电常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多层电介质是一种特殊的电介质结构,它由多个层次的介电材料组成。
每个层次的介电材料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通过层层叠加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电介质结构。
多层电介质的研究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电子器件、光学器件和能源存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多层电介质的研究始于对单一介电材料的限制和局限性的认识。
传统的电介质材料往往具有固定的介电常数,限制了它们在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可调性。
而多层电介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使得介电常数能够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节和控制。
在多层电介质中,不同介电材料之间的界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些界面通常会引入电场梯度和电荷积聚现象,从而对电介质的整体性能产生影响。
通过精确设计和优化这些界面结构,我们可以实现对多层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电流传输和能带结构等性能的调控,从而实现对电子和光子行为的精确控制。
多层电介质在电子器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基于多层电介质的电容器可以实现高容量和高介电常数的要求,从而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
此外,多层电介质还可以应用于光学器件中,如光学透镜、光纤通信和光子晶体等领域。
另外,多层电介质的特殊结构也为能源存储和传感器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多层电介质作为一种新颖的电介质结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通过对多层电介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电子和光子行为,并为电子器件和光学器件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因此,本文将对多层电介质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进行详细讨论,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前景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分为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多层电介质和介电常数的概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小节的内容。
在目的部分,我们将阐明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基础知识宇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勇一、电容器基础电容器基本模型是一种中间被电介质材料隔开的双层导体电极所构成的单片器件,如图1所示。
这种介质必须是纯绝缘材料,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件的电性能。
介质特性取决于电介质材料对电荷的储存能力(介电常数)和对外电场的本征响应,也就是电容量,损耗特性、绝缘电阻、介质抗电强度、老化速率以及上述性能的温度特性。
图1 单层平板电容器通常,电容器采用的介质材料主要包括:空气(介电常数K几乎与真空相同,定义为1);天然介质:如云母,介电常数(K)为4~8;合成材料:如陶瓷,K值范围由9~1500。
电容器所用陶瓷介质是以钛酸盐为主要成份,可以通过配方调整制成具有极高介电常数和其他适当电特性的介质材料。
这是陶瓷电容器,尤其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技术的基础。
MLCC制造过程中的所有工艺和其它材料的确定原则都趋向于实现其介电性能的最优化。
二、电容量电容器的基本特性是能够储存电荷(Q)。
储存电荷量Q与电容量(C)和外加电压(V)成正比。
Q=CV因此,充电电流被定义为:I=dQ/dt=Q dV/dt当电容器外加电压为1伏特,充电电流为1安培,充电时间为1秒时,电容量定义为1法拉。
C=Q/V=库仑/伏特=法拉由于法拉是一个很大的测量单位,在实用中不会遇到,常用的是法拉的分数,即:微法(μF) = 10-6F毫微法,又称为:纳法(nF) = 10-9F微微法,又称为:皮法(pF) = 10-12F三、影响电容量的因素施加电压的单片电容器如图1,其电容量正比于器件的几何尺寸和相对介电常数:C=KA/f t在这里C=电容量;K=相对介电常数,简称介电常数;A=电极层面积;t=介质厚度;f=换算因子(在基础科学领域:相对介电常数用εr表示。
在工程应用中以K表示,简称为介电常数)在英制度量单位体系中,f=4.452,尺寸A和t用英寸,电容量值用微微法表示。
双电层电容
双电层电容,又称双层电容,是用两个交叉的金属板上的介质之间的薄膜电容器,它与单层电容一样,具有高电容量、低损耗等优点,但双层电容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方的优点:它的耐压性比单层电容更高,能承受较高的工作电压,而且电容量衰减小于单层电容,特殊材料的双层电容还具有强磁性、较高的频率响应等特性,因此,双层电容被广泛用于模拟和数字电路中,用于滤波、顶变、抗干扰等应用中。
在双层电容中,结构包括两个交叉金属板,其间以薄膜介质隔开,其实介质可以是表面处理的金属层,也可以是聚合物,如聚酰胺、聚酯、聚氨酯等,在介质中含有玻璃纤维制成的材料,能提高介质的强度和热稳定性,玻璃纤维电介质的温度稳定性和抗衰减性比其它介质更高,使双层电容的使用寿命更长。
双层电容在电路中具有多种应用,最常见的是滤波和顶变,用于调整电路中的静态幅值、功率和频率,使得电路可以更加稳定可靠。
在频率高的电路中,双层电容可以作为低通滤波器及高通滤波器来使用,抑制低频或高频的信号,有效的分离出有效信号,提高电路的响应精度。
在抗干扰电路中,双层电容可以作为电源稳不稳定抑制和抗干扰等电路,抑制静电和干扰电源,减少其对电路的影响。
双层电容也可以用于无线电系统、发电机系统和调焦系统,它可以用来稳定电压输出,也可以用于调整信号的调制率,对于调焦系统来说,双层电容可以有效的减少信号的失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
双层电容的结构简单,制造和使用都比较方便,它是目前电子电路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电容器之一,具有高电容量、低损耗、耐高压等优点,是电子电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件。
双层电容的应用范围很广,它的精度、性能和质量都对电子电路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设计电子电路时,应选择合适的双层电容,以便达到预期的电路性能,使电路更稳定可靠。
超级电容的容量比通常的电容器大得多。
由于其容量很大,对外表现和电池相同,因此也有称作“电容电池”。
超级电容属于双电层电容器,它是世界上已投入量产的双电层电容器中容量最大的一种,其基本原理和其它种类的双电层电容器一样,都是利用活性炭多孔电极和电解质组成的双电层结构获得超大的容量。
超级电容器原理电化学双层电容器(EDLC)因超级电容器被我们所熟知。
超级电容器利用静电极化电解溶液的方式储存能量。
虽然它是一个电化学器件,但它的能量储存机制却一点也不涉及化学反应。
这个机制是高度可逆的,它允许超级电容器充电放电达十万甚至数百万次。
超级电容器可以被视为在两个极板外加电压时被电解液隔开的两个互不相关的多孔板。
对正极板施加的电势吸引电解液中的负离子,而负面板电势吸引正离子。
这有效地创建了两个电荷储层,在正极板分离出一层,并在负极板分离出另外一层。
传统的电解电容器存储区域来自平面,导电材料薄板。
高电容是通过大量的材料折叠。
可能通过进一步增加其表面纹理,进一步增加它的表面积。
过去传统的电容器用介质分离电极,这些介质多数为:塑料,纸或薄膜陶瓷。
电介质越薄,在空间受限的区域越可以获得更多的区域。
可以实现对介质厚度的表面面积限制的定义。
超级电容器的面积来自一个多孔的碳基电极材料。
这种材料的多孔结构,允许其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每克,远远大于通过使用塑料或薄膜陶瓷。
超级电容器的充电距离取决于电解液中被吸引到电极的带电离子的大小。
这个距离(小于10埃)远远小于通过使用常规电介质材料的距离。
巨大的表面面积的组合和极小的充电距离使超级电容器相对传统的电容器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超级电容器内部结构超级电容器结构上的具体细节依赖于对超级电容器的应用和使用。
由于制造商或特定的应用需求,这些材料可能略有不同。
所有超级电容器的共性是,他们都包含一个正极,一个负极,及这两个电极之间的隔膜,电解液填补由这两个电极和隔膜分离出来的两个的孔隙。
图1. 超级电容器结构超级电容器的部件从产品到产品可以有所不同。
超级电容电极材料超级电容(Supercapacitors,也称为超级电池、电化学双层电容)是一种能储存和释放大量电能的电子元件,其工作基于电化学双层效应。
超级电容的性能取决于其电极材料,其中包括正极电极材料和负极电极材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超级电容电极材料:1.活性碳(Activated Carbon):活性碳是最常见的电极材料之一。
它具有大表面积,提供了更多的电极材料表面供电荷分布,从而增加了电容的容量。
活性碳通常用于负极。
2.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锡通常用于正极,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光透明性,适用于某些应用,如透明超级电容。
3.氧化银(Silver Oxide):氧化银电极在某些应用中也有用途,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电导率。
4.铂(Platinum):铂电极通常用于高性能的超级电容中,因为它具有优异的电导率和耐腐蚀性。
5.导电高分子(Conductive Polymers):一些导电高分子,如聚苯胺(Polyaniline)和聚噻吩(Polypyrrole),也用于制作超级电容电极。
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性能。
6.氧化物材料:一些氧化物材料,如锰氧化物(Manganese Oxide)和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也可以作为电极材料。
它们在某些应用中提供了特定的性能优势。
超级电容的电极材料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应用的要求,包括电容量、工作电压、充放电速度和环境条件等。
不同的电极材料具有不同的优点和限制,因此在设计超级电容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超级电容的电极材料和电介质决定了其性能特点。
MLCC基础知识MLCC⾏业介绍多层陶瓷电容器的起源可追逆到⼆战期间玻璃釉电容器的诞⽣,由于性能优异的⾼频发射电容器对云母介质的需求巨⼤,⽽云母矿产资源缺以及战争的影响,美国陆军通信部门资助陶瓷实验开展了喷涂下班釉介质和丝⽹刷银电极经叠层层共烧,再烧附端电极的独⽯化⼯艺研究在战后得到进⼀步推⼴。
并逐渐变为今天的⼆种型湿法⼯艺,⼲法⼯艺要追到⼆战期间诞⽣的流延⼯艺技术,在1943---1945后美国开始流延⼯艺技术的研究并组装⼀台流延机为钢带流延机,并在1952年获得专利。
⼆战后苏联与美国电容器技术似⼊我国并形成⼀定的⽣产规模,为了改进性能,扩⼤⽣产规模,60年代我国产业界开始尝试⽤陶瓷介质进⾏轧膜成型,印刷叠层⼯艺制造独⽯结构的瓷介电容器。
在80年代随着SMT与MLC技术的发展,MLC的⾼⽐容介质薄层化趋势突破专统厚度范围,⼆种⼲法流延⽅式被世界⼤多类MLC⽣产⼚家普通使⽤,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法流延和湿法印刷成膜及相关⽣产技术,有效地改善了MLC制造⼯艺⽔平。
随后92---96年⽇本引⼊了SLOT-DIE流延头的新技术实现厚度为2—25MM代表了流延技术的最⾼⽔平(先后有康井、平野、横⼭⽣产的流延机)。
独⽯电容器是由涂有电极的陶瓷膜素坯,以⼀定的⽅式叠全起来最后经过⼀次焙烧成⼀整体,故称为“独⽯”也称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独⽯电容器的特点是具有体积⼩、⽐容⼤、内电感⼩、耐湿、寿命长、可靠性⾼的优点;独⽯电容器的发展取决于材料(包括介质材料、电极浆料、粘合剂)和⼯艺技术的发展,其中陶瓷介质有差决定性作⽤。
独⽯瓷介电容器有两种类型:⼀种为温度补偿型(是MGTTD3、CATIO3和TIO2或以这些为基础再加⼊稀⼟氧化物、氧化铋、粘⼟等配制成的瓷料;⽽加⼀种是⾼介电系数型,以BATTO3主要成分⾼温烧成。
料,电导率⼤、焊接⽅便、价格不⾼、⼯艺性好,但银电极在⾼温、⾼湿、强直流电场作⽤下银离⼦易迁移,造成电容器失效的主要原因,故⽬前沿⽤低温烧结⽤银钯结合(950---1100度)材料的⽤途是由其性能所决定的,⽽材料的性能异不是⼀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改变厚材料的纯度,粒度或各种添加剂和各⼯艺因素等进⾏改性。
双层电容cdl值
双层电容CDL值是指双层电容器的容量值,通常用微法拉(μF)或纳法拉(nF)表示。
双层电容器是一种储能元件,其储能原理是利用双层电极板间的电介质在直流电压作用下产生静电场,使电极板上的电荷发生积累,从而储存能量。
双层电容器的CDL值是衡量其储能能力的重要参数,CDL值越大,说明电容器能够储存的电荷量越多,其储能能力越强。
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双层电容器通常被用于提供快速、高效的能量存储和释放,以实现平滑滤波、功率因数校正、脉冲功率源等功能。
在双层电容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CDL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在选择双层电容器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确定CDL值的大小,以确保其能够满足系统的储能需求。
同时,CDL值的大小也会受到电容器制造工艺、电极材料、介质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对CDL值的影响。
另外,除了CDL值外,双层电容器的其他性能参数也非常重要,如耐压、内阻、漏电流等。
这些参数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双层电容器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双层电容器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参数的影响。
总之,双层电容器的CDL值是其储能能力的重要参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来确定CDL值的大小,并综合考虑其他性能参数的影响。
双层电介质电容
双层电介质电容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容器,它由两个电介质层构成。
通常情况下,这两个电介质层具有不同的电性质,例如一个层是电解质液体,另一个层是固体绝缘材料。
双层电介质电容器的结构如下:两个电介质层之间夹着两个金属电极,形成一个电容结构。
当电压施加在电容器上时,电解质液体层中的离子会在电场作用下移动,形成电荷分布。
同时,固体绝缘层则通过极板边界吸引离子,形成额外的电荷。
由于双层电介质电容器中存在两个电介质层,因此它的电容值相比单层电容器更大。
此外,双层电介质电容器还具有较低的内部电阻,可以存储更多的电荷,并具有更大的放电能力。
双层电介质电容器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例如电池、储能系统以及电动汽车等。
它们能够提供高容量、高性能和长寿命的特点,是现代电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