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11.20 KB
- 文档页数:1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心肌梗死(MI)是其最严重的表现之一。
尽管国内MI的死亡率已经下降,但仍然较高,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
为提高急性MI患者的救治水平,避免延误和错误诊断,建立基层胸痛中心(PCC)已被医学界广泛认可。
基层胸痛中心是指在社区医院、地方医院等医疗机构中设立的可迅速诊断和治疗急性胸痛(MI、心绞痛)患者的专科门诊或病房。
PCC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目标,同时提供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禁忌症评估、药物管理等服务,可大大缩短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时间窗口。
然而,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确实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之一是再灌注策略的转变。
再灌注策略是指选择再灌注方法和药物以及正确地给予再灌注治疗,以减少心肌坏死,使梗死区域的血液重新流动。
在建立PCC时,急性MI再灌注策略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以前,溶栓是主要的再灌注方法,但近年来,原发性PCI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再灌注方法。
由于原发性PCI具有高成功率、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少且能够减少死亡率的优势,其被认为是首选方法。
尽管溶栓也可以减少死亡率,但是因为溶栓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流量,会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和死亡率,并且容易引起明显的败血症、颅内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此外,原发性PCI也比较安全。
溶栓治疗通常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出血,需要查房多次,解决并发症和药物的反应。
与此相比,原发性PCI获得时间短、再次发病率低,并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治愈患者。
因此,针对再灌注策略的转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PCC需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实现原发性PCI治疗。
第二,配备合适的设备和药物,以满足急性胸痛患者的需求。
第三,加强MI患者的社区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和医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最后,应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将PCC与其他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管理体系。
胸痛中心及区域协同体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策略的改进(全文)近几十年,得益于药物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工作有一定进展。
但从世界范围来看,STEMI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
早期快速开通罪犯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是治疗STEMI的关键。
建立胸痛中心及构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是早期诊断、缩短再灌注时间、改善预后、节约医疗资源的有效手段。
本文主要就当前胸痛中心及区域协同体系建设实践情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进行综述。
1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及建设特点1.1美国:“胸痛中心”的概念起源于美国。
最初美国胸痛中心着重于建立院内快速诊疗通道,但这种方法并未能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时间。
经过胸痛中心协会(SCPC)多次修订,美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逐渐引入院前及院外管理内容。
该认证标准注重救治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强调将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整合于救治过程当中,要求EMS到达现场后尽快完成首份心电图传输和患者分拣及风险评估工作,并将明确诊断为STEMI的患者快速转运至PCI医院。
同时要求胸痛中心根据患者来院方式的不同建立相应的处置流程,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时间延误。
目前美国大部分胸痛中心的入门到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平均时间已降至63 min。
社区拓展作为认证标准的院外管理要素之一,要求EMS、社区及当地医疗机构等多方合作,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意识以期及早发现急性胸痛患者并及时使STEMI患者进入救治流程。
为了避免患者不必要的反复住院,认证标准还包含了恢复期患者出院后的管理,包括早期随访和患者及家人教育。
此外,第6版认证标准将胸痛中心3个认证层次纳入其要素中,申请认证为最高层次即心肺复苏胸痛中心的医院需要在直接PCI胸痛中心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应对心脏骤停的一系列措施,尤其是亚低温治疗的能力[2]。
基层医院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发布时间:2023-02-17T07:43:24.31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祁跃[导读] 目的:本文阐述了基层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具体举措,并通过对睢宁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胸痛患者救治效果进行回顾,探讨基层医院标准版胸痛中心在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祁跃睢宁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徐州 221200[摘要]目的:本文阐述了基层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具体举措,并通过对睢宁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胸痛患者救治效果进行回顾,探讨基层医院标准版胸痛中心在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睢宁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选取改进前后三个月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观察质量控制前后关键指标的变化。
结果:经过胸痛中心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首份心电图时间、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实施再灌注比例、D2W时间、经救护车入院绕行急诊直接送入导管室比例、绕行CCU从急诊科直接送入导管室比例、肌钙蛋白获得时间均得到优化。
结论:在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中,通过质量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改善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了时间管理意识,提升了STEMI患者救治效率。
[关键词]胸痛中心;质量控制;持续改进;质控指标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在上升,现患人数已达3.3亿。
继2012年以来,冠心病死亡率持续上升,农村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已超城市平均水平[1]。
说明基层医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胸痛中心是一个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以整合医院内部资源,优化诊疗流程、规范诊治行为而达到最短时内开通闭塞血管,以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1. 引言1.1 胸痛中心建设的背景胸痛中心建设的背景胸痛中心旨在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救治,尤其是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危重病人,能够实现快速的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今日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过去,很多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心血管急症的处理能力较弱,导致了许多患者错失了最佳的救治时机,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
建立健全的基层胸痛中心已经成为当前医疗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提高医疗机构对心血管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间,提高心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胸痛中心建设已成为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2 再灌注策略的重要性再灌注策略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胸痛患者数量的增加,再灌注策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再灌注策略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再灌注策略可以帮助医疗人员更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延误,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
再灌注策略还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吸引更多患者就诊,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和壮大。
再灌注策略也有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再灌注策略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推动医疗机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引入再灌注策略并加以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满足患者需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分析基层胸痛中心建设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质量,提升抢救效率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173·医学综合论坛·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8月第21卷第23期作者简介:石军(1978.06-),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通讯作者:王惠芳(1981.10-),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邮箱*****************胸痛中心在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石军 王惠芳△(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甘肃 天水 741000)【摘要】目的:近几年来,心血管病症已占我国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而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 )的建立,就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以此来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救治体系,我院根据CPC 的特点以及急诊科的实际工作,制定了符合来我院接受诊治的胸痛患者的急诊处理流程,畅通了急性胸痛患者的就诊通道,也缩短了患者接受诊治的时间,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早期救治能力,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医疗延误率、病死率,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但经过相关研究可知,目前我院CPC 的流程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日后的CPC 流程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胸痛中心;流程管理;问题;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3-0173-04在临床上,胸痛是一种既常见且能够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而造成胸痛的病因有很多[1]。
医院成立胸痛中心(CPC )是目前救治胸痛的先进模式,凭借着规范化的CPC 流程管理,能够实现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以及改善预后,能够充分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其发生不良并发症以及病死率[2]。
近年来,临床诸多学者在CPC 流程管理方面有了很多的临床研究,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成果[3]。
现将近几年来关于CPC 流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1 CPC 的相关概述1.1 设施建设通过CPC 的相关流程设置要求,可以在医院的内外设置CPC 较为醒目的指示牌,或者在急诊科的入口处设置一些比较醒目的路标指示牌,同时,在急诊室的入口地面处设置一些标识指引线,这样可以让急性胸痛患者通过相关指示快速进入急诊科进行救治[4]。
胸痛中心在基层:以胸痛中心为抓手,大力促进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发展医师专访INTERVIEW﹀﹀﹀作为威县人民医院的院长,您如何看待在县级医院成立胸痛中心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对医院整体发展的影响?孙英勇院长从我国医院的整体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县级医院的能力有限,有待进一步提升。
医院的抢救能力决定了其诊疗水平。
普通百姓生病为何要去北京、去三甲医院,是因为有时县级医院的疗效达不到三甲医院的水平。
我从这几年的医院管理中也深深体会到,县级医院特别是在抢救能力方面与三甲医院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那么,县级医院要发展,要提升自身能力,应以什么为抓手?如何提升抢救能力?近几年来,我院心内科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亮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升,建立胸痛中心方案的提出为我们提升全院能力尤其是抢救能力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国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审批有一套很好的制度和流程,胸痛中心的验收和各方面考核都非常严格。
通过到北京、武汉和到其他医院考察学习,医院领导研究讨论后一致认为,抓胸痛中心建设,意义不在于胸痛中心本身,而在于它能够提升全院每一个职工的抢救能力,因此胸痛中心可以作为医院抢救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所以我们从前年就开始着手抓胸痛中心的建设。
孙院长从医院角度谈了胸痛中心建立的意义,您作为心内科主任,如何看待成立胸痛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对心内科发展的影响?张继胤主任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越来越多,且死亡率也在升高。
尽管近些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做得越来越多,但死亡率并未真正下降,这个问题在基层更为突出。
这说明我们ACS的救治流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患者就诊时间延迟,绿色通道开通不够及时,治疗规范尚有欠缺如一些高危患者可能未按照危险分层给予有效的治疗。
建立胸痛中心就是要将流程优化,制度改进,而且从很多胸痛中心成立的经验来看,这能有效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有必要建立胸痛中心。
建立胸痛中心后,通过制度优化,我们进门到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 o-B)时间已经从最初的116分钟降至现在的72分钟,最短的D-T o-B时间是40分钟,证明胸痛患者的治疗得到了明显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胸痛中心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作者:刘义张建国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8年第30期[摘要] 本文概述了基层医疗机构胸痛中心质量控制工作。
从建立胸痛中心的体系流程、胸痛中心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胸痛中心信息化管理体系、胸痛中心区域化管理和健康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胸痛中心工作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方法策略及具体的工作路径。
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有重要作用,可以降低胸痛患者确诊时间,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和满意度。
[关键词] 胸痛中心;质量管理;持续改进;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30-0145-04[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hest pain center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and procedures of chest pain center,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est pain center,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chest pain center,and the regional management of chest pain center and the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quality control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est pain center,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working paths are discusse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work in the chest pain cen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time of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shortening the treatment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ducing the number of re-visiting and re-hospitalization, reducing medical expenses,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nd improving patients' visiting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Key words] Chest pain center; Quality manage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进入21世纪后,冠心病成为世界人类病死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病。
胸痛中心两会-制定目标与改进流程解放军广州总医院 秦伟毅第七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 2017-11-3 广州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一、质控目标与流程改进的组织管理•在以往的救治中,尽管冠心病介入能力和技术不断提高,但相关高危胸痛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未见明显的下降。
其根本原因是在胸痛救治中缺乏良好的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机制。
•胸痛中心认证体系的建立是对胸痛救治质量的管理和质控,并为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流程改进和执行等方面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建立规范的胸痛中心多学科跨部门依照规范化的胸痛救治流程患者、社会、医院全员1.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2.危险评估恰当的治疗3.正确分流减少误诊4.科学救治改善预后* 全新管理理念和医疗模式以缩短救治时间为目标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胸痛症状高危监控求救方式EMS 体系救治流程质控管理胸痛中心胸痛病人高危人群医疗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STEMI总缺血时间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胸痛救治致死性胸痛整体解决方案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整合ACS的及时评估,诊断及治疗低危及中危患者的评估-快速排除救治流程的制定优化和改进医护人员资质及培训与胸痛救治相关多学科协调与管理医院标识与与医疗单元的设计和改进8.大众的宣教和心血管患者的院外管理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流程改进的组织管理胸痛中心委员会协调员核心科室部门主管质管科医疗总监行政总监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胸痛中心的管理制度•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时钟统一管理制度•数据库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胸痛中心的质量核心工作时间节点管理流程制定与执行诊疗流程的建立和改进是胸痛中心建设中最为关键和艰难的一步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二、以ACS诊治为基础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a.患者症状提示ACSb.从进门到解读心电图的时间c.从非STEMI患者进门到获得肌钙蛋白结果的时间d.从进门到从急诊科出院的时间 a.不需要负荷试验直接出院的患者比例b.需要在出院72小时内进行负荷试验的患者比例c.在出院前接受负荷试验的患者比例d.从根据医嘱进行留观到出院的时间(不超过16小时)e.留观之后可以出院的患者比例f.留观之后住院的患者比例 a.提供直接PCI服务的机构,必须保持85%以上的病例从进门到干预手术时间< 90分钟b.非直接PCI机构:从进门到出门(转院至PCI机构)的时间c.非直接PCI机构:从进门到溶栓时间<30分钟d.所有机构:所有来院方式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干预手术时间a.患者自行进入急诊科b.EMS转运c.转院d.因非ACS诊断入院的住院患者分析ACS患者不同来源风险评估方案低危/留观状态UA/ NSTEMISTEMI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建立胸痛救治关键环节的流程•呼救——首次医疗接触•首次医疗接触——医院急诊科•网络医院首次接触——转运流程•院前远程传输心电图方案•院前确诊STEMI——启动导管室流程•STEMI绕行急诊科方案•急诊分诊接诊胸痛患者流程•急诊处理胸痛及其鉴别诊断流程•保证任何情况下优先处理高危胸痛流程•急诊科一键启动导管室方案•导管室快速启动方案及占台分流的流程•繁忙情况下优先处理高危胸痛方案•CT室及检验科快速检查流程•NSTEMI风险分层及处理流程•低危患者筛查流程及留观方案•肺动脉栓塞及ACS溶栓方案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流程建立行为指南化简洁图表化时间和质控改变不规范胸痛救治流程建立的要求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CT、检验、导管室科间协调、全员培训胸痛甄别及观察快速分诊与急诊抢救120急救指挥调度院前诊治及转运医院相关科室急诊科及其相关科室调度和院前急救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STEMI的救治临床过程FMC 胸痛时间 疼痛程度 过敏史到达医院绕行急诊科绕行CCU术前准备启动导管室做好各类记录术前给药转运监护传输心电图介入治疗谈话处置12导联ECG静脉通道吸氧和药物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二、可测量质控指标的建立和基线调查第 14 页04:1006:5007:2007:3008:10胸痛发作呼叫120医务人员到达首份心电图到达医院大门球囊打开到达导管室08:1008:10发病时间呼救时间医院大门首次医疗接触首份心电图传输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确诊时间给药时间签署知情同意到达导管室球囊打开S2FMC S2B FMC2ECG FMC2B FMC2N FMC2DAPT D2B D2N DIDO ECG传输比例直达导管室室绕行比例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胸痛中心建设改进阶段性的数据分析与总结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三、建立临床质控指标目标值•入门到首次心电图时间, ≤10分钟•入门到医师解读心电图的时间≤10分钟•入门到心肌标志物(TNI)结果的时间,≤20分钟•D2B时间平均时间应在 90分钟以内,≥75%的病例能达到此标准•FMC2B时间,≤120分钟•STEMI患者的死亡率,2%•从急救现场远程传输心电图的比例,100%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建立可测量的临床质控管理指标•急救人员在现场确诊STEMI 的能力(10分钟)•导管室团队启动时间(非正班时间≤15分钟)•从确认第一份心电图提示STEMI 到进入心导管室的时间(20分钟)•非PCI机构转诊至PCI机构的时间(door-in and door-out ≤30分钟)•对于溶栓治疗者,D2N或FMC2N时间( ≤30分钟)• ACS 在 72 小时内再次回到急诊科比率1%•出现症状后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比例(改善社区教育)1%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STEMI再灌注理想目标呼救30min调度派车1min到达现场9mim转运20min开通堵塞血管60minFMC2N <30min,D2B <60min总缺血持续时间120分钟内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四、流程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1.做好胸痛诊疗基础状态和初始基线调查2.按认证标准和指南要求对照查找临床诊疗工作的缺陷和差距3.结合本院实际制定阶段性关键指标改进目标4.目标值不断的更新和持续改进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持续改进是精髓•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流程的时间管理是核心•质量分析会和典型病例分析会是手段•数据管理是质量分析和典型病例讨论的基础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质量分析和典型病例讨论是促进持续质量改进的最有效手段宏观看趋势个案找问题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规范化胸痛中心规范•标准流程•依据指南快捷•时间节点管理•流程优化质量分析会(总体趋势)典型病例讨论(个案分析)延误and/or 偏离流程病例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促进质量改进的关键措施关键管理制度及实施①质量分析会:总体数据趋势及达标率②典型病例讨论会:寻找延误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第3季度门-球时间柱状图最长D2B时间382分钟/最短D2B时间22分钟国际标准90分钟D2B达标率83.33%(第2季度是77.42%)我院标准60分钟D2B达标率58.34% (第2季度是54.84%)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门-球时间趋势中心D2B 标准 时间 60分钟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应用多种工具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计划P实现D监管C改进APDSA / PDCA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对账单查找心电图延误发生的原因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排列图、柱状图、散点图、控制图表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利用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进行质控管理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利用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进行质控管理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五、建立流程和质量持续改进考核制度1.按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提出的内容进行考核,主要通过胸痛中心云数据平台提取的各类指标进行考评。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全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现明显上升态势,未来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近2.9亿,心血管病死亡占慢性病死亡原因首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关乎国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是所有急性胸痛中最急、也最强调时间观念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随之增加10%,全国95%心梗患者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造成这一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基层医院救治的延误,主要体现在基层救治再灌注比例低,救治手段欠规范,救治时间延误以及转运时间延误。
在区域网络救治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基层医院中推广和实际运行胸痛中心势在必行。
尽管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趋势明显,但留守人群老龄化明显,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尤其是AMI死亡率已大幅超过城市水平,除此以外,数据表明心梗患者发病后最早就诊的70%都在基层医院,并且很多城市患者发病后也会首先就诊于基层医院。
因此,基层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主战场。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可以基本掌握心梗救治的手段,但距离熟练应用诊疗流程(再灌注治疗和规范药物治疗)和建立规范的救治体系仍有一段距离,在基层开展胸痛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
经过3年多的认证工作,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有了显著的效果,但仍较欧美地区发展滞后,截至2017年4月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全国有164家,其中基层胸痛中心仅有19家,这与我国基层急性心梗救治的需求是极为不相符的,也大大影响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整体救治质量。
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医院人口重多,患者基数大,高危因素多,而且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增加了发病率,另外患者就医意识差,人为的延误了发病到就诊时间。
并且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医生专业救治能力较差、救治理念更新较慢,导致基层在救治ACS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上普遍存在延迟问题,这既包括院内救治的延误,也包括患者确诊后向上级医院转诊的延误。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作者:高红星黄明和李万红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1期【摘要】胸痛中心指的就是给急性胸痛患者给予的一种十分迅速的诊治通道,以减短主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各类致死性急性胸痛患者诊治所需的总时间,提升治疗的总成功率,保障预后,并防范产生过多的浪费。
我院作为基层版胸痛中心建设单位,在认证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变更再灌注策略:本文探讨在基层版胸中心建设认证过程中再灌注的策略转变及实施对策。
【关键词】心肌梗死;基层版胸痛中心;再灌注策略转变【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01胸痛中心指的就是给急性胸痛患者给予的一种十分迅速的诊治通道,其目的在于减短各类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治所需的总时间,这类病症主要就包括了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以提升救治的总成功率,让患者平日的生活质量更为良好,并防范浪费更多的医疗类资源[1]。
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实践。
1 医院高度重视,全力支持胸痛中心构建1.1 人才团队的构建医院都十分注重对胸痛中心进行构建,并作为医院整体能力提升的战略目标。
先后派出医、技、护团队至省内外知名介入培训中心进行半年至1年的介入规范化培训。
另外通过沪滇合作对口帮扶,请具有介入资质及丰富经验的专家到院长期帮扶,担任科室主任,并通过人才引进方式,引进上级医院介入专家,担任病区主任,组成了完整的两组急诊介入团队。
1.2 导管室建设及耗材储备医院在胸痛建设之初就设立了建设标准版胸痛中心的目标,积极投入大额资金,建设标准化导管室,购置配备DSA,并招标采购配备相关介入耗材,保障急诊介入工作的开展;1.3 成立急救应急小组为保障介入手术的安全及抢救病人时的安全,专门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制定下发了工作方案,由行政值班领导担任抢救小组组长,成立了由行政值班、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ICU、药剂科科主任为成员的抢救小组,需要启动抢救小组时由行政值班人员一键启动,30分钟内到位参与患者救治。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基层胸痛中心是指在基层医疗机构内设立的专门负责胸痛患者评估和诊断的单位,旨在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顶层咨询和指导。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再灌注策略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再灌注策略是指通过生化、电生理和动态病理改变等多种手段,恢复供氧和能量代谢,减轻组织损伤。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中,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再灌注策略也随之发展和改变。
以下是基层胸痛中心再灌注策略转变的主要方向及对策:从药物再灌注向介入再灌注策略转变:传统的药物再灌注策略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和有效性的限制,近年来逐渐向介入再灌注策略转变。
对于具备条件的基层胸痛中心,可以考虑建立介入再灌注策略,通过造影和支架等技术直接清除梗死血栓,提高再灌注效果。
从单一再灌注策略向综合再灌注策略转变:过去的再灌注策略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恢复血流,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再灌注措施,如控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外液渗漏等。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将单一再灌注策略转变为综合再灌注策略,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全面改善再灌注效果。
从单一病例再灌注策略向整体再灌注策略转变:过去的再灌注策略往往以单个病例为基础,缺乏整体性的观念。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应转变为整体再灌注策略,以胸痛患者为中心,整合各个环节的资源,协同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和胸痛中心运行效果。
从个体再灌注策略向精准再灌注策略转变:过去的再灌注策略较为单一,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借助现代医学技术和健康管理理念,推行精准再灌注策略,根据患者个体化的情况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从药物再灌注向介入再灌注策略转变、从单一再灌注策略向综合再灌注策略转变、从单一病例再灌注策略向整体再灌注策略转变,以及从个体再灌注策略向精准再灌注策略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基层胸痛中心的处理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基层胸痛中心(CCU)是指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的一种专门用于处理胸痛患者的临床部门。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表现,因此对于胸痛患者的迅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建立基层胸痛中心可以提供更快速、更有效的胸痛管理,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风险。
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完善医疗设备和人员:建立基层胸痛中心需要充足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包括心电图机、血液检测设备、冠脉造影设备等。
相关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胸痛患者的诊断和处理流程。
2. 制定胸痛中心运作流程:根据胸痛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套胸痛中心的运作流程,包括胸痛患者的接诊、评估、诊断和治疗等环节。
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可以保证胸痛患者得到准确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3. 建立胸痛中心网络: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胸痛患者的等待时间,可以建立胸痛中心之间的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转诊。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可能无法提供更高级别的胸痛处理,可以通过网络将患者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胸痛的再灌注策略是指在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的情况下,通过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恢复冠脉血流,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而对于基层胸痛中心而言,再灌注策略的转变和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推广和培训:在基层胸痛中心中推广和培训相关医务人员,提高他们识别和处理冠脉疾病的能力。
医务人员应了解冠脉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再灌注策略,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处理方法。
2. 加强冠脉造影技术:冠脉造影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冠脉血流情况的检查方法,对于恢复冠脉血流至关重要。
基层胸痛中心应加强该技术的培训,并购置先进的冠脉造影设备,以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3. 建立合理的转诊机制:基层胸痛中心在处理某些疑难复杂的胸痛患者时可能需要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
建立合理的转诊机制对于再灌注策略的转变非常重要。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它也是一种潜在的严重疾病的信号。
对于患者来说,胸痛可能是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表现,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对于胸痛中心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展开探讨。
一、再灌注策略的转变再灌注策略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旨在通过溶栓、血管成形术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并恢复血流来保护心肌。
在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策略主要依赖于溶栓治疗。
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PCI治疗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再灌注策略也发生了转变。
PCI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再灌注心肌,同时还可以对病变血管进行介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在这种背景下,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调整再灌注策略。
一个完善的基层胸痛中心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广PCI治疗,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这不仅需要医疗机构和医生有足够的医疗技能和经验,更需要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二、对策1.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对于基层胸痛中心来说,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是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医护人员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技术培训,以保证能够熟练掌握PCI治疗技术。
2. 建立完善的诊疗流程基层胸痛中心需要建立完善的诊疗流程,以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诊断和治疗。
诊疗流程应当包括患者的初步评估、心电图检查、血液学检查、冠脉造影等环节,并且需要明确不同环节的时间标准。
只有通过严格的诊疗流程,才能够尽快为患者提供PCI治疗。
3. 加强宣传和教育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多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不够,甚至存在误解。
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公众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胸痛的危险性,并且明确基层胸痛中心的再灌注策略。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层医疗服务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医疗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胸痛中心作为最贴近患者的医疗服务机构,发挥着
关键的作用。
如何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再灌注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成为一个亟待解
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一、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体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基层胸痛中心的角色是给予心血管疾病患者初步治疗及救援的关键环节。
在这些基层
胸痛中心,往往建设了静脉再灌注设备,以应对心肌梗死或心脏病突发所需要的新陈代谢
与心肌的需求。
这些基层胸痛中心还具有提供其他急救服务的功能,满足了患者在突发情
况下的紧急需求。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层胸痛中心的再灌注策略却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基层胸痛中心
在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再灌注治疗水平无法满足患者急需。
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基层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缺乏再灌注急救的经验
和知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些基层胸痛中心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没有形成
规范化的再灌注流程,以致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无序混乱。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基层胸痛中
心的服务水平与患者的医疗体验。
二、基层胸痛中心再灌注策略的转变
针对基层胸痛中心再灌注策略存在的问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转变。
应该加大对基层
胸痛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力度,提高再灌注治疗水平。
应该加强再灌注设备的更新与维护,保证在急救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再灌注治疗。
应该加强对基层胸痛中心的医护
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其再灌注急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在基层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培
训中,应该加强对再灌注急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培训,提高其对再灌注急救的应对
能力。
应该加强对基层胸痛中心的管理工作,推行规范化的再灌注流程,提高其在紧急情
况下的应对能力。
通过这些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基层胸痛中心的再灌注策略,更好地服务
于患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