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归纳文学类文本的语言特色
- 格式:ppt
- 大小:724.50 KB
- 文档页数:7
《溜索》寻美解读平中见奇语言美《溜索》的语言平淡朴实,不玩弄花巧;描写人物以白描居多,语句大多为口语,看似通俗却十分精准,有以少胜多的力量。
多用单音节词。
汪曾祺先生认为,避开书面语言的双音节词,采用口语单音词,是使文章“脱俗”的一种方法。
阿城在《溜索》中尽量减少虚词和双音节词的使用,通过单音节词增加语言表达的张力。
比如,“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中,“急”比“急忙”更干净利落,节奏更紧凑;“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早”比“早已”少了副词“已”,偏正式词语“石壁”减为单音节词“壁”,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同时更显干净利落;“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旋、扎”与“飞旋、扎落”相比,更加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写出了雄鹰展翅飞翔时动作的迅猛、连贯,突出了力量美。
词性转换独特。
阿城小说在用词上的另一特色,是把一些常用词用得十分新鲜,或者说,“是把一些常用词用得极不寻常”。
词性转换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方法之一,作者将某些词的词性改变后运用到句子中,从而使表意更加精准,同时创设真实的画面感。
例如,“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一句中,将形容词“细”变为动词使用,写出了首领若有所思之状,结合后面的“满脸冷光”和“腮上绷出筋”来,可以感受到首领对大自然是充满敬畏的。
同时,“细”字还给人一种目光坚定之感,虽然怒江如此凶险,但首领不会退缩。
如果将这个“细”字换成“眯”字,就带上了一种蔑视的色彩,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符。
短句结构简单。
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晓畅。
汪曾祺先生认为,语言要明确生动,就要尽量把句子写短,能切分就切分。
《溜索》在人物对话和多种细节描写中都运用了简练的短句。
比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这两个情节中都加入了问答对话,语言简练到不能再少一个字,且充满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作者:江燕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3期《溜索》是著名作家阿城的小说,被选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文章以凝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特有的视角对滇西的马帮生活进行了生动描述。
小说递进式层层烘托的艺术效果、舒缓有致的节奏刻画、凝练且丰富的语言特色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平中见奇——语言简约之美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并非用词越多越好,相反在用词简洁凝练的情况下,却能将意思表达充分是最成功的。
作家阿城的小说语言在用词方面具有淡、少、轻三个特点,简短的用词使得阿城的作品传神且精妙,给读者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感。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阿城的用词简洁特征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阅读,并从中感悟作品以少胜多的曼妙之美。
比如,引导学生体会开篇第一句的描述,用小腿在马上“磕”了一下,一个“磕”字非常简练,却真切地刻画出马帮和马的关系,表现出了马帮首领对马发自内心的怜爱以及对马的熟练驾驭程度,而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描写,一个“磕”字胜过一大段马帮首领对马怜爱的解释性描写。
此外,对鹰的描写也极具特点,同样是简洁凝练的语言,却表现出了鹰的特征,使人读后产生一语中的之感。
比如,“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其中的“一歪身”三个字描写充满了画面感,使人反复看到了侧身飞翔的鹰;而一个“扎”字,则更加准确地刻画出了鹰的飞翔速度之快,一个字远胜过用一段文字对鹰的飞翔速度的刻画。
此外,在对峡谷峭壁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其实绝壁应是一幅静态的画面,但是,在马帮人眼中,这个静态的绝壁却是具有动态特征的,作者以简短的一句话,就展现了峡谷陡峭深邃的特点,不仅使读者体会到了峭壁之深、之高,同时也为后文马和牛在过峭壁时候表现出的胆怯做了铺垫。
也就是说,在这简短的一句话描写中,不仅交代了环境背景,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溜索阿城为了方面后面的答题,我们还是将全文的思路整理如下:(1)距离怒江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紧。
最后抵达江边人牛都被吓得屏气腿颤。
(2)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深远、喧腾的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
(3)领队稳坐在沉静的马上沉着带领慌神的驼队向峡上绳索进发。
(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
(5)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
(6)汉子们将吓得精神几近崩溃的牛群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7)最后领队和我溜索,我溜索时心惊胆颤,溜过后又激动、惊奇。
(8)我发觉领队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
(9)溜索后,惊魂未定的我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我又感觉到了闷雷声。
13.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5分)题目要求说出表达特色,且需要分析。
那么答案的组织必然要扣住文本,力争做到言必有据。
表达特色类题型大致的答题角度如下:【答题角度】1、修辞手法2、表现手法3、表达方式4、句式5、语言风格6、景物的描写角度7、作者情感【注】如果语段的修辞比较单一,就对修辞进行具体分析。
修辞手法或其他艺术手法兼用,就对文章进行整体分析。
结合文本,我们发现题干的答题角度涉及到这些方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景物的描写角度、作者情感。
我们依次开始组织答案,答案如下: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段中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可是,高考试题上给出的答案又是什么呢?请看: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姑且不说答的角度,但说分析,参考答案根本没有分析,且很空洞,未结合文本,不知道这样的答案是否能让考生不糊涂?14.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原文相关段落重现及笔者分析】第一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溜索》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构建出的多层审美空间作者:程诚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作家通过语言传递自己的思想,读者通过这一媒介来感受作品的魅力。
在当代作家中,阿城因其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溜索》也因为文质兼美而被选入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
本文就从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语言的含义两个层面出发,对《溜索》一文中字、词、句的选择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从而体会作者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我们所构建起的多层审美空间。
关键词:《溜索》语言艺术审美空间语言是文学家构筑形象体系,传达审美信息的物质材料和媒介。
[1](P85)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和读者必须在语言这个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既然语言是一种媒介,那么不同风格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效果和审美感受。
《溜索》一文出自阿城的笔记小说集《遍地风流》,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现,下面,笔者就从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语言的含义两个层面来分析作者为我们建构出的多层审美空间。
一.语言的音韵节奏《溜索》一文非常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叠词和短句,这使得文章读起来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1.叠词中调质的暗示意义《溜索》是阿城的一篇隨笔小说,篇幅虽短,但却使用了38次叠词,这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表层的音韵之美。
除此之外,小说在叠词的选用上还体现出一种深层的音韵之美,具体来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选用了两种叠词的搭配形式,一种是常见的搭配,如“慢慢流、望望天、黏黏的血、急急地离开”等,还有一种是陌生化的搭配,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2](P26)。
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两组陌生化的搭配,除了给人一种新鲜感之外,这些叠词的调质还富有暗示意义,由“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一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要表现怒江磅礴的气势,那么相应地选用了具有去声韵的“亮亮”二字,读来有一种铿锵之感,暗示了怒江的波涛汹涌;同样,“隐隐喧声腾上来”一句,作者使用“隐隐”来形容声音“腾”的样子,也具有暗示性,这里我们不妨进行一个联想,即我们经常会用“蒸腾”一词来描述高温油锅上方波浪式的热气,所以“腾”这个动词往往用来描述波浪式上升的东西,在原文中,声音是随着阵阵水流发出的,因此这里的“喧声”也具有波浪式散发的感觉,再来看“隐隐”二字为上升韵,发音时中间会有一个拐点,大体如v字形,呈现弯曲之感,与“腾”字所形容的波浪式“喧声”暗合,比常用搭配“阵阵喧声”的表达效果好。
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阿城《溜索》语言特色赏读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曾经被选作高考语文阅读试题(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可能是由于高考阅读篇幅的限制,高考试题在文本上作了很多删节。
在此全文刊出《溜索》文本,供大家参考)。
小说的语言艺术值得体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词凝练,以上胜多。
诗歌的语言讲究凝练含蓄,小说同样如此。
这有利于节省笔墨,以少胜多,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
“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
明白一点说,阿城的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
”(郭枫《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略测钟阿城的小说世界》)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
首先,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的一个“磕”字,准确表现了马帮与马的关系。
不用“打”“抽”等词,而用“磕”,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
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
“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
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写怒江:“怒江自西北的天际亮亮而来”。
“亮亮”有力传达出在高处眺望怒江的视觉感受。
写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细”(不说“眯”而言“细”,多么凝练新颖的语言艺术啊!)“绷”等词语的选用,将首领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7 溜索一、说教材《溜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对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与之前的现代小说《孔乙己》以及讽刺小说《变色龙》,在风格、情节、语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进行比较学习,来深入理解《溜索》的独特魅力。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特点。
2.结合重点语句鉴赏文章语言的特点,体会文章特有的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形象,感知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受文章独特的描写视角,获得对文章描绘的物与人的美感体验。
感受我国人民的智慧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善于观察环境,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小组合作学习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设想:在已知的基础上接触未知,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和体验去阅读新的文本是简单快捷高效的方式。
本课我们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一)导入新课ppt图片展示。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就是那一根索——《溜索》解读《溜索》是部编教材九(下)第二单元的小说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小说题材样,人物形象鲜明,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本单元语文要求是: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风格。
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能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不同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同时,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提升美的表达与创造能力。
《溜索》的作者是阿城,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在牛马战战兢兢的时候,而马帮汉子们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矫健,尽显英雄本色。
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的有特色,和《孔乙己》《变色龙》情节严谨、冲突集中不同,本文重在环境和人物描写,为了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我们可以通过抓标题“溜索”来实现这小说这几个要素的解读。
首先,小说围绕“溜索”展开,情节简单但是结构严谨。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溜索》这篇文章的情节非常的紧凑,条理很清晰。
小说的开端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发展是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是小说的高潮。
结局是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实际上整篇小说就讲了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的故事。
其次,围绕“溜索”对人物进行全方位描写,人物形象塑造跑满。
文章写的是马帮溜索,主要的着力点在马帮的首领的描写上。
文中是这样直接描写他的:“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四、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07《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4.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课文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怒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
两岸是万丈悬崖,中间是奔腾而下、怒吼咆哮的怒江激流,这天险,只有雄鹰才能飞越,寻常人看一眼就胆战心惊。
然而,在这难以架桥,无法横渡的地方,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怒江两岸人民,却凭借一条竹索轻松划江而过,乱云飞渡仍从容,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溜索那种“命悬一线”的刺激。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4.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当代作家。
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主要作品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散文《威尼斯日记》等。
(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纠错。
)2.字词积累(1)重点字音锱铢(zī zhū)滇西( diān )盘桓( pán huán )迟疑( chí yí)俯身( fǔ shēn )顷刻(qǐng kè)千钧之力( iān jūn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绞( jiǎo )探视( tàn shì ) 跺( duò ) 呕( ǒu )(2)词语释义桓:逗留,徘徊;回环旋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语文说课者,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一个由两个村庄之间架设的溜索,如何成为两个村庄之间交流、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运输的重要方式,以及其中用来操作与保护溜索的一些规则和技巧。
2. 教材特点本文语言简练,篇幅适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古老、有趣的交通工具,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溜索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溜索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理解课文中提出的操作溜索的一系列规则和技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产生、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目标1)发掘和传承中国民间文化,让学生深刻认识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宝贵性。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向自然深处探索,认知自我和外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溜索的概念和历史文化背景。
2) 理解文章中规则和技巧的使用2.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一些古老的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 学生的思想超脱和准确的表达问题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课堂讨论和分组阅读等方法来进行教学2. 教学策略1)学生参与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分组阅读策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五、教学过程1. 预读课文,学生组织读者小组,讨论课文的题目和大意,并为课文划重点和不理解的词语做标记。
2. 教学内容Part 1 课文导读1)由生活现象入手,了解溜索的缘由,展开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采用教师提问或视频播放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开展热烈的课前讨论。
2)学生分小组轮流阅读课文,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课文大意以及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对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 与之间的现代小说《孔乙己》以及讽刺小说《变色龙》,在风格、情节、语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进行比较学习,来深入理解《溜索》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目标预设】1、淡与不淡一一分析小说情节2、变与不变一一辩证人与环境3、我与无我一一品读叙事角度4、简与不简一一感受语言魅力【重点、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小说情节,感受环境描写,挖掘人物形象。
2、通过带入式阅读,品读叙事角度,领悟作品魅力。
【设计理念】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欣赏小说作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魅力。
2、小说的教学一要紧扣“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二要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成表达。
3、不同作家的小说作品也各具特色,比较是深入了解文本特色的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从而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表达出来是设计本课的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在已知的基础上接触未知,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和体验去阅读新的文本是简单快捷高效的方式。
本课我们会一直用已学过的小说和文言文来辅助品读, 在比较中将本文向深度和广度探究,以期能有不同的收获。
7、《溜索》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2、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标注法、问题引导法、谈论法、指导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
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怒江上惊涛骇浪,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以前都是靠“溜索”过江。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一起体会一下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桥方式。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生死与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关于溜索: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可分平溜和陡溜等。
陡溜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
溜索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溜索》一文可以按照“溜索前”、“溜索中”、“溜索后”的叙事顺序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写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第10~18段):写马帮汉子们溜索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19~25段):写马帮汉子们溜索后,继续赶路。
这样的划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情节发展。
二、文章赏析《溜索》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丰富的主题内涵,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以下是对这篇小说的进一步赏析:一、独特的叙述视角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使得故事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感。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到故事中,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阅读体验。
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二、丰富的主题内涵《溜索》通过描绘马帮汉子们溜索过江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风貌。
同时,小说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时所应有的敬畏和尊重。
这些主题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小说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三、生动的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妙。
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和准确的动词,将马帮汉子们溜索过江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语言描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马帮汉子们的内心世界。
四、巧妙的结构安排小说以“溜索前”、“溜索中”、“溜索后”为叙事顺序,将故事分为三个部分。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小说的情节紧凑有序,同时也使得故事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动表现,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溜索》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丰富的主题内涵、生动的语言描写和巧妙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马帮汉子们的勇敢和坚韧,也让我们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所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