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吸毒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手术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20.79 KB
- 文档页数:2
心脏术后,如何护理病情分析:在完成心脏手术后,需要关注伤口清洁,以防止感染细菌和真菌。
平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康复期间应定期进行心脏彩超检查,以了解康复情况。
进行心脏手术时应选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辅助治疗,尤其是普通的心内直视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特别监测。
术前要进行详细的病情分析和术前指导。
术中需要准备麻醉床、通气设备、多功能心电图仪、动脉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输注设备等设备。
在脏器切除术后的护理中,需要进行日常护理,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心脏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因此术后需要多休息。
生活中需要保持安静的环境,保持大便通畅,并密切监控心跳、血压、脉搏和血氧含量等指标。
预防并发症主要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患者在卧床休息期间应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以预防心血管和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
1.【护理评估】1.1 术中情况包括手术资料、麻醉方法、心肺转流时间,以及各个脏器在手术过程中的功能状态。
1.2 术后病情的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 在患者苏醒前后观察他们的意识状态和情绪,评估患者对疼痛的忍受能力。
1.2.2 观察术前术后的心肺功能和心电图变化,检查是否存在缺氧症状,确认气管插管位置以及呼吸机的使用情况,并分析通气装置的参数。
1.2.3 观察患者的体表颜色、温度和湿度等微循环情况。
1.2.4 观察伤口和引流情况,包括各引流管的尿量、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以及伤口是否有渗血或渗液等情况。
1.3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对监护室的适应能力、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对术后康复和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情况。
1.4 进行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胸片X光、血气分析和生化检测等。
1.【护理问题】2.1 呼吸方式的低效:呼吸不充分,导致氧气摄入不足,二氧化碳排出不完全。
2.2 心脏输出量的降低: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机体灌注不足。
2.3 体温升高: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能导致代谢过程紊乱和炎症反应。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及发热特点,了解既往基础疾病。
2.评估患者有无周围体征如皮肤瘀点、出血斑、杵状指等;有无心力衰竭、细菌性动脉瘤、动脉栓塞、迁移性脓肿等并发症。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二、护理措施
1.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发生并发症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栓子脱落。
2.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3.遵医嘱正确、及时采集血标本。
本病的菌血症为持续性,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
每次采血 10~20ml,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应培养 3周。
4.密切观察病情如神志、瞳孔、体温、肢体活动等;评估有无栓塞的现象:如肺栓塞、脑栓塞、肾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征象,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遵医嘱正确按时给予抗菌的药物,因治疗过程长,注意保护血管,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6.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避免受凉感冒,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
2.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体温变化,观察有无栓塞表现,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告知患者按医嘱服药。
四、出院回访
1.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避免诱发因素,防止受凉,呼吸道感染等。
2.指导患者出院后定时自测体温,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及皮肤有无异常等栓塞征象,不适随诊。
3.告知患者在被施行有创操作或治疗前,应该主动说明自己的心内膜炎病史。
4.指导患者出院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所致的心内膜炎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现象、脾肿大、血培养阳性等。
根据起病急缓、病情凶险程度常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随着抗菌素应用于临床以来,前者已大为减少,目前后者仍较多见。
【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体温变化。
(2)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心悸及下肢浮肿等症状,一旦出现,应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偏瘫、失语、肢体疼痛发凉、脉搏搏动消失、胸痛、咯血、腹痛、腰痛、血尿等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予以护理。
3、注意用药疗效。
【护理措施】
1、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高热、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严重贫血者应卧床休息。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心功能不全者,应予低盐饮食。
3、加强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4、静脉应用抗菌素时现配现用,避免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
使效价降低。
5、肺栓塞时应予取半卧位,持续吸氧,并酌情予镇静剂。
对脑栓塞患者应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加床档,注意保护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时,应协助患者肢体做被动活动。
6、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翻身,防止褥疮。
7、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增加饮食中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便秘时可予缓泻剂同时应嘱患者勿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栓塞。
【健康教育】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及时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及肠道感染。
2、合理饮食。
3、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4、保持大小便通畅。
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术后感染,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以下将从术后感染的预防、观察和处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术后感染的预防1. 加强术前准备(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2)对有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如糖尿病、贫血、免疫力低下等,术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3)做好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如剃毛、清洗等,减少皮肤细菌数量;(4)术前给予预防性抗生素,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2. 优化手术环境(1)手术室应保持清洁、通风,温度控制在18-24℃,湿度以50%-60%为宜;(2)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洗手;(3)手术器械、物品应经过严格消毒或灭菌处理。
3. 术后伤口护理(1)术后伤口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2)定期观察伤口情况,如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3)及时更换敷料,避免敷料潮湿、污染;(4)术后伤口拆线时间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而定。
4. 加强营养支持(1)术后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营养补充,如氨基酸、脂肪乳等。
5. 严密观察病情(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3)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二、术后感染的观察1. 体温观察术后患者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的表现,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如体温持续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伤口观察术后伤口如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应考虑感染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 尿液、粪便观察术后患者如有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术后患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三、术后感染的处理1.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静脉药瘾者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15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17-01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s ie)是指心脏内膜表面为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的病理过程。
随着国内静脉吸毒人数增多,吸毒所致右心i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5例静脉药瘾ie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4岁。
所有患者起病前均无基础心脏病,入院前病程15天~3个月,平均44.5天,患者均有静脉吸毒史,吸毒时间2~6年,其中注射海洛因13例,注射吗啡2例,均有不洁注射或与他人共用针头经历,2例发病前已戒毒2~3个月。
1.2 主要临床表现与并发症15例均有发热、咳嗽、咳黄色脓痰或血痰、胸痛、呼吸急促,进行性面色苍白。
体征:均消瘦,中重度贫血外貌,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
皮肤粘膜瘀点4例,三尖瓣区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11例,肝肿大6例,肝、脾肿大4例,腹水3例,双下肢水肿7例。
并发心力衰竭10例,肺炎11例,多发性肺脓肿9例,肺梗死2例,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3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合并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1例。
1.3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5例白细胞均升高,其范围在12.9×109~23.6×109 ,进行性贫血,血红蛋白60~85g/l。
15例均进行血培养共48例(次),其中阳性者30例次(占用62.5%),获2次以上血培养阳性者6例,其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8例,草绿色链球菌3例,肠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2)x线检查: 15例行胸片均显示肺野局部斑片状炎症影,其中3例肺淤血、肺水肿征,2例肺脓肿并空腔形成,5例有胸腔积液;(3)超声心动图:所有患者均发现有赘生物存在,其中6例粘附在三尖瓣上,3例粘附在肺动脉瓣上,2例粘附在肺动脉瓣和三尖瓣上,2例粘附在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上,1例粘附在三尖瓣、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上,1例粘附在三尖瓣、右心房壁和右心室壁上。
感染性手术术后处置要求1、工作人员的处理一般化脓性感染手术,手术人员于手术结束后,脱去手术衣﹑手套后即可外出;传染性强的特殊感染手术(朊毒体﹑气性坏疽﹑不明原因感染)结束后,手术人员脱去手术衣﹑手套或隔离衣后,必须用1000㎎/1有效氯消毒液浸泡双手,在手术间门口更换清洁鞋后方能外出,并经沐浴﹑更换口罩和帽子后方可参加其他工作。
2、手术器械﹑物品的处理手术中使用的器械﹑物品均应先经有效消毒后再清洗;无菌物品实行双消毒制度,即先消毒,后清洗,再送灭菌。
根据感染的不同微生物类型,对器械﹑物品选择合适的初步消毒方法:(1)大多数污染的器械物品经500~1000㎎/1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即能达到消毒目的。
(2)对被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的物品,使用2000㎎/1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3)对于特殊感染手术(朊毒体﹑气性坏疽﹑不明原因感染)使用后的器械,应使用2000㎎/1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4)清洗污染前后的器械盛器和运送工具必须严格区分,并有明显标志,不得混用。
(5)不能浸泡的物品,如手术床﹑器械台﹑无影灯﹑吸引器等,可使用2000㎎/1有效氯消毒剂擦拭其表面。
3、污染布类的处理(1)一般化脓性感染手术中使用过的布类物品包扣手术床单﹑治疗巾﹑手术衣等,于手术结束后撤下单独包裹送洗衣房处理。
(2)其他感染手术中使用过的布类物品(包括厌氧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爱滋病患者等),必须经过有效氯浸泡消毒后或用清洁包裹后高压蒸汽处理后送洗衣房洗涤。
(3)有条件的,建议在进行上述手术时,使用一次性布类物品,手术结束后由专业人员回收当医疗废弃物统一处置。
4、污染环境的处理地面﹑墙壁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拭(1)一般微生物污染使用浓度为1000m/1有效氯,喷洒量墙面为200m1/m3地面为350m1/m3,作用时间为30分钟以上。
(2)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时使用浓度为2000㎎/1有效氯,作用60分钟。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及二尖瓣脱垂等病史;近期内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及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史;是否有拔牙史;是否做过导尿、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有无静脉药物依赖。
2、评估患者是否有发热、心脏杂音、动脉栓塞等,有无心力衰竭、细菌性动脉瘤、迁移性脓肿等并发症。
3、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性质、过程、预后及防治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患者有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及其严重程度。
二、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限制活动量,并保持病房安静。
注意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如有心功能不全,应限制盐和水的摄入。
3、症状护理:(1)发热的护理:高热患者卧床休息,每 4 小时监测体温一次;体温过高时,多饮水;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出汗较多时应及时为患者更换衣服和床单;配合医生选择血培养采血的最好时机,遵医嘱准确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栓塞的预防及护理:及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如发现巨大赘生物,应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改变体位,以避免赘生物脱落造成动脉栓塞。
密切观察栓塞表现,如偏瘫、失语、动脉搏动消失、腰痛、呼吸困难、咯血等,一旦出现栓塞,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及抢救。
4、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用药疗效和不良反应,严格按照时间用药。
5、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安慰患者,稳定情绪。
加强家庭支持系统,使患者获得家人及亲属的更多关心与鼓励。
三、健康指导要点1、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及抗生素治疗的重要性。
2、嘱患者平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安排休息。
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少去公共场所。
勿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病灶。
3、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体温变化,有无栓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