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的世界观
- 格式:docx
- 大小:37.56 KB
- 文档页数:1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曾指出,“理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及其发展的认识。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探索和再探索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经验的规律,不断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且人们提出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践,反映实践。
如果一个理论不符合实践要求,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即要通过实践检验。
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实。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的深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性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全面认识。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联结的。
只有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才能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广度扩展。
而对事物的广度认识,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9考研政治马原之哲学核心考点(1)2019考研政治马原之哲学核心考点1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
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实践与认识主、客体
马原是政治中知识点最多,考察面最广的一个科目。
在主观题出题中都会考察哪些知识点呢?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考察原理,希望大家复习时熟记: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实践与认识主、客体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
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考研政治马原之物质世界与实践•相关推荐考研政治马原之物质世界与实践物质世界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的考核重点。
张老师针对近年来真题,总结八大考点。
命题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命题点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
2019考研政治马原哲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3-毙考题(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
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②直接现实性。
实践与认识的区别;③主观能动性。
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别;④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4,传统哲学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四) 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验知,以行证知①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②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知行两端,不离不一。
③重视知的作用。
知然后行,行为知功。
④重视行的的作用。
行而后知。
25,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1)相互区别: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起点,是初级阶段,不能说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马原是政治中知识点最多,考察面最广的一个科目。
在主观题出题中都会考察哪些知识点呢?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考察原理,希望大家复习时熟记:
2019考研马原必背主观题答题原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知识之人生观、价值观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第一,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
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
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2019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的世界观
实践改造自然,不但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
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的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1、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
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在内容又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但是,人类世界
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
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
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在人类
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
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也
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
确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是
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2、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不但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
成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持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中的存有,而实践本身就在持续的变化发展之中。
所以,感性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持续生成、持续形成更大
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费尔巴哈唯物它义对
世界的直观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
地以来就已存有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
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
变它的社会制度。
”而“这种活动、这种连续持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
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世界,建构—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精神的
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