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一轮复习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26
第3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课标要求】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
4.举例说明利用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5.解释生态金字塔表示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素养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命观念)2.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构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型。
(科学思维)3.使用图示等方式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4.结合生态金字塔理解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科学思维)5.调查或探讨一个校园、公园、农田、森林、湿地或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科学探究)【主干·梳理与辨析】一、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
4.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群落:项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实例主要是绿色植物主要是动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特点:(1)食物链:(2)食物网: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第5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标要求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成分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1.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
(4)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5)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三种生物成分的比较项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作用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营养方式自养型异养型实例主要是绿色植物主要是动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50“概念图内容”:判断以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①菟丝子②硝化细菌③玉米④噬菌体⑤秃鹫⑥蜣螂⑦蓝细菌⑧结核杆菌⑨蘑菇生产者包括②③⑦;消费包括①④⑧;分解者包括⑤⑥⑨。
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1)如图甲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乙为海洋生物的一个场景,两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均有植物、动物、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图甲与图乙中的生物能否相互交换,为什么?提示不能。
每种生物生活的环境不同,都与自己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适应,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如图为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32课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项目实例作用地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①食物链②食物网1.生态系统中只有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
(√)3.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能有一种种间关系。
(×)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5.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判断①“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和蓝细菌等)和化能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②“捕食异养或寄生异养型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其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是以捕食或寄生方式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③“腐生异养型生物”一定是“分解者”,是能把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的腐生生物。
(2)牢记特例判断几个典型的错误说法错误说法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如结核杆菌属于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以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粪便为食,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化能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属于消费者2.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相关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纲明细]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P88—小字)(√)2.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全部的动物和植物也是一个系统。
(P88—旁栏思考)(×)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P90—正文)(√) 4.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P90—正文)(×)5.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P91—正文)(×)6.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P91—正文)(√)7.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P91—小字)(√)8.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与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
(P92—练习)(√)9.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P92—正文)(√)(2016·海南高考)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生产者。
田螺、草鱼是消费者,A、D错误;小球藻是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B正确;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是消费者,C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02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由□01生物群落与它的□03生物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0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1.组成成分:□解者。
2.各生物成分比较[特别提醒]1.三类“不一定”(1)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9.3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群落类群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2.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2)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3)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高频考点一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例1.关于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答案】A【变式探究】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B【解析】从图中甲、乙和分解者的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异养生物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如大部分动物,一部分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B错误;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C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高频考点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方法例2.如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B.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三个营养级C.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蛇的数量减少,狮子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答案】A【变式探究】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核心概念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2.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自然生态系统--;某些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含有机污水的湿地----。
3.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上一营养级×100%。
4.能量流动的特点:(不可循环)、(传递效率10%~20%)。
5.生态农业的意义:通过实现对能量的,大大提高能量的。
6.农田中除杂草、除害虫的目的:。
7.同化量的计算:①同化量= -②同化量= +③同化量= + +二、易错易混思考1.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需要能量的不断输入。
2.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一只狼抓住一只兔子,能同化其10%~20%的能量。
4.营养级越高,其个体越大,营养级总能量越少。
5.农田中施加有机肥,使其能量流向生产者庄稼。
6.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某些重金属或有害物质含量随食物链营养级的升高而浓度增加。
7.一头牛排出粪便10KJ,一只蜣螂摄入并同化7KJ,这只蜣螂从牛身上同化获得7KJ 能量。
8.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9.能量金字塔均为正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多为倒置金字塔。
10.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决定食物链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
11.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12.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属于异养型生物,其中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速物种循环。
1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14.营寄生生活的细菌,靠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属于消费者。
15.细菌可以参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
16.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17.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18.在一条食物链中只能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且起点必须是生产者。
19.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能量的一部分。
20.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专题39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基础知识必备(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_生物群落____与它的__无机环境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最大的是生物圈3、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4、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__物质和能量_____________。
2.生物群落:3、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1)由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四种成分的关系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
③主导(基石):生产者。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_食物____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__生产者_____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__5__个营养级。
2.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___ _____多种植物____,也可能被__多种肉食性动物______所食。
(3)功能:是生态系统____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的渠道。
(4)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_营养级_______。
二、通关秘籍1、误区辨析(1)植物≠生产者: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
(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类型(P48最后一段)结构组成成分组成成分构成作用地位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藻类、蓝细菌、硝化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最主要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各种寄生生物,如菟丝子、病毒等也属消费者 1.通过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物质循环;2.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最活跃成分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及营腐生生活的动物等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关键成分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图(如右图1)图1营养结构食物链(网)—植物蝉螳螂黄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食物链食物网概念: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考法:1.数食物链条数;2.食物网上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种间关系除了捕食还可有种间竞争还有种间竞争作用地位:1.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稳定性功能实践应用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过程分解者分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呼吸作用散失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次级消费者摄入……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分解粪便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几个环节解读输入:能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即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传递: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化学能热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散失:有机物中化学能经各营养级和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供生命活动利用后都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11.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范围(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②生物群落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①食物链②食物网[概念检测](1)硝化细菌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自养生物。
(√)(2)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3)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4)食物网中某生物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5)在生态系统中,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教材拾遗]1.(选择性必修2 P49“思考·讨论”拓展)不同生态系统中,除食物链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提示: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2.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可否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获得更多产品?为什么?提示:可以。
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
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1.构建食物链的一般方法(1)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①分析依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
②食物链:乙→丙→甲。
(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①分析依据:根据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
②结果:图2可形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
图3生物可形成食物网:(3)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由少到多”构建食物链(网)。
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纲考情知识整合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的________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包括以下组成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生产者是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________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
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其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食物链和食物网绿色植物所固定的________,能通过________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________。
________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________和_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考点突破考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各种组成成分的比较2.各种组成成分的关系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所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或基石);而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6课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
2.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能量流动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考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4.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最终去向(1)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2)被下一营养级同化(最高营养级除外)。
(3)被分解者利用。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55“图3-5”: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填“>”“=”或“<”)。
易错提醒(1)解读能量流动过程的“一来二去”模型①A是初级消费者摄入量;B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C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量;D 是次级消费者摄入量。
②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③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量。
④生长、发育和繁殖量=遗体残骸+次级消费者摄入量。
(2)解读能量流动过程的“一来三去”模型①D、E、F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同化量。
②四条去路(最高营养级除外):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利用、未利用。
③如果是分析能量的最终去向,只有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利用三条去路(最高营养级除外)。
下图表示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后的去向,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
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吗?为什么?提示不是。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C.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C。
输入量即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A项错误,C项正确;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项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比值,D项错误。
2.(2020·海南模拟)某草原上存在“草→野兔→蛇→鹰”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三级消费者B.能量沿着这条食物链单向传递C.野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0%~20%【解析】选B。
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B项正确;野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草同化量的一部分,C项错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4%,D项错误。
3.(2019·吉安模拟)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 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图中e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C.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D.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解析】选D。
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项错误;e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项错误;d中有一部分来自c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C项错误;业中,圈养动物活动强度小,大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因此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