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798.01 KB
- 文档页数:18
肢体残疾人一、单选题1 .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儿麻后遗症)致残原因理解错误的是( )A.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经消化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致脊髓灰质炎所留后遗症。
B.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可引起肢体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C.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以影响下肢运动功能为常见。
D. 至少有一部分儿麻后遗症是臀部肌肉注射损害了坐骨神经的结果。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2 .不同年龄段肢体残疾人心理特点叙述错误的为( )A. 婴幼儿期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缺陷。
B. 儿童期的肢体残疾人的个性发展特征会明显受到所处环境的限制和挫折的影响。
C. 成年期肢体残疾人心理上会比同龄人成熟,一般不会有成人感和幼稚感的矛盾。
D.老年期肢体残疾人会因担心本来与健全人有差异的自理能力下降,行动上更加不便,产生忧虑、恐惧等心理负担。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3 .专职委员在与肢体残疾人的交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 语言上要避免生硬,不要说带有歧视的词语。
特别注意回避瘸、矮这样的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B. 给予肢体残疾人足够的尊重,不能嘲笑他们因残疾而造成的非常态的举止行为。
C. 在与坐轮椅的肢体朋友交谈时如果时间较长,最好座在与其同一平面,面对面的交谈。
D. 对肢体残疾人服务能多周到就多周到,甚至可以“过分热情地”地提供帮助。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1 .对肢体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有:( )A. 良好的教育可以开阔肢体残疾人的眼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生活、职业技能,为下一步的就业做好准备。
B. 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可以帮助肢体残疾人及时克服消极的影响,促使其个性品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C. 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肢体残疾人自我社会适应能力,让其将来也能参与社会建设,成为身残志坚的人。
D. 健全人接受教育后都不一定找到好工作,过上理想的生活,所以肢体残疾儿童受教育也没什么大用。
2014年康复医学技术士《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单选题]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患者进行矫形(江南博哥)手术后,能取得较好康复效果的措施是()。
A.正确选择矫形手术即可B.手术与运动功能训练C.手术与必要的轿形器D.手术与针灸E.手术、运动功能训练和必要的矫形器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患者通过进行矫形手术、运动功能训练和必要的矫形器,可以取得较好康复效果。
[单选题]2.手外伤的伤口清创应争取在伤后()。
A.6~8h内进行B.9~11h内进行C.12~15h内进行D.16~19内进行E.20~23h内进行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手外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外伤,必须及时处理伤口,否则会使伤口感染化脓、难以愈合,如果伤口感染就会引发其他的疾病。
手外伤清创,一般也跟普通的外伤清创一样,一般是伤后6~8h内进行,断肢如果是保存比较好,时间或者是天气冷,在低温冷藏的情况下,时间可以稍微延长。
[单选题]3.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不包括()。
A.多饮B.多食C.多尿D.体重减轻E.呼吸困难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单选题]4.脊髓损伤最主要的病因是()。
A.外伤B.肿瘤C.血管疾病D.感染E.脊柱结核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脊髓损伤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闭合性钝性外伤,通常和脊柱骨折或错位有关。
[单选题]5.IQ主要用于诊断()。
A.注意缺陷多动障碍B.侏儒症C.智力低下D.脑性瘫痪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智商,用英文IQ表示,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
它是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在1912年提出的。
陈红霞 张福辉 乔 芳 杨春燕 苏晓力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 053000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改变,探讨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程度与肌电图变化的相关性,重点总结轻型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及肌电图变化特点。
方法:以患侧肥肠肌水平萎缩厘米数、足弓增高情况、第二趾长的程度、患足鞋码等参数为依据,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型,并对下肢后遗症患者进行全面的肌电图检测,常规进行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股神经进行运动潜伏期及波幅测量,常规进行胫神经H反射检测;针肌电图观察肌肉静息电位,轻收缩MUP情况及重收缩募集情况。
结果: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临床特征明显,即使是轻型后遗症病例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点:患侧肢体轻萎缩,足弓偏高、患足偏小、第二趾较对侧延长等,此特点可能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特有表现;后遗症程度越重,肌电图表现也越重;轻型下肢后遗症患者肌电图特点如下: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均正常。
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
3、运动神经的波幅可正常或轻度减低4、患侧胫神经H反射具有较高的异常率。
5、针肌电图可见MUP高大等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表现。
6、同一病人不同神经节段所支配肌肉的严重程度会不尽相同,并呈分散或跳跃式分布。
结论: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程度与肌电图变化呈正相关,轻型下肢后遗症患者同样具有明显的临床特点及肌电图变化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能为不明原因非进展性下肢轻萎缩患者提供病因诊断。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电图特点;运动神经波幅;感觉传导速度;H反射1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至2016年我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电图鉴定检查患者242例。
其中男,140例,女,102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45.15岁;发病年龄40年代14例, 50年代58例,60年代109例,70年代60例,80年代13例,90年代1 例,2000年1例;单侧下肢萎缩 219例;双侧下肢萎缩 16例;一侧上肢萎缩 2例;一侧上、下肢萎缩4例;双下肢、右上肢萎缩1例。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跌倒的预防王玉明;宫慧明;张爱民;黄莹【摘要】跌倒和跌倒有关的伤害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患者常见且重要的问题.患者存在一般老年人跌倒的相同危险因素,同时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PPS引起的疲劳、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能耐受寒冷等也可能导致跌倒发生.跌倒经常导致这些患者出现身体损伤、进一步残疾以及跌倒恐惧心理,继而避免活动.为了降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PPS患者的跌倒发生率,应认真综合评价跌倒的发生,纠正并消除患者的错误观念,分析跌倒的原因及机制,减少风险因素,采取多学科综合性跌倒管理计划及干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跌倒,避免进一步致残.%Falls and fall-related injuries are common and important issue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poliomyelitis sequelae and post-poliosyndrome(PPS).They have the same risk factors of falls as general elderly;in addition,fatigue,muscle and joint pain caused by poliomyelitis sequelae and PPS,and the inability to tolerate the cold can also lead to falls.Falls of-ten result in physical injury,further disability,fear of falling,and then avoidance of activity.In order to reduce falls of the patients with poliomyelitis sequela and PPS,we should evaluate the fall carefully,correct and eliminate the patient's misconceptions,analyze the cause and the mechanism,and reduce the risk factors,give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in order to maintain a healthy lifestyle,and prevent falls and avoid further disability.【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24)004【总页数】5页(P422-426)【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跌倒;风险因素;预防;综述【作者】王玉明;宫慧明;张爱民;黄莹【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北京市100068;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市101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4跌倒是老年人群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1-11]。
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一个俗称,这个病是由于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导致,儿童的脊髓前角的运动细胞受到病毒的侵犯,引起细胞坏死,出现下肢迟缓性或者上肢迟缓性的瘫痪,表现为明显的肌肉无力,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
小儿麻痹症很多是在小儿时期出现的,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患者难以正常独立生活。
小儿麻痹症这个病本身是可以通过打预防针预防的,国内以前是口服糖丸,最近这些年改成了先注射灭活疫苗接种,然后再换成糖丸进行,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小儿麻痹症一般是不会遗传的,孩子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其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现阶段,小儿麻痹症最常见的是出现马蹄畸形、膝关节的屈曲畸形,该病本身对儿童的肌肉、神经等方面的的影响是没有办法逆转的,一旦发病将无法恢复,并且儿童因为肌肉无力通常难以独立行走,但其引起的关节功能和行走功能的障碍可以通过一些支具或者骨科手术进行干预治疗,尽可能帮助儿童达到最佳的恢复状态。
以实际为例,当前最常见的马蹄畸形患儿走路时需要用手扶腿,此时可以通过膝关节的截骨手术,髁上截骨纠正手扶膝的姿态,辅助其行走。
所以很多后遗症对关节功能肢体功能方面的影响是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但是该病对神经和肌肉本身造成的影响不可逆。
二、小儿麻痹的症状小儿麻痹症存在潜伏期,通常为两周,并按症状在临床上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以及瘫痪型四种,不同的类型呈现出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
隐性感染属于无症状型症状,该类型的患者较多,据相关的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的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中,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患者的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同时其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概念及病理生理机制张爱民;王玉明;宫慧明;张俊义;孙青;张然;李晶【摘要】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是患者急性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经过后遗症期后新发生的综合征.PPS发病率高,老年患者越来越多.PPS患者有累及肌肉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导致疲劳、疼痛、呼吸和睡眠障碍以及跌倒风险等,严重时影响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PPS的发病机制有运动神经元过度负荷学说、脊髓灰质炎病毒持续存在学说等.PPS是一种相对稳定、缓慢进展的神经肌肉疾病.%Post-polio syndrome (PPS) is a syndrome after acute infection of poliovirus and sequelae of polio. The incidence of PPS is high, and more in old patients.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PS include chronic nerve damage affected muscles, result in fatigue, pain, breathing and sleep disorders, fall risk, and so on, which impair their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The hypotheses of pathogenesis of PPS in-clude over load of motor neurons, and the continuous existence of the poliovirus, etc. PPS is a stable neuromuscular disease progressing slowly.【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4页(P497-500)【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病理生理;综述【作者】张爱民;王玉明;宫慧明;张俊义;孙青;张然;李晶【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东胜区人民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市017000;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4脊髓灰质炎的应对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地方性阶段、流行阶段、后疫苗阶段[1]。
对2例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摘要】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是一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社区康复治疗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社区康复治疗在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在选择患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及康复需求。
治疗内容包括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多方面,操作方法应个性化设计。
治疗效果评估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实施治疗时,需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感。
社区康复治疗在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式,提高康复效果。
通过社区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康复方式。
【关键词】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社区康复治疗、患者选择、治疗内容、操作方法、效果评估、注意事项、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2例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会导致肌肉无力、瘫痪甚至呼吸麻痹。
即使病毒被清除,一些患者仍可能出现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表现为运动神经元病变和肌无力。
社区康复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此类患者在社区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本研究旨在探讨2例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在社区康复治疗中的情况,以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社区康复治疗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康复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水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对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估社区康复治疗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及其长期效果。
通过分析患者在社区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了解社区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社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这个曾经让无数家庭陷入痛苦与困境的疾病,即便在如今医学相对发达的时代,其留下的后遗症仍不容忽视。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肌肉无力甚至瘫痪。
虽然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已经大幅降低,但那些曾经患病的人,可能终身承受着后遗症带来的困扰。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的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
肌肉无力使得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比如行走、站立、抬手等简单动作都可能变得异常艰难。
肌肉萎缩则会让肢体变得纤细、瘦弱,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
而肢体畸形更是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马蹄足、足内翻、脊柱侧弯等,不仅影响行走姿势,还可能导致身体平衡失调,增加摔倒和受伤的风险。
这些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在身体方面,由于肢体功能的障碍,患者的活动范围受限,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劳动。
长期的行动不便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
在心理方面,身体的缺陷容易让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而感到孤独和失落,在社交场合中缺乏自信,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
对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例如,通过 X 光、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骼和肌肉的结构变化,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手术治疗旨在矫正肢体畸形,改善肢体功能。
例如,对于马蹄足或足内翻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来调整跟腱和肌肉的长度和张力,使足部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按摩等,旨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