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腺脱垂的CT及MRI诊断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3
泪腺脱垂的CT及MRI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泪腺脱垂的CT及MRI临床诊断并分析。
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诊治泪腺脱垂24例进行CT及MRI检查。
结果14例泪腺脱垂患者经CT检查,10例为双侧泪腺脱垂病例,4例为侧泪腺脱垂病例;10例泪腺脱垂患者经MRI检查,8例为双侧泪腺脱垂病例,4例为侧泪腺脱垂病例。
结论对有上睑颞侧局限性隆包块及可扪及一分叶性质硬肿块体征,进行CT及MRI 可靠的影像学检查佐证,可以排除泪腺上皮性肿瘤、眼结膜下脂肪疝、球结膜皮脂瘤等疾病,可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泪腺脱垂;CT及MRI;诊断分析泪腺脱垂多由于泪腺支持组织薄弱引起,双侧多曾对称性,青年发病,患者多为青年女性,是一种有遗传性的先天性病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
表现为双上睑颞侧局限性隆起,充血,可触及一活动性、无压痛、分叶状并能还纳人泪腺窝的包块。
为了能够提高对本病泪腺脱垂的影像学诊断。
我们对24例泪腺脱垂患者CT及MRI表现进行总结回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诊治泪腺脱垂24例,其中女18例,男6例。
年龄24~78岁,平均64.5岁。
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平均病程3.8年。
双眼18例,单眼6例。
1.2 泪腺脱垂的诊断临床表现很典型,双上睑松软、饱满,轻度下垂,外上眶缘及眼睑皮肤微红,光泽增加。
查体:双眼或单眼上睑肿胀,皮肤松驰,眶外上方,在上睑外侧皮下可扪及一分叶性质硬肿块能活动,可推回到泪腺凹内;翻转上睑可见颞上穹隆部下垂的泪腺组织。
1.3 检查方法1.3.1 CT检查检查设备采用Siemens Somatoa Plus4 CT扫描仪,采取横断面扫描和冠状面扫描。
扫描范围:采取横断面扫描者,选自眶上缘开始,扫描至眶下缘结束,扫描时基线于硬腭平行;采取冠状面扫描者,选自眼球前缘开始,扫描至前床突后缘结束,扫描时基线于硬腭垂直。
泪腺脱垂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泪腺脱垂概述眶部泪腺位于泪腺窝内,筋膜结缔组织形成的韧带将其悬挂在眶壁骨膜上。
当悬韧带发生松弛或断裂时,泪腺从泪腺窝脱出,进入颞侧眼睑皮下,造成泪腺脱垂(lacrimal glands prolapse)。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上睑红肿、上睑下垂、上眼睑无痛性包块、神经性流泪等。
经及时的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视线及美观。
英文名称:lacrimal glands prolapse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眼部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眼常见症状:眼睑外上方皮下肿块、上睑红肿、上睑下垂、神经性流泪主要病因:老年人泪腺悬韧带松弛、眼睑松弛、上睑提肌及其腱膜发育异常检查项目:眼部体格检查、眼眶 CT、眼眶 MRI重要提醒:患者出现上睑红肿、上睑下垂、上眼睑无痛性包块、神经性流泪时,需及时就医,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视线及美观。
临床分类: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泪腺脱垂和继发性泪腺脱垂。
1、原发性泪腺脱垂常为双侧对称,常见于青年女性,可能与泪腺支持组织薄弱有关,有遗传性。
2、继发性泪腺脱垂多由于外伤、肿瘤引起眶内压增高、泪腺炎及过度流泪所致,老年人及眼睑松弛者多见。
二、泪腺脱垂的发病特点三、泪腺脱垂的病因病因总述:泪腺脱垂主要由于泪腺悬韧带松弛所致。
原发性泪腺脱垂可能与遗传有关,偶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继发性泪腺脱垂通常与眼部钝伤、肿瘤、泪腺炎及过度流泪有关。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泪腺脱垂的症状症状总述:泪腺脱垂主要由于泪腺悬韧带松弛所致。
原发性泪腺脱垂可能与遗传有关,偶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继发性泪腺脱垂通常与眼部钝伤、肿瘤、泪腺炎及过度流泪有关。
典型症状:1、原发性泪腺脱垂原发性泪腺脱垂起初双侧上眼睑反复红肿,皮肤变薄,松弛而多皱纹;上睑外侧饱满,表现为肿眼泡,随后眼睑下垂,常遮盖颞上部分的角膜,阻碍视线。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引言影像学诊断方法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CT 扫描。
MRI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垂体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垂体结构和异常病变。
CT扫描则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动态观察或者评估血供情况等。
垂体病变的MRI表现垂体病变的MRI表现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腺瘤:腺瘤是垂体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在MRI上呈现为低信号(黑色)或等信号(灰色)的球形或椭圆形病灶。
其大小、形态、位置会根据病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 囊肿:垂体囊肿在MRI上呈现为高信号(白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
囊肿一般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结构。
3. 炎症:垂体炎症的MRI表现多样,可呈现为垂体扩大、信号异常或增强等。
炎症一般伴有临床症状,头痛、视力障碍等。
垂体病变的CT表现垂体病变的CT表现与MRI类似,但CT能够提供更好的骨质分辨率,可以评估颅底骨质破坏情况。
垂体病变在CT上呈现为与脑实质相比的高或低密度病灶,其大小、形态、位置也会根据病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影像学诊断的临床应用影像学对垂体病变的诊断和评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影像学能够直接显示垂体病变的形态和位置,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2. 定位: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垂体病变,影像学能够提供病变的精确位置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操作提供指导。
3. 评估治疗效果:影像学可以反映垂体病变的缩小或消失情况,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结论影像学在垂体病变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RI和CT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病变的形态、位置和信号特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垂体病变的类型,并进行鉴别诊断。
影像学不仅能够对垂体病变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还可以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效果,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种泪腺区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泪腺区肿瘤的鉴别诊断炎性假瘤(泪腺型)(图1)泪腺混合瘤(图2)泪腺腺样囊性癌(图3)皮样囊肿(图4)好发年龄成年人40〜50岁中青年,女性多见青年人坏死、囊变无较大者常有囊变坏死少数伴液化坏死多数呈囊性钙化无少数内可见钙化少数散在点状钙化无眶壁骨质无骨质破坏压迫性吸收,恶性者眶壁骨质溶骨性破坏虫蚀状破坏压迫改变CT 表现泪腺增大,眶部增大明显,常累及眼外肌、眼睑等结构眼眶外上象限椭圆形或圆形肿块,呈等密度,边界清楚类圆形或扁平状,边界不规则,易沿眶外壁呈扁平状向眶尖区生长类圆形低密度囊性病变强化特点明显强化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中至明显强化不强化备注临床表现为眼睑外侧红肿,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炎性假瘤(泪腺型)CT平扫显示双侧泪腺弥漫性肿大(→),以睑部为著,密度均匀,后角仍为锐角2泪腺混合瘤CT平扫显示右眶外上部泪腺区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可见多发沙粒状钙化及囊性低密度区,右眶外上壁骨质受压变薄,可见分叶状压迹。
肿块向眶尖侧生长3泪腺腺样囊性癌(A)平扫(B)增强(A)显示左眶外上象限泪腺区至眶尖不规则肿块(→),眼眶外壁受压并见蚕食破坏;(B)显示肿块中度不均匀强化(→),并破坏眶上裂,侵及颅内4皮样囊肿CT平扫显示左眶外上部卵圆形囊性占位(→),内呈均匀脂肪密度,可见中等密度包膜,边界清楚光滑。
泪腺脱垂,CT怎么看?来源:DXY论坛泪腺脱垂发病率并不太很低,多见于青年女性,首发症状为上眼睑轻度肿胀,东北话讲叫“肿眼泡”,后逐渐加重,并眼睑皮肤充血肿胀,表面粉红色,变薄发亮,部分患者遮挡部分角膜影响视线,后期形成皮肤性或脂肪性眼睑下垂,因影响外貌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经验的眼科医师通过触摸和睑内观察一般可以定诊,因此,来放射科检查尤其是眼部检查的很少,影像医师也对此病了解不多。
正常泪腺位于眼眶的泪腺窝内,至中老年由于韧带松弛可下移,但泪腺体积无增大,不能触及,外观不受影响。
泪腺脱垂患者均有眼睑肿胀,伴有上睑退缩、迟落,手可触及不同程度脱垂的泪腺,翻转上睑结膜可见外侧穹窿结膜处突出的泪腺。
患者通常为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时间间隔可达数年。
患者触诊于上睑外侧皮下可触及滑动的软性肿块,可还纳入泪腺窝,但松手后立即脱垂。
进行眼部CT检查应以RB线(以外耳道听呲线为交点,向下旋转10o,RB线更贴近视神经走向)为基线进行扫描。
横断位是诊断泪腺脱垂的主要方法,表现为泪腺窝空虚,可见泪腺全部或部分脱垂出眶缘,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但形态变化较为明显,泪腺刚脱垂出眶缘的部分横径增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向前、外侧凸出,有“挣脱感” ,随后则沿眼球弧度向下走形,可达到或超过晶状体,前凸部分可致局部眼睑隆起、肿胀。
双侧泪腺脱垂超过晶状体水平:冠状位MPR可显示脱垂部分的大小、形态变化及脱垂部分下缘到达眼球的相对位置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更为直观的图像。
冠状位MPR显示泪腺脱垂:平行于眶外壁的MPR对于显示脱垂的泪腺超出眶缘的程度和致眼睑隆起、肿胀的程度显示更精确、清晰平行于眶外壁的MPR显示泪腺脱垂:双侧泪腺脱垂的程度可不对称:单侧泪腺脱垂:泪腺脱垂的CT鉴别诊断:(1)急性泪腺炎常单眼起病,上睑外上方局部肿胀、触痛,易与泪腺脱垂鉴别,慢性泪腺炎多为双侧性,上睑外上方分叶状无痛性包块、质软,影像学检查可增加诊断依据。
泪腺脱垂是什么?应该怎么办?泪腺脱垂较罕见,常为双侧,多发病25岁以前的女性,常与睑皮肤松弛症并存,但睑皮肤松弛出现泪腺脱垂日久之后。
病因不明,偶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
泪腺炎及过度流泪引起泪腺脱垂。
泪腺脱垂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泪腺脱垂如何鉴别一、泪腺脱垂的鉴别诊断:(1)眶脂肪脱垂:发生在青年人中的真正眶脂肪脱垂较少见,主要指发生在上睑中部者。
由于眶顶与上横韧带之间的眶隔薄弱区的上孔,眶脂肪伴随眶隔而疝垂到睑板前表面,久之脂肪色苍白退变,皮肤松弛皱纹呈同心圆样外观。
而发生在泪腺下区者则不易与泪腺脱垂相鉴别。
除外伤性很少发生于鼻侧。
(2)泪腺腮腺综合征:属Miculicz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泪腺腮腺慢性炎性疾病。
典型的单纯型较容易诊断。
而发生在青年中者则不易区别。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手术可改善症状及明确诊断。
(3)眼睑慢性炎症:过敏性炎症、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发作时呈一种“肿眼泡”样外观。
此种病例可试用抗生素加皮质激素治疗。
如用药后症状减轻,停药又反复者可以明确诊断,在双重睑术中取组织送检,以求确诊,为今后治疗提供依据。
(4)Ascher综合征,除眼睑松弛外,还合并上唇黏膜的肿胀、肥厚和甲状腺肿大。
二、泪腺脱垂临床表现:1、起初上睑反复红肿,皮肤变簿,松驰而多皱纹。
2、上睑外侧饱满,表现“肿眼泡”。
3、轻度睑下垂,常遮盖颞上部分的角膜。
4、上睑皮下可扪及一质硬、杏仁大小分叶而能自由移动的包块,易推回并重定于泪腺窝,但常又脱出如故,不痛,神经性流泪。
三、泪腺脱垂诊断依据:1、上睑外侧饱满。
2、柔软松驰,可遮盖角膜颞上方。
3、上睑外侧可扪及杏仁大硬结,活动可重定于泪腺窝内,但常又突出如故。
4、手术病检所见有助确诊。
泪腺脱垂治疗方法1、可行脱垂泪腺复位术。
泪腺手法复位术:手法复位后加绷带加压包扎0.5~1个月,部分病例可永久复位。
外伤性泪腺脱垂的治疗,可手法复位后加绷带加压包扎,少部分病例可永久复位,如加压不能复位,可采用泪腺复位术,此法切开上睑外侧皮肤和眶隔,并压迫眼球使泪腺突出,在泪腺前部缝线,穿过泪腺凹骨膜打结,也可采用泪腺切除术,切除脱出在眶隔外的部分泪腺,再将松弛的眶隔折叠后缝合,如肌层也松弛,宜折叠缝合。
泪腺脱垂的CT及MRI诊断分析
作者:王长河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09期
【摘要】目的分析泪腺脱垂的CT及MRI诊断结果。
方法 15例泪腺脱垂患者, 8例采取CT诊断, 7例患者采取MRI诊断,分析患者诊断结果。
结果 8例患者CT诊断为双侧泪腺脱垂,泪腺密度均匀,横断面显示泪腺窝空虚,冠状面显示泪腺多在眶缘前方、上睑颞侧,泪腺上缘内侧和直肌群有着较为清晰的分界。
MRI诊断泪腺上缘内侧和直肌群有着较为清晰的分界,泪腺与脑白质信号相似,信号均匀,横断面显示泪腺窝空虚,冠状面显示泪腺向外下方向移位, 1例单眼泪腺部分脱垂,横断面显示单侧泪腺眶缘前部略微增加,所有患者无眼球异常或眼外肌异常。
结论 CT及MRI诊断泪腺脱垂均具有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泪腺脱垂;CT;MRI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54
泪腺脱垂临床发病率较低,病因尚未明确,与先天性病变有关,也与继发性创伤有关,同时眶内压力增加、泪腺支持结构减退等因素也会导致泪腺脱垂的发生[1]。
泪腺脱垂表现为双上睑颞侧局限性隆起、充血等,医师触诊时可发现活动性、分叶状包块,可纳入泪腺窝中,按压无痛感。
对泪腺脱垂影像学诊断,临床少有报道,为了准确诊断泪腺脱垂,提高临床确诊率,本文以15例泪腺脱垂患者为例,分别采取CT、MRI诊断,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5例泪腺脱垂患者,患者均接受MRI、CT诊断,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51.5±6.9)岁;8例患者上睑肿物, 5例眼睑肿胀, 2例睑裂略微变小、上睑退缩;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1. 2 诊断方法 8例泪腺脱垂患者经CT诊断,取西门子Plus 4 CT扫描仪对患者横断面、冠状面予以常规扫描,由眶上缘开始扫描至眶下缘,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作为横断面扫描;由眼球前缘扫描至前床突后缘,扫描基线与硬腭垂直,作为冠状面扫描。
层厚3 mm、层间距3 mm、软组织窗为300 HU/40 HU。
7例患者采取MRI诊断:采取GE Signa Twinspeed 1.5T MR扫描仪进行诊断,相控阵头线圈。
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为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1WI。
于眶上缘扫描至
眶下缘作为横断面扫描,扫描基线平行硬腭;于眼球前缘扫描至前床突后缘作为冠状面扫描,扫描基线垂直硬腭;在斜矢状面扫描时,其基线与视神经平行。
T1WI:TR 400 ms, TE 11.6 ms;T2WI:TR 3000 ms, TE 120 ms,矩阵288×224,扫描厚度 4 mm,间距层厚4 mm,层间隔0.5 mm。
2 结果
2. 1 CT检查结果分析 8例患者经CT诊断,均为双侧泪腺脱垂。
CT显示泪腺密度均匀,横断面显示泪腺窝空虚,泪腺上部向前移位或向外移位,部分超过眶缘;大部分泪腺位于眶缘前;冠状面显示泪腺多在眶缘前方、上睑颞侧,泪腺上缘内侧和直肌群有着较为清晰的分界。
4例患者合并结膜下脂肪疝,眼球未出现异常情况。
2. 2 MRI诊断结果分析 7例患者经MRI诊断, 6例患者为双侧泪腺脱垂, MRI显示泪腺与脑白质信号相似,信号均匀,横断面显示泪腺窝空虚,泪腺上部向前移位或向外移位,部分超过眶缘;晶状体水平、泪腺最大显示层面显示大部分泪腺在眶缘前位置, 1例2眼患者显示泪腺向眶缘前外侧突出,呈结节状;冠状面显示泪腺向外下方向移位,在眶缘前方显示眼球颞侧呈团块状影,为类圆形;泪腺上缘内侧与上直肌群有着较为清晰的分界,增强后,泪腺强化均匀,信号无异常。
1例单眼泪腺部分脱垂,横断面显示单侧泪腺眶缘前部略微增加,冠状面位于眶缘前方,存在泪腺影,呈椭圆形,与泪腺眶部走行相同,增强后泪腺均匀强化。
所有患者无眼球异常或眼外肌异常。
3 讨论
泪腺脱垂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解剖因素、后天因素及慢性炎症、肥胖、代谢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
泪腺位于眼眶外上角额骨的泪腺窝内,具有较为特殊的解剖结构。
泪腺周围被结缔组织包围,通过韧带形式粘连周围组织,于泪腺窝内固定[2]。
一般情况下,泪腺不易被触及,而泪腺支持韧带和眶隔松弛,则会导致泪腺脱垂。
在泪腺脱垂初触诊时,无压痛症状,可触及上睑皮下存在自由移动的包块,质地较硬,呈杏仁分叶状,可还纳入泪腺窝内,但会反复脱出[3]。
随着泪腺脱垂发生率的显著提高,临床日渐重视对泪腺脱垂的诊断,且泪腺脱垂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外貌。
多数患者因泪腺脱垂而就诊时,主要是因为眼睑发现肿物,且肿物的位置较为特殊,使患者感到心理负担而到院就诊。
但在临床诊断时,必须要选择有效的诊断措施,积极区分泪腺上皮性肿瘤、球结膜皮脂瘤、眼结膜下脂肪疝等疾病,以此提高患者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采取CT和MRI诊断,通过横断面、冠状面可充分显示泪腺结构,横断面显示泪腺呈杏仁状,位于泪腺窝,上部在眼球上缘和上直肌群层面,前缘不超过眶缘。
MRI冠状面在眶缘水平显示上睑提肌腱膜为低信号,呈线形态。
因此对泪腺脱垂患者采取CT、MRI诊断,可清楚显示泪腺具体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
CT和MRI诊断泪腺脱垂时, CT和MRI主要特征为:横断面显示泪腺窝空虚,泪腺上部向前移位或向外移位,部分超过眶缘;大部分泪腺位于眶缘前;冠状面显示泪腺多在眶缘前方、上睑颞侧,泪腺上缘内侧和直肌群有着较为清晰的分界,无眼球异常或眼外肌异常。
CT 显示泪腺密度均匀, MRI显示泪腺与脑白质信号相似,信号均匀,增强后泪腺均匀强化。
因此CT和MRI对泪腺脱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准确充分显示泪腺具体情况,为临床鉴别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CT及MRI诊断泪腺脱垂均具有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临床采用CT及MRI诊断泪腺脱垂时,需掌握泪腺脱垂影像学特征,准确鉴别其他泪腺疾病,如泪腺炎,表现为泪腺弥漫性增大, MRI泪腺信号异常,并利用横断面、冠状面图像判断疾病,准确鉴别。
眼结膜下脂肪疝有时与泪腺脱垂同时发生, CT诊断,眼球表面颞上象限脂肪肿块[4],有清晰的边界,与眶内脂肪连接。
同时也要准确鉴别泪腺上皮性肿瘤、球结膜皮脂瘤等,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准确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对泪腺脱垂患者采取CT、MRI诊断时,需掌握泪腺脱垂的临床表现及图像表现,必要时联合CT及MRI技术进行诊断,以此提高临床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于文玲.泪腺脱垂的CT及MRI表现.放射学实践, 2010, 25(1): 33-36.
[2] 宁燕,齐鑫,贾卉,等. 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建对泪腺脱垂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9(2):146-148.
[3] 于文玲,王振常,燕飞,等. 泪腺脱垂的CT及MRI诊断//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2007.
[4] 张向向 .泪道的超声显像及生理测值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1):15-18.
[收稿日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