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部血管瘤是什么

颈部血管瘤是什么

颈部血管瘤是什么
颈部血管瘤是什么

颈部血管瘤是什么

*导读:颈部血管瘤为先天性疾病,是血管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使血管的某一阶段发育障碍,使其形态停止在该阶段。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

颈部血管瘤为先天性疾病,是血管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使血管的某一阶段发育障碍,使其形态停止在该阶段。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胚胎早期,原始脉管是一种单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物,它们在间质中间形成一个致密的网。以后随着各器官的发育,原始脉管网逐渐分化成与器官联系的许多血管丛和淋巴管丛。

病因

血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有丛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3个阶段。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则可出现该阶段正常发育形态的畸形。在丛状期,有些毛细血管如果停止发育,就会产生毛细血管瘤;在网状期,如果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形态多样,但基本结构相似,即均有发育良好的血管样组织,如常的外层、中层及内膜上皮,管腔直径由1~10mm,在血管之间有结缔组织为基质。临床常见的血管瘤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3类。

1.毛细血管瘤

具有发育良好的单层内皮细胞及很少量结缔组织为基质。管腔内只有很少量的血细胞。为局限的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稍突出于皮肤表面,颜色鲜红,大小不一。由于管腔狭窄,压迫时很少变白。

2.海绵状血管瘤

具有发育良好的血管,管腔宽大,充满了血球,瘤体较柔软,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不清楚,呈紫蓝色,具有压缩性,被压缩后颜色变白。海绵状血管瘤比毛细血管瘤大而厚。常侵犯皮下组织,具有扩张性。在颈部常侵犯深层组织。

3.毛细-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

具有上述两种血管瘤的特点,比较常见,毛细血管瘤常分布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表面。

2临床表现

颈部血管瘤的症状及体征视瘤体类型、大小、侵犯部位、深浅及范围而定。多数血管瘤侵犯表浅组织较多,如皮肤皮下组织等;侵犯肌肉、深层血管、喉、咽、颈椎等组织则较少。如已侵及深层组织,即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如吞咽障碍、呼吸道阻塞、吐血、大出血等。

3检查

颈部X线摄片对于了解深层瘤体大小、范围或瘤体是否侵袭颈椎或喉部软骨有一定价值。如果术前做血管造影,可了解血管瘤的营养支,则在血管瘤两端结扎供应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

有利于血管瘤全部切除。

4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颈部血管瘤一般诊断不困难,但如侵犯颈深部的一些重要器官如颈动脉、喉部,应特别注意。穿刺瘤体对诊断很有帮助,如抽出血液,即可确诊。

5治疗

1.激光

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激光对血管瘤的凝固作用强。

2.冷冻

冷冻治疗的原理是在快速降温下引起细胞内冰晶形成,使细胞内结构破坏。常用的制冷剂有液态氮,将冷冻剂放到各种不同的冷冻装置内进行直接接触治疗。由于冷冻的穿透范围只有数毫米。因此,只适用于表浅的血管瘤,每次冷冻时间只能在10秒

以内。如超过此限度,可引起组织坏死。每隔2~3周治疗1次。血管瘤经此法治愈后,不遗留瘢痕。

3.硬化剂

其原理是将硬化剂注入血管瘤内引起栓子,使瘤体组织萎缩,达到治疗目的。

4.手术

较大的血管瘤可采用分期切除术。如血管瘤与颈部大动脉有联系,手术时应特别慎重,以免引起大出血。手术后残余的血管瘤可加用放疗或其他疗法。

2019年淋巴血管瘤的危害,淋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20210210085157)

2019 年淋巴血管瘤的危害, 淋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篇一:淋巴血管瘤的危害 淋巴血管瘤的危害 淋巴血管瘤在临床中较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之少见。淋巴结处的肿大,用有触之有硬物样东西,可以波动,巴血管瘤通常进行性增大,膨胀性扩大,但也可不变大,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那么,淋巴血管瘤有哪些危害呢?下面由成都长峰血管瘤医院专家为您详细讲解。 1、海绵状淋巴血管瘤:这是淋巴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很小,但也可很大,甚至侵及一个肢体。病损为境界不清、海绵状皮下组织肿块或弥漫性肿胀,质软,硬度如脂肪瘤。除非伴有血管瘤,一般表面无颜色改变。据统计,52%的损害侵犯头颈部,30%在下肢,16% 在臂及腋部,20%在躯干。发生在颊部及舌部者多为单纯海绵状淋巴血管瘤,而颈、腋、口腔底部及纵隔者以合并囊性者为多见。 2、单纯性淋巴血管瘤:表现为群集、深在、张力性水疱,组成斑片状,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但常见于颈、上胸、肢体近端等处。 单个水疱大小在1~ 3mn,—般不超过1cm,内容似粘液。有时带有血

性水疱,呈淡紫色和暗红色。水疱下方的皮下组织有轻度的弥散性水肿,偶见整个肢体肿胀。 3、囊性淋巴血管瘤:通常为多房性、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但不能压缩,大多发生于颈部,尤其是颈后三角,偶有发生于腋、腹股沟及腹膜后区者。通常进行性增大,膨胀性扩大,但也可不变大,很少数病例还可自然消退。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或下达纵隔。在颈前三角者,则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 如有感染及出血,可使肿瘤迅速增大,以致呼吸障碍,发生喘鸣声,舌咽困难或死亡。 篇二:淋巴血管瘤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淋巴血管瘤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淋巴血管瘤形成原因 1、遗传因素: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近年来研究证明海绵状血管瘤为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基因位于染色体7q 长臂的q11q22 上。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有人认为,发生在肝脏中的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肿瘤较小,大部分患者不引起症状。 一、肝脏毛细血管瘤 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3cm,为肝内的毛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单发的多见,也可为多发。 声像图表现: 1、肝脏的外形、轮廓多无变化,只有当病变较大,并位于近肝脏表面处,轮廓可稍有突起。 2、大部分病变区境界清晰,回声较高而分布尚较均匀;少数病变区回声低于肝组织回声,仅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回声较高而明显的线状境界。 3、病变区内部均可观察到细小如大头针状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并可观察到有些肝组织内的小血管直接通入病变内部,使病变区边缘出现凹陷性缺损。 4、病变可为单个或多个,常位于靠近肝脏边缘或肝表面处、临近肝内较大血管或与肝内血管有密切关系。 5、病变远侧回声多无明显变化。 6、随访观察,短期内病变区多无明显增大现象。 7、彩色多普勒检查:大多数较小肝血管瘤内血流难以显示,少数

病例可见病变内及病变周围有相连的细小静脉血流,血流分布可以稀少或较密,对低回声型血管瘤的诊断极有帮助。 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本病多为单发性,一般生长缓慢。大的血管瘤可出现上腹肿块,,肝肿大,肿块有的可压缩,有的硬而有结节感,。切面上肿瘤呈紫颜色,系由多数囊状或筛状间隙所组成,间隔厚薄不一,囊腔内充满血液,形成的血栓及间隔可发生钙化。 声像图表现: 1、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 2、病变区范围常较大,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有的可不清晰。 3、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如有钙化灶存在,可出现小区强回声并伴声影。 4、如病变部位位于肋缘下或剑突下时,稍加重探头压力,常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亦同时有缩小征象,去除压力后,仍恢复至原来图像。 5、后方回声不增强。 6、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区常可显示较多的条状、点状静脉血流,有的血流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如检出病变内有小区窦状静脉血流时,诊断更可确定。 三、临床意义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区分

1、生物学分类: 血管瘤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后者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基因突变而致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腔隙/管腔的增大)。血管畸形可发生于毛细血管、静脉、淋巴管、动脉或者是多种管腔,据此分为单纯型的毛细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lymphaticmalformation,LM)、静脉畸形和动脉畸形等以及复合型的动脉-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淋巴管畸形、毛细血管-静脉畸形和淋巴管-静脉畸形等。后来又进一步将之分为高流量血管畸形和低流量血管畸形。 3、病理学: 血管瘤是以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而血管畸形不是新生物,其病程中内皮细胞的增生率正常,它是血管形态发生的错误,表现为各种管腔的异常。血管瘤1~2岁期间有些区域表现为增生,另一些区域表现为消退的特征;2~5岁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消退。 4、临床表现和诊断: 血管瘤最常发生在头颈部,其次是躯干和四肢;一般情况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区别: ①病史:血管瘤的自然病程是出生后1~12个月快速增长,为增生期;随后的1~5年缓慢地消退,为消退期;女婴多发,女∶男为3∶1。 皮肤血管畸形大多数于出生时清晰可见,随婴儿的生长而成比例地扩展,若有菌血症、创伤或激素改变,畸形可能会发展,没有性别倾向。 ③触诊::血管畸形是由扩张的管腔和稀少的实质组成。。血管瘤质地

如橡皮样,不能通过压力将其中的血液排空,体位试验阴性。。血管畸形质软、易压缩、手指压迫能快速排空其中的血液,体位试验阳性。静脉畸形常被误称作“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畸形(葡萄酒色斑)往往被错误地称为“毛细血管瘤”。 5、治疗: 血管畸形中的毛细血管畸形主要采用激光和光化学疗法,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主要采用硬化治疗或联合手术切除病灶,高流量的血管畸形静止期可行观察方法,影响功能或外观时可采用 栓塞疗法、或手术彻底切除病灶联合带血供的皮瓣修复或综合治疗。 血管瘤的治疗: 1、平阳霉素局部注射 2、硬化剂注射:鱼肝油酸钠、高渗盐水、乙醇 3、手术治疗 4、激光 5、干扰素 6、类固醇治疗

颈部血管瘤是什么

颈部血管瘤是什么 *导读:颈部血管瘤为先天性疾病,是血管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使血管的某一阶段发育障碍,使其形态停止在该阶段。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 颈部血管瘤为先天性疾病,是血管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使血管的某一阶段发育障碍,使其形态停止在该阶段。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胚胎早期,原始脉管是一种单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物,它们在间质中间形成一个致密的网。以后随着各器官的发育,原始脉管网逐渐分化成与器官联系的许多血管丛和淋巴管丛。 病因 血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有丛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3个阶段。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则可出现该阶段正常发育形态的畸形。在丛状期,有些毛细血管如果停止发育,就会产生毛细血管瘤;在网状期,如果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形态多样,但基本结构相似,即均有发育良好的血管样组织,如常的外层、中层及内膜上皮,管腔直径由1~10mm,在血管之间有结缔组织为基质。临床常见的血管瘤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3类。 1.毛细血管瘤

具有发育良好的单层内皮细胞及很少量结缔组织为基质。管腔内只有很少量的血细胞。为局限的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稍突出于皮肤表面,颜色鲜红,大小不一。由于管腔狭窄,压迫时很少变白。 2.海绵状血管瘤 具有发育良好的血管,管腔宽大,充满了血球,瘤体较柔软,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不清楚,呈紫蓝色,具有压缩性,被压缩后颜色变白。海绵状血管瘤比毛细血管瘤大而厚。常侵犯皮下组织,具有扩张性。在颈部常侵犯深层组织。 3.毛细-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 具有上述两种血管瘤的特点,比较常见,毛细血管瘤常分布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表面。 2临床表现 颈部血管瘤的症状及体征视瘤体类型、大小、侵犯部位、深浅及范围而定。多数血管瘤侵犯表浅组织较多,如皮肤皮下组织等;侵犯肌肉、深层血管、喉、咽、颈椎等组织则较少。如已侵及深层组织,即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如吞咽障碍、呼吸道阻塞、吐血、大出血等。 3检查 颈部X线摄片对于了解深层瘤体大小、范围或瘤体是否侵袭颈椎或喉部软骨有一定价值。如果术前做血管造影,可了解血管瘤的营养支,则在血管瘤两端结扎供应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

浅谈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结局研究

浅谈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结局研究 发表时间:2016-07-14T10:13:22.680Z 来源:《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5月作者:路会景[导读] 头颈部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婴幼儿头颈部肿瘤疾病,该病可对胎儿的外貌造成不良影响。路会景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结局。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胎儿头颈部血管瘤者1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特征。结果:10例患者中,除了1例诊断为淋巴管囊肿外,其余9例均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瘤。超声表现为囊实性混合回声为6例、实性回声肿块3例。彩超诊断特征为肿块实性部分探及条状彩色血流信号。9例胎儿家属均 选择继续妊娠,在胎儿出生后未出现死亡或心力衰竭等情况,预后良好。结论: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主要特征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型或实性回声型,该病通常可自行消退,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但对于诊断过程中发现血管瘤较大者,应每间隔2周对胎儿进行一次心功能检查,预防引发心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关键词】胎儿;头颈部血管瘤;超声表现;临床结局头颈部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婴幼儿头颈部肿瘤疾病,该病可对胎儿的外貌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胎儿出生后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对于头颈部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用于诊断胎儿头颈部血管瘤的影像学手段明显提升,临床上对于头颈血管瘤的了解也进一步的深入。在本次调查中,我院对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结局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次纳入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胎儿头颈部血管瘤者10例,其中1例在胎儿出生后证实为淋巴囊肿,剩余9例胎儿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疑似胎儿母亲检查孕周为20~38周。 1.2方法本次诊断仪器为Voluson 730 EXPERT三维彩色多普勒诊断仪、Accuvix三维彩色多普勒诊断仪与α10。其探头频率分别设置为4-8 MHz、4-7MHz与3-5 MHz。以常规方法对胎儿行全身及附属结构诊断,对胎儿生长发育指标等进行测量。对于疑似患者,需对肿瘤声像特征进行诊断,主要观察特征为病灶大小、边界、回声、血流信号及其频谱波形。并观察是否存在其他异常。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确定是否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对于选择继续妊娠的孕妇,则需进行追踪手术与影像学检查。对于终止妊娠的孕妇,则需追踪引产而的病理结果。 2、结果2.1胎儿头颈部血管瘤超声声像特征10例疑似胎儿中,除了1例诊断为淋巴管囊肿外,其余9例均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瘤。该9例胎儿头颈部血管瘤超声声像表现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型6例与实性回声肿块3例。在彩超诊断中,囊实性混合回声型患者中,可探及条状彩色血流信号并可记录到动脉频谱。在实性回声型患者中,可见头颈部边界清晰的实性回声或稍低回声肿块,彩照诊断中可探及条状彩色血流信号并可记录到动脉频谱。 2.2合并异常情况本次9例确诊患者中,均未发现胎儿及附属结构异常。出生后面患者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其中1例为46,XY,1例为46,x,Yqh+。其余7例患者出生后未发现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情况。 2.3头颈部血管瘤胎儿的临床结局9例胎儿母亲均要求继续妊娠,后期肿块自行消退者2例、1岁内肿块自行消退者2例、。其余5例患者分别通过核素放射治疗、随访监测、手术治疗等病症消除。本次无病死病例或其他并发症。 3、讨论目前,临床上对于血管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主要支持两种理论,其一为休眠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复发引起血管瘤,其二为血管增生形成血管瘤[1]。但目前尚无定论。血管瘤可为单发或多发,其可发生在皮肤、黏膜、深层结缔组织或内脏。其中头颈部血管瘤特征较为明显,可对胎儿外貌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胎儿的身心健康。以往,大部分血管瘤只有在出生后才被发现。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妊娠期胎儿头颈部血管瘤检出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Bronshtein等提出,胎儿头颈部血管瘤最早可于14孕周时被检出,但在临床实际中,中位检出孕周为28+2周左右,通常于中晚期可检出。因此,孕妇可在20周后进行相应的临床诊断。超声诊断是临床上用于胎儿头颈部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手段,在超声诊断特征中,本次9例确诊胎儿超声表现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型与实性回声型。彩超诊断中,提示病灶实性部分的血流信号。其中,对于囊实性混合回声型特征的胎儿,通常需行进一步临床诊断,与分隔性囊性淋巴管瘤声像诊断特征进行鉴别。在关于胎儿临床结局方面,相关资料指出对于合并染色体异常的患者,易合并心血管畸形等症状。而对于部分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通常出生后病变可自行消退。因此,在胎儿出生后进行染色体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为胎儿后期的治疗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2]。在本次调查中,无胎儿合并其他异常。此外,在诊断过程中应该注意血管瘤较大的胎儿,对于此类胎儿需预防发生高输出心力衰竭、血小板聚集等并发症。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每间隔2周即对胎儿进行一次超声诊断,对胎儿的心功能进行评估。因部分血管瘤可自然消退,Bowers 等研究了影响血管瘤消退的相关因素,并排除了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与胎儿性别与自然消退之间的联系[3]。由于时间限制等原因,本次调查未能对胎儿头颈部血管瘤声像特征与消退现象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进行一定的研究。因此,笔者将继续致力于相关的临床研究,对不同声像特征胎儿血管瘤与血管瘤消退现象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综上所述,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表现主要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型或实性回声型,通常情况下该病可自行消退,且不易发生不良并发症,预后较好。但在诊断过程中,对于疑似胎儿,需每间隔2周即对其进行一定临床诊断,以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参考文献

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

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 血管瘤一般多发于婴儿时期或者婴儿刚出生不久。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对人们的身体没有什么伤害,只是对人们的美观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那么,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 1、硬化剂局部注射法:常用的硬化剂有鱼肝油酸钠、无水酒精、平阳霉素等;缺点是时间较长,愈后留下疤痕畸形,必要时须做整形手术修复。 2、放射疗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或深度x光局部放射;缺点是愈后易致局部皮肤萎缩,儿童则影响骨骼发育。液态氮治疗冷冻疗法:只适用于较小的毛细血管瘤;缺点是愈后易留下疤痕硬块,且复发率高。 3、介入栓塞疗法:适用于较大的动、静脉血管瘤;缺点是复发率高,易致正常的组织器官坏死,如肢体缺血坏死,眼球缺血失明。 4、激光疗法:对血管来说,激光作用的色基为氧化血红蛋白。适应证1.鲜红斑痣:面部的治疗效果最好,颈部稍差,上唇和腿部较差 有关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相信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了,希望患者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科学的治疗是最有效的。 5、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是将药物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引起无菌性炎症,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主要用于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由于很多药物会有副作用,应遵医服用。 6、冷冻治疗:主要是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达到治疗作用。仅适用于较小的表浅的草莓状血管瘤,且效果不是十分可靠,副作用较多。 鼻部血管瘤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血管瘤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程度高。 2、核素锶治疗:核素锶源能出兆电子伏的β光线为带有负电,质量很少的电子流,其电子与浅层毫米)物质碰撞,可产生最大的电离作用,β光线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产生电离从而使血管瘤吸收,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增生组织细胞速度减低、停止,最后消失。但是由于锶的有效距离仅有个

宝宝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宝宝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宝宝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虽然说儿童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瘤,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危害,因此还是要及时治疗。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儿童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局限者可全部切除,范围广者可部分切除。 2.微波透热治疗,主要应用于海绵状型。 3.放射治疗,用于婴幼儿毛细血管瘤和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 4.硬化治疗,用于海绵状血管瘤。 5.冷冻治疗,用于杨梅状及海绵状血管瘤。 6.激素治疗,用于婴幼儿血管瘤。 7.血管内栓塞,用于蔓状和巨型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

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 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血管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但生长于颜面部者导致严重面部畸形,所以出生后如发现有血管瘤应及时就医,在病变较局限时采用手术等治疗可较彻底消除病变,由于病变局限,手术也不致引起较严重的面部畸形,如不及时治疗,瘤体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此时切除后可因大面积组织缺损导致严重术后畸形;甚至可由于波及重要结构而不能根治,某些血管瘤如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可突然破裂,造成致死性大出血,这种类型的血管瘤也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和时机,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手术,可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儿童血管瘤有什么危害 儿童血管瘤是在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至2个月内出现,常发生于头、脸及颈部,影响宝宝外观,造成爸妈的担心。父母的耐心加上与医师密切配合,积极治疗就可痊愈;但具有危险性的儿童血管瘤,如长在眼睛、咽喉、肢体末端,则需特别留意。儿童血管瘤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极少数具有消退期。如果血管瘤处于稳定期容易造成家长忽视认为血管瘤会自行消退,可是血管瘤有几个生长高峰期:

血管瘤治疗

血管瘤治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血管瘤治疗》的内容,具体内容:血管瘤没什么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有些不仅影响美观,不及时控制还会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方法有什么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方法:一手术治疗外科... 血管瘤没什么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有些不仅影响美观,不及时控制还会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方法有什么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方法: 一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方法是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管瘤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留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二冷冻治疗 此种方法用于源于20世纪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

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三放射与同位素治疗 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40 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性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专家们认为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1、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脲素、平阳霉素等化疗药物,及高渗氯化钠、中药制剂等,均有相似结果。该治疗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故应用十分广泛。硬化治疗需要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持久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持续终身。对于十分表浅的病灶尤应注意,如注射量过大,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及瘢痕形成。硬化剂注入瘤体后,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管腔闭塞,瘤体缩小或消退。常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硬化剂应直接注入瘤体内或其基底,不可过浅以免表面皮肤坏死,也不可误入邻近肌肉组织以致肌肉萎缩、僵

血管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血管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二病因该病病因不明,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黄体酮或接受绒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压病及婴儿出生时低体重可能与血管瘤的形成有关。有认为血管瘤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他胚胎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三临床表现1.毛细血管型血管瘤 肿瘤是由大量交织、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与皮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以手指压迫肿瘤时,颜色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 2.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由扩大的血管腔和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损害为大小不等之紫红、暗红或青红色结节或斑块,质软,血窦大小不一,有如海绵状结构,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彼此交通。表面呈半球形或分叶状,压之体积可缩小。多为单发。组织病理示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扩大成不规则的空腔,腔内充满血液。血管外膜细胞增生。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头低位时,肿瘤因充血而扩大,恢复正常体位后,肿块即恢复原状。表浅的肿瘤,表面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触诊时肿块柔软,边界不清,无压痛。挤压时肿块缩小,压力解除后则恢复原来大小。 3.蔓状血管瘤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介入治疗:是指在“X”导引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将栓塞剂注入瘤体,让其产生无菌性炎症,以期达到使瘤体血管闭塞作用。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对于躯干及肢体深部血管瘤,往往因为注入剂量、剂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征限制,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时应严格控制适应征和,避免栓塞剂流入其它器官组织。 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但激光治疗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mm以内,超过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新模式硬化剂注射治疗面颈部血管瘤的护理

新模式硬化剂注射治疗面颈部血管瘤的护理【摘要】目的为探讨新模式硬化剂注射治疗面颈部血管瘤患者的护理,将本科2005年以来, 86例入组对象的护理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入组对象入院、围手术期、出院的护理全过程进行跟踪随访,并对临床观察要点和护理对策进行总结。结果治愈70 例,基本治愈15 例,有效1 例,所有患者均满意出院。结论总结要点如下:(1)首先心理护理对此类整形患者至关重要。(2)围手术期护理中术后疼痛、对瘤体表面的皮肤护理、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是重点。(3)护理人员爱伤观念和整体护理严格落实可使护理质量更优质更精细。 【关键词】硬化剂注射;护理;血管瘤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hemangioma i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managed with new model hardener injection.MethodsTo follow the tracks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ir admitted to hospital,perioperative period,leaved hospital.To summarize clinical key point and nurse counterplan.Results70 patients have been cured,15 patients have been fundamentally cured,1 patient has been effectively cured.ConclusionThe summary is as follows:(1)First psychological care to such plastic patients is very important.(2) Peri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of postoperative pain, tumor surface skin care, adverse drug reaction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is the key. (3) Nursing staff perceptions and holistic nursing

毛细血管瘤的治疗及预防

毛细血管瘤的简单描述: 血管瘤的一种,较为常见,属于血管畸形。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包括草莓状血管瘤及葡萄酒色斑。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前者为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出现的皮肤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隆起,高出于正常皮肤表面。 后者大多数为不高于皮面的红色斑块;二者的共同点为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大多数为错构瘤,但如果其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可能为真性肿瘤。许多患儿的毛细血管瘤在1岁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毛细血管瘤的病种分类: 新生儿斑痣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后自行消退,毋需治疗。 葡萄酒色斑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 蜘蛛形痣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间消退。 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本症有显著的出血倾向,随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血管瘤按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特征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那么,对于这种静脉畸形要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

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

血管瘤治疗方法大全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各种方法我院都有开展,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铜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放射(同位素锶90)治疗及冷冻治疗。各种治疗方法各具有优缺点及一定的适应症(而非各种广告上常宣传的某种方法最好,可以包治各种血管瘤),须视血管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血管病变的类型、大小和部位,患者的年龄、健康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来客观辩证的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有时需采用综合治疗方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外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有咪喹莫特,噻吗心安,但咪喹莫特效果比噻吗心安好,而且噻吗心安对心脏有一定影响,所以用咪喹莫特的医院比较多,这两个都是老药新用,你要看说明书,都不是治疗血管瘤的,只是这几年发现对血管瘤也有作用,而且毕竟是外用药,没发现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开始逐渐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外用药物没什么副作用,也不会疼痛,疤痕也比别的治疗方法轻微,理论上是不错的血管瘤治疗方法,但不足的就是效果不是很可靠,只有70%的患者有效。 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其原理是将药物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打针常用的分三种,一,人体代谢产物,是最古老的血管瘤治疗药物,主要有激素,尿素。虽然是人体代谢产物,但激素是所有打针药物里副作用最多的,而尿素治疗则是所有的注射药物里打的次数最多的。激素一般一个月打一次,一般总共要打七八次,尿素则要天天打,一个疗程连着打七天,然后每个月都打七天,要打好几个疗程,相当于总的要打二三十次。但这两个药也有优点,那就是是所有药物里最便宜的,不管是激素还是尿素,一支药差不多也就十几块到几十块钱。二,化疗药物,一度被多数医院作为人体代谢产物的替换产品,主要有平阳霉素,博来霉素。效果不错,是用的时间最久,打的医院最多的药物,但就是毕竟是化疗药,很多人会害怕,价格中等,药费加上注射费,一次三四百,一个月打一次就够了。三,植物提取物,主要有聚桂醇,聚卡多醇。是现在最新型血管瘤治疗药物,最早由德国的医生发现,并用于血管瘤的治疗,风险最小,效果最好,但就是价格比较贵些,一支聚桂醇就要六百,一个月打一次就够了。 激光治疗:源于上世纪90年代,激光是高能量,聚焦精确,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单色光。与前面说的放射性治疗不同,激光在物理性质上属于光线,不是射线,不具有放射性。用于医学的激光很多,但不是所有激光都能用来治疗血管瘤,只有少数几款是专门用来治疗血管瘤的。其治疗原理是利用含氧血红蛋白对特定波长的光选择性的吸收,使血管内的血红蛋白瞬间凝固,使血管管腔闭塞,进而退化消失,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早期的血管瘤激光有VP激光,光动力激光及E光,而LP激光则是新款激光。 VP激光(包括KTP532,染料585,染料595三种型号),系最早用于血管瘤治疗的激光,由于其波长及脉宽较短,故而与冷冻和放射治疗相同,对较小的表浅的血管病变效果好,对较大的深的血管病变效不佳。 LP激光(1064nm激光)系近两年新上市的新款激光,与VP激光相比,由于波长更长,脉宽更宽,对草莓状血管瘤无论大小深浅效果均较理想,同时对严重的鲜红斑痣及葡萄酒色斑亦有较好的疗效,使激光的治疗范围得到了更大的扩展,在血管瘤的治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但其缺点是操作起来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敢用1064nm激光做的医院毕竟比较少,多数医院还是停留在以前的VP染料激光,毕竟用的久,熟悉。 光动力激光疗法(又称光敏激光疗法),基本治疗原理大同小异,只是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光敏剂来增加激光的疗效。需先将光敏剂注入患者血管中,然后再用黑光灯或长波段激光照射血管瘤区域,光敏剂激活后产生光化学反应并导致血管瘤部血管内膜及间质出现光敏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而引起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进一步损伤与破坏,使血管管腔闭塞,以达到治疗目的。主要用于葡萄酒色斑及鲜红斑痣的治疗,但此疗法在治

血管瘤常见的五种类型

大家可能都还不知道血管瘤是一种什么疾病,给人的感觉血管瘤就是孩子的胎记,没什么可担心的,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消退的,但就是家长朋友们的这些粗心大意,才造成了血管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血管瘤越来越严重,治疗起来越来越不好治疗。那么什么是血管瘤呢?下面请北京长峰医院专家汪主任为大家讲解有关血管瘤的常识,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希望通过汪主任的讲解大家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血管瘤的发病率: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我国每年新生婴幼儿血管瘤患病已超过30万例,属于婴儿疾病高发病中的一种,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左右,小儿血管瘤发病率约为4-8% ,高居于婴幼儿皮肤病的第二位。 血管瘤概述:血管瘤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错构瘤),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比较多占75%,继发性25%左右。约80%左右 都属于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尤其是口腔内的血管瘤,危害相当大,长在颜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响容貌。不同程度地压迫、破坏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造成人体部位畸形等,若反复出血、感染,极少数人会产生恶变,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瘤常见的五种血管瘤类型 第一种鲜红斑痣:鲜红斑痣在毛细血管瘤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又称为葡萄酒色斑,其颜色表现为淡红或暗红色,不高出周围的皮肤表面,鲜红斑痣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病变的范围将会逐渐的扩大,并且颜色还会不断的加深,终生不会自行消退。大多数是发生于患者的面部、颈部和头部等明显的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其次位于躯干和四肢等,同时还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占75%-80%,以单侧并以右侧多见。鲜红斑痣同时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时,一般在鲜红斑痣增生期可能出现增生的小节结,丛而导致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身心健康,因此患者最好在鲜红斑痣增生期前到正规专科医院采取治疗。 第二种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表现多在出生或者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因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时间。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也称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快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只会随着患者身体的生长而不限制的生长,在头面部影响美观,引起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在会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肌腱、其他组织器官等,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引起患肢肿胀、畸形、甚至侵犯关节,引起功能障碍等后天残疾。一般建议尽到到正规血管瘤专科医院采取治疗。 第三种蔓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约占血管瘤疾病的1.5% ,蔓状血管瘤由曲张、蜿蜓、盘曲如肠襻状的异常血管群组成,可见曲张的血管影,质软用手摸有明显的波动感,且温度较高。好发于成人的口唇部和肢体部位。是血管瘤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的症状是它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路往往发展比较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治疗血管瘤的药物

治疗血管瘤的药物 肿瘤性的疾病,一般听起来比较可怕,总觉得是要把肿瘤割掉才不会扩散,其实有些肿瘤是良性的,有些是恶性的。良性的肿瘤可以通过药物的治疗而消失掉,而恶性的肿瘤则需要做手术把它切除掉,而血管瘤就是一种良性的肿瘤,是可以治疗的,下面给大家介绍治疗血管瘤的药物有哪些? 血管瘤是发生在皮肤血管上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幼儿,是皮肤科的常见和多发病。大部分是因为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引起的良性肿瘤,毛细血管瘤因为在皮表所以容易破溃出血,引起感染。很多病人和患儿家长,碰到这种情况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有的没有破溃但是听说容易破溃,出血不止,都很害怕。 ★治疗血管瘤的药物有哪些 ★一、消痔灵注射疗法:消痔灵可迅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红细胞凝聚、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血管瘤闭塞、纤维化。此

方法的缺点是疗效不稳定,容易复发. ★二、酒精注射疗法:此法作用快,疼痛时间短,疗效持久,但对大面积血管瘤效果较差。1982年报告用酒精注射治疗血管瘤3150例,有效率达百分之八十,治愈率为百分之二十。经过长期观察认为,酒精注射疗法主要适用于小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对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大面积血管瘤疗效较差。 ★三、鱼肝油酸钠注射疗法:用鱼干油酸钠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方便等优点,但是治愈率低,后期疤痕形成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被超导介入消融技术取代. ★四、激素注射疗法:其适应证为肌肉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不适于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放射治疗后或手术后复发性血管瘤。对血管瘤合并感染,恶性血管瘤等则禁忌使用,激素由于对婴儿副作用较大,很多医生和家长不愿意采用改方法治疗.

从赵本山的病情 谈谈血管瘤

从赵本山的病情说起血管瘤 何瑞明 去年国庆期间,著名笑星“小品王”赵本山突然昏倒而入院抢救,经仔细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瘤破裂出血,经过手术治疗而康复。 血管瘤是一种什么病,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 其实,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为3—8% 、俗称“胎记”。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病变,这种疾病通常在出生前(胎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在出生后才出现或者逐渐出现的。 血管瘤病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血管瘤,包括外观呈草莓状或皮肤接近正常或淡蓝色的瘤体,病变累及皮肤外,皮下可触及质地较软的肿物,加压无明显缩小,瘤周无扩张的小静脉。病变多在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生长迅速,1岁左右可望停止生长,逐渐消退,是由于血管数目增多(增生)引起的,此类属于真性血管瘤,如:草莓状血管瘤。 另一类为脉管畸形,是血管数目不增加,只是血管增宽、增粗导致了病变发生。如:鲜红斑痣。包括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和静脉——微静脉畸形。 混合脉管畸形,多在出生时发现,有快速生长期,很快生长或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高出体表的红色软包块或斑块,大的瘤体穿刺可有少量回血,不会自行退化。 血管瘤有50-80%以上长在头面部,有的突起,有的没有突起,另外身体上各个部位都可能长血管瘤,包括四肢、躯干、内脏、肝、脑、脊椎等,颜色多为暗红或青紫色。 发生在体表的血管瘤,容易发现;而发生在内脏、肝、脑、脊椎等部位的血管瘤则往往需要通过B超、CT\、MRI、血管造影等特殊仪器检查才能诊断。 血管瘤病因与先天性的血管基因突变有关。诱因:与过度劳累、环境污染、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良心理刺激、剧烈运动等有关。 血管瘤虽为良性病变,但发生在颜面、五官、外阴等部位的血管瘤,容易影响美容和器官功能,有的易并发出血、感染和溃疡,所以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在肝、脑、脊椎等重要部位的血管瘤,由于危及生命,也应及早治疗。另外生长迅速,症状严重的血管瘤,也应及早治疗。 赵本山的病,其实为脑血管瘤因过度劳累诱发瘤体破裂出血引起。另外,我们所熟悉的身残志坚的楷模张海迪的截瘫也是由于颈部脊椎血管瘤占位压迫神经系统而引起的。 目前临床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较多,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同位素治疗、放射治疗、硬化剂治疗、电生化治疗等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