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杂交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表现
- 格式:docx
- 大小:351.00 KB
- 文档页数:4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作者:赵品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5期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用途广泛,既可作为食品,又可作为动物饲料,工业原料。
因此,提高玉米的产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土壤地力,水肥灌溉条件及气候条件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土壤养分的吸收量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玉米植株数量,从而增加了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量。
但是,当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植株之间养分竞争加剧,导致养分吸收效率下降,反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叶面积,提高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
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相互遮光,影响光合作用。
另外,种植密度过高还会影响植株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和分配。
(三)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细胞分裂是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细胞分裂的速率和方向,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细胞分裂受阻,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四)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玉米的养分吸收、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作者:严智勇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6年第03期摘要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的植株性状和产量,但具体影响是什么,什么样的种植密度又是最佳密度呢?为了探究此问题,针对海拔1 800~1 900 m的地区,就寻甸县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利用3种颇具代表性的玉米品种进行了裂区的试验。
试验结果为:“足玉5号”的种植密度为45 000~52 500株/hm2时,对玉米的产量具有最佳影响;“足单808”的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时,对玉米产量具有最佳影响;“红单14号”的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时,对玉米产量具有最佳影响。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性状;产量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02玉米作为我国粮食资源方面的战略性物质,除了是高产粮食作物之外,还可以作为饲料或工业原料,因此,如何提高玉米单产的问题便成为我国粮食问题解决的关键。
寻甸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北部,属乌蒙山系,其地形多为丘陵山地,土壤相对贫瘠,在种植玉米时又往往播种过稀,不能很好的利用土地,导致玉米的单产较低。
针对这一状况,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就变得十分重要了[1]。
不难发现,群体叶面积总会随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而提高,从而提高了群体的光合速率,使植株的光合产物逐渐增加,并最终提高作物的产量。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准备供试玉米品种为“足玉5号”,由云南足丰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该品种颗粒饱满,抗伏倒,株型紧凑上冲且出籽率为87.5%左右。
1.2 试验方法试验于2014年在昆明市寻甸县柯渡镇进行,柯渡镇地处寻甸县西南部,位于东经102°50′~102°51′、北纬25°30′~25°41′。
境内最高海拔2 963 m,最低海拔1 716 m,相对高差为1 247 m,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13.2 ℃,无霜期240 d左右,年平均降雨量达1 034 mm。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02XIANGCUN KEJI 2020年8月(上)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唐晓玲(昌邑市卜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昌邑261300)[摘要]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对促进玉米增收有一定的作用。
注意玉米株行距的配置,构建合理的种植结构,可在确保植株成活的前提下,促进玉米密植高产。
本文主要通过试验探索玉米株行距配置对玉米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玉米;株行距配置;增产[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2-102-2本文通过试验设计,选取4.50万、5.25万、6.00万株/hm 23种种植密度,通过调整玉米株行距配置,探索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1]。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以目前较为常用的玉米品种“农大84”作为种植对象。
1.2种植地区选取华北某地农田进行种植试验,试验区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确保将种植环境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
播种前茬为玉米,播种前结合春耕施底肥,肥料用量为600kg/hm 2,肥料以硝酸磷肥(含N 27.5%,含P 2O 511.5%)为主。
此外,拔节期需追施尿素270kg/hm 2。
1.3试验设计与种植实施试验种植设计工作,采取裂区设置法进行。
按照6.00万、5.25万、4.50万株/hm 2这3种密度进行种植。
同时,每种植密度下细分为5种不同株行距配置进行种植(见表1),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按照6m×3m 计算。
成熟期后收取全部果穗,取样称质量。
2结果与分析按照15个处理,且3次重复计算,共汇总15个小区产量。
由方差分析可知,重复间差异要小于处理间差异,且差距比较显著,具有参考意义。
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如表2所示。
2.1种植密度不同对产量的影响由表2可知,3种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有显著差异,密度4.50万株/hm 2时,产量约为10665kg/hm 2;种植密度5.25万株/hm 2,产量约为11897.4kg/hm 2;密度6.00万株/hm 2时,产量约为12687kg/hm 2。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吉989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摘要不同种植密度对超吉989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吉989玉米种植密度为4.0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10 800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依次增加,以5.40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3 560 kg/hm2。
但当密度继续增加到5.85万株/hm2时,产量反而下跌,密度继续增加,产量继续下跌。
说明超吉989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95万~5.40万株/hm2,过稀、过密都不利于产量增加。
关键词玉米;超吉989;种植密度;农艺性状;产量;影响近年来,玉米新品种超吉989在唐河县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受郑单958和先玉335高密度品种的影响,人们习惯用增加种植密度的方法来提高玉米产量。
众所周知,密度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素[1-3],但不同玉米品种是否都能通过增加种植密度的方法来获得更高产量有待研究。
为探索不同种植密度对超吉989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合该品种的最佳密度,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笔者选择了6种不同密度进行丰产性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设在唐河县丁岗乡叟刘村,土壤类型为砂壤土,质地疏松,土壤有机质5.2 g/kg,pH值6.3,养分含量偏高。
前茬种植小麦,小麦收获后秸秆还田。
供试玉米品种为超吉989。
1.2 试验设计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方法,设6个处理,分别为:4.05万株/hm2、4.50万株/hm2、4.95万株/hm2、5.40万株/hm2、5.85万株/hm2、6.30万株/hm2。
大区面积468 m2,每个处理26行,行长30 m,行距0.6 m。
1.3 试验实施6月8日机械播种,按试验设计密度保苗。
基肥总量375 kg/hm2,其中磷酸二铵180 kg/hm2、尿素120 kg/hm2、硫酸钾75 kg/hm2。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5 kg/hm2,中耕2遍。
不同种植密度对良玉99产量的影响张本斗1 任 军2 周洪亮3 徐 超3 荆绍凌2(1吉林省九台市兴隆镇农业站,九台130522;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公主岭136100;3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主岭136100)通信作者:荆绍凌摘要:以玉米品种良玉99为试验材料,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良玉99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九台地区中上等水肥田块,良玉99最佳种植密度为6.5万~7.0万株/hm 2。
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良玉99;密度;产量种植耐密型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密植能够充分利用水肥气热等自然资源,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使群体与个体在较高的光合效率和物质生产水平上达到动态平衡[1]。
随着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吉林省的推广种植,耐密品种得到全面普及和发展。
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受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研究和了解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对本地区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良玉99玉米品种由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选育,201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2013年长春市主要农作物品种使用指导意见》中的晚熟主栽玉米杂交种,其特点是高产、耐密、多抗,是吉林省最耐密的玉米品种,也是抗倒伏性最强的品种。
本研究旨在研究其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为良玉99高产栽培提供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3年5月在吉林省九台市兴隆镇农业站进行。
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黑土,土壤肥力中上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良玉99,适宜在吉林省长春、四平等晚熟区种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每hm 2分别是5.5万株、6.0万株、6.5万株、7.0万株、7.5万株、8.0万株。
每个小区种植5行区,10m 行长,3次重复,共18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玉米杂交种华玉707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华玉707是一种高产稳产的玉米杂交种,适应性强,适宜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
本文将对华玉707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
一、丰产性华玉707的丰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单株产量和亩产量。
单株产量方面,华玉707的穗长较长,近轴部中等大小,远轴部较小,穗粒整齐饱满,平均穗粒数在16-18粒之间。
根据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地理条件不同,单株产量会有所变化,但通常可以达到1000-1200g以上。
亩产量方面,华玉707的适应性强,可以在大部分地区获得高产量。
例如在武汉市区试种时,种植密度为13.5万株/亩,施肥以尿素为主,总量为225kg/亩,平均亩产量达到了11138.4kg,比当地普通品种高出30%以上。
二、稳产性适应性广方面,华玉707适宜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包括北方和南方地区,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都可以实现良好的生长和高产量。
同时,华玉707也适合种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上,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山区和东北平原等区域。
稳定的抗性方面,华玉707有着很好的抗逆性能,可以抵御不同的环境胁迫,包括病虫害、干旱和瘠薄土壤等。
例如在西南地区进行试种时,由于当地气温较高和降雨不足,常规品种出现了枯死和减产现象,而华玉707却能够稳定地保持高产。
三、适应性3.适合不同种植模式:华玉707不仅适合传统的密植模式,还适合以良种、优种、耐旱品种为基础的高产植保栽培模式,以及兼顾高产和感性质的现代种植模式等。
因此,华玉707的适应性非常广泛。
总之,华玉707是一款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广泛的玉米杂交种,适合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并且具有强大的抗逆性能。
这种玉米杂交种不仅可以在传统的密植模式下获得高产,同时还适合各种高效的现代种植模式。
不同种植密度对糯玉米闽糯0018产量的影响摘要研究闽糯0018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该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以5.25万~6.75万株/hm2为宜,产量高,穗型匀称美观,籽粒白色,口感中上。
关键词闽糯0018;种植密度;产量闽糯0018品种系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和福建省种子总站联合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2005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由县农技站安排在元坑镇东郊村进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旨在探索闽糯0018品种的最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该品种在生产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元坑镇郊村某农户的承包田中进行,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烟叶[1-2]。
1.2试验材料供试品种闽糯0018,由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提供。
1.3试验设计试验设置6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
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6 m2(4 m×4 m),每小区种植3畦,每畦2行,重复间不设走道,小区间走道50 cm,田间四周设保护行。
1.4试验过程8月8日整地直播,每穴播2粒种子,种植前施三元复合肥(15-15-15)750 kg/hm2作基肥,追肥施尿素450 kg/hm2,喇叭口期施复合肥750 kg/hm2,拔节抽穗期施复合肥750 kg/hm2。
2结果与分析2.1生育期8月8日整地直播,5 d后出苗,9月7日进入拔节期,9月30日开始抽穗,11月12日成熟,全生育期75 d左右,可以看出,种植密度稀的成熟早,可提早2~3 d成熟(表1)。
2.2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11月12日成熟时对各处理进行考查,结果表明:株高随着密度增加而增高,茎粗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少,穗位高以栽插密度5.25万、6.00万、6.75万株/hm2 3个处理更高,穗长和穗粗以密度低的更高,说明低密度有利于大穗,穗行数该品种都是12行,密度没有改变品种的特性,行粒数、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指标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产量方面,以栽插密度 5.25万、6.00万、6.75万株/hm2 3个处理更高,其中以栽插6.75万株/hm2产量最高,为17 375.0 kg/hm2(表2)。
不同品种与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来源:《山西农业科学》作者:刘化涛等阅读次数: 208摘要:在干旱条件下,选择农大108和郑单958为供试品种,研究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郑单958产量高于农大108;农大108在低密度下,穗粒数占有优势;在高密度下,郑单958在穗粒数和百粒质量上占优势;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均高于农大108。
利用玉米新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最有效的途径,针对品种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则是发挥新品种增产作用的重要保证。
国内外玉米生产的实践表明,玉米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反而下降,因此确定玉米最适种植密度是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关玉米品种及密度效应的研究报道较多。
本试验选用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多的农大108和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研究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期为合理密植获得高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设在太原市小店区寺庄村,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56 mm,年平均气温9.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 808 h,全年≥l0℃的积温为3 400-3 600℃,无霜期160 d左右。
供试土壤为潮土,有机质15.6 g/kg,全氮1.14g/kg,碱解氮87.4 mg/kg,速效磷1 1.6 mg/kg,速效钾185 mg/kg,肥力水平中等偏上。
1.2 试验设计试验为裂区设计,以品种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
供试品种为农大108和郑单958。
农大108设置4个密度,分别为3.6万,4.5万,5.7万,6.9万株/hm 2(记为处理1-4);郑单958设置5个密度,分别为4.5万,5.7万,6.9万,8.1万,9.3万株/hm2(记为处理5-9)。
不同施肥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杂交玉米沈农T19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曹殿云;王宏伟;冯阳;蒋健;刘国玲;贾宝珠【摘要】以玉米杂交种沈农T19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一次性施肥(对照)、分次施肥及测土配方施肥对不同种植密度下沈农T19产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测土配方施肥与分次施肥产量均高于一次性施肥,其中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时其产量可达10524.85 kg/hm2,较对照显著提高10.84%,经济效益达6578.58元/hm2;测土配方施肥与分次施肥的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效率较一次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也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一施肥方式下,沈农T19的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时产量达最大值.【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2【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沈农T19;施肥方式;密度;产量;氮素利用【作者】曹殿云;王宏伟;冯阳;蒋健;刘国玲;贾宝珠【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866;辽宁省喀左县大城子街道办事处农业站,辽宁喀左12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6长期以来,大多数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施肥方式和种植密度不合理[1-2]。
研究表明,多数品种可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获得10%左右的增产效果[3]。
随着密植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养分供应逐步成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潜力发挥的限制因素。
因此,探究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改善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成为目前农业生产上重要的研究方向[4]。
2021年兴平市不同类型夏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配置试验赵加强1刘艳艳2窦晓梅3马亚维3杨荣3(1兴平市种子工作站,陕西兴平713100;2兴平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陕西兴平713100;3兴平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陕西兴平713100)摘要为了进一步发挥品种和密植栽培的增产优势,完善良种良法配套措施,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兴平市农技、种子等部门于2021年开展了不同类型夏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配置试验。
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参试夏玉米品种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株高、穗位高、穗粗、百粒重、自然风干含水量等影响不明显,在种植密度45000株/hm2处理下,参试品种产量表现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在种植密度60000株/hm2处理下,陕单609与陕单636产量存在显著(P<0.05)差异,在种植密度75000株/hm2处理下,陕单636与陕单609、郑单958产量有显著(P<0.05)差异,在种植密度90000株/hm2处理下,陕单636、陕单8806与陕单609产量间存在显著(P<0.05)差异。
综合分析认为,中熟品种陕单609、郑单958可在兴平地区推广种植,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2以上;早熟品种陕单636与晚熟品种陕单8806产量水平低,没有推广价值,晚熟品种东单60贪青晚熟,成熟度差,不宜推广种植;早熟品种陕单650综合表现好,籽粒脱水快,耐密性强,可作为籽粒机收品种示范推广种植。
关键词夏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性状;产量;陕西兴平;2021年中图分类号S513.0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1-0012-06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1.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品种与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高产的两个重要农艺因子。
美国玉米高产研究结果[1-2]表明,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子中,杂交种对产量的影响占比达到58%,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占比为21%。
不同种植密度夏玉米品种比较示范分析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0年第10期为提升陕西省周至地区夏玉米生产水平,通过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的夏玉米品种。
本文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试验下5个玉米品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当种植密度为6.8万株/hm2时,榆单9号产量高,长势好;当种植密度为8.3万株/hm2时,先玉335产量高,长势好。
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榆单9号和先玉335适应性机、丰产性较高,适宜在周至地区推广种植。
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选择郑单958、先玉335、陕单609、榆单9号和陕单618共5个品种。
参试品种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田间随机完全区组排列[1-2]。
品种为4行区,行长5 m,行间不留走道;密度处理宽12 m,3次重复,重复间留走道1.2 m。
行距0.6 m,人工点播。
密度为6.8万株/hm2,株距0.25 m;密度8.3万株/hm2,株距0.20 m。
试验小区随机排列。
试验田四周种植保护行6行。
每个参试品种详细记载生育期[3],收获前调查株高及穗位高。
每小区采收有代表性果穗20个,风干后称重取其平均值作为每穗重量,测定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出籽率[4-5]。
试验地点安排在广济镇南大坪村百亩攻关田内,试验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前茬种植小麦。
6月8日旋耕合墒人工点播,每小区施尿素546 kg/hm2,磷酸氢二胺(64%)261 kg/hm2。
7月31日结合灌溉施拔节肥尿素120 kg/hm2并进行一次中耕。
2结果与分析2.1生育期变化不同玉米品种生育期见表1,5个参试品种品种生育期差异较小,最长为124 d,最短为122 d。
2.2主要经济性状变化不同品种主要经济性状指标见表2。
其他种植环境相同时,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穗粒数不同,郑单958在种植密度为8.3万株/hm2时的穗粒数比6.8万株/hm2的穗粒数多37.5粒;先玉335在种植密度为8.3万株/hm2时的穗粒数比6.8万株/hm2的穗粒数多39.8粒;陕单609在种植密度为6.8万株/hm2时的穗粒数比8.3万株/ hm2的穗粒数多76.9粒;榆单9号在种植密度为6.8万株/hm2的穗粒数比8.3万株/hm2的穗粒数多52.8粒;陕单618在种植密度为6.8万株/hm2的穗粒数比8.3万株/hm2的穗粒数多93.4粒。
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单产的思路被多数育种者所接受,实践证明,增加群体密度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群体密度的增加会给玉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秆率增大秃尖增长、株高和穗位提高、子粒容重和百粒重等品质性状下降,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单交种为材料,结合生产实践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与设计本实验研究的是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药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要求对实验种植的玉米植株密度进行梯度设计,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本次实验选用10个玉米的不同品种,分块种植,在每一个玉米种植区内设置5个不同的植株密度梯度(3500、4000、4500、5000、5500),其他的行长、行宽和区域面积等其他条件都是一样的,然后进行种植实验,管理方法都相同。
2、调查项目与方法在整个玉米的生长周期内,要定期检验记录,对倒伏株数、叶长、株高、穗位高度和病害情况等等一一记录在案,对成熟收获后的玉米进行抽查,对玉米棒的行粒数、籽粒长度、凸尖情况、百粒重量和单棒重量等等进行数据收集。
将所有采集的数据输入电脑,进行各方面的比对分析,获得较科学的分析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1、不同种植密度株高和穗位高度的变化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5种不同的植株密度,从玉米的长势可以看出差别。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高度逐渐递增,植株逐渐变得纤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植株太密的地块出现了大面积的倒伏情况,穗位高度也逐渐变高。
而植株密度小的地块,玉米植株的根茎粗壮,植株高度比较均匀,穗位高度几乎处于同一高度,长势喜人。
2、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穗位角的变化动态穗夹角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可能是因为随着密度的不断增加,植株间和叶片间相互遮挡,通风透光条件差,使穗轴不能很好的自由伸展,穗夹角减小,穗夹角减小会影响植株的授粉。
因为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穗夹角太小,雌穗的花丝不能很好地接受雄穗上落下的花粉,没有经过授粉的花丝就不能形成子粒,这样就降低了结实率,进而影响总产量的提高。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性状的影响周正达(射阳县洋马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射阳224300)[摘要]为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选择丹玉86和丹3363为试验对象,观察、统计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株高、叶片数、茎粗、穗高及棒3叶长等玉米性状。结果表明,丹玉86的产量在6.00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棒3叶宽度和面积最大,丹3363的产量在7.50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5.25万株/hm2密度小达到最低;株高、叶片数、茎粗、穗高等随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不显著;二者的空秆率和倒伏率均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由此表明,玉米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的种植产量以及株高、叶片数、茎粗、穗高、棒3叶的宽度与面积等性状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所选玉米品种的具体类型来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从而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性状[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16)27-09-2
随着先玉335和郑单958等玉米品种在全国的推广和普及,选育和推广耐密型玉米品种是当前全体农业种植者和研究者研究的重点[1]。而且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有其最为适宜的种植密度,为了实现玉米种植产量最大化,必须在确定玉米品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种植密度[2]。与此同时,玉米种植密度也会对玉米植株的株高、叶片数、茎粗、穗高、棒3叶的宽度与面积等性状产生影响。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选在某地某玉米种植场进行,前茬为玉米,试验材料选择丹玉86和丹3363。试验共设计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和8.25万株/hm2共5个密度。采用裂区设计,每小区种植3行,行长为4m,行距为63cm;施肥750kg/hm2;定期进行除草、追肥和中耕处理。待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统计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情况下玉米的产量、株高、叶片数、茎粗、穗高及棒3叶长等玉米性状。每小区选3株玉米,采用挂牌标记的方式来标记玉米植株的第5叶片和第10叶片;在玉米乳熟期调查叶片数,并选取生长保持一致的代表玉米植株5株用游标卡尺测量其第3节的中部茎粗、株高、穗高、棒3叶宽与面积;在收获前调查和统计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空秆和倒伏情况,采用全区收获的方式,晾干后称重,按照14%含水量来计算玉米的产量,具体的计算方法为:玉米叶面积=叶长×叶宽×0.75;棒3叶面积=穗位叶叶面积+穗上1叶面积+穗下1叶叶面积。另外,试验所得到的各种数据采用DPS7.05和Excel2003来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密度下玉米产量情况在种植密度为5.25万~8.25万株/hm2范围内,丹玉86的产量在6.00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为10550.35kg/hm2,同时棒3叶宽度和面积最大;丹3363的产量在7.50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最高为11623.28kg/hm2;5.25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低,产量为9164.58kg/hm2。实际上,玉米品种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其同玉米种植密度之间具有显著效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玉米产量差异会因种植密度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另外,丹玉86在6.0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比8.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增产20.94%,差异具有显著性;在6.0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同其他种植密度下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丹3363在7.5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比6.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高12.37%,差异具有显著性;比5.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玉米产量高26.83%,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7.5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玉米产量同6.00万株/hm2和8.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玉米产量不具有显著差异。2.2不同密度下玉米种植性状情况试验表明,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之间的玉米株高、茎粗、穗高、棒3叶长等玉米性状不具有显著差异;棒3叶宽度在品种间具有显著差异;空秆率、棒3叶面积和叶片数等在玉米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玉米形状在品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空秆率、棒3叶面积在玉米种植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倒伏率、棒3叶宽间具有显著差异;各玉米性状在玉米品种和密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玉米性状在玉米种植密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对空秆率、倒伏率、棒3叶宽及面积等方面存在差异显著性,具体表现如下。2.2.1棒3叶宽与面积情况。在不同玉米种植密度下,丹玉86的棒3叶宽及面积均要高于丹3363。针
不同类型杂交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表现
作者:***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2年第07期
对杂交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是对玉米新品种的丰产、稳产、抗病性及抗逆性的进一步鉴定,从而筛选出适宜本地栽培条件、综合抗性好、表现优良的杂交玉米品种,并得出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加快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参试品种及密度
参试的杂交玉米品种28个,3个对照(CK),共设计31个小区,其中,11个适宜机收的品种,每667 m2均种植5000株。
11个品种为:九和玉1号、美达108、黎民518、豫单9953、秋乐368、荃玉928、豫单2019、NK813、荃玉898、荃玉929、郑原玉432;17个高产杂交品种:华玉101、隆平638、隆创310、荃玉1233、先耕303、德合187、联创808、瑞玉998、苏玉34、创玉102、LA505、冠昇601、大华1146、漯玉4号、户单3513、弘研128、登海6188。
其中,前8个每667 m2种植4000株,另外9个每667 m2种植4500株。
对照品种均为郑单958(CK)。
(二)试验田间设计
机收品种试验与高产品种试验共计31个小区,每个小区种植5行,同密度品种之间随机排列。
小区长6 m,宽3 m,面积18 m2,走道宽1.2 m,四周设保护行。
(三)试验地基本情况与管理
试验地设在驻马店市水屯镇关帝庙村刘振芳责任田,黄棕壤土,中上等肥力,地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小麦每667 m2产量在500 kg以上。
生育期内基本情况:2021年6月5日每667 m2底施三元复合肥(17-17-17)50 kg,并用秸秆还田和旋耕机械进行秸秆还田及旋耕。
6月11日采取人工带尺摆播。
播后浇蒙头水,出苗整齐,苗情长势良好,6月29日喷施烟嘧磺隆·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120 mL和高效氯氟氰菊酯100 mL喷雾进行苗后化学除草与苗期病虫害防治,7月11日每667 m2用甲维盐20 g加高效氯氟氰菊酯50 mL混合药液喷雾,防治二代玉米螟等虫害。
9月21日收获取样进行室内考种、计产。
二、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每667 m2种植5000株的结果显示:2个玉米品种产量表现比对照郑单958减产,其他9个玉米品种产量表现均为增产。
其中,荃玉898平均每667 m2产量746.7 kg,位居12参试品种的第1位,比 CK增产251.9 kg,增长50.9%。
荃玉929平均每667 m2产量742.7 kg,居第2位,比CK增产247.9 kg,增长50.1%。
豫单2019平均每667 m2产量661.4 kg,居第3位,比CK增产166.6 kg,增长33.7%。
秋乐368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49.1 kg,居第4位,比CK增产154.3 kg,增长31.2%。
NK813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41.2 kg,居第5位,比CK增产146.4 kg,增长29.6%。
由表2可以看出,每667 m2种植4500株的结果显示:4个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增产,其他5个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减产。
其中,弘研128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87.8 kg,居10位参试品种的第1位,比CK增产79.7 kg,增长13.1%。
苏玉34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44.8 kg,居第2位,比CK增产36.7 kg,增长6.0%。
漯玉4号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30.9 kg,居第3
位,比CK增产22.8 kg,增长3.7%。
冠昇601平均每667 m2產量为610.5 kg,居第4位,比CK增产2.4 kg,增长0.4%。
郑单958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08.1 kg,居第5位。
由表3可以看出,每667 m2种植4000株的结果显示:9个参试玉米品种,只有2个玉米品种比郑单958 (CK)增产,其他的玉米品种产量表现均为减产。
其中,先耕303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09.6 kg,居9位参试品种的第1位,比CK增产69.3 kg,增长12.8%。
联创808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62.7 kg,居第2位,比CK增产22.4 kg,增长4.1%。
郑单958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40.3 kg,居第3位。
三、小结
从表1、表 2、表3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每667 m2种植5000株的条件下,12个参试品种,9个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增产,2个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减产。
结果表明该种植密度较为适宜。
其中,产量表现前五位的分别为荃玉929、荃玉898、秋乐368、豫单2019、NK813。
在每667 m2种植4500株的条件下,10个参试品种,4个玉米品种表现为增产,5个玉米品种表现为减产。
结果表明,减产较为严重的玉米品种对该种植密度不适宜,需要加大种植密度,产量表现为增产的玉米品种适宜该种植密度。
其中,产量表现前五位的品种分别为弘研128、苏玉34、漯玉4号、冠昇601、郑单958(CK)。
在每667 m2种植4000株的条件下,9个参试玉米品种,6个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减产,只有2个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增产。
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各玉米品种不适宜该种植密度。
其中,产量表现前三位的品种分别为先耕303、联创808、郑单958(CK)。
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只有选用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同时研究组装与该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充分挖掘出各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所参试品种虽然表现出了较高的产量,但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增产潜力还没有完全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主要原因:一是播种时墒情不足。
二是在玉米生长发育中后期持续降雨,且降雨量大,低温寡照,涝渍害发生较为严重。
三是个别品种南方锈病和茎腐病发生较早且严重,植株出现早衰现象,对千粒质量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产量表现前五位的品种继续试验,观察其综合抗性及增产潜力,使其尽快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