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37.17 KB
- 文档页数: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作者:文永革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7期文永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摘要:将青贮专用型玉米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设置低、中、高不同种植密度进行处理,并研究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发酵品质、亚硝酸盐含量以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种植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植株高度、茎质量以及单株叶质量均比较高,但是鲜草产量与粗蛋白产量相对较低,青贮饲料营养成分随着密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粗脂肪含量都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相对比产量、发酵品质、硝酸盐类物质含量以及营养成分,中种植密度玉米产量与青贮量相对较高,较适合种植。
关键词:青贮玉米;种植密度;青贮品质中图分类号:S816. 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060-01收稿日期:2016 - 01-12作者简介:文永革(1969 -),男,技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青贮玉米生长质量实际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品种不同,营养质量会有很明显的区别,同时栽培技术和栽培环境均会影响青贮玉米的质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的时候应当注意选择玉米的质量,同时可以通过杂交措施来提高青贮玉米的营养质量。
在栽种玉米时应当认识到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仅仅是玉米高产,提高玉米饲用价值的主要措施。
1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次种植实验,实验基地的降水量超过360mm,年平均温度达到4.8℃。
土壤类型为栗钙土,有机含量超过1. 01%,速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相对较高,pH值经测定为中性。
本次实验研究选用的玉米原料是青贮玉米。
玉米是当年种植,当年采收。
为研究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质量的影响,可以设置出不同的种植密度,即低、中、高种植密度。
在试验开展的过程中,将原料玉米切至2cm左右的长度,并与其他材料均匀混合后,称取一定量,并根据相应的比例进行混合。
将玉米原材料装入聚乙烯的袋中,抽干里面的空气后封口,进行多次操作。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摘要: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增加玉米产量的想法已为大多数育种者所接受。
实践证明,增加人口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种群密度的增加将对玉米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例如降低抗倒伏性、增加空茎比、增加秃顶生长、增加株高和穗位置、降低谷粒重量和粒重以及其他质量特征。
以代表性的玉米单交种为材料,根据生产实践设计不同的种植密度,以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关键农业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选择玉米品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和品质;提升策略引言:在我国的农业耕作体系中,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来源,也是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的重要资源,因此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对我国粮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分析各种种植密度和品种,调查其对玉米产量和性状的影响,在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并对问题株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茎长和空心率高的因素,探索科学的玉米种植策略,增加玉米的产量,并确保我国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
1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1.1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决定了玉米的产量。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而言,玉米对于种植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科学种植密度阈值下所种植的玉米种子,其产量可以达到相应标准,甚至超出预计数值。
在种植前期,种植者需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内玉米苗数应控制在科学密度阈值内,确保不会出现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过大,个体生长情况会与整体生长情况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如果种植间距较小,每个玉米所能吸收的土壤、光照、水分等因素都会有所下降,最后的成穗率会降低。
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时,玉米无法抵御自然因素的影响,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如果遭遇极端天气,会给种植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种植密度对玉米质量的影响对于玉米种植者而言,种植密度不仅影响玉米产量,也会影响玉米质量。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的食用和种植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极其的广泛,玉米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饲料来源,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出现了更多玉米加工的产品,因此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国家经济发展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说一说笔者的看法。
玉米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玉米是一种耐寒性、耐旱性、耐贫瘠性极强的粮食作物,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我国的南方都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玉米来充当粮食供给。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素食纤维、维生素和淀粉,深受老人和孩子的喜爱。
而且玉米胚芽中还含有丰富的油脂,因此还能用玉米胚芽来炼油,因此玉米也就成为了集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为一体的优良作物。
因此玉米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是种植人员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影响玉米产品和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成为影响其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而言,增加玉米的密度成为我们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手段。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增加玉米种植的密度,可以充分的利用光照和温度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
但是这样并不是说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玉米的间距越小越好。
根据种植的经验和实验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超过了这一范围,玉米种植密度与玉米的产量成为一种负相关。
而玉米种植中的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自然环境成为了这个适宜玉米生长范围的必要条件。
密度过高对于玉米产量会有影响,密度过高玉米之间的通透性不太好,光照条件也不太好,玉米不能很好的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是玉米株矮小、萎黄,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而玉米种植距离太过稀疏,会使光照资源大量的浪费,同样不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论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粮食作物。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种植密度的影响1. 产量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植的玉米植株数量,通常以每亩播种的玉米植株数量来表示。
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内的产量。
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从而降低产量;而种植密度过小,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影响产量的提高。
科学、合理地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2. 品质影响玉米的品质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限,使得植株内部通风不良,阳光透不进去,导致玉米籽粒发育不良,品质下降;而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使得植株获得足够的养分和阳光,有利于玉米的籽粒充分发育,从而提高玉米的品质。
二、种植密度的确定方法1. 土壤肥力和地理环境:不同的土壤肥力和地理环境情况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而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区则需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
2. 品种选择: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于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玉米品种可以根据其生长特点和品种特性来确定种植密度。
3. 栽培措施: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养分利用率和阳光利用率,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确定种植密度时,还需要结合栽培措施来综合考虑。
三、案例分析某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和地理环境情况,对不同的玉米品种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某一具体品种的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具体数据如下: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采用较高的种植密度(每亩种植植株数量为12万株)可以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平均每亩产量提高了10%;而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区,采用较低的种植密度(每亩种植植株数量为8万株)可以获得更好的玉米品质,饲料价值更高。
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本
文将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通常以万株/亩为单位。
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1. 种植密度过低会导致产量下降
当玉米种植密度过低时,植株之间的竞争小,日照充足,养分供应充足,但是由于每
个植株的空间更大,株高和总穗粒数会增加,导致每株穗粒数减少,从而导致单株产量下降。
研究表明,当种植密度低于6万/亩时,玉米产量下降比较明显。
3. 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使每株植株之间的空间适中,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和利用等生长
过程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最佳的生长状况,产量也会相应提高。
研究表明,适宜的玉米种
植密度为8-9万株/亩,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除了对产量有影响之外,玉米种植密度还对玉米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1. 种植密度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玉米品质
种植密度过低时,每株玉米的穗粒数较少,但是每个穗粒会更加粗大,导致单株玉米
的产量变低,但蛋白质含量较高,若是用于饲料作物,不如用于食用作物。
而在种植密度
过高的情况下,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每个穗粒的养分分摊更多,单个穗粒的产量会减少,但是玉米的叶绿素含量较高,玉米的着色也更加鲜艳,与玉米的品质关系较大。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种植玉米时,应
根据土地、气候、品种、肥料等不同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从而实现玉米高产高
质。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影响非常大。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玉米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资源,提高玉米单产。
下面将分别介绍高密度种植和低密度种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 高密度种植高密度种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播种数量较多的玉米种子,通常 5-7万/亩。
高密度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玉米产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会导致玉米生长缓慢,不利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此外,高密度种植还容易产生病害和虫害,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对提高玉米产量非常关键。
一般而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5万/亩,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和水源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品种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和抗逆能力也不同。
下面将分别介绍高产品种和抗逆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产品种是指玉米单产较高的品种,这种品种具有生长快、叶面积大、耐寒抗旱的特点。
与传统品种相比,高产品种还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玉米生产效益,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然而,高产品种也有不足之处,如高产品种的生长期短,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
2. 抗逆品种抗逆品种是指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良好生长的品种,如耐旱、耐寒、耐盐和抗病等品种。
抗逆品种具有稳定高产的特点,即使在水源不足、气温较低或土质较差的环境下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因此,选择抗逆品种可以减少玉米生产中的风险,提高产量和效益。
总结: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品种是保证玉米产量稳定增长的关键。
在实际生产中,要结合栽培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种植策略,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和种植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种植密度作为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概括,为玉米种植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1.株高、叶面积和茎粗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株高、叶面积和茎粗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促进玉米植株的竞争,增加植株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使植株竞争生长,增加株高和叶面积。
但是当种植密度过大时,会造成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从而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株高减小,叶面积减小,茎粗减小,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
2.根系特性种植密度也会影响玉米的根系特性,一般来说,增加种植密度会增加玉米根系的竞争,从而增加根系的分枝和发育。
但是过大的种植密度也会导致植株根系生长空间不足,从而影响根系的发育,导致植株的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
3.光合特性种植密度也会影响玉米的光合特性。
适度的种植密度可以使植株间的光合有效利用,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但是当种植密度过大时,会造成植株间光照的竞争,促使下层植株光合能力下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1.籽粒产量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籽粒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适度的种植密度可以使玉米植株的竞争适度,从而促进植株的充分生长,提高单株籽粒数和籽粒产量;但是过大的种植密度会造成植株的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从而影响玉米的籽粒产量。
三、种植密度的优化策略1.基于地理环境条件的优化种植密度应根据不同地理环境条件的不同特点进行优化选择。
在高温干旱地区,可以适度增加种植密度,促进植株间的光合作用有效利用,提高产量。
在低温湿润地区,可以适度减小种植密度,避免植株间的竞争过于激烈,提高产量。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玉米作为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研究领域。
详细探讨了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的实验材料、方法进行了分析。
考察了土壤类型、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此外,还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调整种植密度,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农机设备进行精准播种。
最后,提出针对病虫害管理和土壤养护的策略建议。
其生产管理技术尤为关键。
种植密度,作为决定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子,一直是农学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正确的种植密度不仅能够确保每株玉米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而且可有效预防玉米病虫害问题,进而提高当地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本文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出关于如何确定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的综合指南。
一、明确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1、基本原理种植密度是决定单位面积植株数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玉米的日照、空气流通、土壤养分利用等生长因子。
当种植密度过低时,土地利用率不高,玉米可以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但单位面积产量可能不高。
当种植密度过高时,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可能导致水分、养分和阳光的不足,从而降低单株产量。
2、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曲线在初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植株数。
达到某一点后,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幅开始减少,直到产量出现下降。
这是因为植株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导致生长条件恶化。
3、影响因子气候条件:在水分充足的地区,增加种植密度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产量;而在干旱地区,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水分争夺过于激烈,降低产量。
土壤肥力:土壤养分丰富的地块可支撑更高的种植密度。
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不同,选择适当的品种对应适当的种植密度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4、现代农业实践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应用已经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像玉米这样的主要粮食作物来说。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密度和品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探讨。
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种植的玉米植株数量。
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玉米产量产生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过高的种植密度容易造成植株之间的竞争,导致养分和空间的限制,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而过低的种植密度则会造成土壤的利用率低,降低了光合效率,从而影响玉米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产量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品种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等密度的种植可以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在我国,一般种植密度为每亩2.5万到3万株左右,以确保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和养分供应,同时又不至于浪费土地资源和劳动力。
品种是指不同的玉米生物类型和遗传特性。
不同品种的玉米在产量和品质上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优良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抗逆性、抗病性和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更好地生长和发育。
在研究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时,通常会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进行试验比较。
不同品种的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响应。
一些品种在较低的种植密度下可能表现良好,而另一些品种可能需要更高的种植密度才能达到最佳产量。
在玉米种植中选择合适的品种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至关重要。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产量。
农民在实施玉米种植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农田可持续发展。
前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玉米产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及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调整包含玉米种植密度在内的玉米种植技术及方法,实现玉米优质高产,使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
1.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及质量的影响1.1对产量的影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种植密度会影响干物质的积累。
当种植密度较低时,单位面积植株数量少,群体库容相对不足,干物质积累少,产量偏低;而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植株生长受限,农艺性状较差,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增加,单株积累干物质不足,进而对产量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玉米的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2对品质的影响玉米的品质与其蛋白质、淀粉、脂肪等的含量密切相关。
玉米的种植密度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粒中蛋白质的含量;玉米脂肪含量也与种植密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能够有效改善玉米品质。
2.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及产量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2.1影响玉米籽粒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含量在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籽粒的研究、测量中发现,在达到最优种植密度之前,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含量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
当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种的淀粉含量偏低;高密度种植的玉米,其籽粒中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含量占比有明显的下降。
2.2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叶片的光合作用是玉米物质生产的基础。
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降低呼吸速率,保证玉米的产量。
如果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相互遮阴,个体间对光照、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加剧,降低了群体内部的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生育后期植株叶片衰老速度加快,群体光合能力出现下降趋势,物质积累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种植密度过低,则对光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肥资源利用不足,造成资源浪费。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密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种植密
度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分析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
和品质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改变植株的生长状态,从而影响玉米的形态和产量。
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下面是以不同
种植密度的实验数据为基础,对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分析:
1.较高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产量有益
一般而言,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种植密度在
60,000-75,000株/亩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逐渐增加。
同样,在比较高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群体生长强度较大,茎粗、叶大、穗长、穗径宽,有利于充分利用
土壤养分和太阳辐射,体现了玉米的高生产能力。
但是,也有一些限制,如种植密度过高
可能导致养分、土壤水分和空间的竞争,降低玉米的叶片光合效率,从而使得玉米的产量
下降。
因此,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不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
2.较低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品质
除了影响产量,种植密度还会影响玉米的品质。
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影响玉米的成熟度、香味、色泽、口感等品质指标。
下面是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分析:
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玉米群体的生长强度,从而增加每株玉米产生的光合产物,
提高了玉米的糖度和淀粉含量。
也就是说,高密度种植的玉米粒重更大,产量也更高,糖度、淀粉含量也高。
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会降低玉米叶片的光合效率,导致光合产物的
转运速率降低,加重了玉米的生长负担,从而降低了玉米的品质。
2.适中的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
适中的种植密度可以保证玉米的叶面积、光合效率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使得玉米吸
收到充足的养分和太阳辐射,容易快速生长和发育,同时,也不会导致光合产物和养分、
空气和水分的竞争。
因此,适中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保持优良的
品质特性。
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的品质稳定性更高。
较低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玉米的穗粒养分吸收、促进玉米的发育和茁壮生长。
因此,
较低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养分吸收效率,使得玉米充满光泽,口感
鲜美,但同时,较低的种植密度也会使穗粒彼此之间间距增大,降低玉米的产量,影响品质。
综上,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当的调整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种植户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以达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