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政府白皮书中“和”字翻译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
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
举酒同饮,意趣闲淡。
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二)四十二. 唇亡齿寒【原文】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虢。
还,反灭虞。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释】①垂棘之璧:垂棘出产的美玉。
垂棘:春秋晋国地名,以产美玉著称。
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虢(guó):周代国名。
有东、西、南、北四虢。
这里指南虢周平王东迁因西虢(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为秦所灭徙于上阳称南虢后灭于晋。
②相德:互施恩惠。
【译文】春秋时候,晋献公为了扩充势力范围,打通向中原腹地发展的通道,要想出兵消灭虢国。
可是,晋军必须经过虞国的领土才能到达虢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采纳了大夫荀息的计策,以垂棘出产的美玉当诱饵,送给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虞国国君,作为借道的条件。
虞国国君见到贵重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满口允许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赶紧阻止道:“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失去了嘴唇,牙齿也会受冻而保不住啊!所以,彼此相帮相救,是为了共同生存,而不互施小恩小惠。
今天晋灭了虢国,明日虞国也就必将随之灭亡。
借道给晋国的事万万使不得。
”虞君不听宫之奇的意见,认为晋国是大国,人家主动送来美玉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借条路走走都不行吗?于是收下美玉,让晋军畅通无阻地通过虞国,前去攻击虢国。
宫之奇清晰地知道,虞国灭亡的日子也不远了,于是迅速带着家眷离开了虞国。
中国政府每年在“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
因此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翻译实属时政文体翻译。
在这样正式的文体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性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行文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基于何种翻译理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这些隐喻,对于译者来说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
一、应用翻译功能论和其翻译策略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核心就是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因此,它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
大部分的应用翻译活动都带有明确而特定的目的,而且整个流程一直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整体行为。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
在翻译策略上,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从文本功能出发,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
前者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后者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傳递的效果,分别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
但是,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文章是只有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两种。
因此,对于功能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要善于灵活处理。
二、隐喻与隐喻性思维“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意思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中国白皮书中英双语中国白皮书是中国政府发布的一种官方文件,旨在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的政策、发展战略和成就。
这些白皮书通常以中英双语出版,以便更好地传达中国政府的想法和立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白皮书中英双语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白皮书中英双语的出版使得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立场能够更好地被国际社会理解。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使用英语撰写白皮书可以帮助中国政府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沟通。
通过使用双语,中国政府能够将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传达给更多的人,扩大影响力。
此外,双语白皮书还可以提供给国际社会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政府的决策背景和思考方式。
中国白皮书中英双语的发布也有助于提高国内外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通过阅读双语白皮书,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关注点,从而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的发展。
而对于国际读者来说,通过阅读双语白皮书,他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立场,还可以学习中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这对于国内外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中国白皮书中英双语的出版也有助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通过使用双语,中国政府能够更好地向其他国家传达自己的政策和立场,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同时,双语白皮书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了解中国的机会,促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白皮书中英双语的出版还有助于中国的软实力提升。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力来吸引其他国家。
通过发布双语白皮书,中国政府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另外,双语白皮书也可以展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成就,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中国白皮书中英双语的出版对于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能够更好地传达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立场,提高国内外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以及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5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4期总第791期No.4,2020Total of 7910引言在全球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传播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外宣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航运白皮书英译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航运市场,促进航运业的发展,架起我国航运业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做好翻译,是实现中国与世界沟通的第一步。
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纽马克(Newmark)提出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2]。
通过探讨航运白皮书翻译实践,笔者尝试归纳总结出处理白皮书此类型文本的翻译策略,力求对该类型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1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应用(文体)翻译的一种类型,广义的外宣翻译包括除文学翻译之外的几乎所有实用问题翻译。
狭义的外宣翻译是指各类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在其《外宣翻译导论》一书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8]。
此外,黄友义[4]、卢小军[5]等学者也对外宣翻译概念的界定给出了诠释。
总之,外宣翻译文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在日常与官方对外交流中频繁出现,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做好外宣翻译对“国家形象”[5]的构建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语篇分析文本分析要从宏观的语篇开始到微观的词语[7],而不是把词语孤立开来,要练习该词语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和功能,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语言和功能对等[3]。
2.1语篇类型分析《中国航运发展报告》(又称《航运白皮书》),是关于我国航运业发展的年度系统总结,是对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也是了解中国航运政策的重要线索,属外交文本类型。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发生的一切已经并正在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仍然存在,对我国的片面、不实甚至歪曲报道、对我国政策意图的误读现象依然严重。
这种障碍的产生,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矛盾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西方人不熟悉中国的语言、文化,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不能正确解读中国的政策和主张等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向世界说明中国、介绍中国,是一项长期、艰巨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翻译特别是外宣翻译工作,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和合作,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
翻译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反映在外宣翻译的效果上。
1我国各级各类对外宣传材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等政府文件,地方对外宣传报道、对外宣传画册、会展资料和公共场所告示标牌等等)的翻译中,错误或不规范的外文随处可见,翻译质量令人堪忧。
不合格或是错误的译文不仅达不到对外宣传、告知的目的,还极易造成混乱和误导,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形象,不利于对外传播与交流,甚至可能产生影响深远、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
本论文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在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的视角下提出了若干外宣翻译策略。
作者首先厘定了外宣及外宣翻译的相关概念,明确了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区别性特征。
为了对我国外宣翻译的历史和现状有个整体的认识,作者在仔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论文对我国外宣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类型进行了分类,简要剖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的原因。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白皮书汉英翻译作者:宋钰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5期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升,白皮书的英译本对向世界各界宣传我国方针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以《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为例,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支撑,详细阐明其在此白皮书英译本中的应用。
通过理论联系实例的方法,本文分别从词汇、句子、篇章3个层面对《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及其英译本加以分析。
关键词:白皮书;功能翻译理论;《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一、引言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
广义指政府发表的有关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问题的文件,狭义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相关对外通告。
封面为白色所以叫白皮书。
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属于外宣文本。
因此,所有译者都有必要使白皮书的汉译英版本更准确,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功能翻译理论源于交际理论,侧重于翻译的功能,主导理论为费米尔的“目的论”。
他同时提出翻译3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第一位的,适用于文本的各个部分;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具有可读性;忠实原则要求译者不能随意创作。
纽马克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将文本类型主要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
功能翻译理论基于源语和目标语在功能方面的关系,将目的论与文本类型理论加以融合,对白皮书的官方英译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词汇层面(一)范畴词中文里经常使用范畴词来表达特定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范畴词有“水平”“方式”“方法”“问题”“领域”“局面”“情况”“态度”等。
而白皮书中使用的范畴词往往没有具体含义,而只是搭配需要和语言习惯。
例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nd the enforcement of pertinent laws and regulations……“情况”在这里就是范畴词,没有具体含义。
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时政文体的翻译研究作者:席曼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7期摘要: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政府特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总结中国发展历程,展望新时代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政府官方文件,白皮书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基于此,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指导,探析其在本次白皮书翻译中的应用,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白皮书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076-0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
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表明中国在完成自我建设及推进世界发展方面的立场和规划,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了解。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翻译指导意义,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开拓了新思路。
国内的外宣翻译工作任重道远,然而目前有关政府白皮书的翻译研究却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运用纽马克翻译理论对其进行研究的情况也并不多见。
基于此,本文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探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白皮书翻译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一名语言学家,他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Newmark,1981),摆脱了翻译界一直以来局限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质量评估是应用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翻译评估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批评家们自己主观印象式的评论,并没有多少客观分析。
德国翻译学家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恰巧填补了翻译质量评估领域的这一空白。
该模式具有一个相对客观、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框架,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具有开拓性的历史地位。
因此,引入该模式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豪斯的模式以原语文本和1目标语文本的对比分析为基础。
其操作过程大致如此:首先,对原文和译文从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语场涉及题材和社会行为两个情景维度,语旨涉及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关系以及社会态度,语式涉及媒介和介入程度两个情景维度。
随后将原文和译文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检查在所有这些维度上译文和原文是否有误配,并列举这些误配。
最终,根据这些维度上的误配来判断译文的质量。
误配越多,说明翻译的质量越低。
本文在详细介绍了豪斯的模式后,将其应用到汉英翻译质量的评估中,以期
清楚地展示该模式的详细操作过程,并检验该模式是否适用于汉英翻译的质量评估。
通过对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和《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第一章的英译文进行评估,本文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豪斯的模式基本上适用于汉英
翻译质量评估。
但是,该模式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整个操作过程过于耗时;分析文本的参数设置太过繁杂;部分分析文本所用的语言学方法并不适用于分析汉语文
本。
同声传译如何应对语速较快的发言语速同声传译的大敌。
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术语不懂,可以通过提前准备解决。
发言者的语速,却不在译员的控制之下。
即使专业再熟,也无法应付速度过快的发言。
1.语速—难以逾越的障碍语速同声传译的大敌。
即使专业再熟,也无法应付速度过快的发言。
道理很简单。
译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做同传时译员要把精力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听解、表达、协调等。
发言速度很快时,仅仅是听解,就耗费了译员的全部精力,哪里还有精力进行翻译!发言速度太快,大脑的空间已被占满,没有运作的余地,便无法产生合格的译文。
2.英语发言多快合适?为了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转,除其他外,需要降低发言速度,让译员留出精力,进行语言转换。
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发言语速直接影响翻译质量。
随着语速的提高,翻译的准确度下降。
所以,为保证质量,译员一般认为,非诵读文本的最佳速度为每分钟100-120个词。
研究证实了每分钟100-120词是最佳速度,尽管不同类型的发言最佳速度不同。
对于没有停顿和冗余信息的诵读文本(即典型的演讲),最快应不超过每分钟100个词这些研究发现,也符合同传译员的一般认识。
国际口译协会(AIIC)网站留言板上有这样一段话:We all know that a speaker speaking at about 100 to 120 words per minute is perfectly acceptable. However, there are exceptions to this: dense originals without much redundancy. Such speeches may seem excessively fast even if presented at 120 words per minute. Normally, however, any original exceeding 140 words per minute is fast. I have clocked speakers at 180 words per minute.作为参照,VOA特别英语节目为每分钟90个词,为正常播音速度(每分钟140个词)的三分之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速度为每分钟120个词。
初探政府白皮书中“和”字翻译问题
摘要:“和”是汉语中最常见又十分重要的连词之一。
看到“和”自然会想到英语中的“and”,但并非所有的“和”都可想当然地译成“and”。
本文初步总结了政府白皮书中由于对译“和”而产生的几种冗余和逻辑问题,以期为政府白皮书翻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和” 政府白皮书翻译
1 引言
一看到“和”自然就会想到英语中的“and”。
但所有汉语中的“和”都适合英译成“and”吗?笔者在考察政府白皮书“和”字英译的过程中发现:(1)受白皮书文本特点和交际目的制约,一部分“和”并没有必要英译出来;(2)汉语的意合特点使逻辑连词“和”构成的逻辑关系远比英语中的“and”复杂多样,一部分“和”不可照搬直译。
下文将通过实例分析论述这两大问题。
所引例子来自《北京周报》和中国网(/ch-book/)上刊登的白皮书。
2 不必译出的“和”
政府白皮书是指一国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代表政府的立场态度,讲究信息准确、立场明确、文字简练。
其外译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国外读者了解本国的政治立场、经济形式和文化成果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目的语语言表达习惯与思维方式为归属,注重英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汉语讲究平衡对称,追求音韵节奏美,常将相似相近的词语连用,形成显性重复。
这种冗余现象在汉语中显得自然得体,读来朗朗上口。
但英语讲究简洁明了,尽量避免使用同义反复。
Joan Pinkham(2000:64-66)在其著作“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中把不必要的同义反复搭配看作是“冗余搭配(redundant twin)”,并指出在英译过程中如果照搬原文表达结构,会使译文语句过于臃肿,降低可读性,因此译前应适当舍取。
下文将从词汇蕴含与词汇预设角度探讨白皮书中“和”字的省译。
2.1 词汇蕴含
词汇蕴含是指一词语概念蕴含另一词语概念的语义特征。
如“途径”原义为“路径”,引申为“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蕴含了“方式” 这一概念,英译“探讨在打击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深化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时,就没必要把“途径和方式”逐字对译成“ways and means”,仅一个“ways”就可以传达原文意思。
在政府白皮书中,由“和”连接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词的情况随处可见。
在对《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统计中发现,全文216个“和”就有21例属上述情况,即平均每十个“和”中就有一个,而且对译率为80%。
如:
例1:安全生产体制和机制建设
the establishment of safety production systems and mechanisms
例2:促进了提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helping make the work of making proposals constitutionalized, standardized and in line with prescribed procedures
评析:例1中“体制”和“机制”语义相近,互为蕴含,译前可选删其中任何一项。
例2中“制度化”意为通过一定制度使该工作有规可寻、有则可依,即,使工作遵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使其“程序化”,同时达到“规范化”。
因此,“制度化”蕴含了“程序化”和“规范化”,剔除重复信息后,可合译为“standardized”。
2.2词汇预设
词汇预设是指通过认知逻辑思维从特定词语出发推导出的语义前提。
该特定词语称为“预设触发语”(Levison,2001:181),可以是不同词性,如副词性预设触发语:着、了、过;动词性预设触发语:继续、停止、改变;触发时间前提关系的名词性预设触发语:今天、明天、后天。
所推导出的语义前提属于潜在已知信息,如,由法令制度的“批准”可推知“制定”,由“颁布”可推知“批准”,由“实施”可推知“颁布”。
但汉语有时为了平衡结构,使用了这些可推知的冗余词,形成冗余信息。
而英语讲究简洁明了,且白皮书英译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传达,而不是在于让外国读者欣赏汉语独特表达。
因此,英译白皮书前应适当调整,删除冗余信息。
如:
例3: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制度措施…
Proceeding from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a…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et up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ystems and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例4:国家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The government sorted out and annulled discriminative regulations and unreasonable restrictions on farmers seeking employment in urban areas…
评析:以上例子均存在词汇预设。
制度措施的“制定”为“实施”的先设;规定限制的“清理”为“取消”的先设。
这些对东西方读者来说属于共享背景知识。
因此,“制定”和“清理”为冗余词,应予以删除。
值得一提的是,预设与语境有着密切关系,不仅预设的具体内容受语境影响,而且预设的触发也同样受到具体语境的制
约。
试比较例3与例5。
例5: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ate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例5中的“执行”受上下文语境限制,不能触发预设“制定”,即不能由“参与政策法规的执行”推导出“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
因此,在运用预设思维判断冗余信息时,还应注意具体语境,不可孤立看问题,随意处理。
3 不宜照译的“和”
在语言组织法方面,汉语注重意义上的连贯,属意合型语言,逻辑关系大都不是直观地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而英语注重形式上的连接,属形合型语言,逻辑关系主要靠关联词等显性连接手段来直接标志。
汉英语言这种行文组织上的差异必然要求:英译白皮书前理清逻辑关系;译时适当调整结构,正确表达原文信息。
但笔者在阅读白皮书双语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由于照译“和”字而产生的逻辑问题。
3.1忽略种属关系
汉语中的“和”有时用来连接来自同一范畴内表示种概念与属概念的词,构成了非并列关系。
这对习惯意合性思维的中国读者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完全可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
但英美等国家的读者习惯形合性思维,如果直接照译“和”字,将这种表达不假思索地转移到译文中,那么既不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又会影响外宣效果,甚至造成误解。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