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额叶脑挫裂伤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伤情鉴定标准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伤情鉴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头部外伤史:必须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如车祸、跌倒、被撞击等。
2. 神经系统症状: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会影响大脑的功能,导致视力、听力、言语、运动等方面的障碍。
伤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
3.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发现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如肌肉松弛、肢体僵硬、瞳孔异常等。
4. 影像学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并且可以评估伤情严重程度。
5. 医学记录:医学记录包括伤者的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可以协助鉴定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伤情。
以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综合评估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伤情,对于司法、医疗赔偿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 -。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时机及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王飞;朱有厚;吴一芳;余飞;刘宁涛;海舰【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开颅手术时机及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66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并接受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的病例,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5例患者为监测组,仅手术未采用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变化特点、手术时机、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 66例患者中18例急诊手术,48例入院时不具备手术指征,病情逐渐加重而采用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监测组3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4例中残,25例良好.对照组5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6例中残,16例良好.监测组与对照组预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71.43%和51.61%(P<0.05).结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有较大比例需进行手术,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把握合理手术时机,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应用颅内压监测能动态地了解颅内压力变化情况,为临床上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为改善患者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期刊名称】《外科研究与新技术》【年(卷),期】2013(002)001【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时机;颅内压监测【作者】王飞;朱有厚;吴一芳;余飞;刘宁涛;海舰【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创伤性脑损伤,常常可继发脑水肿、迟发性脑内血肿,是病情由稳定突然恶化的主要原因,其发展过程似缓实急,易被忽视,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常见重型颅脑损伤类型。
双额叶脑挫裂伤由于伤后多数患者早期意识障碍程度较轻、脑内血肿量较小等原因,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有很大比例需中转急诊开颅手术,如何准确把握手术时机手术治疗时机常常存在争议[1]。
双额叶挫裂伤28例诊治体会118300辽宁东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双额叶挫裂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一种严重情况,其病情较为复杂,伤情变化大,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sup】[1]【/sup】。
2006~2009年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28例,现将诊疗体会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14~85岁。
车祸伤20例,坠落伤3例,摔跌伤5例。
临床表现:①术前意识状态:根据GCS评分计算,3~8分6例,9~12分6例,13~15分16例,伤后原发昏迷20例;②术前瞳孔单侧散大2例,双侧散大1例。
影像学检查:本组患者入院均行头颅CT检查,CT检查示双额叶不规则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内与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出血量多融合成脑内血肿。
其中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轻度移位14例,无移位12例,伴有颅底骨折9例,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
治疗方法:1例入院时立即行开颅血肿清除祛骨瓣减压,2例脑疝病人家属放弃手术,25例入院后予保守治疗,包括限制入水量,脱水治疗,抗感染治疗,加强监护等治疗,其中3例住院期间出现脑疝急诊手术,5例意识障碍加深,血肿增大行手术治疗。
1例术后1周再因脑疝行2次手术。
结果本组28例出院时按GOS评分标准:治愈17例,好转5例,重残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2例,其中手术10例,治愈5例,好转2例,重残1例,死亡2例。
讨论发病机制:双额叶挫裂伤多为枕部着力的减速性对冲伤或前额接触力冲击伤所致,患者多伴有严重的水肿,挫裂伤多在额极额底,有时累及颞极,并常伴有其他部位损伤出血。
随着病情发展,可继发大面积脑水肿。
双额叶后部为视丘下部、脑干等重要结构,可能导致严重脑水肿或脑内血肿形成,使颅内压急剧上升,减低脑灌注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中央脑疝形成,在轴压方向压迫脑干,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患者的突然死亡【sup】[2]【/sup】。
临床特点:与一般脑挫裂伤相比,双额叶脑挫裂伤的病情变化快,预后较差【sup】[3]【/sup】,结合本组病例,我们有以下体会:部分病情变化突然,由意识清楚可迅速发展为意识丧失并双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61例对冲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治愈48例,好转9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死于恶性脑膨出1例,肾功能衰竭1例,肺内感染2例。
结论对于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颅内压监测和动态头颅ct复查;手术治疗与否不应只根据患者意识状况来定,还需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头颅ct表现;采取冠状双额开颅手术,要求尽早、及时,并充分减压,可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双额叶;对冲性脑挫伤;治疗;预后双额叶脑挫裂伤临床多见,多数由对冲伤引起,常合并颅内血肿,伤后早期意识障碍程度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在入院后治疗过程中,病情会突变恶化,由意识清楚迅速发展为昏迷瞳孔散大,脑疝。
如不及时发现和有效地处理,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此类患者61例,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13-75岁,平均34.3岁。
致伤原因:车肇事伤38例,高处坠落伤13例,其他伤10例。
受伤方式均为枕部或枕部着力所致的减速性损伤,入院时间:伤后30分钟-23小时,平均4.2小时。
受伤后有短暂昏迷53例有中间清醒期12例,入院后gos评分13-15分35例,9-12分12例,3-8分14例。
头痛、呕吐28例,其中伴有躁动等精神症状16例;瞳孔改变5例单侧瞳孔散大4例,双侧散大1例;伴硬膜外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19例。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50例表现为双侧额叶直回、或额极小点片状挫裂伤灶,脑水肿轻,中线结构无移位;11例挫裂伤灶严重,侧脑室额角受压、并向后移位,侧脑室额角间夹角增大,鞍上池、环池变小。
1.3 治疗方法采取保守治疗的50例患者中,23例出现病情变化,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躁动等症状进行性加剧,继而意识障碍加深转昏迷,瞳孔一侧散大7侧,两侧散大3例。
双额叶脑挫裂伤
诊断
1. 常见原因为后枕部受力。
2. 头痛、呕吐、进行性加重,甘露醇等脱水药物仅能暂时缓解。
3. 突发性病情变化,由意识清楚可迅速意识丧失,并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继而呼吸骤停。
4. 3 天后一般都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5. 神经系统检查除颈项强直外,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手术指征:
1. 对已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但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无明显缓解且进行性加重者。
2. 对此患者入院后即应行颅内压监测,如颅内压持续在25mmHg 以上者。
3. 常规CT 扫描颅底损伤超过2P5 前颅窝,连续累及2 个平面以上者[1 ] 。
4. 动态复查CT ,水肿范围进行性扩大,侧脑室额角明显受压,额角部夹角大于120°,且基底池消失,环池缩小。
5. 眼底检查,较快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变化者。
手术时机
对于有以上变化,特别是几项同时存在的患者,应考虑积极手术。
有下列情况者应立即复查头颅 CT,特别是几项同时存在时,应积极手术治疗:(1)应用大剂量脱水剂后仍感头痛剧烈或频繁呕吐;(2)伤后意识清楚,住院期间意识障碍逐渐加深,甚至合并尿失禁及瞳孔改变者;(3)伤后即有烦躁不安、昏迷甚至瞳孔改变;(4)动态复查头颅CT示血肿量增加,双额叶挫伤区水肿范围明显扩大,侧脑室额角受压明显,两侧脑室额角之夹角>120°,环池、鞍上池明显变小甚至闭塞,中线结构可不移位;(5)眼底检查较快出现视神经盘水肿等变化者。
对于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的患者,我们采用额部冠状切口入路双侧开颅清除破碎脑组织和脑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