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5一、引言《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及一代文化名流兼集古、制新、研究玄妙于一身的著名作家沈括所著的随笔集。
其内容主题广泛,言辞谐妙,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学思想。
本教案将选取《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这两篇文章,以其为基础,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梦溪笔谈》。
二、教案目标•能够理解《梦溪笔谈》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中发现和体验文化之美。
•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品格。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初步让学生明确《梦溪笔谈》的重要性和价值,并特别介绍《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这两篇文章。
第二步:整体阅读理解安排学生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所读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共同探讨方法和策略。
第三步:重点词汇理解在整体理解之后注重重点词汇的解析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独特的词汇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四步:文学鉴赏通过对文章的细致分析,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丰富意蕴、文学意义与艺术美感,并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妙。
第五步:文化内涵体现让学生从文章中感知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思索,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用以下几种策略:•启发式教学:通过鼓励学生提问题和思考,让学生在不同思维和方向上积极思考和探索。
•讨论式学习: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感化学习:通过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对文化的认知和感受,从中体验文化之美和文化智慧。
•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更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更加生动活泼。
五、教学评估引导学生针对本次教学,自主完成一份教学感悟或小结,包括自己学到的知识、学到的技能和学到的方法,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建议。
《梵天寺木塔》的译文《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皓之精练。
译文:钱氏统治两浙这个地方的时候啊,就在杭州的梵天寺建了一座木塔。
这木塔才建了两三层的时候呢,钱帅就上去了,上去之后他就发愁了,为啥呢?他觉得这塔老是晃悠。
那造塔的工匠就说了:“还没铺上瓦呢,上面太轻了,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铺上瓦了,可这塔啊,还是像之前那样晃悠。
工匠实在是没招儿了,就偷偷地让他老婆去见喻皓的老婆,还拿金钗去贿赂人家,就为了问问这塔晃悠到底是咋回事儿。
喻皓听了就笑了,说:“这事儿简单啊,只要一层一层地把木板铺好之后呢,就用钉子钉结实喽,这塔就不会晃悠了。
”工匠就照着喻皓说的做了,嘿,这塔还真就不晃悠了。
为啥呢?原来啊,钉上木板之后呢,上下就紧紧约束住了,这木塔六个面就像箱子一样互相连接着。
人踩在木板上的时候呢,这六个面互相支撑着,那自然就晃悠不了啦。
大家都佩服喻皓这人可真是厉害啊,技术太精了。
出处:《梵天寺木塔》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
这《梦溪笔谈》可是个了不起的书,里面记载了好多各种各样的事儿,有科学方面的,有历史方面的,还有人文方面的,就像一个大杂烩一样,啥好东西都有。
这篇关于梵天寺木塔的记载呢,就特别有意思。
你看这钱帅,觉得塔晃悠就开始想办法,工匠一开始想的办法不行,还得去偷偷贿赂人家喻皓的老婆来问办法,感觉就像我们生活里那种实在没招儿了就走点小道道的感觉。
喻皓呢,那是真有本事,一下子就指出问题所在,就像那种班里的学霸一样,别人都搞不定的难题,他一下子就解决了。
整个故事读起来就特别像咱们身边发生的事儿,用大白话这么一翻译,是不是就感觉更亲近了呢?。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见闻。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其中的二则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则的知识点。
一、《以虫治虫》(一)原文及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重点字词1、方:正,正在。
2、为:成为。
3、之:的。
4、害:危害。
5、忽:忽然。
6、其:它的。
7、喙:嘴。
8、蔽:遮盖。
9、悉:全,都。
10、岁:年成。
11、穰:丰收。
(三)文章主旨这则短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叙述生动。
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如“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形象地写出了“傍不肯”的英勇和子方虫的狼狈。
2、以小见大。
通过一件小事——生物之间的相克现象,反映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
二、《梵天寺木塔》(一)原文及译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导语: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下面是《梵天寺木塔》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了解。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作者,代科学家、政治家。
2.解释黑体字的词。
患其塔动(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 人皆伏其精练( )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此易耳(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
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
答案:
1.《梦溪笔谈》,沈括,(北)宋。
2.担心;铺排;赠给;因为;同“服”,佩服。
3.塔;匠师;喻皓;指固塔这件事。
4.在;拿;只。
5.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6.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虚词归类
1 喻皓之妻
便实钉之
2 患其塔动
密使其妻
人履其板
伏其精练译句:1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3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 初读,纠正读音
2 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你认为难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提出难译的词语和句子,要求你的挑战组来回答提醒每个组每个同学时时做好准备,提问对方组,否则你就只会被动地被提问.
(自发提问的组加上一分,对方组回答正确加一分,答不上,其他组帮忙回答正。
《三峡》(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在,从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中断。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若是。
非:不是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若是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xiāng),上。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有时。
宣:宣布,转达。
朝:早晨若是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转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便。
奔:奔驰的马。
御:驾着不以:不如。
疾:快。
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每到春天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7)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绝:极高。
漱:冲洗。
良:实在,的确。
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属(zhǔ):动词。
连接。
引:延长。
“转”通“啭”,婉转绝:消失。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刻才消失。
(9)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打湿。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原文理解: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一、梦溪笔谈的背景《梦溪笔谈》是南唐元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文集,记录了作者生活中的种种日常琐事、书法经验以及个人文学批评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后人典籍之始”。
在《梦溪笔谈》中,元稹以富有幽默风趣的笔触,多次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书法观点,并对一些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考察。
本教案将介绍《梦溪笔谈》中的两个典故:“梵天寺木塔”和“以虫治虫”。
二、教学目标1.了解《梦溪笔谈》的背景和作者元稹的生平背景;2.学习掌握《梦溪笔谈》中的典故“梵天寺木塔”和“以虫治虫”的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梵天寺木塔在《梦溪笔谈》中,元稹讲述了一次游览梵天寺的历史,他在寺院内看到了一座木塔,感到非常惊异。
当时,元稹官拜太子中允、参知政事,曾多次参与政治并亲历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然而他觉得这个木塔生成的背景和历史也许更加令人惊叹。
通过这个典故,元稹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人类思维的惊人力量,以及在阅读和创作中应该注重细节和真情实感,并不断强调人性、人文和民生。
2.以虫治虫在《梦溪笔谈》的另一个故事中,元稹记录了一个农民用蜈蚣治疗庄稼威胁的一些虫害的经历。
一些虫害威胁着庄稼的生命和生长,而最终成功克服这一难证的方法是用蜈蚣来吞噬虫子、杀死它们,实现宜人的土地环境。
这使得农民完整保留了庄稼的生命和质量,同时也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这个典故,元稹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合作关系,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侵犯和破坏。
他的思想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在新时代的生态意义上涵盖了重大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提供了以下教学方法:1.带领学生阅读原文,分析典故的文化内涵和背景;2.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逐一介绍典故,并辅以相关图片进行扩展;3.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讨论;4.开展文学阅读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进行创作,并分享经验和收获。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1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二三级[层],钱帅登之,患[嫌,担忧]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介词,用]瓦布之,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动如初[从前,当初]。
无可奈何,密[暗中,偷偷地]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赠给]以金钗[以金钗贻],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只]逐层布板讫[终了,完了],便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之,那么不动矣。
匠师如[遵照]其言,塔遂定。
盖[连词,解释原因]钉板上下弥[更加]束[严密],六幕[上、上、左、右、前、后]相联如胠箧,人履[走,踩踏]其板,六幕相持,自[自然,当然]不能动。
人皆伏[同服,佩服]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代科学家、政治家。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匠师如其言(喻皓) 此易耳(指固塔这件事)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的意思是: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____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假设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2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那么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3分〕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①六幕相联胠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梵天寺木塔》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注释:(1)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
吴越国为钱镠所建。
(2)据:统治。
(3)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
(4)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
此处的梵天寺木塔指宋乾德二年(964)重建的木塔。
原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
(5)方三两级:才建了两三层。
方,才。
级,层。
(6)钱帅:即钱俶(929—988),钱镠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7)患:嫌,担忧,忧虑。
(8)故如此:所以像这样。
(此:代指塔晃动)(9)瓦布:盖瓦。
布:铺设。
(10)密:私下(11)使:派(12)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普通木工出身,北宋初年曾任都料(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人称预都料。
他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
相传喻皓曾撰成《木经》三卷。
《木经》为我国古代重要建筑工程著作,可惜亡佚,具体内容现已无法窥究。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中还有一条笔记专记《木经》,虽然文字不多,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木经》有关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13)贻:本文译作赠给。
赠送财物之意。
赂在上古并不作贿赂讲,其由“赠送财物”引申出的“贿赂”之义是后起的。
“贿赂”在古代叫“赇”。
(14)易:容易(15)耳:语气助词,无实义(16)但:只。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题3分)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②便实钉之()③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答案【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本题3分。
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
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梦溪笔谈》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1分)
《梦溪笔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8.上文中匠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想询问喻皓,又,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2分)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患其塔动患:
(2)贻以金钗贻:
(3)人皆伏其精练伏:
10.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1.喻皓笑着回答妻子的询问,这个笑有何含义?(2分)
参考答案:
8.塔动想保全自己的'面子(或怕别人笑话自己)
(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9.(1)嫌担心(2)赠给(3)同服,佩服
(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3分)
10.(1)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2)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大意对即可,每个句子2分,共4分)
11.示例(1):透漏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示例(2):透漏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突出了他解决这个问题的轻松)。
(选择任意一点,大意对即可,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