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胃肠舒汤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
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作者:祁跃明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2期关键词:疏肝健胃汤;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2—0038—02笔者于2006年3月~2010年5月采用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拟定:(1)慢性反复发作性、周期性及节律性上腹区疼痛为主要症状;(2)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次要症状;(3)内镜下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
1.2一般资料 5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26岁;病程最长10 a,最短6个月。
50例患者均以胃脘部疼痛,常伴胀满不适、嗳气、泛酸、嘈杂、恶心等症状。
2治疗方法采用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本方由柴胡疏肝散与四君子汤合方组成:炒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30g,香附10g,陈皮10g,生晒参10g,白术15 g,茯苓20 g,延胡索30g,金铃子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次200 mL,日服2次,每日1剂,10次为1个疗程。
兼湿者加霍香10 g,苍术10 g,法半夏10g;兼郁热者加黄芩10g,黄连6 g;兼瘀血者加蒲黄10 g,五灵脂10 g;兼食滞者加神曲20g,山楂20 g。
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它相关药物,忌食生冷过寒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2个疗程后,做胃镜检查,观察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消失;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结果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痊愈18例,有效30例,无效2例。
4典型病例李某,女,36岁,于2008年5月5日初诊。
患者上腹部反复疼痛、腹胀3年再发l周,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停药后复发,于今日到本科治疗,症见:脘腹部疼痛,食后加重,时泛清水,呃逆,纳差,倦怠乏力,每因情绪不佳,或饮食不节则胃痛加剧,月经正常。
自拟胃炎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胃炎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120 例,其中以胃炎汤治疗(治疗组)80 例,西药雷尼替丁治疗(对照组)40 例。
结果:胃炎汤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胃炎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胃炎汤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数病例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饭后饱胀、嗳气,也可有胃脘痛、恶心等。
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用自拟胃炎汤治疗该病80 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0 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27 例,女53 例;年龄最小14 岁,最大82 岁,平均45 岁;病程最短4 个月,最长18 年,平均4.6 年。
对照组40 例,男17 例,女23 例;年龄最小15 例,最大78岁,平均41 岁;病程最短8 个月,最长20 年,平均4.5 年。
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1.2 诊断标准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①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②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即经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改变、以红为主或呈痘疹样改变、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或出血点。
胃组织活检: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
③全部患者均排除消化道肿瘤、心脏病、糖尿病,并无消化道手术史。
1.3 治疗方法1.3.1 治疗组以自拟胃炎汤为基本方:杏仁10 g,太子参30 g,白芍10 g,木香6 g,陈皮10 g,甘草5 g,半夏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桔梗10 g,枳壳10 g。
探讨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究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8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实行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方法。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9,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3,P<0.05)。
结论在慢性胃炎治疗的过程中施行自拟养胃汤,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适当加量加成分治疗,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廣。
关键词自拟养胃汤加减;慢性胃炎;疗效慢性胃炎是一种在消化内科中最常见的胃病,是由各种病因导致胃粘膜炎性病变。
多发群体为中年以上的群体。
慢性胃炎患者的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黑便、食欲不振、上腹隐痛、舌炎、反酸、呕血、消瘦等[1,2]。
本次研究针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析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例,本次研究已经过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并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40.23±6.41)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25±1.25)年。
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41.56±7.19)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78±0.93)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采用一般治疗方法。
奥美拉唑肠胶囊(20 mg/次,1次/d)、替硝唑(0.5 g/次,1次/d)、氨苄西林胶囊(0.25 g/次,3次/d)、胶体果胶铋胶囊(150 mg/次,4次/d)。
试析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之证治近况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
治疗易于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小。
本文就近几年来CSG的国内中医药证治状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1.1 传统的辨证施治: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等体征,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论治。
据各地报导所示,CSG临床上大致分为以下证型:实证有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郁热蕴胃型、胃络血瘀型、湿滞胃脘型、饮食积滞型;虚证有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气阴两虚型,尚有寒热错杂一型。
影响证型确定的因素除有主观人为的,如各个临床医生中医学术观点分歧所带来的证型判别标准的差别等因素外,尚有些客观的由CSG本身内在病理改变的差别、病程长短等所决定的,如Hp感染的活动性胃炎临床上多表现为中焦湿热证。
纵观各地报导数据,CSG以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和脾胃湿热型3型最多,而实证中的胃络血瘀型和虚证中的胃阴不足型较少。
这似乎提示CSG病变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中焦气机阻滞为病机核心,病变在气分为多,较少深入血分、阴分,较少形成瘀阻、阴伤的病理变化。
治疗上肝胃气滞型首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气虚型选香砂六君汤加减,脾胃虚寒型以建中汤类方剂或理中汤化裁,湿热型选温胆汤、黄连平胃散、半夏泻心汤等,而郁热型、瘀血型、食积型、阴虚型可分别以化肝煎合金铃子散、丹参饮合失笑散、枳实导滞丸或保和丸、一贯煎或沙参麦冬汤等方药化裁。
1.2 结合现代医学胃镜征象辨证: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征象,把CSG分为3型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肝胃气滞型胃镜象呈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蠕动减慢甚至消失,以香苏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呈胃窦黏膜充血明显,呈斑点状或斑片状潮红,可伴有散在糜烂或出血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湿浊中阻型呈胃底黏液膜有大量液体潴留,胃壁上分布着较多白色黏液,难以冲净,胃窦部可见黏膜水肿,以平胃散加减治疗[1]。
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摘要目的评价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11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时间为(6.21±1.17)d、住院时间为(12.45±1.27)d,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的(9.24±1.26)、(15.33±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義(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的疗效,不仅能缩短痊愈时间、住院时间,还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自拟养胃汤加减;慢性胃炎;疗效评价慢性胃炎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人体胃黏膜炎性病变而导致的,为消化内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该疾病不但难以痊愈,还易给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若未及时实施治疗措施,易导致慢性胃炎发展成为癌症、胃溃疡、急性胃炎,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
因此,本院对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纳入标准:①11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慢性胃炎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无认知障碍,能配合相关治疗。
排除标准:①在近期内实施治疗患者;②伴有精神疾病患者。
观察组患者男28例,女性27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7.01±5.67)岁。
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28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6.21±5.4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1. 2. 1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①对患者实施三联疗法,采用110 mg 枸橼酸铋钾,3次/d;200 mg替硝唑,2次/d;10 mg奥美拉唑,1次/d。
自拟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56例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炎症性改变,是胃粘膜损伤与修复的一种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
本人经临床实践运用自拟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5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观察病例均为2008-2021年门诊患者,共112例。
全部病例均经过纤维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诊断标准参照202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试行方案)的标准制定。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胃脘痛,并排除肝胆胰病变。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男26例,女30例,年龄22-62(45.20±3.0)岁,病程6月-9(5.20±3.40)a.对照组:男23例,女33例,年龄24-57(44.80±3.40)岁,病程5月-9(4.86±4.20)a.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纳食减少,食后胸脘胀闷或疼痛,兼见呃逆痞满或腹痛,灼痛,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脉缓弱或涩,舌淡,苔白腻。
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Hp(-),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治疗组自拟健脾和胃汤:太子参15g,麸炒苍术15g,土炒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6g(后下),白蔻仁6g(后下),厚朴10g,佛手10g,香橼皮10g,川芎6g,丹参12g,甘草6g。
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15日为一疗程,兼食滞者合保和丸(焦三仙各15g,炒莱菔子10g,连翘15g,半夏15g,茯苓15g),气滞明显者苏梗10g,醋香附10g;腹胀嗳气明显者加麸炒枳壳15g;兼胃脘疼痛者加醋延胡15g,川楝子10g;兼烧心泛酸明显者加黄连6g,吴茱庾3g,蒲公英15g,乌贼骨15g;兼肠鸣便塘者加大腹皮15g,兼便秘者加火麻仁10g,治疗期间停服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忌酸辣甜及刺激性食物。
药物应用
104
自拟胃肠舒汤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伍金玉
平武县南坝中心卫生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2554
【摘 要】目的:研究自拟胃肠舒汤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
住院部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共30例,将其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15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胃肠舒汤剂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三九胃泰冲剂进行治疗,对比2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3.33%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自拟胃肠舒汤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并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自拟胃肠舒汤剂;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分析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患者的胃黏膜出
现慢性浅表性的炎症,它的感染因素主要
有:①嗜酒;②喝浓咖啡;③胆汁反流;
④幽门螺杆菌[1]。
本文为了评价自拟胃肠
舒汤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2组进行研究,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
3月住院部收治的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将其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15例。
观察组:男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女性患者=7:8;年龄范围18~35(26.48±8.36)岁;病程3个月~18年,平均病程(6.72±3.16)年。
对照组:男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女性患者=8:7;年龄范围19~36(26.56±8.37)岁;病程4个月~19年,平均病程(6.78±3.24)年。
观察组和对照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在年龄和病程的跨度范围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方法:给予自拟胃肠舒汤剂进行治疗,干姜7g、党参16g、炒白芍19g、法夏15g、佛手8g、黄连8g、砂仁5g、无花果16g、灸甘草11g、玄胡索16g,水煎服,每天一剂,疗程15天。
对照组方法:给予三九胃泰冲剂进行治疗,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疗程15天。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断标准
1.3.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观察指标
根据住院随访的资料,观察两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等情况,来评估治疗的疗效,并且记录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3.2 疗效评定标准
以患者的治疗效果,作为本次研究当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的评
价范围:
显效评价范围:经实验治疗后,慢性
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指
标恢复良好。
有效评价范围:患者的症状情况得到
缓解,各项指标有好转的趋势。
无效评价范围: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
各项指标无变化。
总有效率=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单
组总概率(15例,100%)减去无效评价概
率的差值。
1.4 统计学标准
本文数据当中,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
反应发生率均用%表示,使用卡方进行数
据检验,经SPSS20.0软件处理后以(n)%
的形式表现。
当P<0.05时,代表两组慢性
浅表性胃炎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
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总
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
者的数据(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3 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
种疾病,它属于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患者
可根据病情产生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
(如进食后上腹部会不适、出现隐痛、恶心
等现象)。
三九胃泰冲剂呈灰黄色至褐黄色的颗
粒,味苦、辛。
它的主要成份有三叉苦、
九里香、白芍、地黄、木香等。
能够促进
患者体内的胃合成蛋白质代谢作用、并且
有止血和抗溃疡的功效[2]。
自拟胃肠舒汤剂能促进胸腺核蛋白、
胸腺RNA、脾脏RNA的合成,故有增强
免疫功能和免疫调节、消炎止痛、理气健
胃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慢性胃炎的康复;
并且能抑制和吸附胃蛋白酶的作用[3]。
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
率93.33%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均
优于对照组。
分析结果可发现自拟胃肠舒
汤剂的临床效果比三九胃泰冲剂治疗的临
床效果明显,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小。
总而言之,应用自拟胃肠舒汤剂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意义重大,可以将
自拟胃肠舒汤剂的理念运用在临床当中,
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以帮助其
有效的进行疾病控制,减少不良反应,临
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阿力得尔吐.中药复方治疗慢性浅表性
胃炎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
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0):213-
213.
[2]申晓东.中草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
炎临床体会9例[J].内蒙古中医
药,2012,31(03):25-26.
[3]金首乾.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
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医
学研究与实践,2016,1(06):62-62.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组别例数(n)显效(n)有效(n)无效(n)总有效率(n;%)观察组1586193.33
对照组1534846.67
注: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临床总有效率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P<0.05)。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组别例数(n)上腹部疼痛(n)嗳气(n)腹胀(n)总不良发生率(n;%)观察组15100 6.67
对照组1522240.00注: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