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5阅读材料:酸雨的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酸雨的危害与预防摘要: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
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小于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
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
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
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
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目前,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酸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酸雨的危害:1、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2、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3、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4、使湖泊中鱼虾死亡;5、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6、饮用酸化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害。
酸雨的危害1.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
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2.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3.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4.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建筑材料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被人们称之为“黑壳”效应。
5.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天然排放1.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2.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3.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4.森林火灾: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人工排放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
无论是煤,或石油,或天然气都是在地下埋藏多少亿年,由古代的动植物化石转化而来,故称做化石燃料。
科学家粗略估计,1990年我国化石燃料约消耗近700万吨;仅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2%,人均相比并不惊人;但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消耗的增加速度实在太快,1950年至1990年的四十年间,增加了30倍,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酸雨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酸雨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对环境和人有什么危害?怎么防治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酸雨的形成原因,一起来看看吧!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顾名思义,就是酸性的降水。
自然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pH值约为5.6,若被大气中酸性气体污染,pH值则小于5.6。
因此,酸雨就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和雹等大气降水。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SO2、NOX经气相反应生成H2SO4、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2.云形成时,SO4和NO3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3.云滴吸收了SO2、NOX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SO4和NO3;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SO4和NO3的气溶胶;5.雨滴下降时吸收SO2、NOX,再在水相中转化成SO4和NO3。
酸雨的危害与治理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大气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那就是——酸雨。
在20多年前,酸雨还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局部问题,所以造成的危害也仅局限在个别国家和地区。
但随着工业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入大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于是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
酸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了众多不便。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酸雨带来的种种危害。
酸雨与土壤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
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
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
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酸雨与森林比较不同年代树木年轮,可知产生酸雨前后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在我国南方森林地区,50年前树木生长较为粗壮,近年来状况不佳。
酸雨可造成叶面损伤和坏死,早落叶,林木生长不良,以致单株死亡。
土壤肥力降低,产量下降,造成大面积森林衰退。
酸雨与人体健康人体耐酸能力高于耐碱能力,如经常用弱碱性洗衣粉洗衣服,不带手套,手就会变得粗糙,皮革工人,经常接触碱液,也有类似情况;但皮肤角质层遇酸就好一些。
可是,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却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
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酸雨控制是个十分紧迫的事情, 应该在近期得到控制, 近年得到改善。
因此我们先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目前的酸性物质排放加以消减, 以求短期见效果;同时考虑根本改革, 即能源结构的变更,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后者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
.
酸雨和安康
酸雨对安康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如果人直接接触了酸雨酸雾,会产生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病症,对抵抗力弱的儿童和老年人的危害更大。
在酸雨对安康的间接影响上主要表达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减少,生存环境恶化。
由于植物不像人对酸雨能够采取躲避的防护方式,所以直接和长期受到酸雨的腐蚀,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农作物产量受影响,轻者可见植物叶子出现黄斑点等损害,重者植物树木枯死。
在欧美和我国的局部地区都出现了森林大面积被害的现象。
酸雨引起湖泊变酸性后,严重时鱼等水生生物将无法生存而成为死湖。
酸雨也会改变土壤的环境而间接地阻碍植物的生长。
酸雨对建筑物的酸蚀作用是破坏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
欧洲许多优美的古建筑就是在酸雨的腐蚀作用变得斑痕累累。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1)(2)众所周知,当今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出现危机、土地荒漠化日益扩大、臭氧层遭到破坏、有增无减的温室效应、酸雨面积扩张、水土流失严重、物种灭绝迅速、垃圾堆放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等十大环境问题,确实令人防不胜防,你可知道?酸雨的危害却是跨地区的,甚至于是跨国界的全球性的灾难问题。
不得不令人们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谈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一、酸雨的罪魁祸首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众所周知,正常的降雨是呈微酸性,其PH值大约是6—7的范围,其实它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在雨水中,从而形成部分的电离的碳酸,而呈微弱的酸性,它可以让土壤中的养分溶解,确保生物的呼吸。
如果说雨水、冻雨、雹、雪、露等大气的降水的PH值小于5.6,则不是一般的雨水,它却是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物,那就是家喻户晓的“酸雨”。
那么酸雨是如何的形成的呢?目前公众普遍一致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生在进行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所造成的,其结果是不断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根据科学家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给大气环境的二氧化硫的总量大约在1亿吨左右,氮氧化物的总量大约在5000万吨上下。
其中二氧化硫停留在大气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则形成了酸雨。
二、三大区域分布,态势明显根据目前大量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和水正在进行着变酸的过程,不容置疑,如果人类不加以有效地控制,采取果断的措施,酸雨区的面积将会日益扩大,其扩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三大酸雨区,一是以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中心的,基本上可以说是遍及大半个欧洲的酸雨区;二是在20世纪50代后期形成的,主要包括以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据推算,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平方千米,它们降水的PH值小于5.0,有的地区的降雨的PH值甚至于比4.0还要小。
酸雨的危害及污染治理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
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灾害。
酸雨的名词解释和现状: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
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气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种酸。
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的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
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
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大约1000多万平方公里,降水的pH值小于0.5,有的甚至小于0.4。
酸雨对生态及人类的危害: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
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一、酸雨是什么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
下面湘蓝科学仪器小编来为大家再具体讲解一下酸雨。
二、酸雨的形成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我国酸雨分布图三、酸雨的危害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2.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
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
在降水PH 值小于 4.5 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
酸雨腐蚀后的森林3.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四、酸雨的防治措施1使用.原煤脱硫技术,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
【试题链接】下图是沿我国境内某一经线的气候统计表。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①区域地形区的名称是A. 太行山B. 四川盆地C. 云贵高原D. 秦岭(2) 图中②区域的区域特征是A. 河流谷地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地”B. 地势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100m以下C.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小麦不能越冬D. 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但冬春季节较干旱(3) 当前,①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最迫切的问题是A. 盐碱地的治理B.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 酸雨的防治D.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下图示意某特大城市2002~2008年降水pH平均值和酸雨频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由于工业和居民生活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质造成的大气降水、地表淡水和土壤的酸化问题,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尖锐问题。
在我国,酸沉降对农作物、森林、土壤和水体的影响已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
因此,针对具体的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农、林业的危害损失,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对改善我国酸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酸雨形势危害原因措施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
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
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
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1酸雨的形成原因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由此可见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酸雨的形势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未来20年内酸雨的影响将继续扩大并对工农业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 万平方公里。
到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酸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是环境污染中的一大问题,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酸雨是指在大气中含有过多的酸性物质,如硫酸和硝酸的降水。
这些酸性物质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或气体形式沉降到地面,进而进入到水体中,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酸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将周围土壤中的铝、钙、镉、铅等金属离子溶解出来,进入水体,使水质酸化。
这不仅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还对水中的生物体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
同时,酸性物质的沉降也导致水源地的酸碱度失去平衡,进一步增加了水体的污染程度。
2. 水生生物受损:酸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极为显著。
酸性物质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呼吸和生长。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还直接伤害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减少了其繁殖和生存的机会。
长期以来,酸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一些物种的消失,破坏了水生生物多样性。
3. 水域资源利用受限:酸雨导致水体酸化,降低了水域的生产力。
酸性物质的沉积加速了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导致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偏低,进而影响水域中的生态系统供养。
这对于水产养殖业、渔业等水域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限制,损害了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水污染风险增加: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不仅直接影响水体的酸碱度,还会与其他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更复杂的污染物质。
这增加了水体遭受其他污染物侵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了水域生态系统的恶化。
酸性物质与重金属物质的结合,使它们更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迁移造成威胁。
为了减轻酸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酸性物质排放:通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酸性物质的释放,可以有效降低酸雨的形成和降低酸性物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提高水体的酸碱平衡:通过合理的水体管理和保护,保持水体的酸碱度平衡,减少酸性物质进入水体的机会,减轻酸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酸雨的危害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明在四个方面:
一、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据报道,“千湖之国”瑞典因酸雨,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有1.8万个湖泊酸化。
国内报道重庆南山等地水体酸化,PH值小于4.7,鱼类不能生存,农户多次养鱼,均无收获。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据报道,欧洲每年有6500万公顷森林受害,在意大利有9000公顷森林因酸雨而死亡。
我国重庆南山1800公顷松林因酸雨已死亡过半。
三、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四、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据报道,仅美国因酸雨对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每年达20亿美元。
据估算,我国仅川黔和两广四省,1988年因酸雨造成森林死亡,农作物减产,金属受腐蚀的经济损失总计在1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