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平公造像记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11
龙门二十品简介: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窟”之一。
在龙门山上,有自北魏至北宋开凿的大大小小的佛窟,至今尚存的就有一千三百五十二个,有佛龛两千三百四十五个,造像多至十万余尊,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书风古拙、天然率真、多姿多彩,为北魏造像刻字的代表作。
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
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
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富欀灾而开龛造像。
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
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龙门二十品包括:1.《牛橛造像记》(公元495年)2.《一弗造像题记》(公元496年)3.《始平公造像记》(公元498年)4.《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公元498年)5.《司马解伯达造像记》(公元477年-499年间)6.《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年月不详,或于北魏太和、景明)7.《郑长猷造像记》(公元501年)8.《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公元502年)9.《高树造像记》(公元502年)10.《惠感造像记》(公元502年)11.《贺兰汗造像记》(公元502年)12.《马振拜造像记》(公元503年)13.《太妃侯造像记》(公元503年)14.《比丘法生造像记》(公元503年)15.《杨大眼造像记》(公元506年)16.《元燮造像记》(公元507年)17.《齐郡王元佑造像记》(公元517年)。
18.《慈香造像记》(公元520年)19.《比丘道匠造像记》(年月不详)20.《魏灵藏造像记》(公元506年)碑文内容:1、《牛橛造像记》(公元495年)简介:《牛橛造像记》全称《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弥勒像记》,是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后改”尉”姓)为亡去的儿子牛橛所造,过去曾有牛橛龛之称,是龙门二十品造像龛之一。
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书法特点
北魏始平公造像记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书
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魏始平公造像记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当时北魏王朝统治
者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官方书风特点。
其书法笔势刚健有力,结体
稳健,笔画纵横交错,具有一定的气势和威严。
其次,北魏始平公造像记的书法在笔画运用上注重了横平竖直
的结构平衡,整体布局严谨,结构严谨,字体端庄稳重,线条流畅,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另外,北魏始平公造像记的书法在字体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其
字形端庄工整,笔画刚劲有力,线条流畅自然,整体上显得庄重大气。
此外,北魏始平公造像记的书法在布局上也有其独特之处,整
体结构紧凑,行间距离适中,字体大小一致,整体呈现出一种统一
和谐的美感。
最后,北魏始平公造像记的书法在书写技法上注重了用笔的轻重缓急,运用了一些变化多端的笔法,如点画、勾勒、提按等,使得整个碑文的书写更加生动有力。
总的来说,北魏始平公造像记的书法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官方书风、结构平衡、字体端庄、布局紧凑和书写技法多样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北魏始平公造像记成为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中的珍贵遗产。
【文化洛阳·视野】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高清拓片《龙门二十品》是洛阳龙门石窟造像中二十件书法精品,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
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
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
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一、《牛橛造像》全称《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弥勒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高100厘米,宽34厘米,是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后改'尉'姓)为亡去的儿子牛橛所造,过去曾有牛橛龛之称。
造像碑座中间雕刻莲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举状,形象生动逼真。
碑文字体端庄整肃。
造像龛在古阳洞北侧,位于杨大眼龛上方。
龛高140厘米,宽106厘米,深21厘米,圆券形,龛楣刻十一童子牵花绳,童子手持莲花,二童子间刻莲花蕾,两端各一飞天,飞天头前一浅雕小飞天。
龛楣下方左右,身着胡服的供养人。
主尊是戴宝冠交脚弥勒坐像,为弥勒上兜率天宫时的菩萨形象。
头光内刻莲花,外刻七身坐佛。
背光外参外层火焰纹由各以坐佛为中心的十七组火焰纹组成,内层十身飞天分两侧相对以璎珞供养。
二狮蹲距弥勒膝下,交脚下刻力士,手托弥勒双足。
《牛橛造像记》是属于端方峻整,风格雄强,结体紧劲之中而又开张舒展的一品。
在题记中的每个字都是精进挺峭,横划起笔多做侧锋斜入,捺划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作悬针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
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而意境高古,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
辽河碑林将其造像题记镌刻在古代馆中。
清代道、咸以降,碑学日盛,书法界对龙门石刻书法艺术兴趣日浓,直到民国初逐渐出现了《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等几种拓片选本,尤以《龙门二十品》最为流行。
104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临仿书综述□ 王建涛故宫博物院藏有吴熙载临仿书法作品11件(详见下表),各种书体均有涉及,形式上涵盖卷、轴、扇、屏等。
临仿对象多为宋以前的名家,包括“二王”、南朝梁王筠、萧子云,唐代颜真卿、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孙过庭,清代邓石如等,以及汉、魏碑刻。
宋四家、元、明及清早期的名家均未在其临仿范畴之内,从中可以看出其“直追高古”的书学之路。
“临仿”是任何一个书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吴熙载的书学之路亦如此。
他初学欧阳询,后又研习魏碑。
师从包世臣,故受其笔法影响极深。
吴熙载诸体皆擅,而以篆隶功力尤深,楷书次之,行草又次之,篆隶受邓石如影响最大。
一、行书、草书、楷书临仿在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的临仿作品中,以扇面居多,这或许与当时文人流行使用成扇有关。
《吴熙载行书诗扇面》为节临王羲之《兰亭序》,内容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款曰:“云升二兄雅正,让之,吴熙载。
”钤:“让”“之”连珠印。
《吴熙载行书临帖扇面》为临王献之《卫军帖》和《阮新妇帖》的后半段。
款曰:“子晋仁四兄嘱临大令两帖,弟熙载。
”钤:“让之”朱文印。
《吴熙载行书论坐位帖扇面》和《吴熙载行书临争坐位帖扇面》均为节临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二扇的差异仅在于节临内容不同。
《吴熙载行书论坐位帖扇面》内容从“军容之为人”至“故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也”,下款题为“颜平原与郭定襄论坐位帖。
鹤济大公祖大人钧政。
治晚吴让之”。
《吴熙载行书临争坐位帖扇面》临仿内容与上一扇有区别,文从“书曰: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至“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末路之难也”,下款曰:“颜平原坐位帖。
湘波大兄先生嘱临,让之,吴熙载。
”此处将原帖中“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颠倒为“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在两幅作品结尾的落款处均将“座”写为“坐”字。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在唐代宗广德二年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临仿书一览表·美术史论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19 12.总第 期122作品名称临仿对象临仿内容类型受书人质地吴熙载行书诗王羲之兰亭序(节临) 扇面云升纸本吴熙载行书临帖王献之卫军帖、阮新妇帖 扇面子晋纸本吴熙载行书论坐位帖颜真卿争座位帖(节临) 扇面鹤济纸本吴熙载行书临争坐位帖颜真卿争座位帖(节临) 扇面湘波纸本吴熙载草书临王羲之帖王羲之大热帖、中郎女帖、龙保帖 扇面松云纸本吴熙载草书节临书谱孙过庭书谱(节临) 四条屏纸本吴熙载临各家书卷王筠至节贴 长卷子敬纸本王筠孝经帖萧子云国氏帖(节临)褚遂良潭府帖(节临)虞世南大运帖、贤兄帖欧阳询兰惹帖、静思帖柳公权荣示帖、十六日帖吴熙载楷书临始平公造像记魏碑始平公造像记(节临) 轴纸本吴熙载隶书夏承碑汉碑东汉夏承碑(节临) 条屏载之纸本吴熙载篆书弟子职八条屏邓石如仿邓石如弟子职 八条屏石卿纸本吴熙载篆书临完白山人书邓石如仿邓石如轴仲祥纸本. All Rights Reserved.(764)十一月致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稿本,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
北魏第一碑《始平公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
孟达撰文,朱义章正书。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8)九月刻。
石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
龙门造像名品之一。
清乾隆年间为钱塘黄小松访得后,始显于世。
正书阳文。
十行,行二十字,有方界格。
额正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二行六字。
◎▶此造像实高75厘米,宽39厘米。
龙门造像题记,一般都不刻书手姓名,仅此碑和《孙秋生题记》刻有书手之名,诚为可贵。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他们是'工绝一时,精能各擅'的书家,并进一步指出此碑书手朱义章比孙秋生更高一筹,评曰'雄重莫如朱义章'。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
◎▶国家图书馆藏最佳整幅拓本,第三行'邀逢'之'邀'字,仅末笔稍损,其余笔画完好;第五行'始平公'之'公'字,横画犹存;第六行'匪乌'之'乌'字完好之乾隆嘉庆时拓本。
高90厘米,宽40厘米,卷轴装。
其本为胡鼻山旧藏,有其在清咸丰九年(1859)题记,文曰:'字型大小如星散天,体势顾盼如鱼戏水。
'其余尚有题跋十一则,如钱叔盖咸丰八年(1858)题记曰:'此龙门石刻中冠于当世者也。
石刻中文之阳文,古来只此矣。
层崖高峻,极难椎拓,自刘燕庭拓后无复有问津者。
仲水于琉璃厂得四本,殆刘氏物,此贻鼻山。
戊午七月叔盖记。
'此外,拓本上还钤有'黄节读碑'、'胡鼻山藏真印'、'钱松叔盖印信宜长寿'、'竹节砚斋金石文字'等印章。
释文:夫灵踪□启。
则攀宗靡寻。
容像不陈。
则崇之必□。
是以真颜□于上龄。
遗形敷于下叶。
暨于大代。
兹功厥作。
比丘慧成。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5分)甲骨文研究名家有“四堂”,“观堂”是下面哪一位:A.罗振玉B.王国维C.董作宾D.郭沫若2【单选题】(5分)《铁云藏龟》的作者是?A.王懿荣B.刘鄂C.范维卿D.陈介祺3【单选题】(2分)铁山摩崖是()所刻。
A.王远B.安道壹C.郑道昭4【单选题】(2分)泰山经石峪,经文为()刻,原经文分上下两卷。
A.志南B.陶弘景C.安道壹5【多选题】(2分)甲骨文研究的四堂是()。
A.雪堂B.鼎堂C.彦堂D.观堂E.梅堂6【判断题】(2分)1899年,王懿荣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字。
A.错B.对7【判断题】(2分)董作宾在其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划分为五个时期。
A.错B.对8【判断题】(2分)董作宾先生在其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雄伟、谨饬、颓靡、劲峭、严整。
A.错B.对9【判断题】(2分)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A.对B.错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5分)以下青铜器中不是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是:A.散氏盘B.司母戊大方鼎C.毛公鼎D.虢季子白盘2【单选题】(5分)以下青铜器中,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是:A.毛公鼎B.散氏盘C.大克鼎D.虢季子白盘3【多选题】(2分)青铜器四大国宝是()。
A.虢季子白盘B.司母戊鼎C.毛公鼎D.散氏盘E.大盂鼎4【判断题】(2分)青铜器上的文字又被称为吉金文字。
A.错B.对5【判断题】(2分)左宗棠曾经将大盂鼎赠送给潘祖荫。
A.错B.对6【判断题】(2分)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
A.对B.错7【判断题】(2分)淮军将领、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战乱中发现了是落在民间的虢季子白盘。
A.对B.错8【判断题】(2分)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A.对B.错第三章测试1【单选题】(5分)《泰山刻石》又称()。
浅析魏碑书风特点及影响——以《龙门四品》为例刘宇宇(山西省太原市学艺书法院,山西 太原 033000)摘要:北魏是中国书法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的发展走向一个独特的巅峰。
魏碑是这一时期的楷书碑刻。
其中墓志、造像题记、摩崖刻石等就是“魏碑”的典型代表,北朝造像题记作为魏体楷书的典型,其中以《龙门四品》最为著名,即体现了一种书法的创新之风--起笔一拓直下,结字属斜画紧结,宽画平结,又体现北魏楷书走向成熟,并代表楷书发展方向。
这种书风特点的形成对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也为后来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魏碑;龙门四品;书风特点及影响一、北魏时期的文化背景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文化落后,南方代表着当时先进的文化,胡人入主中原,学习中原文化,北魏沿袭了汉与晋的孝道,对厚葬风俗进行传承,使得刻石颂德风起云涌。
到北魏时,佛教已经在北方十分盛行。
对于寺院,石窟的大量造就,促进了造像题记、摩崖石刻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墓志、抄经。
在迁都后的二十年,人们对于魏体楷书的热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这与北魏楷书一路上升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此时北方流行的铭石书法,而南方传承的二王流美风格,以手扎为主的新体。
二、龙门四品的特点龙门四品是魏碑书法中方笔之极轨,给人一种坚定,信念的感觉,一笔一画中蕴含着庄严肃穆,整体来看端庄方劲,这恰恰与北魏龙门石窟作为祈福祈愿的作用相吻合。
龙门四品在点画之间的组合更加突出了造像题记结体紧结,总体来看龙门四品体现了魏碑书法宽画平结,斜画紧结的一个特征[3]。
造像题记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斜画紧结”,在空间布局上外疏内紧,这时的重心偏上,这与南朝崇尚二王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面就《龙门四品》单个的艺术风格来进行分析。
(一)《始平公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作为“龙门二十品”中最盛名的作品之一,它的书法几乎全用方笔,如同刀切一般,棱角分明,是方笔的典型之作;大胆的体现了龙门石刻中的方,也成为魏碑方笔的代表。
从《始平公造像记》看魏碑的风格作者:兰青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
魏碑的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关键词:魏碑;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风格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40-01一、魏碑兴起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自东汉以后,到隋统一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全国大多数地区盛行佛教,受尽苦难的各族人民幻想在求神拜佛中求得解脱,佛教成了各族人民交流、融合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
佛教的盛行也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由于推行佛教,出自立碑造像的需要,大大推动了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魏书、楷书、草书都由初创阶段趋于成熟。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
魏碑,是我国北朝流行的一种书体。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北朝多以此书体刻石,故叫魏碑。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当时都城洛阳文化艺术的灿烂辉煌,从流传后世的碑志上可见一斑。
洛阳魏碑就内容性质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佛教造像题记,多集中在龙门石窟;一类是世俗墓志,多集中在洛北邙山。
龙门石窟造像,共有三千六百多块,经过长时期的风化侵蚀和人为破坏,现有二千余品。
《龙门二十品》是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二十方造像记,这些作品被认为是魏碑书法的代表。
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二、《始平公造像记》风格介绍《始平公造像记》是典型的“魏碑体”,从笔势上看,入笔露锋,横画的书写先竖向下方按再向右上方运行。
在“二十品”造像记中的“点”画大多呈三角形,由于受隶书的影响,魏碑点画有向上挑的波脚。
《始平公造像记》的圆笔启发【摘要】《始平公造像记》是一部著名的文献,记录了始平公造像的历史背景。
圆笔作为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工具,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圆笔的历史和演变,以及在中国书法中的应用。
然后探讨了《始平公造像记》对圆笔的启发,以及圆笔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结合今日应用和发展,总结了圆笔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强调了《始平公造像记》对圆笔的深远影响。
圆笔不仅是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为艺术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词】圆笔、始平公造像记、书法艺术、历史、演变、应用、启发、艺术创作、独特魅力、今日应用、发展、重要性、未来发展、深远影响1. 引言1.1 介绍《始平公造像记》的背景《始平公造像记》是一部宋代的书法作品,其作者是北宋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书圣"。
《始平公造像记》是王羲之在其晚年写就的一部书法巨作,内容主要记载了他对周始平公造像的一些感悟和见解。
周始平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君,他对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奉为楷模。
王羲之在此书中通过对周始平公的造像进行观察和描写,表达了对古人风德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承袭。
通过对始平公造像的描绘,王羲之展现了他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始平公造像记》中,王羲之运用了圆笔书法,其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力度和韵律感。
圆笔书法的运用不仅让这部作品更显质朴和古朴,同时也展现了王羲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对《始平公造像记》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王羲之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圆笔在书法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1.2 探讨圆笔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圆笔在书法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书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圆笔的使用有助于书法作品的流畅感和整体美感,能够展现出作品的独特韵味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