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景观生态学》
- 格式:docx
- 大小:17.25 KB
- 文档页数:4
《景观生态学与生态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生态设计/ Eco- design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学位课适用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学时数:48 学时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数:2.5 考核方式:大作业预修课程:景观植物学、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初步教学参考书:1.李景文主编森林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李博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孙儒泳等主编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徐化成主编景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35.张宇星著城市生态空间理论---城市与城镇群空间发展规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6.刘翠玲等编著室内绿化装饰技巧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7.戴志棠等编著室内观叶植物及装饰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9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解析了景观生态学的构成要素、空间结构、功能、过程、形成因子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结合专业特色阐述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方法与技术。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面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与国际生态设计的学科前沿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设计过程中如何调整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掌握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其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尤其是景观的结构功能以及构成要素等在场所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与开发以及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使可持续的设计从理论与设想到实施操作。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数量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景观结构、生态过程和景观的动态变化。
3.掌握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和全球变化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进行优化利用的能力。
5.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
6.培养学生对景观进行准备全面评价的能力,并能提出合理改造的建议。
7.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肖笃宁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傅伯杰,陈利项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andscape Ecology课程编码:082820071总学时:32 学分:2适用对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园林概论、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景观生态学》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
2.旨在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一些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大大促进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3基本要求:1-1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1-2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1-3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重点: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第2章: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2-1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了解森林破碎化,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2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3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了解网络的结构。
重点: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难点: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第3章:景观的总体结构授课学时:5基本要求:3-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3-2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3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3-4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了解空间关联。
重点: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尺度、过程、空间异质性、生态学干扰、景观分类、斑块、廊道、基底等基本概念以及景观等级结构、景观渗透、复合种群、源汇系统等基本理论。
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掌握景观格局、景观尺度和景观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
并结合野外考察领会、掌握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景观1. 景观的地理学、美学概念2. 景观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景观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的的概念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1. 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 3个研究方向2. 景观生态学的整合3.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特点及当前研究热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耗散结构和自组织2. 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3. 等级结构系统4. 渗透理论5. 复合种群理论6. 源-汇模型7. 岛屿生物地理学•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系统整体性2. 尺度性3. 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4. 结构镶嵌性5. 文化性6. 人类主导性7. 多重价值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等级结构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尺度效应以及生态交错带等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第一节地质地貌因素1. 地貌营力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第二节气候因素1.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2. 气候与景观特征3. 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第三节土壤因素1. 土壤及土壤分类2.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3. 土壤的景观意义•第四节植被因素1. 植被类型2. 植被对景观的作用•第五节干扰1. 干扰的概念和类型2. 干扰状况3. 干扰的景观意义习题要点:景观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植被及干扰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景观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课程编号:14371069课程学分:2.0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来源于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中的生态。
《景观生态学》课程是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在林学学生学习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林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扩展到森林景观的研究尺度,探讨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与动态变化。
课程内容包括景观的概念和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斑块、走廊、本底)及其特征;景观的总体结构,即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的结构类型;景观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景观的基本功能和景观变化规律;景观规划和景观土地属性的分类和评价。
其中,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景观的总体结构,景观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课程重点讲授内容,景观土地属性的分类和评价是本课程的难点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斑块、廊道、基质、格局、过程、尺度、异质性、斑块性、连接度、破碎度和干扰等,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例如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复合种群理论等。
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它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介绍景观生态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学派、主要特点、应用领域、发展简史、展望、课程结构与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景观生态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主要特点及应用领域。
第一章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掌握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景观⽣态学课程⼤纲.《景观⽣态学》课程⼤纲⼀、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适⽤专业。
课程名称:景观⽣态学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适⽤专业:园林技术、园林⼯程技术、建筑技术⼆、课程的性质、⽬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主⼲课;考试课程课程⽬的:景观⽣态学是研究⽣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关系的科学,是⽣态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景观科学、景观规划、环境设计学⽣必修的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学⽣的培养⽬标是多元化的,具体到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培养,在景观⽣态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努⼒使学⽣在以下⼏个⽅⾯实现教学⽬标和任务:1、景观学的认识和使命;2、⽣态学基础知识内在系统性和学科整体框架的把握;3、了解景观⽣态学知识前沿,领会景观规划设计对景观⽣态学提出的任务;4、逐步形成⽣态观,提⾼景观⽣态学专业素养。
动态发展、适应进化、系统协调、多态稳定、时空尺度和层次等级的界定原则是景观⽣态观的中⼼内容。
景观⽣态学的专业素养就是在⽣态观的指导下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和⽔平;5、把景观⽣态学知识运⽤到景观设计过程中。
⽣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核⼼,分析⽣态学基本信息和理论⽅法有效地影响社会决策,避免发展中的破坏问题,是专业素质的⼀种体现,也是光⼤学科价值的技巧和艺术。
三、课程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Ⅰ说明前⾔思考Chapter 1 关于本课程的有关说明(2学时)主要内容申明和前⾔⼀、课程介绍⼆、作业三、教学互动四、我的教育理念五、关于上课六、学习考核七、迟到⼋、课堂提问与纪律:重点:教育理念、周记难点:周记注意问题基本要求知识、概念、理论⽅⾯,⽤“理解(或熟悉)”、“了解”、“知道”三级区分;在运算、⽅法、操作⽅⾯,⽤“熟练掌握”、“掌握”、“会(或能)”三级区分。
Chapter 2 教学安排及问题与思考 1主要内容⼀、教学安排⼆、问题与思考三、参考资料四、问题重点难点:注意问题Ⅱ景观学基础13Chapter 3 景观学基础(5学时)主要内容§ 3-1 关注中国景观学科和职业发展⼀、标志性事件发展中的景观设计专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景观职业的说明三、媒体引⽤§ 3-2 景观的五个层次的含义景观的⼟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关于景观⼆、关于景观设计学三、景观设计师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3-3 景观学参考书籍重点难点:Chapter 4 景观⽣态学基础(2学时)主要内容:§ 4-1 ⽣态学、园林⽣态学、景观⽣态学的概念§ 4-2 景观⽣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原理§ 4-3 景观⽣态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展望§ 4-4 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斑块、⾛廊和本底⼀、概念⼆、案例分析:苏州⾦鸡湖规划重点难点:斑块、⾛廊和本底Chapter 5 城市景观⽣态(6学时)主要内容:§ 5-1 印度洋海啸灾难启⽰:国⼟⽣态安全危机§ 5-2 中国⼈理想的景观模式及其⽣态史观⼀、中国⼈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模式⼆、原始⼈"满意"的⽣态环境是现代⼈理想环境模式的基本原型§5-3 城市景观呼唤⼈性场所⼀、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有设计师失去了场所三、重归⼈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重点难点:Ⅲ景观⽣态环境(10学时)Chapter 6 ⽣态学基础 1主要内容:⼀、⽣态学的定义⼆、⽣态学的历史、对象与范围三、⽣态学的分⽀学科四、⽣态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五、⽣态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派⽣的学科重点难点:介绍⽣态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各个阶段研究的中⼼内容。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8983制定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制定人(执笔人):舒洪岚审核人:制定(或修订)时间:2016年 9 月 1 日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二、教学时数分配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景观生态学学派的基本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绪论部分是该课程的首堂讲课内容,绪论课讲得成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讲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绪论知识外,将简单补充介绍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点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更为理性和科学。
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景观生态学思想来指导。
让学生思考,景观生态学知识如何可以与他们的专业结合在一起。
【重点难点】景观及景观生态学要领及内涵【教学内容】第一节景观与景观生态学一、景观1二、景观生态学2三、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3四、景观生态学的科学地位4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由来与发展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5二、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10三、景观生态学中的十大研究论题10第二章景观要素9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斑块、廊道、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块大小、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了解廊道的作用及类型。
【重点难点】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可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
如边缘效应与人类聚居地的选择河流廊道与滨河风光带的设计网络本底与城市绿地系统网络规划等。
安排校园景观调查的实习环节,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校园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然后引导大家共同讨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斑块13一、斑块的概念13二、斑块的成因13三、斑块的数量、大小、形状与构型15四、斑块的生态学意义22五、斑块动态23第二节廊道26一、廊道的概念与起源26二、廊道的结构特征26三、廊道类型30四、廊道的功能30五、道路廊道32六、输电线路36七、树篱、防风林带和绿道36八、河流廊道41第三节本底46一、本底的概念与标准46二、本底的特征48实验一校园景观调查第三章景观要素的镶嵌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观多样性的类型,理解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
课程编码:1810114180
总学时:32学分:2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先修课程:空间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着重介绍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土地分类、土地评价、景观规划和管理的方法及国外景观规划的实践经验,掌握在景观水平上维持生物多样性、制定景观水平的对策和办法。
本课程是与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有关的事业的理论基础,对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理解景观生态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景观、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内涵。
教学内容:
第一节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展望
教学重点: 理解景观生态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 掌握景观、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内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理论产生的基础、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Landscape Ec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机理、相关测定指标和生态学意义及对生态学过程、功能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景观指数计算,并对指数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达到能将景观概念、理论和指数与实际生态学过程、功能相联系,分析并判断空间格局动态、意义等。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二)理解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功能以及景观动态间的相互关系。
(三)掌握利用软件计算、分析、判断空间格局指数。
— 1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学时第一节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知识点:景观;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景观生态学的科学地位。
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由来与发展知识点: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景观生态学中的十大研究论题本章小结重点:景观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难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思考题:根据已经学过的生态学知识,请举例并分析自然或社会生态系统中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内容。
作业:查阅相关论文,举例说明景观与生态的相互关系。
建议教学方法:板书、多媒体第二章景观要素 4学时第一节斑块知识点:斑块的概念;斑块的成因;斑块的数量、大小、形状与构型;斑块的生态学意义;斑块动态。
第二节廊道知识点:廊道的概念与起源;廊道的结构特征;廊道类型;廊道的功能;道路廊道;输电线路;树篱、防风林带和绿道;河流廊道。
第三节基质知识点:基质的概念与标准;基质的特征.本章小结重点:斑块、廊道和基质概念与理论及作用难点:斑块动态与廊道功能— 2 —思考题:不同的廊道如何影响生态学过程?作业:举例分析斑块、廊道和基质的作用。
教学方法:板书、多媒体第三章景观要素的镶嵌 6学时第一节景观异质性知识点:景观异质性的概念;景观异质性的形成;景观异质性的生态意义;景观异质性的测度第二节景观空间格局知识点:空间格局的概念第三节景观多样性知识点:景观多样性的概念与类型;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定量测度第四节景观粒度与景观对比度知识点:景观粒度;景观对比度第五节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知识点:基本概念及特征;景观边界类型;景观边界的功能;景观边界的度量指标;景观边界影响域;基于景观边界特征的景观格局分析第六节网络知识点: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的功能;网络的测度本章小结重点:景观异质性与生态学意义;空间异质性;景观多样性;景观对比度、粒度;景观边界;景观中的网络功能与测度难点:异质性与空间格局;景观多样性与尺度;思考题:如何理解尺度对多样性的影响?作业:1、举例说明空间异质性的生态学意义;2、分析景观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3、讨论景观对比度的生态学意义。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尺度、过程、空间异质性、生态学干扰、景观分类、斑块、廊道、基底等基本概念以及景观等级结构、景观渗透、复合种群、源汇系统等基本理论。
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掌握景观格局、景观尺度和景观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
并结合野外考察领会、掌握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景观1. 景观的地理学、美学概念2. 景观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景观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的的概念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1. 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 3个研究方向2. 景观生态学的整合3.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特点及当前研究热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耗散结构和自组织2. 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3. 等级结构系统4. 渗透理论5. 复合种群理论6. 源- 汇模型7. 岛屿生物地理学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系统整体性2. 尺度性3. 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4. 结构镶嵌性5. 文化性6. 人类主导性7. 多重价值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等级结构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尺度效应以及生态交错带等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第一节地质地貌因素1. 地貌营力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第二节气候因素1.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2. 气候与景观特征第三节土壤因素3. 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1. 土壤及土壤分类2.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3. 土壤的景观意义第四节植被因素1. 植被类型2. 植被对景观的作用第五节干扰1. 干扰的概念和类型2. 干扰状况3. 干扰的景观意义习题要点:景观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植被及干扰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景观生态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景观生态学
(英文):Landscape Ecology
课程编号:14483040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它主要来源于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格局、功能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和途径。
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方法对园林规划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数量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景观结构、格局、生态过程和景观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的能力。
3、掌握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和全球变化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景观进行准备全面评价的能力,并能提出合理改造的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4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理解景观生态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景观、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内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难点是把握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节景观与景观生态学(2学时)
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展望(2学时)
第二章景观结构(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景观结构及结构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结构基本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景观结构斑块、廊道、基质的学习,难点是对景观空间格局的理解。
第一节景观发育(2学时)
第二节景观斑块、廊道、基质和网络(2学时)
第三节景观的异质性(1学时)
第四节景观空间格局(1学时)
第三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4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景观尺度的把握,难点是对景观生态学重要理论的理解。
第一节等级与尺度理论(0.5学时)
第二节生物地理与岛屿理论(0.5学时)
第三节复合种群理论(1学时)
第四节空间异质性理论(1学时)
第五节渗透理论(1学时)
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4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观演变的生态过程,理解景观中的人文和文化过程变化,掌握景观设计中连接度和连通性的有关要求。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掌握,难点是对连接度和连通性的区分。
第一节景观中的物种运动(1学时)
第二节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1学时)
第三节景观中的人文和文化过程(1学时)
第四节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1学时)
第五章景观动态变化(4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景观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动态模拟景观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干扰理论的理解,难点是景观动态过程的模拟学习。
第一节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1学时)
第二节景观稳定性(1学时)
第三节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1学时)
第四节景观变化的动态过程(重点是转移矩阵)(1学时)
第六章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观生态的定量方法,了解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的掌握,难点是景观格局分析模型的理解。
第一节景观空间格局指数(1学时)
第二节景观格局分析模型(1学时)
第七章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4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分类,具备全面合理评价景观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景观生态分类的学习,难点是对生态服务功能及景观生态评价方法的掌握。
第一节景观生态分类(1学时)
第二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2学时)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评价(1学时)
第八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理解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培养学生在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景观生态设计原理的掌握,难点是将景观生态设计原理应用在具体的规划设计项目中。
第一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2学时)
第二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以案例为主)(4学时)
第九章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与生
物多样性保护。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难点是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
第一节景观多样性概述(1学时)
第二节景观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学时)
第三节景观破碎化与异质种群动态(1学时)
第四节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多样性的关系(1学时)
第五节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设计(2学时)
第十章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4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景观生态在土地持续利用中的作用,掌握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难点是对土地持续利用过程和评价方法的掌握。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1学时)
第二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1学时)
第三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与过程(2学时)
第十一章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理解景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难点是深入研究景观生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第一节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0.5学时)
第二节景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1学时)
第三节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0.5学时)
第十二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运用(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其它学科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及景观生态研究的常用方法,尤其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地位进行深刻理解,难点是掌握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遥感技术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1学时)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1学时)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作图题、论述题。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60%,期末考试成绩占
60%--4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2001
2、《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景观生态学》,肖笃宁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
5、《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Dramstad, Wenche E.、Olson, James D.、Forman, Richard T.T.,Island Press,1996
6、Landscape Ecology英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