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微生物的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水体微生物检测方法1 水体微生物检测方法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水体中的微生物是水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所以检测水体微生物是监测污染质量、污染程度以及保证水生态环境健康、生物多样性等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检测水体中的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活性测定法、培养分离法、PCR以及荧光探针法等。
1.1 活性测定法活性测定是水体微生物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在活性测定法中,样品会添加选定的培养基,配合观察和测定时间、温度、湿度以及添加凝结剂等来选择培养条件,通过特殊的检测仪器可以观测到微生物的活动,得出结论。
优点是流程简单、方法全面、检测灵敏,适应性强;但方法不适用于菌类多样性检测。
1.2 培养分离法培养分离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样品中添加特殊培养基,用于培养水体中的微生物。
采集不同条件下培养出的细菌株进行形态学分析、生理与生化特性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操作,从而获取对应的菌类信息。
优点是检测单元多、可检测菌类多样性;缺点是方法较复杂,时间较长。
1.3 PCR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是水质检测的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它能够实现对特定微生物核酸序列片段的快速,灵敏的检测。
PCR采用不同条件,以几个温度周期反复扩增,以此形成检测抗原特异性的DNA 片段,最终得出该片段的扩增结果,通过特殊的检测仪器,得出检测结论。
优点是抗原检测的特异性更高、检测灵敏度高,时间短;缺点是不能检测到活体细菌,技术成本较高。
1.4 荧光探针法荧光探针法是运用荧光或发射荧光的探针分子,通过其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以检测活态微生物的一种分子方法。
从而检测水体中活态微生物类型及数量,快速精准地检测水样中的微生物活性。
与传统活性测定法相比,优点是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减少误报率,方法进行简单;缺点是设备成本较高。
以上就是四种常用的水体微生物检测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检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
除此之外,正确使用相关设备、操作标准的熟悉度对水体微生物的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水中微生物的测定-国标法(水质检测)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水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以国家标准法为基础。
水中微生物的测定是水质检测的重要环节,可以评估水的卫生状况,以及相关的环境健康风险。
引言
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保证水质安全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水中微生物作为一种主要的水质指标,可以反映水中存在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因此,精确测定水中微生物的数量是进行水质检测的基本要求之一。
国标法测定方法
样品收集与处理
1. 确定采样点及采样时间,避免样品受到外界干扰。
2. 使用干燥及密闭的收集水样,并尽量防止样品受到氧气、光照和高温的影响。
3. 避免采样与外界环境接触,以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样品制备与预处理
1. 根据国家标准法的要求,将收集的水样进行适当的稀释,使其微生物数量在可测量的范围内。
2. 使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预处理,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测定方法
1. 平板计数法:将经稀释处理的水样均匀地分布在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基固化后,计数形成的菌落数量,并据此推算出水样中微生物的浓度。
2. 膜过滤法:通过将水样通过细孔滤膜,然后将膜过滤板放置在含培养基的平板上,根据过滤后膜上菌落的数量计算水样中微生物的浓度。
结论
本文介绍了水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基于国家标准法。
这些测定方法可以用于水质检测,评估水的卫生状况,以及相关的环境健康风险。
采样、制备和处理样品的正确操作,以及准确的测定方法选择,对于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引言:水中微生物是指存在于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藻类、真菌等微生物。
它们在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影响,对水质的评估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水中微生物的取样、检测及处理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概述:水中微生物的取样、检测及处理是水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中起到关键作用。
准确、有效地进行水中微生物的取样、检测及处理对于判断水体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评估水体生态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水中微生物的取样方法、检测技术和处理方法展开讨论,以提供读者所需的专业知识。
正文内容:一、水中微生物的取样方法1.表面水样品的取样方法\t1.1.表层水样品的采集\t1.2.底层水样品的采集\t1.3.水体剖面取样方法2.地下水样品的取样方法\t2.1.井口取样法\t2.2.地下水位下降法\t2.3.地下水位抬升法3.沉积物样品的取样方法\t3.1.瓶采法\t3.2.气体驱动采样法\t3.3.容器示踪剂法二、水中微生物的检测技术1.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t1.1.培养法\t1.2.电镜法\t1.3.染色法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t2.1.PCR技术\t2.2.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t2.3.基因测序技术3.免疫学检测技术\t3.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t3.2.免疫荧光分析技术\t3.3.免疫电泳技术三、水中微生物的处理方法1.混凝絮凝处理技术\t1.1.金属盐混凝剂处理法\t1.2.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法\t1.3.硝酸盐法混凝絮凝法2.过滤处理技术\t2.1.砂滤法\t2.2.膜过滤法\t2.3.离子交换法3.抗生素处理技术\t3.1.抗生素消毒法\t3.2.抗生素筛选法\t3.3.抗生素生物降解法四、水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评估1.基于微生物指标的水质评价方法\t1.1.总大肠菌群指数测定法\t1.2.肠球菌体群指数测定法\t1.3.总菌落数测定法2.水中微生物的生态学指标\t2.1.生物多样性指数\t2.2.生物量指数\t2.3.功能状况指数3.进一步分析处理结果\t3.1.统计分析方法\t3.2.GIS技术\t3.3.模型模拟方法五、水中微生物的污染防治策略1.源头减排措施\t1.1.农田非点源污染治理\t1.2.工业废水治理\t1.3.城市雨水管理2.水体净化技术\t2.1.人工湿地技术\t2.2.高级氧化技术\t2.3.光催化技术3.微生物修复技术\t3.1.天然微生物修复技术\t3.2.基因工程微生物修复技术\t3.3.内源微生物修复技术总结:水中微生物取样、检测及处理方法的正确应用对于水环境管理与保护至关重要。
水的微生物检验一、器材:1 •培养基:PCA、灭菌双料5支、单料10支/每个样品(乳糖蛋白胨)2.仪器或其他用具:灭菌三角烧瓶(带塞)且加入稳定剂,灭菌培养皿、灭菌吸管、灭菌镊子、灭菌棉球、灭菌10 ml 生理盐水(灭菌9 ml 生理盐水)、酒精灯(打火机、酒精棉球)、样品筐二、水样的采集:1 • 用灭菌棉球将水龙头擦干(钢铁管口用酒精灯烧灼消毒水龙头周围 3 分钟)2. 完全打开水龙头使水流2-5分钟后,将水龙头关小,以灭菌三角烧瓶接取水样。
方法二:1. 流1-2分钟2. 关上,擦水龙头四周3. 打开水龙头,流2-5 分钟4. 接水注意:1.加硫代硫酸钠的量:500 ml水加1.5%硫代硫酸钠2ml或每500 ml加0.4ml硫代硫酸钠。
2. 样品瓶必须专瓶专用,灭菌后须干燥。
3. 人手和手套不得与样品瓶内壁或瓶塞接触。
4. 采样记录用胶纸粘贴或悬挂标签于水样瓶上,注明水样编号、采样者、日期、时间及地点等。
5. 运送水样应避免瓶摇动(充满容器并密封,除冷冻样品),以免水样溢出后又回流瓶中增加污染。
6. 取样后2 小时内检验,冷藏4小时内检验7. 做样在无菌间做。
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测法参照GB5750-85 (2001 版)水的余氯检测程序一、器材:配好的比色管10 支,洁净的50ml 比色管1 支,三角锥瓶2个(带塞)二、水样采集:打开水龙头流水1-2 分钟后,以三角烧瓶接取水样,涮洗3 次,接取200ml 左右,迅速送到实验室比色。
三、操作:准确吸取2.5ml 邻联甲苯胺溶液于50ml 比色管中,加水样至50ml 刻度处。
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加至刻度处,以与眼平行时,凹液面与刻度相平为准。
(盖上瓶塞,颠倒混匀2-3 次),迅速比色,然后审核并做记录。
四、注意事项:1. 抽取时间:车间上班30 分钟后。
2. 每天三角锥瓶、比色管用完后刷洗并控干。
3. 5ml 吸管每月换1(或2)支。
4. 抽取按编号顺序抽取。
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测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了对水中微生物污染程度的评估与监测,其重要性在于确保水的纯度达到合适的标准。
该检测是环境监测中的重要部分,相对于检测其他物质,水质检测需要对多种微生物进行监测。
本文将从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必要性、检测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必要性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测是确保现代社会得到健康饮用水供应的必要手段。
水是支撑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为了保障水的安全,国际水研究会提出了对水安全的三条标准:化学安全、生物学安全和物理学安全。
其中生物学安全主要是指检测水体中的细菌、病毒、藻类、真菌等微生物是否达到了国家卫生标准水净化处理后的标准要求。
通常情况下,对于自然水源或市政供水,人们都会采用纯水处理技术,除去其中存在的大部分异质物、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的水已经完全可供直接饮用或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科研实验等领域。
因此,水质检测是必要的,并且其微生物检测部分尤为重要。
二、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方法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菌落计数法和涂布法等。
菌落计数法是确定水中菌落总数的标准方法,其主要包括直接计数法和滤膜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是指直接将样品涂在平板上,然后通过计算实现细菌数目的统计。
滤膜计数法与直接计数法类似,我们可以先将样品过滤然后直接将过滤膜放在培养基上,然后进行培养,统计出菌落数。
涂布法是将样品涂在培养基上,通过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等环境条件来判断样品中有无微生物存在。
当然根据实验需要,也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
三、影响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因素微生物检测在水质检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同时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也有一些因素可能引起检测结果的偏差,例如缺氧、污染源、物种种类等因素将影响样品的真实性。
使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也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当检测样品来源于管道、水井等地下水源时,还需注意该地区自然生存的微生物种类、菌株以及排放规模等因素。
实验室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SOP(一)引言概述:实验室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SOP是为了确保实验室饮用水的安全与卫生,检测水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的步骤和要点。
正文:一、实验室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 准备所需的检测设备和试剂,包括培养基、平板计数器、显微镜等。
2. 清洗和消毒检测设备,确保设备的洁净和无菌。
3. 确保实验室供水管道的安全和干净,避免水源污染。
二、水样采集和处理1. 选择合适的水样采集器具,如钢质水样容器或无菌采样瓶。
2. 在采集水样前进行必要的洗手和佩戴消毒手套,以避免污染水样。
3. 选取水源合适的位置采集水样,尽量避免水源受到外界污染。
4. 采集水样后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三、水样预处理1. 对水样进行过滤,以去除大颗粒物质和悬浮物。
2. 进行稀释处理,确保微生物数量在检测范围内。
3. 根据需要进行pH调节或添加抑菌剂,以保证后续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微生物检测方法1. 采用培养法进行微生物定量分析,包括总菌落计数和特定菌群检测。
2. 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等。
3. 加入样品到培养基中,进行平板计数或液体培养,并进行恰当的菌落计数。
4. 进行特定菌群的检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采用相应的培养基和检测方法。
5.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进行微生物形态和特征的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五、结果分析和处理1.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微生物数量统计和分析,比较检测结果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情况。
2. 如发现微生物污染超过标准限值,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消毒。
3. 记录检测结果,并保留相关文件和数据,以备日后参考和审查。
总结:实验室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SOP的实施可以确保实验室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通过准备工作、水样采集和处理、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选择和结果分析处理,可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实验室饮用水中的微生物污染,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实验室环境的卫生安全。
生活饮用水水质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水质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水源的卫生状况,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饮用水。
在分析水质微生物检验结果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细菌含量:细菌是水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其数量可以反映水源的卫生状况。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霍乱弧菌等。
如果水中细菌超过国家标准要求的限值,说明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存在细菌性感染的风险。
2.病毒含量:病毒是一种较小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轮状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
病毒的检测对于评估水源的卫生状况也很重要。
水中的病毒主要通过人类或动物的排泄物进入水体,因此高病毒含量可能意味着污水排放或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存在。
3.真菌含量:真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其数量通常不会像细菌和病毒那样严重影响水源的安全性。
然而,一些真菌可能会引起过敏或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在分析水质检验结果时,还需要关注真菌的含量。
4.原生动物含量: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常见的有滋养泳鞭毛虫、滋养壶虫和滋养韧带虫等。
在水质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中,原生动物数量通常与水源的水质有一定的关系。
较高的原生动物含量可能意味着有机物的富集,或者其他污染源的存在。
除了以上几点,还需要注意水质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采样方式和样品保存条件。
正确的采样和保存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与国家、地区或行业标准进行对比,以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
总之,水质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是评估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分析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判断水源的卫生状况,为公众提供健康饮用水的保障。
不同水质微生物的水质检测技术分析1、传统水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于人们来说,饮用水的质量至关紧要,假如饮用水的水质不达标,将很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重点影响。
因此,对于水质中微生物的检测就显得更加紧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微生物水质检测技术也越来越多样,而且正在朝着多样化、精准明确化、快速化的方向进展。
现在,我们将认真探讨关于传统水质微生物检测的相关技术。
1.1平板计数法对于传统水质中的菌落数量,我们通常会使用平板计数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从大约百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方法重要是通过异养菌平板计数的方法来进行技术,对于分裂速度可观而且可以在琼脂培育基上快速生长并形成可见菌落的微生物,用这种方法的效果比较明显,由于这种方法重要是通过肉眼或显微镜来直接对平板上的微生物菌落进行技术,所以可见菌落的产生至关紧要。
然而,水中的微生物大多无法在固体琼脂培育基上生长,所以假如使用这种方法将很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差,并且对水质中微生物生长情况的了解造成肯定的困扰和拦阻。
此外,这种较为传统的平板计数法耗费时间特别长,至少要12天才可能会得到结果,因此这种检测方法无法快速了解目前水质的情况,具有肯定的滞后性。
假如所检测水质中的微生物含量过多,还需要对其进行梯度稀释,因此这种方法的操作比较麻烦,还需要预试验来大致检测水质中的微生物含量所处数量级,能够应用的检测范围也并不广泛。
1.2大肠杆菌数量检测法在对饮用水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人们常常会以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杆菌作为指示生物,通过对他们的数量观测来确定水质。
通常来讲,比较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发酵法、滤膜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具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所需时间较长,而且并没有较强的特异性,因此对于那些生长较慢的细菌很难检测出来。
之后,有些讨论人员发觉可以用基于特异性酶活性的方法来检测传统水质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比如可以用βD半乳糖甘酶和βD葡萄糖醛酸酶对水质中的大肠杆菌数量进行检测,这样产生的灵敏度会比多管发酵法(MTF)以及膜过滤技术(MF)好很多,不过这样的方法依旧有缺陷,那就是时间成本很高。
水环境中微生物检测原理简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水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对于评估水质污染程度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检测主要是针对水中的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进行检测,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水环境的污染情况。
本文将对水环境中微生物检测的原理进行简析,包括微生物检测的常用方法、检测指标及其意义等内容,以期为水环境微生物检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微生物检测的常用方法1.培养法培养法是最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通过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水样中的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水样中的微生物数量。
培养法的优点是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数量和种类信息,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检测方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部分微生物无法在常规培养条件下生长,因此可能漏报一部分微生物。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
这些方法利用微生物的DNA或RNA信息作为检测目标,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水样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尤其适用于检测那些不易培养的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且不能区分活菌和死菌。
3.浊度法浊度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通过测定水样中微生物颗粒对光的散射情况来间接反映微生物的数量。
浊度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适用于快速检测大样本数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能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只能大致反映微生物的数量。
二、微生物检测的指标及其意义1.总菌落总数(TVC)总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水样中的细菌总数。
TVC是评价水质卫生状况和预警水环境中细菌污染的重要指标,其数量直接反映了水样中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TVC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TVC的检测,可以及时了解水环境的卫生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水中微生物的测定-国标法(水质检测)---摘要水中微生物的测定是水质检测中的重要环节,用于评估水体中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和污染程度。
本文介绍了水中微生物测定的国标法,包括样品收集、菌落计数、培养方法和结果评价等内容。
---1. 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水中微生物的存在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水中微生物的测定和监控非常重要。
国标法是国家规定的水质检测方法,为测定水中微生物数量提供了一种科学准确的方法。
2. 范围本文所介绍的国标法适用于表面水、地下水、饮用水和废水等各类水样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 原理国标法采用了经典的菌落计数法。
采样后,将水样在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利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数量来反映水样中微生物的数量。
4. 设备和试剂- 干净的采样和采样器具- 可密封的培养皿和琼脂培养基- 高温高压灭菌器- 灭菌匀平器和移涂棒- 防护设备(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干净的试剂和培养基5. 检测步骤1. 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水质监测点,使用采样器具在适当深度和位置处采集水样。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水样转移至干净的中,在采样前进行预处理,如过滤去除大颗粒杂质。
3. 菌落计数:将适量的水样分别移涂于含有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用灭菌匀平器均匀涂布。
4. 培养:将培养皿密封后,放置于适当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5. 结果评价:培养适当时间后,根据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数量进行计数,并根据国家标准确定水样的微生物数量。
6. 数据分析根据测定结果,可对水质进行评估。
水质检测中微生物数量的国家标准可以作为参考,判断水样是否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
7. 结论水中微生物的测定是水质检测中重要的环节。
本文介绍了水中微生物的测定国标法,包括样品收集、菌落计数、培养方法和结果评价等内容。
该方法可用于各类水质样品的微生物测定,并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结果评价。
水质监测部门可根据该方法进行水质检测,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安全。
1 基本原理细菌总数是指水样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ml水样所含菌落的总数。
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该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具有指示菌的一般特征,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评价饮水的卫生质量。
水中总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 水样中污染的总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按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1毫升自来水中杂菌数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1000毫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才算合格。
2 材料营养琼脂、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酒精、棉签、培养皿、无菌广口瓶3 方法3.1 采样(自来水):先将水龙头打开,放水1~2分钟后,关闭水龙头。
用酒精棉球灼烧龙头三分钟灭菌,再开放水龙头使水流5分钟,用无菌瓶收集水样。
3.2 细菌总数检查:3.2.1 用灭菌吸管吸取1ml水样,注入灭菌培养皿中,共做2个。
3.2.2 分别倾注约15ml已熔化冷却至45℃左右的营养琼脂,混匀后置37℃培养24小时进行菌落计数,同时应作一空白对照。
两个培养皿的平均菌落数即为水样1ml中的细菌总数。
3.3 大肠菌群数检查:乳糖发酵试验→分离培养→证实试验→报告3.3.1 乳糖发酵试验:自来水的接种方法:在2个装有50ml三倍料乳糖胆盐发酵液的三角瓶中,各加入100ml水样;在10支装有5ml同样发酵的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样,混匀。
将上述各发酵管(瓶)置36±1℃温箱内,培养24±2小时,观察结果。
如所有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行。
3.3.2 分离培养:将产气的发酵管用接种环分别以划线法转接于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置36±1℃温箱内,培养18~24小时,取出观察菌落形态。
3.3.3 证实试验:在每个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紫黑色或淡紫红色,有或略有或没有金属光泽的菌落)1~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36±1℃培养24±2小时进行复发酵试验,观察产气情况。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实验方法
1、准备工作:
(1)准备工作台、显微镜、玻片、滤纸、滤管、滤液、制备鹅卵石沉淀液及酒精灯;
(2)准备水样,用滤管取取50ml水,滤纸过滤保留悬浮物;
2、显微镜观察:
(1)将玻片沾取滤纸上的水样,滴上制备的鹅卵石沉淀液,沾取玻片;
(2)将沾有悬浮物的玻片放在显微镜底座上,杂质留在玻片表面;
(3)将显微镜的光线调整到中等强度,狭窄的光束有利于显微镜的观察;
(4)将显微镜的聚焦调到最佳状态,使细菌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5)照亮玻片,慢慢调整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根据形态特征判断其种类。
;。
实验十六水中微生物测定——水样的采集及保存一、实训目的:掌握水样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二、实验原理:饮用水是否合乎标准,通常通过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来确定。
在水质卫生学检验中,细菌菌落总数(CFU)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氧条件下37°C培养48h后,所得1mL水样所含菌落的总数(GB/T5750.12--2006)。
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规定:1mL自来水中细菌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三、实验步骤(一)水样的采集方法1.采样容器:玻璃材质和聚乙烯塑料瓶,容器及塞子、盖子应经灭菌温度并且在此温度下不释放或产生出任何能抑制生物活性、灭活或促进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2.采样容器的洗涤和灭菌:(1)容器洗涤:将容器用自来水和洗涤剂洗涤,并且用自来水彻底冲洗后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浸泡过夜,然后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洗净。
(2)容器灭菌:热力灭菌。
干热灭菌要求160℃,2h;高压蒸汽灭菌121℃,15min。
高压蒸汽灭菌后的容器如不立即使用,应于60℃将瓶内冷凝水烘干,灭菌后的容器应在2周内使用。
3.取水样:(1)同一水源,同一时间采集几类检测指标的水样时,应先采集供微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水样,采样时应直接采集,不得用水样涮洗已灭菌的采样瓶,并避免手指和其他物品对瓶口的污染。
(2)取自来水样:先用酒精灯将水龙头烧灼3min灭菌,然后把水龙头完全打开,放水5-10min后用无菌瓶取样,速送实验室检测。
(3)取含有余氯的水样:应在水样瓶未消毒前按每125ml水样加入0.1mg硫代硫酸钠除去残余余氯。
(4)取河水、湖水等水样:用特制的采样瓶和采样器,一般在距水面10-15cm的水层打开瓶塞取样,盖上盖子后再从水中取出,速送实验室检测。
(二)水样保存各种水质的水样,从采集到分析这段时间里,由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进行分析时的样品已不再是采样时的样品,为了使这种变化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必须在采样时对样品加以保护。
水环境中微生物检测原理简析水环境中微生物检测是为了评估水质的卫生状况,并用于监测水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下面是对水环境中微生物检测的原理进行简析。
水样的采集是微生物检测的第一步。
采集样品时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以确保获得代表性的样品。
水样可以从自然水体(如河流、湖泊等)或供水系统中采集。
采集的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样品预处理是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悬浮在水中的杂质,并集中微生物。
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浓缩和沉淀。
过滤是将水样通过微孔滤膜,去除颗粒物和细菌;浓缩是通过离心等方法,将微生物在较小的体积中集中;沉淀则是利用沉淀剂沉淀微生物。
然后,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检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分离和培养是将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使其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包括平板培养法、液体培养法和膜过滤方法。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光照和pH值等,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接着,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是微生物检测的核心步骤。
鉴定和计数可以通过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
形态学方法是基于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和计数,如细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生理学方法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征进行鉴定和计数,如细菌的氧化还原能力和碳源利用能力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鉴定和计数,如PCR和DNA测序等。
鉴定和计数的结果将用于评估水质的卫生状况和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检测的结果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分析和解读的依据是国家和行业标准,如《水质标准检验方法》和《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判断水质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消毒和过滤等,保证水质的安全。
水环境中微生物检测需要进行样品采集、预处理、分离和培养、鉴定和计数以及数据分析和解读等步骤。
这些步骤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综合实验二: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水样采集的方法、规则及注意事项;
2了解检查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及检测意义;
3学习对所检测的水样作综合分析。
二、实验原理
1.水体的微生物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在各种水体,特别是污染水体中存在有大量有机物质,适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
水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土壤,以及人类、动物的排泄物污染;
水体中少数致病微生物(主要来自人或动物的粪便污染)可导致某些肠道传染病传播。
2.水微生物检测可用于评价水质情况,预报水质的污染趋势,以保证水质的卫生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对水质卫生质量的评价和控制,是无法对水体中各种可能存在的致病性微生物一一进行检测。
一般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种或一类微生物作为指示菌,通过对指示菌的检测,来了解水体是否受到过的微生物污染,是否有肠道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
3.水微生物的监测指标:
⑴菌落总数
①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h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②检测意义:作为一般性污染的指标,即评价被检样品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和安全性。
水样菌落总数越多,说明水被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越大,但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
⑵总大肠菌群
①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②检测意义:作为粪便污染的指标。
水样总大肠菌群数的含量,表明水被粪便污染的程度,而且间接地表明有肠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
4.多管发酵法测定总大肠杆菌群
⑴初发酵试验:采用乳糖蛋白胨培养液37℃培养24h,观察产酸产气情况,产酸产气说明水中存在大肠菌群,为阳性结果。
但是,有个别其他类型细菌在此条件下可能产气,而不属于大肠菌群;产酸不产气的发酵管,也不一定是非大肠菌群,因其量少,可能延迟48 h后产气,这两种视为可疑结果,需进行下面的实验,才能确定是否是大肠菌群。
⑵平板分离:对阳性管培养物及假阳性管培养物,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观察菌落特征,将符合大肠菌群菌落特征的菌落并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只有染色为革兰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菌落才是大肠菌群菌落。
⑶复发酵证实试验:将以上两次实验已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菌群,接种于乳糖蛋白胨培养液,进行复发酵证实试验,经24 h培养产酸又产气的,最终确定为大肠菌群阳性结果。
最后,根据确定有大肠菌群存在的初发酵管(瓶数目),查阅专用统计表,得出总大肠菌指数。
三、实验用品
1.溶液及试剂:
蛋白胨、Nacl、20%乳糖、2%伊红水溶液、0.5%美兰水溶液、牛肉膏、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蒸馏水、NaOH溶液、HCl 溶液等
2.仪器和其他用品:
试管、德汉式小管、三角瓶、注射器、搪瓷缸、培养皿、载玻片、电磁炉、玻璃棒、移液管、酒精灯、接种环、试管架、恒温培养箱、灭菌锅、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培养基配制
一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三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蛋白胨 2g 6g
牛肉膏 0.6g 1.8g
乳糖 1 g 3g
NACL 1g 3g
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 0.2ml 0.6ml
蒸馏水 200ml 200ml
⑴将蛋白胨、牛肉膏、乳糖及NaCl加热溶解于蒸馏水中,调PH至7.2~7.4,加入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分装于试管和三角瓶中(初发酵试管10支各5ml,初发酵三角瓶2个各50ml;复发酵试管12支各5ml),并加入德汉式小管。
115℃灭菌20min.
伊红美兰培养基
蛋白胨 2g
NACL 1g
蒸馏水 200ml
20%乳糖 4ml
2%伊红水溶液 4ml
0.5%美兰水溶液 2ml
⑵将蛋白胨、NACL加入蒸馏水加热溶化,再加入乳糖、伊红水溶液、美兰水溶液。
摇匀后,115℃灭菌20min。
灭菌后稍加冷却,无菌操作倒平板12个,每个培养皿约15ml。
2.自来水采样
先将自来水龙头用火焰烧灼3min灭菌,再开放水龙头使水流5 min(经常用水的水龙头放水1~3min)后,采集水样于无菌锥形瓶,约占瓶容量80%,以便摇匀水样。
3.初发酵试验
在2个含50ml3倍浓缩的乳糖蛋白胨发酵烧瓶中,各加入100ml水样。
在10支含有5ml 3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发酵管中,做好标记,各加入10ml水样,混匀后,37℃培养24h,24h 未产气的继续培养至48h。
4.平板分离
将24h培养后产酸产气和48h培养后产酸产气的发酵管,分别划线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再于37℃下培养18-24h,将符合下列特征菌落:深紫黑色,有金属光泽;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淡紫红色,中心颜色较深,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5.复发酵试验
经涂片、染色、镜检,如果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则挑取该菌落的另一部分,重新接种于普通浓度的乳糖蛋白胨发酵管中,每管可接种来自同一发酵管的同类型菌落1-3个,37℃培养24h,实验结果若产酸又产气,即证实有大肠杆菌群存在。
证实有大肠杆菌群存在后,再根据初发酵实验的阳性管数查表,即得总大肠杆菌群。
五、注意事项
1.当接种量超过一毫升时,一般采用多倍浓度培养液。
如配制3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液50ml,加入100ml水样后,总体积为150ml,培养液恢复到正常浓度。
2.做好标记。
3.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初发酵
(注:1-2为三角瓶,100ml水样;3-12为试管,10ml水样)
3.复发酵:7号菌群复发酵结果:产酸又产气,最终确定为大肠杆菌菌群阳性结果。
4.结果分析:
100ml水样的阳性管数:0,10ml水样的阳性管数:1。
根据总大肠菌群检数表,查得每升水样中总大肠菌群为3,符合我国饮用水标准。
(每升水中总大肠菌群≤1000)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