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技能专题四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6
一、培训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综合素养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提升初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特举办本次教师教学技能专题培训。
二、培训目标1. 提升教师对初中教学规律的认识,强化教学理念。
2. 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课堂组织与管理水平。
3.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
4. 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三、培训内容第一部分: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1. 现代教育理念解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质疑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2. 教学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技巧- 案例分析:成功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分享3.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评价方法与工具- 反馈技巧与实施第二部分:课堂教学技能1. 课堂组织与管理- 课堂纪律与氛围营造- 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2. 教学方法与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 - 多媒体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 案例分析: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分享3.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改进的策略与实施- 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与改进案例分享第三部分:学科教学特色1. 学科教学特点与要求- 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规律- 学科教学目标与内容2. 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 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学科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3. 学科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科教学评价的特点与实施- 学科教学反馈的方法与技巧第四部分:教学研究与发展1. 教育科研方法与技巧- 教育科研选题与设计- 教育科研实施与成果撰写2. 教师专业成长与生涯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教师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四、培训方式1. 专家讲座- 邀请知名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2. 案例分析- 通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分享,分析教学策略与方法。
《醇酚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中职化学课程《醇酚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区分醇、酚、醚,并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醇、酚、醚的化学反应,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醇、酚、醚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掌握,以及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酒精灯、试管、试管夹、胶头滴管、钠块等。
2. 准备化学试剂:乙醇、苯酚、丙三醇等。
3. 制作PPT,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
4. 安排学生分组,每组进行一种醇、酚、醚的化学反应实验。
5. 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醇、酚、醚的基本观点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实物:酒、葡萄酒、酒精灯、酒精喷灯、醋酸、乙醇、苯酚、甘油、葡萄糖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酒是如何酿造的?酒精是如何制取的?酒精喷灯应用的燃料是什么?为什么不用汽油灯?为什么不用植物油制取蜡烛?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3. 总结:这些物质都是有机化合物,即含碳的化合物。
它们大多数由碳氢氧或其他元素组成,它们的化学性质和无机物有很大差别。
它们是多种有机反应的基本物质,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对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及其它化学课程至关重要。
(二)讲授新课1. 醇的性质和制备(1)醇的分类和定名:展示各种醇类物质,如乙醇、丙醇、异丁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定名。
介绍醇的分类和定名规则。
(2)醇的物理性质:介绍醇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
(3)醇的化学性质:展示乙醇与浓硫酸加热制备乙醛的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反应原理。
介绍醇的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4)醇的制取:介绍工业上如何制备醇类物质,如通过乙烯水化法制取乙醇。
2. 酚的性质和制备(1)酚的分类和定名:展示各种酚类物质,如苯酚、甲基苯酚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定名。
《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掌握氮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含氮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变化,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环保认识,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含氮化合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原理。
2. 教学难点: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条件控制和实验观察,理解含氮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保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含氮化合物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2. 准备教学材料:收集相关含氮化合物的图片、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展示。
3. 预习教材,熟悉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4. 安排实验室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氮气的性质,为学习含氮化合物做铺垫。
2. 展示一些含氮化合物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含氮化合物,介绍其种类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1. 氮氧化合物(1)展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图片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展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合价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干系。
(3)介绍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以及环境珍爱方面的意义。
2. 含氮的有机化合物(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观点,让学生了解含氮有机物的分类。
(2)展示一些常见的含氮有机物图片或实物,如尿素、氨基酸等,让学生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3)介绍有机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在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3. 氨和铵盐(1)通过实验展示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喷泉实验,让学生了解氨气的化学性质。
(2)介绍氨气的用途,如农业上的化肥,以及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的意义。
(3)讲解铵盐的性质和用途,展示一些铵盐的实物,让学生了解其组成和性质。
第四章讲授——一种永不过时的教学方法1.选择讲授法的目的一、形象地讲授,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原则、法则和理论。
二、剖析性的讲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
三、生动地讲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号召性的讲授,有利于激励学生对待知识的热情。
五、启发性的讲授,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六、艺术性的讲授,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
2.上课前的准备一、决定上课内容1、一次课一般讲授3—4个要点/1课时,4—5个要点/2课时。
2、讲课要点:重要知识、较难知识、关键知识、兴趣知识、新学知识等。
二、准备讲课笔记1、讲课提纲:主要问题、重要原理、公式、结合及时间安排,但留有教学机动。
形式为条文式,便于讲授。
2、讲课卡片:内容与上同,形式为模块式,组装起来要成为体系。
3.课堂上运用讲授法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注意讲课节奏(二)清晰地讲课(三)直观教具的使用(四)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讲授的进程(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六)讲授中的语言:口语化、多样化、清晰、从容、生动、亲切等(七)讲授中的非语言表达:手势、身体姿态、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神变化等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场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解决这些场景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讨论并参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此法将讲授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如何应用:(一)准备案例1、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2、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3、包含了矛盾冲突;4、激发与中心人物的共鸣;5、没有明显或准确的答案;6、鼓舞学生思考并决定自己的立场;7、要求拿出一个决议;8、比较简明扼要。
(二)案例教学过程向学生呈现案例→学生阅读案例→学生陈述案例→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分析案例→学生(或小组)得出结论或方案→学生(或代表)汇报结论或方案→教师综合评价。
5.如何应用合作式教学法(一)组建小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可由教师搭配分组,也可自由组织,每组一般4—5人,但小组成员要稳定,不随意调动。
《核酸》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核酸的基本观点,掌握核酸的种类和结构。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核酸的分子结构,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核酸,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核酸的基本观点和种类。
2. 教学难点: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核酸结构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准备教学材料:核酸相关实验试剂和器械。
3. 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核酸的分子结构,进行实验观察,最后进行总结和评判。
4. 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前了解核酸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核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形状。
2. 引出核酸的观点和性质,说明其作为生命体的遗传物质的重要塞位。
3. 介绍核酸在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习目标1. 掌握核酸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2. 了解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核酸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4. 掌握核酸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1. 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 难点:核酸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
3. 关键:理解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实验:核酸的提取与鉴定(1)教师介绍实验原理和步骤,并演示实验过程。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诠释核酸的性质和组成。
2. 核酸的基本组成和分类(1)教师介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并诠释其结构与性质。
(2)介绍核苷酸的种类及其特点,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3)总结核酸的分类及其特点。
3.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教师介绍核酸的分子结构,包括DNA和RNA的基本结构单元和螺旋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核酸的结构与其生物功能的干系,如遗传信息的储存与传递。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知识点资源名称素材类型水平来源使用时间应用方式和作用1、认记生字生字教学图+文+声识记下载10分钟演示—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生字词。
2 、感受小路的美丽图片感知图+声理解开发1分钟边播放、边讲解。
呈现相关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路的美丽。
3、指导朗读,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朗读指导图+文+声理解、感悟、升华开发10分钟展示—指导朗读—感悟。
通过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样式:资源名称,主要内容)1、课件展示,生字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记生字,约十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
2、课件展示,播放美丽的小路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路的美丽。
约一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
3、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重点语句,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约十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
说明:1)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3)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4)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5)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6)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附:模块二作业11、美丽的小路一、概述《美丽的小路》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
分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育教学技能(华南师大版)专题一: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2、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3、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4、班主任工作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当前教育任务,组织、领导、管理好班集体,就要热爱、关心、爱护全班学生,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负责。
(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和管理,促进班级成员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班主任的角色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全面成长的引路人)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指导者;(教育合作育人的协调者)3、班主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育目标的贯彻者)4、班主任是联系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整合的沟通者。
具体表现:一,班主任工作联结着校内各种教育力量,如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团队工作包括后勤工作的联络;二,班主任沟通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首要任务;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中心任务。
一、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
(1)组建班集体;(2)指导班级的核心组织开展工作;(3)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获取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4)培养学生基本社会能力。
(小学阶段班主任应该以培养学生动手意识、自主意识和基本自我保护能力为主。
)3、组织与教育学生有效学习。
(1)了解、分析和全面掌握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
(2)将学习情况向家长和科任老师沟通,寻找最佳教育方法。
(3)与班委和学生个体沟通,寻求通过班级管理使班级各项活动能够实现学习状态的有效化;(4)针对班级情况适当进行学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5)对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学习进行具体的监督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