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83 KB
- 文档页数:3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刑法释义【妨害作证罪】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妨害作证罪的概念及其构成妨害作证罪,是指采用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
(一)妨害作证罪的客体要件妨害作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和公民依法作证的权利。
采用暴力或威胁手段妨害证人作证的,还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是复杂客体。
证人证言是最普遍使用的证据,对司法机关及时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
依法作证是证人的一项法定义务。
既然法律规定证人有作证的义务,那么就应该依法规定证人相应的权利,其中之一便是证人应该享有能够顺利及时依法作证的环境和条件,也即证人作证享有不受外界非法干扰的权利,享受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和依法自由作证的权利。
对此,我国有关法律也作了规定,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有关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为了维沪法律的尊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司法机关工常的诉讼活动和秩序,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在本法中增设妨害作证罪已实属必要。
关于妨害作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我国立法机关也有所认识,也认为对于妨害作证行为,构成犯罪的,应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我同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该条第(二)项所列的行为之一便是“以暴力、戚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9条也作了相同的规定。
可见,根据目前我国法律的规定,妨害证人作证的行为,只要达到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就构成犯罪,就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为了便于司法实践准确适用刑事法律,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行为,本法增设妨害作证罪。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然而,总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私利,敢于挑战法律的权威,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破坏法律权威的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案例描述案例:某市某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涉嫌破坏法律权威的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某公司经理。
案件起因:张某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在侦查过程中,张某通过关系活动,试图影响案件办理,破坏法律的权威。
案件经过:1. 张某通过关系活动,找到法院某法官,要求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给予关照。
法官表示自己会公正审理案件,但张某仍不放心。
2. 张某又找到市法院某领导,试图通过领导施加压力,干扰案件审理。
领导明确表示,案件依法审理,不受任何干扰。
3.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影响证人证言,伪造证据,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
4.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对张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最终,张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三、案例分析1. 张某破坏法律权威的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张某认为,只要有钱、有关系,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对法律的权威缺乏敬畏之心。
(2)贪婪:张某因涉嫌合同诈骗,企图通过破坏法律权威,逃脱法律的制裁,实现自己的非法利益。
(3)社会风气影响:张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某些领域存在的不良风气,如官商勾结、关系网等。
2. 张某破坏法律权威的影响(1)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张某的行为破坏了法律的权威,使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降低。
(2)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张某试图通过破坏法律权威,实现自己的非法利益,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3)助长了不良风气:张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风气,如官商勾结、关系网等。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2. 严格执法:对破坏法律权威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法律的尊严。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认定作者:邢华毛建设发布时间:2009-08-25 09:59:48【要点提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刑法》第307条第2款新增的罪名。
探讨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与相关罪的区别,明确该罪犯罪构成,从理论和现实的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索引】一审:河南省原阳县人民法院(2008)原刑初字第77号(2008年5月25日)【案情】公诉机关原阳县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薛卫强,男,1979年5月2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农民,住原阳县师寨镇苗楼村。
被告人薛桂尚,男,1955年9月2日出生,汉族,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农民,住原阳县师寨镇苗楼村。
2006年8月26日,原阳县师寨镇高庄村的黄利涛(已判刑)强奸一案发生后,被告人薛卫强、薛桂尚为帮助黄利涛不受刑事追究,多次请原阳县公安局民警赵留成、杨国良、刘吉星吃饭,并先后交给赵留成现金16000元,后赵留成让刘吉星把在强奸案件现场提取的枕套拿出来,被告人薛卫强看后用手机对该枕套进行拍照,之后被告人薛桂尚、薛卫强找来一条与案发现场提取的同样的枕套交给刘吉星,刘吉星将该枕套与案发现场提取的枕套一起放在物证室,后在物证室搬家时将其中一条枕套丢失,造成黄利涛强奸案的重要物证无法固定,致使黄利涛没有受到刑事追究。
2008年3月12日,被告人薛桂尚到原阳县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投案。
【审判】原阳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薛卫强、薛桂尚为使他人免受刑事责任追究,帮助他人伪造证据,其行为已构成帮助伪造证据罪。
被告人薛卫强、薛桂尚共同故意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是主犯,依法应当对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进行处罚。
被告人薛桂尚犯罪后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是自首,依法可以对其从轻处罚。
二被告人在庭审中认罪态度较好,根据二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对其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二款,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四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判决如下:一、被告人薛卫强犯帮助伪造证据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第1篇一、事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在某些领域,法律却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谋取私利的工具。
本文将以某市一起“虚假诉讼”助长恶行事件为例,探讨法律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助长恶行的现象。
二、事件经过2018年,某市某小区业主李某与邻居张某因邻里纠纷多次发生冲突。
张某以李某在公共区域堆放杂物、影响采光为由,将李某诉至法院。
在审理过程中,张某提交了一系列伪造的证据,包括伪造的租赁合同、伪造的缴费凭证等,企图证明李某在公共区域堆放杂物已经超过一年。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法官对张某提交的证据产生了怀疑,但鉴于证据形式较为完备,加之张某当庭表示愿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法官在权衡利弊后,判决李某败诉,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清理公共区域杂物。
判决生效后,李某不服,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法官经过调查发现,张某提交的证据均为伪造,且其诉讼目的并非解决邻里纠纷,而是企图通过诉讼手段,逼迫李某赔偿其损失。
二审法院遂撤销原判,并判决张某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然而,在这起案件中,法律却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谋取私利的工具。
以下是事件中法律助长恶行的具体表现:1. 伪造证据:张某在诉讼过程中伪造证据,企图误导法官,使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
2. 虚假诉讼:张某以虚假的事实提起诉讼,企图通过法律手段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
3. 误导法官:张某在法庭上误导法官,使其对案件事实产生误解,从而作出错误的判决。
4. 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张某的虚假诉讼行为,使李某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并损害了李某的合法权益。
三、事件反思这起“虚假诉讼”助长恶行事件,反映出我国法律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助长恶行的现象。
以下是对此事件的反思:1. 法律制度存在漏洞:在此次事件中,张某之所以能够伪造证据、虚假诉讼,与我国法律制度存在漏洞有关。
如证据认定标准较为宽松,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 法官素质有待提高: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证据的审查不够严格,导致张某伪造的证据得以通过。
2019-蒋道财毁灭、伪造证据一案-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蒋道财毁灭、伪造证据一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201X)渝一中刑终字第580号抗诉机关重庆永川市人民检察院。
原审被告人蒋道财,男,1975年6月19日出生,汉族,重庆市荣昌县人,大学文化,原系重庆华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家住重庆市荣昌县昌元镇南方花园1单元3-2号。
因涉嫌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于201X年3月9日被永川市公安局留置审查,次日被刑事拘留,同年3月24日被逮捕。
现押于永川市看守所。
辩护人傅达庆,重庆静升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被告人黄小容,女,1965年2月26日出生,汉族,重庆市荣昌县人,高中文化,无业,家住重庆市荣昌县双河矿区一段河坝村19号附二号。
因涉嫌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于201X年3月9日被永川市公安局留置审查,次日被刑事拘留,同年3月24日被逮捕。
现取保候审。
重庆永川市人民法院审理重庆永川市人民检察院指控原审被告人蒋道财犯辩护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原审被告人黄小容犯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罪一案,于二00四年九月二十日作出(201X)永刑初字第177号刑事判决,以被告人蒋道财犯辩护人伪造证据罪,免予刑事处罚;宣告被告人黄小容无罪。
重庆永川市人民检察院不服,提出抗诉。
本院审理过程中,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认为抗诉不当,决定撤回抗诉。
本院认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申请撤回抗诉,符合法律规定。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一条的规定,裁定如下:准许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撤回抗诉。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审判长王宗富审判员李毅代理审判员钱维亚二 0 0 四年十二月九日书记员彭曼殊。
帮助杀人犯隐匿构成何罪?[案情]因妻子与他人汪某有私情,2004年1月4日晚上,汪某某威逼其妻吕某以幽会为名将汪某诱骗到桔园边小屋内杀死。
元月7日晚上9点多钟左右,汪某带领其弟丁某、其叔徐某和祝某将汪某尸体用棉絮、布、电线捆好,转移至桔园事先挖好的土坑内掩埋。
后又指使丁、祝两人将汪某的摩托车运至外地抛弃,丁某于1月8日逃回浙江。
元月9日,徐某将汪某某交给他的摩托车牌照和凶器短铳藏匿。
事后,汪、吕先后潜逃到浙江永康,并在丁某的资助下于1月11日晚逃往杭州。
案发后,在公安机关询问时,丁某、徐某如实供述了汪某某杀人和共同毁灭罪证的犯罪事实。
[分歧意见]本案在审理中,对丁某、徐某构成何罪存在争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丁某、徐某明知汪某某、吕某杀害他人,出于个人私情,致国法于不顾,为使汪某、吕某逃避法律制裁,帮助其掩埋尸体,藏匿罪证,其行为影响了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其行为完全符合包庇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应以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和包庇罪实行数罪并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丁某、徐某的行为构成帮助、伪造证据罪。
丁某、徐某的行为虽然完全符合包庇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但由于帮助当事人毁灭罪证、湮灭罪迹的行为属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行为之一,对这种行为应以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论处,不宜再以包庇罪论处。
第三种意见认为,丁某、徐某的行为虽然符合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和包庇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但按照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轻行为(帮助毁灭证据)应被重行为(包庇)所吸收,因此不能数罪并罚,应定包庇罪。
[评析]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理由如下: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掩盖其罪行,或者帮助其湮灭罪迹、隐匿、毁灭罪证,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
两罪的区别主要在犯罪构成上:第一,在客观方面上,帮助毁灭证据罪表现为帮助当事人毁灭罪证,且情节严重的行为。
【疑难解析】张明楷: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解析【刑事法库】创办宗旨传播刑事领域前沿理论,分享办案实务经验技巧总结类案裁判规则要旨,权威解读最新法律法规详细解析热点疑难问题,定期发布两高指导案例【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来源:原文载: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7月第五版。
P1087—P1091。
一、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本罪是指帮助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隐灭证据的犯罪曾经是作为共犯处理的。
在中世纪的德国,将这种行为作为正犯的加重行为而与正犯科处同一刑罚,加罗林纳刑法典与普鲁士普通邦法,通常也是将这种行为作为共犯的一种进行处罚的,即使在19世纪,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行为是事后从犯。
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现在一般将它作为独立的犯罪处理,不再认为是共犯的一种。
1.构成要件的内容为,帮助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
(1)毁灭伪造的是他人作为当事人的案件的证据,即行为人所毁灭、伪造的必须是有关他人的诉讼案件的证据。
毁灭、伪造自己是当事人的案件的证据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而没有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在此意义上说,该构成要件要素是客观的责任要素)。
问题是,自己作为被告的刑事案件的证据,同时也是共犯人作为被告的刑事案件的证据时,行为人实施毁灭伪造行为的,是否成立本罪?这里涉及“他人”是否包括共犯人的问题,在国外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共犯人的刑事案件,也应视为他人的刑事案件,故上述行为成立本罪。
①(参见[日]青柳文雄:《刑法通论Ⅱ各论》,泉文堂1963年版,第26页。
)因为“共犯人”不是本人,只能属于“他人”。
此观点受到的批判是,如果是单独犯则不处罚,然而因为有共犯关系则受处罚,这是不均衡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共犯人的刑事案件,应视为自己的刑事案件,故上述行为不成立本罪。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案例分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唆使、协助当事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案例分析被告人唐某,男,生于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二日,汉族,高中文化。
因包庇于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日被刑事拘留,同年五月二十一日被逮捕(一九九七年七月四日被取保候审,十二月四日撤销取保候审)。
现羁押于汝南县看守所。
汝南县人民检察院于一九九八年二月九日以被告人唐某犯帮助毁灭证据罪,向本院提起公诉。
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汝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袁红卫、孙华惠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唐某到庭参加诉讼。
本案经合议庭评议,现已审理终结。
汝南县人民检察院(1997)汝检刑诉字第88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唐某于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夜窜到汝南县人民检察院,将该院提取的西关村民委员会第六村民组的帐本、票据盗出后烧掉,其行为已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请求依法判处。
被告人唐某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供认,没有提出辩护意见。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唐某之妻张文秀任本村民组财务会计,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九日因涉嫌贪污被汝南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
四月二十四日夜,被告人唐某越墙进入汝南县人民检察院起诉科办公室,将该科提取的本村民组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度的会计帐及现金帐盗出,在检察院二楼厕所内撕下总帐74页,现金帐14页烧掉后逃离现场。
上述事实,有如下证据证实:1证人付文化、李明证明: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上午下班后将装有西关六会计帐放在办公室一头沉桌柜里,没有锁第二天上班时发现帐本被盗,其中有正在查证的5500元现金去向的明细帐和群众举报的其它问题也无法查证。
第二天在打扫卫生时发现厕所内有烧纸的痕迹。
2案发后现场勘查笔录、提取的遗留物及照片在卷佐证。
3被告到案后供述的作案时间、地点、烧掉的帐目数量等情节与证人证言、现场勘查相一致。
上述证据已经庭审核实,证据确切,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唐某为摆脱检察机关对其妻的追究,故意烧毁大量证据,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第1篇摘要:在司法实践中,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其职责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一些律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维护特定关系,可能会帮助当事人做伪证。
本文将从律师帮助做伪证的法律后果入手,分析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规定及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一、律师帮助做伪证的法律定义律师帮助做伪证,是指律师在诉讼过程中,故意帮助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据,或者故意隐瞒真实证据,以误导法官,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这种行为违背了律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
二、律师帮助做伪证的法律后果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的规定,伪造、毁灭证据,帮助当事人做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其帮助当事人做伪证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律师帮助当事人做伪证,还可能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当事人可以要求律师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律师执业资格取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律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执业或者吊销执业证书:(一)违反律师职业道德,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二)故意泄露当事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的;(三)提供虚假证据,帮助当事人做伪证的。
律师帮助当事人做伪证,可能被吊销执业证书,丧失律师职业资格。
4.律师行业评价降低律师帮助当事人做伪证,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律师行业评价降低,影响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5.影响司法公正律师帮助当事人做伪证,严重扰乱了司法秩序,影响了司法公正。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案件审理结果不公,损害司法权威。
三、案例分析某律师在办理一起离婚案件中,明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虚假,却故意隐瞒真实证据,帮助当事人做伪证。
第1篇在我国,法律对于做伪证的行为有着严格的惩罚。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切入点,对做伪证承担法律责任进行详细解析。
一、案例背景2018年,某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犯罪嫌疑人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在侦查过程中,李某的同事张某被传唤到公安机关接受询问。
张某在询问过程中,为了帮助李某逃避法律责任,故意提供虚假证言,称自己亲眼目睹了李某作案过程。
随后,公安机关根据张某提供的虚假证言,对李某进行了立案侦查。
二、案件审理过程1.一审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张某故意提供虚假证言,帮助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责任,其行为已构成妨害作证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规定,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
2.二审李某不服一审判决,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遂驳回李某的上诉,维持原判。
三、案例分析1.妨害作证罪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规定,故意提供虚假证言,帮助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本案中张某的行为构成妨害作证罪(1)张某明知李某涉嫌犯罪,仍故意提供虚假证言,帮助李某逃避法律责任。
(2)张某提供的虚假证言对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产生了误导,使李某得以逃避法律责任。
(3)张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损害了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做伪证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1)法律明确规定了做伪证的行为构成犯罪,对做伪证者进行惩罚。
(2)做伪证行为损害了司法公正,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例启示1.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作为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做伪证。
2.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通过法治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使人们认识到做伪证的严重后果。
3.加强司法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司法机关要加强对案件审理过程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如何正确区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和包庇罪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智某某,男,汉族,河北省人,高中文化,北京市某保安公司项目部负责人,因涉嫌窝藏罪,先被北京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后取保候审。
经审查查明,2011年2月某日下午,何某某(嫌疑人智某某的姐夫,与智某某同为北京市某保安公司项目部的负责人)及其手下保安员李某、张某某、白某某、高某某(上述五人已被北京市二中法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八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平房院内殴打该公司保安员王某某致死。
当晚,李某告诉本案嫌疑人智某某将人打死的事实,并央求智某某不要报警,央求智某某帮忙将被害人尸体运回老家找死者家属私了。
智某某称碍于李某是其姑夫的孩子,他就同意了。
后智某某开车带着李某、拉着王某某的尸体从案发地到河北省徐水县老家,在河北,李某没有联系到死者家属。
智某某的父亲得知此事,让儿子智某某赶快拉着尸体回京,并让李某去自首。
2月某日晚,智某某开车拉着尸体返京,并让姐夫何某某带着李某去自首。
后嫌疑人智某某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主要问题为避免故意伤害他人致死的犯罪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帮助行凶者搬运尸体,意图和死者家属私了的行为构成包庇罪还是帮助毁灭证据罪?分析意见(一)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智某某明知何某某、李某等人是犯罪的人而提供帮助行为,驾车搬运死者的尸体寻找死者家属,意图与死者家属私下达成民事赔偿后,从而使犯罪分子逃避司法机关的追责,其行为构成了包庇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嫌疑人智某某明知何某某、李某等人殴打他人致被害人死亡,后驾车帮助搬运死者尸体寻找死者家属意图私了,这种行为破坏了命案现场相关证据,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其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第207条第2款的规定,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二)评析意见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第一,嫌疑人智某某的行为不是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1997年刑法中新增的罪名,其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在刑事诉讼中则不包括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在旧刑法中并没有规定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新刑法出台前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被包含于包庇罪中的,所以以往的刑法教科书中,认定消灭罪迹、毁灭罪证的行为构成包庇罪。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案例分析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唆使、协助当事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案例分析
被告人唐某,男,生于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二日,汉族,高中文化。
因包庇于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日被刑事拘留,同年五月二十一日被逮捕(一九九七年七月四日被取保候审,十二月四日撤销取保候审)。
现羁押于汝南县看守所。
汝南县人民检察院于一九九八年二月九日以被告人唐某犯帮助毁灭证据罪,向本院提起公诉。
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汝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袁红卫、孙华惠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唐某到庭参加诉讼。
本案经合议庭评议,现已审理终结。
汝南县人民检察院(1997)汝检刑诉字第88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唐某于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夜窜到汝南县人民检察院,将该院提取的西关村民委员会第六村民组的帐本、票据盗出后烧掉,其行为已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请求依法判处。
被告人唐某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供认,没有提出辩护意见。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唐某之妻张文秀任本村民组财务会计,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九日因涉嫌贪污被汝南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
四月二十四日夜,被告人唐某越墙进入汝南县人民检察院起诉科办公室,将该科提取的本村民组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度的会计帐及现金帐盗出,在检察院二楼厕所内撕下总帐74页,现金帐14页烧掉后逃离现场。
上述事实,有如下证据证实:
1证人付文化、李明证明: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上午下班后将装有西关六会计帐放在办公室一头沉桌柜里,没有锁第二天上班时发现帐本被盗,其中有正在查证的5500元现金去向的明细帐和群众举报的其它问题也无法查证。
第二天在打扫卫生时发现厕所内有烧纸的痕迹。
2案发后现场勘查笔录、提取的遗留物及照片在卷佐证。
3被告到案后供述的作案时间、地点、烧掉的帐目数量等情节与证人证言、现场勘查相一致。
上述证据已经庭审核实,证据确切,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唐某为摆脱检察机关对其妻的追究,故意烧毁大量证据,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公诉
机关指控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应予支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百零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对被告判决如下:
被告人唐某犯帮助毁灭证据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书面上诉的应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