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张春雨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4
肺癌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腺体,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1-2],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80%以上,而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中较为常见的亚型,占肺癌总数的50%,患者总体生存率也较低[3-4]。
CT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pulmonary microinvasive adenocarcinoma and invasive adenocarcinomaHU Jianhua 1,2,ZENG Chunyi 2,ZHANG Wei 1,WU Zongshan 1,DONG Jie 21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the Lu'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Lu'an People's Hospital,Lu'an 237005,China;2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Hefe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Hefei 230011,China摘要:目的分析肺微浸润腺癌(MIA )和浸润性腺癌(IAC )的CT 定量参数及影像学特征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IA 组(n =36)和IAC 组(n =44),分析两组患者的CT 征象,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评估肺窗最大径、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病灶体积、肺窗平均CT 值、纵膈窗最大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病灶体积、肿瘤影消失率指标鉴别IAC 和MIA 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果IAC 组和MIA 组CT 影像中的病变位置、病灶形态、空泡征、肺瘤界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胸膜凹陷症、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AC 组肺窗最大径、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病灶体积、纵膈窗最大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病灶体积均高于MIA 组(P <0.05),肺窗平均CT 值和肿瘤影消失率低于MIA 组(P <0.05);ROC 曲线显示,CT 定量参数中鉴别诊断价值最高的是纵膈窗病灶体积,然后依次是纵膈窗最大径、肿瘤影消失率、肺窗病灶体积、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平均CT 值、肺窗最大径。
浸润型肝癌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来源:影像园依据Eggel生长模式分类,传统上肝细胞癌分为三大主要类型:结节型、巨块型和浸润型。
结节型主要为明确分界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组成。
巨块型,肿瘤体积巨大,边界不清晰,占据大部分或全部的肝叶。
浸润型,或弥漫型肝癌特征表现为整个肝叶或肝脏内分布的微小肿瘤结节,并且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结节(图2)。
事实上,所有浸润型肝癌的肝脏都有业已存在的肝硬化背景。
浸润型肝癌通常比较隐匿,可以伪装成肝硬化结节,因此,一些学者又将浸润型肝癌称为类肝硬化型肝癌或弥漫性肝硬化样肝癌(7, 8)。
许多研究者认为,浸润型肝癌一些大的门静脉通常出现癌栓,代表着多发的肝内转移,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10个手术切除肝脏标本中,虽然经常观察到小血管浸润(8),但是无论是肝内还是门静脉的主要分支都没有发现肿瘤。
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侵犯不一定是浸润型肝癌的显著特征。
尽管浸润型肝癌的大体生长方式并不常见,此类肝癌生长方式较组织学特点更具特征性。
即使名为浸润型肝癌,但每个肿瘤结节边缘并不是不规则或模糊的;相反,浸润型肝癌的肿瘤结节拥有清晰的边界(图)。
而Okuda等人(31)报道了几例低分化的弥漫型肝癌病例,Jakate等(8)描述10例弥漫型肝癌,大多是中度或高度分化。
Jakate等(8)也描述了每位病人多发结节分化程度的均匀一致性。
浸润型肝癌是源于单个原发肿瘤的肝内多发转移,还是起源于肝内的多个中心,目前仍存在争议。
而Okuda等(31)认为,尽管不是全部,浸润型肝癌通常是肿瘤在短时间内发生的经门静脉肝内广泛转移。
Jakate等人(8)认为,浸润型肝癌是多克隆起源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缺乏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大结节浸润型肝癌的典型大体病理表现为肝内弥漫分布的细小结节。
这种方式在超声、CT和MR图像上表现为模糊的边界。
浸润型肝癌通常遍及多个肝段,占据整个肝叶或全部肝脏(10, 13, 17)。
临床分析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探讨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一、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CT和MRI等技术。
其中,超声是最常用的初筛手段,其具有无创、低成本和易操作等优点。
超声能够准确地显示肝脏内肿块的大小、数量、位置和形态特征,对于小肝癌的诊断也有很高的敏感性。
但是,在超声中,由于肝脏内气体和肠道对超声的波束产生了散射和吸收,因此对于肝脏深部的病变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超声在深部病变检测中的局限性,CT和MRI技术得以应用。
CT技术以其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对于肝脏病变的检测和定位有着很大的优势。
CT通过对患者注射造影剂,并结合薄层扫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诊断肝癌。
而MRI技术则在对比分辨率和多平面、多序列成像方面具有优势,对于不适宜接受CT检查的患者,MRI成为一种可替代的诊断手段。
近年来,随着肝癌诊断技术的不断升级,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化影像分析方法逐渐应用于肝癌的诊断。
通过使用大量的肝癌影像数据进行训练,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从复杂的肝癌影像中提取高度特异的特征,并进行准确的分类和分割。
这种自动化的诊断工具不仅可以提高肝癌的早期检测率和诊断准确性,还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二、肝癌的影像学治疗肝癌的影像学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两个方面。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常用的放射治疗方法包括外束放射治疗和内照射治疗。
外束放射治疗通过从肿瘤周围方向照射高能射线,精确破坏肿瘤组织。
内照射治疗则是将放射性粒子通过导管植入肿瘤内部,释放高能射线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显像技术将导管引入肝内或肝动脉内,直接对肿瘤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等技术。
学术论著收稿日期:2022-07-27[16][17]Treatments and Improving Clinical Outcomes[J].Am J Med,2021,134(11):1330-1338.张春雨,张新中,金保哲,等.基于ReHo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静息态fMRI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0,25(5):193-195.胡小鹏,高建.国际标准化比值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并发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18]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14):1374-1380. Hsu SJ,Zhang C,Jeong J,et al.EnhancedMeningeal Lymphatic Drainage Ameliorates Neuroinflammation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irrhotic Rats[J].Gastroenterology,2021,160(4):1315-1329.*基金项目:福建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2019J015002)“钆塞酸二钠增强MRI与增强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①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放射诊断科 福建 漳州 363000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福建 福州 350005*通信作者:*****************作者简介:黄钰莹,女,(1995- ),本科学历,技师,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 1672-8270(2023)09-0041-05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AStudy on the value of MRI-enhanced with gadoxetate disodium in diagnosing focal liver lesions and evaluating HCC pat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degree/HUANG Yu-ying, CHEN Yi-jie, HAO Shu, et al//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3,20(9):41-45.[Abstract] Objective: T 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ith Gadoxetate disodium in diagnosing focal liver lesions and evaluating pat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degre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A total of 108 patients with focal liver lesions who admitted to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all of them underwen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ith Gadoxetate disodium. The value of MRI-enhanced with Gadoxetate disodium was analyzed in diagnosing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ignal strengthen of MRI-enhanced with Gadoxetate disodium on HCC different differentiation degree were further analyzed. Results: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onfirmed 65 cases were malignant lesions and 43 cases were benign lesions in 108 patients.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MRI-enhanced with Gadoxetate disodium were respectively 92.31%, 90.70%, 91.67%, 93.75% and 88.64% in diagnosing the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of focal liver lesions. The absolute enhancement intensity of average signal of lesion, the mean of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 of tumor and the mean of the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 of tumor to liver of the HCC pat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degree at grade III ~ IV lesions were respectively (117.79 ± 60.20), (0.42 ± 0.10) and (0.29 ± 0.10),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grade I ~ II lesions (t =8.575, t =3.450, t =9.395, 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bsolute enhancement intensity of average signal, the mean of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 of tumor and the mean of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 of tumor to liver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ge,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the length diameter of lesion. The areas under curve (AUC) values of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curves of the absolute enhancement intensity of average[摘要]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评估肝细胞癌(HCC)病理分化程度中的价值。
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临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CT及MRI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抽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CT及MRI平扫检查以及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弥散系数(ADC)、门脉分支癌栓(PVTT)、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TTPVI)以及边缘模糊等影像征象与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间的相关性。
结果:(1)TTPVI、PVTT以及边缘模糊征象均与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间具有相关性,(P<0.05)。
(2)微血管浸润患者ADC值明显低于非微血管浸润患者,(P<0.05)。
ROC曲线中TTPVI征象以及边缘模糊征象对微血管浸润的判断效能明显高于PVTT征象,(P<0.05)。
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影像以及MRI影像中的边缘模糊、PVTT、TTPVI以及ADC值在判定是否有微血管浸润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CT;MRI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切除肝段或是进行肝脏移植来维持患者的肝脏功能,术后复发是临床上最为关注的问题[1]。
有研究认为患者术后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是评估患者预后以及评估患者是否复发的主要因素[2]。
目前对微血管浸润的判断主要依赖术后病理,但是,随着对影像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专家发现CT以及MRI检查在判断原发性肝癌患者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基于此,本次研究将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抽取了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和24例,年龄介于43-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5±5.33)岁。
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影像学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一、肝癌的影像学表现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超声、CT、MRI和PET等多种检查方法。
其中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直观地显示肝癌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肝癌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等优点。
肝癌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的肿块,边界清晰,有时可见血流信号。
超声能够评估肿瘤的大小、数量和位置,但对于小肿瘤和深部肿瘤的检出率较低。
2. CT检查CT检查是肝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能够提供肝脏的横断面图像。
肝癌在CT图像上呈现为低密度或不均匀低密度的肿块,边界模糊或分叶状。
动脉期增强扫描时,肝癌呈现明显的强化,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现低密度。
CT还可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以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3. MRI检查MRI检查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多种序列的图像,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增强扫描等。
肝癌在MRI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或不均匀低信号的肿块,边界清晰或模糊。
增强扫描时,肝癌呈现明显的强化,而肝内血管和正常肝组织呈现低信号。
MRI还可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胆管的侵犯情况以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二、肝癌的鉴别诊断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肝脏病变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疾病。
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肝脏良性肿瘤、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和肝脏炎症等。
1. 肝脏良性肿瘤肝脏良性肿瘤包括肝血管瘤、肝脏脂肪瘤和肝腺瘤等。
肝血管瘤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肝脂肪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可见脂肪沉积的高信号区。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75%~85%。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革新、外科手术的进步、靶向及免疫药物的使用等,HCC患者的整体生存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5年生存期仍较低,其原因之一是患者就诊时就已经出现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
MVI是指肿瘤对微血管的侵犯,在显微镜下表现为在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见到癌细胞巢团,常见于癌旁肝组织内的门静脉小分支和肝静脉分支(图1)。
图1肝癌细胞MVI过程示意图MVI的临床价值MVI的发生率在15%~57.1%之间,即使对于小肝癌,其发生率也高达18.1%~37%。
MVI的出现提示HCC的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是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当MVI阳性时,小肝癌(≤2 cm)短期复发率更高,而对于>2 cm的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率更差。
同时,是否存在MVI也成为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MVI阳性患者采取解剖学切除可以提高患者总生存期;MVI阴性患者采取解剖学切除对于总生存期无显著影响;手术后结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可以提高MVI阳性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另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单独的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而MVI阴性患者则无法获益于以上治疗方式。
目前,MVI的诊断主要依赖术后病理学检查。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试图采用CT、MRI等影像方法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对MVI进行术前预测,这对于肝癌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术后OS及PFS的延长都具有重大意义,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2017年,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IF=25.083)的一篇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影像学征象对MVI的预测价值。
肝癌早期诊断技术相关研究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世界各地的中老年人群体中,尤其在亚洲地区更为常见。
肝癌早期诊断技术是肝癌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之一,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种早期诊断技术。
本文将从各种角度介绍肝癌早期诊断技术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成像学诊断肝癌成像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早期肝癌检查方法,通过CT、MRI等成像技术对肝脏进行扫描,检测肝组织的异常改变和肿块等,从而实现早期肝癌的诊断。
目前,肝癌CT检查已经进入了多层和超高清CT时代,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能够发现更小的肝癌病灶。
MRI技术也不断升级,如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早期肝癌。
此外,PET-CT也成为了诊治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
PET-CT的核素注射能够与葡萄糖结合并散发出放射性信号,通过扫描仪还原成三维图像,可以检测到葡萄糖代谢异常的部位,从而实现肝癌的早期诊断。
放射性药物注射需要谨慎操作,因此PET-CT检查不是常规筛查手段,通常是对已知肝癌患者进行的辅助诊断。
二、生物标志物检测肝癌生物标志物检测是重要的肝癌筛查手段,在肝癌高风险人群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常规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血清α-胎蛋白(AFP)、载脂蛋白A1和甲胎蛋白等。
AFP是肝癌生物标志物中最常用的一种,但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可能会引起误诊。
此外,儿茶酚胺-O-甲转移酶、糖类抗原242和C反应蛋白等肝癌生物标志物在研究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诊断价值。
新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已经出现,如利用肝癌血清中蛋白质亚群的一个谱图检测系统来检测肝癌等,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需要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三、基因检测肝癌基因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领域。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肝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包括P53、BRCA1和BRCA2等,这些异常的基因可以在早期提供肝癌的预警信号,帮助肝癌早期诊断。
除基因突变外,肝癌自发的DNA启动子超甲基化也可以用于早期肝癌诊断。
经验交流123肝癌运用CT 与MRI 诊断的价值分析马雪莹 (固原市人民医院,宁夏固原 756000)摘要:目的 探讨CT 和核磁共振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肝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CT 和核磁共振检查,将CT 检测组作为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测组称为实验组,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两组检测结果、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对不同直径肝癌的检出率。
结果 56例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40例。
CT 检查诊断为肝癌的有41例(73.2%),核磁共振诊断肝癌43例(76.8%),核磁共振检查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与CT 检查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直径<1 cm 的肝癌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优于CT(P <0.05);其他直径肝癌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
结论 CT 和核磁共振诊断肝癌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核磁共振扫描时间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显示患者病变情况,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且不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性损伤,对肝癌或小肝癌的诊断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肝癌;诊断价值肝癌为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提高,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致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6位和第3位。
肝癌具有病情发展迅速、发病隐匿不容易被发现、死亡率高等特点。
尽早诊断对患者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对疑似肝癌患者主要采取CT 和核磁共振进行检查,CT 能够发现患者肝内结节的病变的情况,但是会出现遗漏微小病灶情况[1~3]。
核磁共振能够察觉到直径<1 cm 的结节病变,对微小病灶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度。
为了能够更加明确不同检测方法对肝癌的检测意义,本研究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肝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肝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CT 和核磁共振检查,将CT 检测组作为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测组称为实验组。
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9-10-28T14:47:17.46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作者:张飞宇[导读]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占位性病变方面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有限责任公司 1610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肝占位性病变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疾病诊断符合率、不同病灶大小疾病诊断符合率。
结果与超声组比较,造影组在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癌、肝局灶性脂肪变性、肝局限性结节增生等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肝脓肿诊断符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造影组在≤1cm病灶诊断符合率方面显著高于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其他病灶大小诊断符合率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占位性病变方面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肝脏占位性病变;临床价值肝脏占位性病变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其病变种类较多,部分病变早期缺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因此不容易分辨及鉴定,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
超声是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常用的检测方法,但其图像分辨率较低,敏感性及特异性容易受众多因素限制,从而影响患者诊断结果[1]。
近年随着超声造影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利用造影剂谐波信号可进行灰阶成像,从而有利于对病灶的早期诊断。
本文观察分析了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肝占位性病变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
CT及 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探析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患者CT以及MRI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查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MRI;CT检查;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利用分析原发性肝癌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原因,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定论。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是维持患者的肝功能治疗,或直接采用肝脏切除或者肝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术后复发的问题是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近年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是否会出现微血管侵犯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是否能够复发以及评估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针对微血管浸润存在的状况,依赖患者术后的病理评价[1]。
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仅有个例报道的相关内容,所以影像科的大部分医师和临床医师对其认知普遍来说较为不足。
而为了确认患者的治疗效果,医务人员认为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的治疗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2]。
在近年来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发现CT诊断以及MRI诊断应用于患者的微血管浸润检查中,能够有助于明确患者的个体状况[3]。
本文中,探讨在进行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