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揉法的操作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0.18 KB
- 文档页数:1
第五章推拿技术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称为法。
【操作方法】1.小鱼际法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依次减小,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2.立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以第四掌指关节至第五掌骨基底部与掌指尺侧缘形成的扇形区域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略屈向尺侧,余准备形态同法。
其手法运动过程亦同法。
3.拳法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半握空拳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上。
肘关节屈曲20°~40°,前臂主动施力,在无旋前圆肌参与的情况下,单纯进行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无尺、桡侧偏移的屈伸活动,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滚动。
【动作要领】1.肩关节放松下垂,垂肘,肘关节自然屈曲约120°~140°,上臂中段距胸壁一拳左右,腕关节放松,手指自然弯曲,不能过度屈曲或挺直。
2.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左右(即前至极限时屈腕约80°,回至极限时伸腕约40°)。
使掌背部分的二分之一面积(尺侧)以此接触治疗部位。
3.法对体表产生轻重交替的刺激,前和回时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三回一”。
4.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注意事项】1.在操作时应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滚动,不宜拖动或手背相对体表而空转,同时应尽量避免掌指关节的骨突部与脊椎棘突或其他部位关节的骨突处猛烈撞击。
2.操作时常出现腕关节屈伸幅度不够,从而减少手背部的接触面积,使手法刺激过于生硬,不够柔和,应尽可能增大腕关节的屈伸幅度。
按摩教案33:揉法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按摩揉法,它是按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按摩揉法是一种独特、有效的按摩手法,通过对肌肉的揉捏,可以缓解肌肉疲劳,消除肌肉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放松。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我校中职按摩专业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按摩基础,但按摩揉法的操作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班级、人数、基础、习惯和能力等因素,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按摩揉法的原理和技巧。
2.技能目标:学生能独立完成按摩揉法的操作。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到按摩揉法的乐趣,增强对按摩专业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按摩揉法的原理和技巧。
2.教学难点:按摩揉法的操作技巧。
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我会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摩揉法的操作技巧。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按摩揉法的原理和技巧,能独立完成按摩揉法的操作。
六、教学方法我会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和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准备1.教材:按摩揉法教材。
2.活页教材:按摩揉法的操作技巧。
3.教学视频:按摩揉法的操作演示。
4.教学器材:按摩床、按摩巾等。
5.教学课件:按摩揉法的原理和技巧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分钟):教师行为:教师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按摩基本手法,如推、拿、揉、捏等,并让学生讨论这些基本手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的作用和适用部位等。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展示一些关于揉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行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回忆并分享自己对这些基本手法的理解和应用经验。
同时,学生对揉法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好奇,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设计目的:通过讨论和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按摩基本手法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中医医师推拿基本技能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中医推拿技能考核及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1.推拿手法操作:考生随机选择至少两种基本推拿手法,两人一组互相操作。
考官会就手法相关问题进行提问。
2.考核病种:共有13个病种,包括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腕关节扭伤、增生性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胸胁屏伤、胸椎后关节紊乱、落枕、颈椎病、急性腰肌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手法操作考核要求一)摆动类手法1.滚法1)体位:患者体位应舒适,操作方便。
2)动作姿势:滚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
滚法的吸定点是小指掌指关节背侧,这点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
3)操作要领: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摩擦、辗动或跳动。
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操作时要注意肩、臂尽可能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频率为100~120次/分。
4)操作时间:满1分钟以上。
2.揉法1)体位:患者体位应舒适,操作方便。
2)动作姿势:分为掌揉法和指揉法两种。
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或手指指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
3)操作要领:揉动时一定要紧贴治疗部位,并要带动吸定部位的皮下组织一起作回旋动作。
操作时医生与患者皮肤之间不可有摩擦。
揉动的幅度不要太大。
操作时压力要适中,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一般速度每分钟为120~160次。
4)操作时间:满1分钟以上。
二)摩擦类手法1.摩法1)体位:患者体位应舒适,操作方便。
2)动作姿势:本法分为掌摩和指摩两种。
是用手掌掌面或食、中、环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形抚摩运动。
3)操作要领:用力要平稳、均匀,不急,不重,不可按压。
不带动皮下组织。
4)操作时间:满1分钟以上。
2.擦法1)体位:患者体位应舒适,操作方便。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适应症】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捏法临床应用捏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捏法通过按压患者体表特定穴位或局部区域,以起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通经络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疼痛、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等效果。
下面将从捏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捏法的基本原理捏法是指医生用手指、掌面或一些特殊的器械对患者体表特定穴位或局部区域施以适当的压力,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或强身健体的目的。
捏法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 调理气血。
捏法可以促进穴位或局部区域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有助于改善气血的流畅,调理气血运行。
2. 舒筋活络。
捏法可以刺激筋骨肌肉,缓解局部的肌肉疲劳和僵硬,促进筋脉的舒展,增强筋骨肌肉的活力。
3. 通经络。
捏法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畅通,调和阴阳,促进经脉的气血正常运行,达到调节机体功能的目的。
二、捏法的操作技巧捏法的操作技巧关乎疗效的好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捏法操作技巧:1. 捏法的指力。
捏法时要掌握适当的指力,过轻则疗效不显著,过重则容易伤及患者。
一般来说,手指的力道要均匀,以柔中带刚,用力要感到有韧性,但不至于疼痛。
2. 捏法的频率。
捏法的频率要适中,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通常以每分钟60-80次为宜,保持速度均匀稳定。
3. 捏法的深浅。
捏法的深浅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以触及经络、气血为度,不必过深以免损伤组织。
4. 捏法的时间。
捏法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左右,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治疗需要来确定。
三、捏法在临床的应用捏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疼痛。
捏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腰痛、关节疼痛等。
2. 调节气血。
捏法可以促进气血畅通,调整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的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功能。
3. 提高免疫力。
通过捏法刺激穴位或局部区域,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摩法的操作和动作要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摩法的操作和动作要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摩法的操作和动作要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详情如下:
1.操作
(1)掌摩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亦称摩腹。
在摩腹时,常按如下顺序进行: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
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动作要领
(1)上肢及腕掌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2)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3)动作要缓和协调。
(4)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3.要求及注意事项
指摩法作用于颜面、眼周时常用一些供美容使用的按摩乳、磨砂膏,以保护皮肤并使得皮肤更具有活力。
4.临床应用
掌摩法主要用于腹部,能调理胃肠功能,预防术后肠粘连。
若顺时针作用于腹部有通腹作用;若逆时针作用于腹部有涩肠作用。
指摩
法主要用于颜面、眼周及穴位,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也可用于美容、保健。
指摩法作用于穴位时,根据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如摩膻中,可宽胸理气,治疗胸闷、气喘、心悸等症。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高热的针灸治疗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闭经的鉴别诊断。
中医按摩手法之揉法定义:以指掌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左右、前后的轻柔缓和的内旋、外旋,转动、带动肩部皮下组织的手法,叫揉法。
揉法与摩法有相似之处,摩法着力轻,不带动肌肤,揉法则着力较重,操作时带动局部肌肤筋脉。
一、手法操作1、指揉法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着力作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
指揉法分为拇指揉法:以拇指进行旋转揉动。
此法着力均匀、连贯,由轻而重,逐渐扩大范围,旋而不滞,转而不乱,揉而浮悬,动作深沉,作用面积小而集中;以食指、中指进行操作,称二指揉法;以食、中、无名指进行操作,称三指揉法。
2、掌揉法以掌根或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和缓旋揉。
称掌揉法。
掌揉法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鱼际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
鱼际揉法;以鱼际部位吸定施术部位,持续进行揉动,也可紧揉、慢移的操作,常用于头、面、肩背部;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揉法,叫全掌揉法,既可吸定一处,又可边揉边缓慢移动,常用于腹部;以掌根着力进行揉法,称为掌根揉法,主要用于腰臀部。
二、手法要领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和缓,由轻到重,再到轻。
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三、作用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一、揉太阳法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两侧太阳穴,轻而和缓地揉动1~3分钟。
后以一手扶头部,另一手拇指腹自头维穴向外下方经过太阳穴摩动到耳门,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1)指揉时宜轻缓、柔和,摩动可稍用些力量。
(2)术时有酸胀及放射感到前额;术后头脑清爽。
4、作用疏风散热,清头明目。
二、揉风池法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一手扶前额,另一手拇、食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处,指揉1~3分钟。
再以拇指掌侧自脑空穴向下摩动,经过风池到肩井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一、实验背景揉法是中医推拿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手指、手掌或前臂在患者体表进行轻柔的旋转或移动,以达到调节气血、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揉法的正确手法、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揉法的操作技巧和手法要求。
2. 掌握揉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提高学生对中医推拿疗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四、实验地点中医实训室五、实验对象实验组:20名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六、实验器材1. 橡皮人2. 沙袋3. 面巾4. 记录本七、实验方法1. 理论讲解:由指导教师对揉法的基本概念、操作手法、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详细讲解。
2. 示范演示:由指导教师现场示范揉法的正确操作手法,包括手法的力度、速度、方向等。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一人扮演患者,另一人进行揉法操作。
4. 操作练习:学生在指导下,对橡皮人进行揉法操作,练习手法和力度。
5. 评价反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纠正错误手法。
八、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指导教师讲解揉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点,强调手法规范和注意事项。
2. 示范阶段:指导教师现场示范揉法的手法,包括揉、推、擦、摩等动作,并讲解每个动作的技巧和要领。
3. 分组练习阶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一人扮演患者,另一人进行揉法操作。
患者保持舒适体位,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双手涂抹适量的润滑油或介质。
4. 操作练习阶段:学生在指导下,对橡皮人进行揉法操作,注意手法要轻柔、均匀,力度适中。
5. 评价反馈阶段: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纠正错误手法,强调揉法的操作要点。
九、实验结果1. 学生对揉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掌握了揉法的正确手法,操作技巧有所提高。
3. 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揉法手法。
4. 学生对中医推拿疗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推拿按摩学Z 1-1(2011-11-01 13:54:16)转载标签:推拿按摩学z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分类: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A型题:1. 按压类手法在操作过程中,着力点与接触面(皮肤)之间存在磨擦与位移吗?A.存在。
B.不存在。
C.有的手法存在,有的手法不存在。
D.存在不存在都可以。
E.以上都对。
2. 床边试验是检查:A.腰椎关节病变 B.膝关节病变 C.髋关节病变 D.骶髂关节病变 E.以上都不是3. 揉法与摩腹的主要区别:A.在着力点下,揉法无位移、磨擦,而摩法有位移与磨擦。
B.揉法力大,摩法力小。
C.揉法治筋伤,摩腹治内脏病。
D.揉法不讲补泻,摩法讲究补泻。
E.二者区别不大。
4. 擦法是指在保持足够压力下,作快速度:A.单方向直线运动。
B.双方向直线往返运动。
C.弧线运动。
D.圆周运动。
E.以上都对。
5. 肘关节屈曲的正常范围是:A.屈曲120°B.屈曲130°C.屈曲145°D.屈曲150°E.以上都不是6. 在捻法操作中,哪一项不正确:A.两手指用力要均匀。
B.用劲不可呆滞。
C.力度要大小均匀。
D.边捻揉边移动。
E.一手托按,另一手指捻揉。
7. 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手法作用的性质;手法的刺激量以及:A.手法作用的时机B.手法作用的时间C.施术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D.手法的方向 E.以上都不是8. 叩击类手法作用于人体时,强调其动作应:A.快速而短暂。
B.缓慢而着实。
C.似蜻蜓点水。
D.以上均可以。
E.以上均错。
9. 滚法施术时,手掌尺侧缘与接触面之间:A.有30度夹角存在。
B.无夹角,紧密接触。
C.两者均对。
D.两者均不对。
E.有夹角,且夹角的大小可因人变化。
10. 摩法的操作特点,是在保持力度下,作:A.有半径的环转运动。
B.单方向直线或弧线运动。
C.双方向往返直线或弧线运动。
D.无半径环转运动。
E.都可以。
11. 推法施术要:A.单方向直线运动。
中医初级按摩教学中医按摩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手法的按揉、推拿、捏、拉、摇、揉等技术,刺激人体经络、筋骨、皮肤等部位,调和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预防、治疗、保健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中医初级按摩教学的整体流程和每个环节展开详细描述。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按摩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按摩的场所和所需工具。
按摩的场所需要温暖、安静、通风良好,以保证患者的舒适感。
所需工具包括按摩床、毛巾、按摩油、等工具及按摩手法图。
二、体位摆放患者按摩时应该采用仰卧、侧卧或俯卧等姿势。
需注意,不同的按摩手法对应不同的体位。
三、按摩手法1.揉法:指用手掌环揉患者的皮肤和肌肉,摸出皮肤下的肌肉,有助于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2.按压法:指以指或拇指作用于皮肤上的穴位或部位,以及特定的筋膜组织,促进血液流通。
3.推法:指用整个手掌或一定的指力在一定方向上推动皮肤和局部组织,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
4.拍打法:指用掌心轻轻拍打患者的背部,有助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具有保健作用。
四、按摩顺序1.从上肢开始,首先进行肩胛下部及肩部按摩,再按摩上臂、前臂及手部,具体包括肩部周围、上臂、肘部、前臂、手部、手指等部位;2.从下肢开始,首先进行腿部按摩,再按摩脚底、脚趾等部位,具体包括大腿前部、小腿前部、小腿后部、足膜部、腰椎等部位;3.最后可以按摩背部,包括颈部、背部、腰部等部位,重点是脊柱两旁的肌肉,也可以在脊柱上按揉穴位。
五、注意事项1.按摩手法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患者疼痛;2.按摩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在30分钟左右,适量为宜;3.按摩油可以起到润滑、增加手感、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但过多使用会影响按摩效果,应适量使用;4.按摩后患者应该多喝水、保持身心放松,避免过度劳累;5.如果患者有严重的疾病或者创伤,应当避免按摩,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