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上课
- 格式:ppt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7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内容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诗歌学习。
2.1.2 朗读与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1.3 内容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1.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评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和技巧。
2.2.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3.1 教学评价3.1.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1.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对方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进行评价。
3.1.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2 教学反思3.2.1 教师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3.2.2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等。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琵琶行》(并序)文本和相关注释。
4.1.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4.2 辅助工具4.2.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琵琶曲和展示相关图片。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单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章节二: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各个部分的特点。
2.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章节三: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推测词义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包括成语和特殊用词。
2.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教学活动:1. 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练习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章节四: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教学活动:1. 解读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月亮、江水等。
章节五: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欣赏《琵琶行(并序)》的优美诗句和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优美诗句和表达。
2. 提供诗歌创作的主题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六、诗歌背景深化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琵琶行(并序)》历史背景的了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
《琵琶行(并序)》课堂记录及反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是读小序。
我首先安排了一个自读环节,布置了三个任务:一是将注释抄写到原文去,二是标记自己在文意理解和文言翻译上有疑惑的地方;三是尝试概括小序的内容。
自读的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一边翻译,一边抄写注释,并标记疑惑,但概括者较少。
不过小序的内容简单,概括不是件难事,我并不担心。
自读结束后,齐读检查了一下读音,纠正并强调了“贾人”的发音。
这也说明学生的自读效果还不错。
接着是问疑环节。
我竭力地想要激发学生问疑的欲望,让他们明白问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我也慎重对待。
学生陆续问及“铮铮然”“感斯人言”“恬然自安”等词句的翻译,我有时会请学生来解答,因为这些文中缺少注释的词句,有不少学生主动查阅工具书已经解决好了,这时可以调动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时我也直接解答,一般是学生查阅工具书后存在翻译或理解不准确的地方,需要老师进一步说明,以及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有个学生问及“转徙”一词的翻译,我在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给学生总结出“组词”的翻译方法,“转徙”即可翻译成“辗转迁徙”。
此词所在的句子“转徙于江湖间”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是我抓住学生问疑的机会,引导学生翻译整句,比较原文与译文的不同,学生很快发觉这是一个倒装句,这时我再顺势抛出了状语后置的语法概念。
但我没有继续纠缠于“状语后置”这个概念,而是引导学生找序中的另一个状语后置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这说明学生对状语后置句已经有基本的感觉,当这种感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状语后置”的特点了,但这是以后的事。
这时我还不满足,又引导学生回忆单元测试中遇见的另一个倒装句,《陶渊明传》里的“置无弦琴一张”这个定语后置句,希求通过多向对比,加深学生对于倒装句的理解。
学生还问及“使快弹数曲”中的“使”,“因为长句”中的“因为”的翻译理解问题,我依势抛出了文言翻译中省略句、古今异义等知识点。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琵琶行》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指导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