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侵权法中的事实自证规则研究(F)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美国私人非法获取证据之证据能力研究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侦察机关负有收集证据的责任,但是,由于我国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侦察机关取证手段的欠缺,以及侦查人员在办理具体案件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惰怠情绪等原因,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并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所以,私人所收集的本案证据,对于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具有查漏补缺、完善证据链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并且在有的案件中,私人收集的证据对于案件的定罪量刑还能够成为关键性的证据。
因此,不论学界赞同或者反对私人的获取证据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该行为己经成为侦察机关取证行为的必要补充。
当然,对于私人获取证据的性质,还应当进行深入探讨。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私人获取证据的行为之中,最重要的是如果私人非法获取证据时,该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也就是证据的可采性问题。
目前学界探讨最多的是侦察机关违法取证问题,私人也有可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证据。
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问题,即该规则的排除范围是指仅仅排除侦察机关非法获取的证据,还是不论证据提供主体为何人,凡是以非法方式获取的证据都要被统统排除?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以美国法为借鉴,探讨私人非法获取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以供立法与司法参考。
一、我国私人非法获取证据证明力的立法与司法现状在我国,对于私人非法获取证据是否应当排除的问题,不论是立法上,还是司法实践与学术研究中均比较混乱,亚待对此进行厘清,以此为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新刑事诉讼法的全面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己经成为我国学术界与实务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但是,该规则仅仅是指在庭审阶段中法院排除侦查机关所非法获取的证据,私人非法获取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在我国的学术界与实务界并没有受到普遍的关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该问题的发生频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该证据由私人非法获取后,主动交给司法机关使用,或者司法机关在发现私人非法获取的证据之后,将该证据的证据能力依法进行认定,以此作为查明案件事实的依据,在个别案件中,私人所非法获取的证据还能够成为查明案件事实的关键证据。
英美侵权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及其合理借鉴(一)摘要: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是英美侵权法上别具特色的术语和制度,其特点在于在某些特殊的侵权诉讼中,受害人或原告无需对损害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该损害事实的存在或者由法院根据被告的行为直接推定,或者由法院根据合理人标准自由裁量确认。
这对保护民事主体十分重要的民事权益及客观上受害人和原告难以实际证明损害事实的侵权类型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我国立法有必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合理借鉴其有益经验,规定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受害人无需承担证明损害事实的责任,并具体规定损害名誉侵权,以及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的“严重精神损害之诉”属该特殊情形。
关键词:行为自身可诉;推定损害;合理人标准;损害名誉侵权;严重精神损害之诉行为“自身可诉”(actionableperse)actionableperse直译为“自身可诉”,但译成“行为自身可诉”更便于我国读者理解,故本文将其译为“行为自身可诉”,文中不少地方为行文之简洁,也使用“自身可诉”的表述。
侵权制度是英美侵权法(以下简称英美法)中别具特色的术语,与该术语对应的则是其别具特色的行为自身可诉侵权的制度设计。
可以说,无论是该术语本身还是其所对应的制度设计,对我国法律界而言均属陌生。
因此,本文拟对英美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及其价值理念进行探究和介绍,由于与英国法的历史渊源关系,美国、澳大利亚等英美法系国家均沿袭了英国法上的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
限于篇幅,本文相关案例材料均选自英国侵权法。
在此基础上,拟提出我国立法应如何合理借鉴其有益经验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完善和相关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英美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制度及其特点英美法行为自身可诉侵权系指原告或者受害人只需向法院证明被告实施了相关侵权行为,而无需进一步具体证明自己因被告的行为所遭受的损害,即可要求被告承担侵权责任的侵权行为类型〔1〕。
由此可以看出,行为自身可诉侵权的最大特点在于:在诉讼中,原告无需证明被告行为所造成的损害。
美国侵权法理论与案例分析侵权法是法律上一种重要的法律规范,用于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美国侵权法理论和案例分析涉及了广泛的案例以及相关的法律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国侵权法的主要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我们对侵权法的理解。
一、侵权法的基本原则在美国法律体系中,侵权法的基本原则是从英国法系中发展而来的。
侵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反法律责任:侵权法要求行为人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损害责任,当其行为违反法律或行为不当导致他人受伤时,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损害赔偿原则:侵权法认为,受害人应该获得合理的赔偿以弥补其所受到的损失。
赔偿金额通常涵盖了因侵权行为而导致的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
3. 危害和过失原则:侵权法认为,行为人是否违反法律以及法律责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其行为是否造成了他人的负面影响,以及行为人是否存在疏忽或过失。
4. 证明责任原则:在侵权法中,受害人通常需要举证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并且该行为是导致其受损的直接原因。
二、侵权法的分类在美国,侵权法可以分为两类:民事侵权和刑事侵权。
1. 民事侵权:民事侵权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导致他人遭受了损失。
这种侵权行为需要由受害人提起诉讼,法院将根据相关证据判决被告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并要求被告赔偿受害人损失。
2. 刑事侵权:刑事侵权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刑事侵权通常由政府机关采取行动,对违法行为者进行起诉。
三、侵权法案例分析1. McDonald's咖啡案件:这是一起著名的美国侵权法案例。
在这个案件中,一名妇女购买了一杯热咖啡并将其放在腿上时,意外将热咖啡泼洒到自己的身体上,导致了严重的烫伤。
妇女起诉了麦当劳公司,认为麦当劳的咖啡过热,并且公司未能在包装上警告消费者。
最终,法院判决麦当劳公司需支付妇女巨额赔偿金。
2. Ford汽车问题案件:在这个案件中,数十名消费者声称他们因为购买了Ford公司的某一型号汽车而遭受了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美国侵权法深入理解与实际案例分析在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国际大国,美国一直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其侵权法体系相对完善。
本文将深入理解美国侵权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美国侵权法的运作和应用。
一、美国侵权法的基本原则美国侵权法建立在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基础上,主要包括版权侵权、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不正当竞争和侵犯隐私等方面。
其基本原则如下:1. 侵权主体: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有可能成为侵权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政府机构等。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不仅仅限于直接复制他人作品或商标,包括传播、展示、制造、销售等行为都可能构成侵权。
3. 侵权责任:侵权责任分为直接责任和从业者责任。
直接责任主要指侵权人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从业者责任则是指在侵权行为中为实施者提供助力或者创造侵权条件的投入方。
4. 损害赔偿:如果侵权成立,受害者有权获得经济赔偿,并有可能获得双倍甚至更高倍数的赔偿。
二、实际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美国侵权法的应用,我们选取了两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音乐版权侵犯在美国,音乐版权侵犯案件较为常见。
例如,近年来许多数字音乐平台和在线音乐商店因未获得音乐版权而涉嫌侵权。
根据美国法律,未经版权所有者许可,擅自散布、复制并公开播放他人音乐作品均视为侵权行为。
实际案例中,一家在线音乐商店未获得一首流行歌曲的版权,但仍在平台上销售该歌曲的数字音乐文件。
版权所有者发现了侵权行为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认定该在线音乐商店存在侵权行为,并判决该商店支付经济赔偿,同时下令停止销售侵权音乐。
此外,法院还可能判决制裁金作为惩罚,以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案例二:商标侵权商标侵权是另一类常见的侵权案例。
美国商标法保护商标所有人免受他人在同类或相关类商品上使用类似商标的侵害。
实际案例中,一家公司注册了一个商标来售卖某种特定产品,并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但后来,一家竞争对手也开始使用与该商标相似的标识来销售类似产品。
美国侵权法中事实自证规则研究过错责任理论的建立最早见之于17世纪法国学家让•多马的过错责任学说。
多马针对一些受害人难以证明被告人过失的情况下提出了过错推定的学说。
这些情况包括父母、主人与雇主、手艺人对其监督下的他人行为的责任,动物致损和建筑物致损责任等。
后来这些主张被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所采纳。
在德国1900年《德国民法典》第280条—282条,831—838条对雇佣人、监护人、动物占有人、房屋或地面工作物占有人的责任以及债务不履行的责任都采用了过错推定规则。
[1]英美法上的事实自证规则(res ipsa loquitur)[2]也是属于过错推定的范畴。
一、事实自证规则的概念事实自证规则源于1863年的Byrne诉Boadle, 159Eng. Rep.299(Eng.1863)一案。
该案中原告在街上行走经过被告的商店,突然被从被告商店客户里飞出的一袋面粉砸伤。
于是原告起诉了被告,但他除了能证明自己的伤势和面粉是从被告商店里飞出来的以外,完全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人扔的面粉以及他是如何被面粉击中自己的。
英国大法官皮洛克(Pollock)在判决中指出,“原告已提供的证据已经足够了,一袋面粉没有过失行为怎么可能从仓库中飞出来,被伤害的原告要找证人证明这种过失行为是荒谬的,…面粉是在占有该房的被告的控制中,被告为控制面粉的员工行为负责,面粉丢下去是过失的表面证据,被面粉砸伤的原告无须证明没有过失面粉不会丢下去。
如事实与过失侵权相符合的话,证明的责任在于被告。
”[3]皮洛克法官公认第一次把事实自证的原则运用到司法审判实践中,其判决道出了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和意义,该案件由于观点独到,分析精辟,至今为后世法官所引用。
根据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辞典》,事实自证是指:“让事情自己说话。
该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只要有事件发生的事实就可以推定该案已经有表面证据表明是过失侵权。
事实自证是一个规则术语。
采用相关间接证据,损害发生的事实就可允许推定过失或推定原告已提出表面证据。
浅析美国专利法规中的侵权判定原则作者:梁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2期摘要:在美国专利法中并没有指出如何判断一项专利是否侵权,而关于侵权的判定规则来自于法院的判例。
美国对专利侵权的判定规则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客观性。
对美国关于专利侵权判定的尺度的把握,对我国专利司法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侵权;等同;解释;准则中图分类号:DF5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69-02前言美国专利法第271条涉及侵权问题,该条款只是开列了一串侵权行为,并且指出这些侵权行为指向的目标是“获得专利权的发明”,但却没有进一步指出如何判断一项专利是否遭到了侵权。
从而,关于侵权的判断就落在的法院的身上,而法院在实际操作中又遭遇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
由于美国是一个以判例法为主的国家,一些重要的法律或规定往往见于法院有关的判例之中,因此,研究美国专利法中的侵权判定原则,对中国专利法在司法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一、Markman听证与权利要求的解释准则在侵权判定中,首先需要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这在美国法院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自从1996年4月23日联邦上诉巡回法院作出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判决[1]以来,在美国的专利侵权诉讼中就增加了一个程序:在开庭前进行权利要求解释的听证会,通常称为Markman听证。
在上述案例中,法院的判决认为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包括对权利要求中词汇的解释,是法律问题,由法院管辖,不是事实问题,不由陪审团裁决。
在听证过程中,法官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来确定专利权中关键术语的含义。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关键的权利要求解释中胜出,就可以申请法庭不审,依法即判。
Markman听证向当事人提供了一个避免昂贵庭审程序的机会。
美国法院在解释权利要求时,使用了两种证据以供使用。
第一是内在证据,即由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专利审查档案组成。
“事实自证”规则在美国医疗案件中的应用作者:汤文华来源:《英语世界》2024年第01期一、“事实自证”规则的起源“事实自证”规则(res ipsa loquitur1)起源于19世纪英国Byrne v. Boadle(1863年)一案。
在该案中,原告Byrne经过面包店时被楼上掉下的面包桶砸伤。
面包桶是被告Boadle面包店的物品,掉下来的原因不明。
原告提起诉讼,指控被告的过失责任。
该案大法官波洛克(Pollock)认为:任何人在自己的仓库中存放木桶时,都有责任确保木桶不会掉落。
被告使用这栋建筑物,木桶在他的管理下,他对雇员的行为负有监督责任。
因此,木桶掉落的事实足以构成过失的表面证据(prima facie evidence)。
原告无须提供证据,因为如果没有被告的过失,木桶就不会掉落。
在这个案件中,被告被推定为有过失,但如果被告能够提供与过失不符的其他事实,那么他就可以免除过失责任。
随后,英国的另一起著名案件Scott v. London & St. Katherine Docks Co.(1865年),在法律上确立了“事实自证”规则的适用标准。
在该案件中,原告Scott是一名海关官员,在检查被告仓库时,因为六袋糖包从起重机上掉下,被击中而受伤,且受到永久性伤害。
该案法官威廉斯·厄尔(Williams Erle)在判决中写道:对于过失,必须提供合理的证据。
然而,当事物处于被告或其雇员的管理之下,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被告已经采取适当的注意和管理措施,意外事件就不应该发生。
事件本身就已经提供了合理的证据,如果被告未能提供合理的解释或证据,那么可以认为意外事件是由于缺乏注意引起的。
该案件在法律上确立了“事实自证”规则的适用标准,即原告在无法提供被告过失的直接证据时,可以根据两个要件將事件本身作为过失认定的依据:(一)被告对过失行为具有管理和控制力;(二)如果没有缺乏注意或管理失当,过失行为就不会发生。
侵权行为美国法律的视角侵权行为是指一个人在未经他人授权的情况下,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名誉权、肖像权、财产权等。
在美国法律中,侵权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民事责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
本文将从美国法律的角度探讨侵权行为的定义、种类及其法律后果。
一、侵权行为的定义侵权行为在美国法律中被定义为违反了他人权益的行为,其中包括了四个要素:违反了合法权益、过失、因果关系和损失。
对于被侵权的一方来说,他需要证明被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对方存在过失并且该过失与侵权行为有因果关系,同时还需要证明自己遭受了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害。
二、侵权行为的种类在美国法律中,侵权行为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别:侵权行为和严重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包括了名誉侵权、隐私权侵犯和财产权侵害等。
名誉侵权指的是通过诽谤、诬蔑等手段对他人的声誉造成损害。
隐私权侵犯则是通过侵犯他人的个人生活、家庭和通讯私密权利来达到对他人隐私的侵犯。
财产权侵害则包括了对他人财产的非法侵占、盗窃等行为。
严重侵权行为是指那些对个人安全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行为,如故意杀人、强奸等重罪。
这些行为除了会面临刑事惩罚,也可以对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以获得经济赔偿。
三、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在美国法律中,一旦被判定存在侵权行为,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几种法律后果,包括赔偿损失、停止侵权行为和公开道歉等。
赔偿损失是指侵权人需要向被侵权人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以弥补被侵犯者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停止侵权行为是指侵权人需要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以避免继续对被侵权人权益造成损害。
公开道歉是指侵权人需要在合适的媒体上公开向被侵权人道歉,以修复其受损的声誉。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法院也可能决定发放禁制令,以保护被侵犯者的权益。
禁制令是指法院对侵权人发布的命令,要求其停止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如果侵权人违反禁制令,可能会面临罚款、强制执行以及其他进一步的法律制裁。
四、个人隐私权保护在美国法律中,个人隐私权被视作一项基本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美国侵权法中事实自证规则研究过错责任理论的建立最早见之于17世纪法国学家让•多马的过错责任学说。
多马针对一些受害人难以证明被告人过失的情况下提出了过错推定的学说。
这些情况包括父母、主人与雇主、手艺人对其监督下的他人行为的责任,动物致损和建筑物致损责任等。
后来这些主张被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所采纳。
在德国1900年《德国民法典》第280条—282条,831—838条对雇佣人、监护人、动物占有人、房屋或地面工作物占有人的责任以及债务不履行的责任都采用了过错推定规则。
[1]英美法上的事实自证规则(res ipsa loquitur)[2]也是属于过错推定的范畴。
一、事实自证规则的概念事实自证规则源于1863年的Byrne诉Boadle, 159Eng. Rep.299(Eng.1863)一案。
该案中原告在街上行走经过被告的商店,突然被从被告商店客户里飞出的一袋面粉砸伤。
于是原告起诉了被告,但他除了能证明自己的伤势和面粉是从被告商店里飞出来的以外,完全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人扔的面粉以及他是如何被面粉击中自己的。
英国大法官皮洛克(Pollock)在判决中指出,“原告已提供的证据已经足够了,一袋面粉没有过失行为怎么可能从仓库中飞出来,被伤害的原告要找证人证明这种过失行为是荒谬的,…面粉是在占有该房的被告的控制中,被告为控制面粉的员工行为负责,面粉丢下去是过失的表面证据,被面粉砸伤的原告无须证明没有过失面粉不会丢下去。
如事实与过失侵权相符合的话,证明的责任在于被告。
”[3]皮洛克法官公认第一次把事实自证的原则运用到司法审判实践中,其判决道出了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和意义,该案件由于观点独到,分析精辟,至今为后世法官所引用。
根据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辞典》,事实自证是指:“让事情自己说话。
该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只要有事件发生的事实就可以推定该案已经有表面证据表明是过失侵权。
事实自证是一个规则术语。
采用相关间接证据,损害发生的事实就可允许推定过失或推定原告已提出表面证据。
可向被告提出对事实的质疑,要求被告予以解释。
这只是简单方式用来向陪审团证实事故的相关证据的性质。
在得不到解释或其它陪审团认可的证据的情况下,陪审团根据常识和过去的经验,推定事件可能是过失造成的结果。
”“…该规则的适用几乎总是假定因果过程的某些部分是已知的,但没有与被告作为或不作为有关联的证据。
当控制的事实被用来证明推定被告的过失应承担责任时,当然必须显示在被告控制之下的物实际上引起了损害的发生。
在这个意义上,在该规则适用之前,损害的原因必须是已知的。
”“该规则是使特定案件中原告确认被告可能是过失的间接证据的合适形式。
…”而根据该辞典,直接证据是指:“基于个人知识或观察的证据,或不须推定就能证明真实事实的证据。
”间接证据是指:“不是基于个人知识或观察的证据,或没有目击证人证言的所有证据。
”[4]根据美国《侵权法(第二次)重述》第328条D规定:事实自证是指:“(1)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推定原告所受的伤害是由被告过失引起的:(a)事件必须属于那种没有过失通常不会发生的事件;(b)证据充分排除了其他归责的原因(包括原告和第三人行为);并且(c)所指的过失在被告应对原告承担义务的范围内;…”[5]美国著名侵权法学者普罗塞(Prosser)认为典型的事实自证应当是:(1)事件必须是属于那种没有过失通常不会发生的事故;(2)在被告排他性控制下的媒介或器具引起的;(3)不是原告自动行为或共同行为引起的。
[6]二、事实自证规则的构成要件美国法院承认该规则允许原告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有过失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为过失,法院适用该规则,至少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7]1、原告没有被告行为的直接证据大多数美国法院坚持原告必须没有与事件有关的被告行为的直接证据。
事实自证规则只适用于推定被告可能是过失的间接方式,假如知道被告行为的细节就没有必要适用该规则。
2、事件如无过失通常不会发生原告必须证明该事件如没有他人的过失(或过错)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
例如:下落的电梯、从公用事业的煤气总管或水总管泄漏的煤气或水、锅炉的爆炸等,原告无须证明这样的事件除非某些人有过失,否则就不可能发生。
在Ybarra 诉Spangard一案中,[8]原告因阑尾炎入院,手术后他的胃部感到疼痛,他认为在手术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
原告起诉外科医生、护理医生、医院的所有者和麻醉师,他认为他们中至少一个有过失,但他无法提供上述证据。
原审法院判决原告诉讼理由不成立,原告提出上诉。
上诉法院的判决适用事实自证规则。
法院认为原告在手术中无意识情况下,要求其证明被告的过失是不合理的,而且每个被告都可能对原告造成损害并负有责任,他们必须对真实情况作出解释,并对推定过失作出反证承担责任。
一般情况来说,特定种类的事件没有过失通常不会发生,根据陪审团通常经验的范畴,不需原告明确地予以证明。
然而,在其他案件中(如医生玩忽职守),原告可能希望提供专家鉴定,为了证明无过失医疗事故通常不会发生。
[9]3、造成伤害的媒介或器具一直处在被告排他的控制中即原告必须证明造成他伤害的器具在相关时间是在被告排他控制之中。
因为如果致使原告受伤害的器具一直都有是由被告所掌握的话,那么法院可以合理的认为正是被告的行为或者不作为使得该器具被用于不当用途,反之如果该器具由几个人共同所有的话,单单指控被告是不公平的。
但在实际案例中,越来越多的法院趋向于对“排他的控制”这一条件进行宽泛的解释,用权属控制的概念取代了以往被告一定要按实际控制的要求。
[10]例如在Larson诉St. Franis Hotel一案中,[11]1954年2月14日旧金山在欢庆二战胜利时,原告虽没有参加庆祝活动,但他在接近被告酒店的人行道时,突然被一把从天而降的椅子击中头部,原告在审理时没有提供其他事实。
法院认为:“酒店没有拥有对家具排他的控制权(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潜在的)。
至少客人拥有部分控制权。
”因此被告不符合事实自证规则所要求的条件。
4、事件不是由于原告主动行为或共同行为造成的这一条件是对原告提出适用事实自证规则的限制。
如果原告的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那么他不是一个无辜的受害人,也未见得会在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
就不应该享受事实自证规则的特殊保护。
[12]受害人的过失有时(但不是绝对)不符合这个要求,但如果原告的过失不减少被告过失的可能性,原告可能还是符合这个要求。
例如:原告走路经过一个工地旁,被落下的横梁击中了,原告证明如无过失工地上通常不会落下横梁,原告还证明横梁始终都在被告的员工控制中。
事实是,原告也有过失,他走路时离工地太近,但事实自证规则仍然适用。
[13]假如法官断定采用事实自证规则,建议陪审团可以推定过失,但可能不告诉事实自证理论。
于是法官指示审团,如在优势证据基础上他们可认定被告控制了器具,事件若没有过失通常不可能发生,他们就可判定被告有过失。
[14]二、事实自证规则的变动事实自证规则在20世纪70年代有扩大范围的趋势。
在Anderson诉Somberg一案中,[15]原告由于外科手术镊子的顶部碎片在她的脊髓通道中存留,对四个被告起诉。
原告认为:医生在手术中有过失,医院提供有瑕疵的器具有过失,医疗器械销售商根据担保理论提供的手术镊子应承担责任,手术镊子制造商应负严格责任。
陪审团判决有利于四个被告,但被上诉法院推翻,判决认为陪审团至少必须让其中一个被告承担责任。
新译西最高法院以四比三的多数通过认定该案应适用事实自证规则。
但其中一个法官认为:该案中,其它外科医生可能有20个人在四年时间使用了镊子。
至少一个以上的人将镊子使用在原告的手术中,他们完全应为此承担责任,但他们不在现在的当事人之列。
判决指出:这个发展表明对早先事实自证概念的重大改变,更准确地说被称为“类似的事实自证”或“有条件的事实自证”。
但由于过失责任扩大,使得美国医疗纠纷案件激增,因而近年来不少州对事实自证规则在适用医疗侵权行为中作了一些限制。
[16]但有学者仍然认为:事实自证总的说来是过失侵权法中的一颗明星,更先进的管理和监控技术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和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
该规则对减少不幸结果更具有吸引力,显然,因为只要尽更多的合理注意,避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17]三、事实自证规则与严格责任原则的区别(一)前者属于过失侵权中的证据规则,它的归责基础是建立在当事人有过失之上;而后者是归责原则,其归责基础是不考虑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
[18](二)前者的抗辩事由是自己已尽了合理的注意,或不可抗力、受害人过失、第三人过失。
而后者的抗辩事由有限,受害人过失、第三人过失、自然力的作用、自己已尽了最谨慎的注意均不能成为抗辩事由。
[19](三)前者并非不要承担举证责任,而是可以用间接证据举证;而后者则不须对被告的过失举证,只要证明所受的损害及被告行为与损害的因果关系就可以获得救济。
[20]四、事实自证规则对我国侵权法的借鉴作用(一)过错推定中一般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中比较普遍认为《民法通则》第126条关于建筑物悬挂物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是过错推定,[21]但有学者认为,除了《民法通则》第126条外,还有第125条关于地下工作物致害的责任、第133条法定代理人的侵权责任、第43条法人的工作人员的致害责任、雇佣人与受雇人的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定作人指示过失的侵权责任和事故责任(包括医疗事故)均为过错推定责任。
[22]笔者认为:不论学者理解如何不同,过错推定客观上存在于我国立法之中。
但是过错推定并无一般概念的规定。
为避免歧见和司法实践中的随意性,建议可借鉴美国《侵权法(第二次)重述》第328条D关于事实自证规则的规定,对过错推定作出界定。
即在下列情况下,可推定被告对原告的伤害是由于被告过失引起的:1、没有被告的过失,通常不会发生此伤害事件;2、伤害事件不是由于原告和第三人行为引起的;3、所发生的过失是在被告应对原告承担的义务范围内。
(二)医疗侵权行为中的举证责任2004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规定》和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条第8款规定对医疗机构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内容包括实行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
有学者认为,这表明医疗侵权行为已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23]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这里牵涉以下四个问题,现提出予以探讨:其一,我国医疗侵权行为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笔者认为我国法律中尚未将医疗侵权行为归入特殊侵权责任中,因此仍需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其二,过错和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的双重倒置是否等同于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如上所述,严格责任的核心内涵是不考虑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因此不须对被告的过失进行举证,但是因果关系举证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