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x迷宫Ⅲ型手术同期换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的围术期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11.82 KB
- 文档页数:2
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关键词】瓣膜置换;围手术期;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心脏瓣膜受风湿热感染导致瓣膜功能及结构的改变,使患者心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为了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需行瓣膜置换手术。
1 临床资料吉林市中心医院从2006年1月3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共收治4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了瓣膜置换术,其中女30例,男16例,年龄20~35岁,置换二尖瓣26例,三尖瓣12例,双瓣8例。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瓣膜置换手术较复杂,风险大,费用高,而且术后移植物留在体内,医护人员应向患者细心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手术治疗的信心,如向患者介绍本院治疗成功的病例,术前生活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若不手术后果如何,手术安全性和手术的最佳时机,瓣膜的种类和使用寿命以及瓣膜工作时的开关音,鼓励患者接触术后的患者,用他们的亲身体会和经验告诉患者手术并不十分可怕,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术前护士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排尿,训练患者有效咳痰,适应术后需要,观察图片直接了解一些术后的情况,通过图片患者可以看到,他们回到疗区ICU 病房后,四肢是被绑着不能动,嘴里有一个插管,也不能说话,身上有一些引流管,周围有一些监护仪器,这些都是治疗的需要,虽然家属不在身边,但医护人员就像亲人一样细心照料着他,密切观察病情,让患者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
虽然经过医护人员的详细介绍,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但术前或术日有的患者仍会很紧张,可能引起失眠及心律失常,责任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清理、探视保持病室安静,为患者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充分休息,为手术做准备。
2.2 饮食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体质虚弱,在强心剂治疗的同时还应调整饮食结构,鼓励患者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易消化事物,如若饮食调整不佳,还可静脉输注血浆、白蛋白等补充营养,改善机体抵抗力,增强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康复。
迷宫Ⅲ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围术期处理韩劲松;王辉山;汪曾炜;尹宗涛;韩宏光;陈朝辉【摘要】目的总结迷宫Ⅲ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间,我院施行迷宫Ⅲ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178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95例、二尖瓣成形术28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50例.结果死亡1例(0.56%),因左心室破裂修补成功4d后多脏器衰竭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102.24±22.07)min,体外循环时间(192.97±32.21)min,ICU停留时间(35.55±17.62)h,术后住院时间(15.10±3.33)d.出现二次开胸止血4例(2.25%)、新发脑梗死2例(1.12%)、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2.81%).应用临时起搏器136例(76.41%),行同步电复律14例(7.87%),无应用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170例(96.05%,170/177)、房颤7例(3.95%,7/177),NYHA心功能Ⅰ级158例(89.27%)、Ⅱ级19例(10.73%).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和左心房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出现跨二尖瓣A峰142例(80.23%,142/177),出现跨三尖瓣A 峰152例(85.88%,152/177).结论系统训练、合理选择患者、恰当的手术处理、术后积极防治心律失常是迷宫Ⅲ手术围术期处理的关键.【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17(015)001【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心房颤动;迷宫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外科手术【作者】韩劲松;王辉山;汪曾炜;尹宗涛;韩宏光;陈朝辉【作者单位】110016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110016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110016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110016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110016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110016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迷宫Ⅲ手术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尤其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房颤的金标准[1,2]。
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围术期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时同期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行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的40例房颤患者,对40例房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并在患者出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指导,告知如何准备测量脉率、脉律。
结果:通过在围术期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服务,对40例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发现总治疗有效率为875%(35/40)。
结论:对采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其围术期内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能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标签:心脏直视手术;射频消融迷宫术;房颤;围术期;护理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通常情况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致使房律发生紊乱的一种现象。
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社会环境的恶化等诸多因素,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房颤动,并且房颤的发生率也越来越年轻化。
研究显示,年龄增长和房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而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高达10%[1],因此房颤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的关注。
在房颤发作时,心率快且无规律可循,最高频率值600次/min[2]。
房颤的发生还会诱发高血压、心衰等疾病或加重其病情。
目前临床治疗房颤的主要手段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术治疗,但是好的治疗手段离不开围术期的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促进病情恢复。
本文即是对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围术期护理工作进行探讨分析,现研究整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的40例房颤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3~82岁,平均年龄(689±42)岁。
其中肺动脉高压13例,心功能Ⅱ级9例,心功能Ⅲ级26例,心功能Ⅳ级5例。
风湿性心脏病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后天性的心脏疾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导致的心脏病变,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1]。
风湿性心脏病有称为风湿性联合瓣膜病,以主动脉瓣、二尖瓣较多见,而合并二尖瓣病变则较少见,该病多发于春、冬季节,尤其是在寒冷、潮湿的情况下发病较多,且初发年龄以青壮年较多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统计,全球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总数不小于1600万,同时每年大约新增有55万人患急性风湿热,其主要病因就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2]。
瓣膜置换术是风湿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瓣膜置换能够解除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然而患者由于病史较长,心功能差,术后容易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症、电解质失衡以及心率紊乱等并发征,因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非常重要。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11月,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与指导,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组选取该院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共有83例。
其中男35例,女48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为46.5岁;病程2~26年,平均病程为17年。
上述患者都经过诊断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并且已经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实质性器官病变,其中二尖瓣病变53例,主动脉瓣病变11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病变19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咳嗽、心悸、气促等症状,尤其是活动后症状非常明显,休息后上述症状则明显缓解。
术前心功能分级情况:心功能Ⅱ级21例,心功能Ⅲ级47例,心功能Ⅳ级15例。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温、正常不停跳的情况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1.2围手术期的护理1.2.1术前护理①基础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长期充血性心理衰竭和三尖瓣血流反流,导致心排出量减少,静脉淤血,造成消化功能减退,摄入的营养物质吸收发生障碍。
瓣膜置换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风心病心房纤颤的护理[摘要] 总结24例行瓣膜置换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提出术后维护心功能及心率、心律的护理要点,应用胺碘酮的注意事项,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要点以及服用抗凝药物的指导。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心房纤颤;护理心房纤颤(房颤)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常见的伴发病,是临床上显著影响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常见心律失常[1]。
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操作简单,不延长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对心房的收缩功能影响小,消融的部位、深浅及路线较好控制,不容易引起心脏破裂和出血,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现将本科24例行瓣膜置换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5~75岁,平均(49±12)岁。
术前均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房颤。
心功能分级Ⅰ~Ⅱ级8例,Ⅲ~Ⅳ级16例。
手术均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12例、主动脉瓣置换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4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例。
术毕心电图均为非房颤心律,其中窦性心律21例,占87.5%;起搏心律2例,占8.3%;结性心律1例,占4.2%。
术后均返回ICU监护,病情平稳后返病房。
出院时20例维持窦性心律,占83.3%;4例未恢复窦性心律,其中2例为结性心律。
2 术后护理2.1 心功能的维护心衰可以引起房颤,因为心房水肿后,心房内压力增高,使电生理活动异常,容易在心房内形成折返。
由于患者术前心功能较差,术中心脏创伤,缺血、缺氧以及麻醉药物的影响,术后易发生心功能不全或低心排综合征,需酌情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和心血管扩张药[2]。
本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在术后即开始应用多巴胺或多巴酸丁酉安(5μg·kg-1·min-1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