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10.97 MB
- 文档页数:22
教师招聘面试初中地理《长江的开发和治理》说课稿一、说教材《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作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学习长江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开发河流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既是气候学习的延伸,也为下面学习水资源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地形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掌握长江的干流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等过程,学会绘制长江简化图,并标出重要城市;了解长江是一座水能宝库,也是一条黄金水道,并分析其原因3.通过本课学习,能够提出长江开发利用的措施,树立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意识。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与作用及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长江的水系特征,掌握长江的干流的水文特征;绘制长江简化图,并标出重要城市。
难点为分析长江上游河段水能丰富以及人们把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原因;能够提出长江开发利用的措施,树立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说学情本阶段学生正处于积极思考的年龄,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同时,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这决定了学生一旦投入学习,就能够运用主观意志高效学习。
因此,需要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法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世界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利用生成性教学,师生共同成长。
四、说学法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模型制作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1.源流概况(1)发源: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源头叫沱沱河。
(2)注入:东海(3)干流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4)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5)长度:6300千米,我国第一长河。
(6)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7)年径流量:95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8)主要支流:支流众多,南北对称分布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等,最大支流是汉江。
(9)上中下游分界:宜昌(湖北)、湖口(江西)(10)流经干湿区:主要流经湿润区。
(11)长江水文特征:水量大、汛期长、夏汛、无结冰、含沙量较小2.长江的开发(1)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
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干支流上相继建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水电装机总量的2/3。
(2)航运,“黄金水道”,东西运输的大动脉四季通航,干支流形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
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总量的60%。
因此,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万吨级船队从长江入海口可直达重庆。
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从下游到上游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3)供水3.长江的治理(1)洪涝原因:自然原因:(1)流域内降水丰富,且集中夏季;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
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中下游平原地区围湖造田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水库;中下游建分洪、蓄洪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加高堤防;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重点治理河段:A川江:滩多流急,影响航运措施:建长江三峡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B荆江:“九曲回肠”、地上河,洪涝,长江险在荆江原因:河道弯曲,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加上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综合治理:裁弯取直、建蓄洪区、加高加固堤防。
知识梳理: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课件与内容)⼀、长江的开发利⽤
“⽔能宝库”
长江⽔能开发:长江⽔能资源丰富——“⽔能宝库”,⽔能蕴藏量占全国1/3,其中可开发利⽤的
⽔能约占全国的⼀半。
⽔能分布集中河段:⽔能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即从源头到宜宾,是长江⽔能资源最丰富
河段,其中地势第⼀、⼆阶梯交界处,⽔能更加丰富。
开发利⽤⽅式:建⽴⽔电站,其中著名的⽔利⼯程有三峡⽔利枢纽、葛洲坝⽔利枢纽。
“黄⾦⽔道”
⼆、长江的治理
长江各个河段存在问题
长江的治理
长江重要治理河段有川江和荆江。
川江通过修建三峡⽔利⼯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川江的航道。
⽽蜿蜒蛇形、滩多流急、到处是浅滩沙洲的“九曲回肠”荆江,通过修建蓄洪区、裁弯取直、加固
堤防的措施,防洪和航运效益也显著提⾼了。
长江的治理与开发的主要措施长江的治理开发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认识上,要进一步明确长江流域的战略地位。
长江全流域80%以上的土地面积适宜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全球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大江大河中是举世无双的。
长江东西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东通太平洋,西控大西南,区位优势无与伦比。
组织上,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必须打破行业的局限性,全面统筹,综合规划,统一安排战略性工程项目的实施,力争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最优效果。
特别是要与时俱进,组织人力物力,持续深入研究长江流域水情、沙情、水质和河势的变化,正确确定不同时期的江道整治、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点,把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措施。
长江治理开发可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人这里仅从地理学的角度谈谈长江的治理与开发的主要措施。
一、长江治理与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防洪减灾。
从地域上看,长江流域中可能发生洪水灾害的地区分布很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平原区、河口区都可能出现各种洪水灾害,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受堤防保护的12.6万km2的平原区,其地面高程一般低于汛期洪水位5~6m,最大达10余m,洪水灾害最为严重频繁,一旦堤防溃决,淹没时间长、损失大,特别是荆江河段,还将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
因此,长江特别是其中下游平原区开发治理的重点防洪。
长江防洪主要的措施:一是生物措施。
在干支流广大地区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加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重大任务。
1988年,国家将葛洲坝库区、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进行治理。
1989年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作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重点工程。
这些措施已经或者正在显现其成效。
二是工程措施。
1.对主要支流开展治理,如在支流上兴建水库。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介绍了长江的基本情况、开发与治理措施以及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
本节内容是对第二章第一节《长江的概况》的深入和拓展,通过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河流的开发与治理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江的概况,对长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如如何合理开发与治理河流,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2.掌握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3.了解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2.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江的开发与治理;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及其效果;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2.准备PPT课件,展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情况;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长江的概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如梯级开发、航道整治、水资源利用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取得的成果。
3.操练(10分钟)分析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如洪涝、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4.巩固(10分钟)针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