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科版)】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75 KB
- 文档页数:3
第6课时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目标】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展研究微小的生物的兴趣。
3.认识到观察工具的进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教学重难点】1.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显微镜、观察用的草履虫(或其他微小生物)的培养液、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纤维、吸水纸、镊子、学习单。
教师演示器材:常见水中微小的生物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然后出示教科书中的自然水域——池塘图片,提问:“池塘里有我们看得见的水、淤泥、石头等,还有许多微小的生物,你见过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用显微镜探究水中微小生物的兴趣。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
在水中,就有不少微小的生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素材。
一种方法是到池塘、溪沟、鱼缸的水中直接采集,这些场所生活着大量微小的生物;一种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培养水中微小的生物。
1.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2.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水中微小的生物装片制作完成后,学生就可以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了,要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好习惯,并对照资料识别常见的微小生物名称,了解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我们观察到了几种微小的生物,它们是什么样的?2.我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
教学难点:
观察和鉴定不同种类的水中微生物。
教学内容:
1.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
教学过程:
1.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1)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介绍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加深对水中微生物的认识。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
1)教师讲解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2)教师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将取到的水样制作成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
3)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观察结果,鉴别不同种类的水中微生物。
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答或实验结果的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汇总课堂内容,加深对水中微生物的认识。
教学后记:
水中微生物这个课题比较新颖和有趣,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前准备,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微小生物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对微小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他们对微小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观察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特点和生活环境,了解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微小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特点和生活环境,了解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生物,了解其特点和生活环境。
2.记录法:学生将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特点和生活环境进行记录,提高观察能力。
3.分析法:学生通过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水样、微小生物标本等。
2.学具:记录本、彩笔、放大镜等。
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演示如何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微小生物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对比观察微小生物的特点。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观察和记录水中微小生物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难点:观察和记录水中微小生物的行为。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行为,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特点。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水样、显微镜观察卡片等。
2.教学资源: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水中微小生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水中微小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行为,并记录在显微镜观察卡片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学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观察和实验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可能还是第一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教会他们观察和描述微小生物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
2.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并描述其特征。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带好显微镜,准备好观察的水样和微小生物样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水中微小生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提供的微小生物样本。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看到的微小生物特征。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6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微小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探究水中微小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水中微小生物产生兴趣,增强对生物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2.难点:学生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和实物,了解其特点和习性。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slides、实验材料等。
2.课件: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中都有哪些微小的生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习性?”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设计(新版)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如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水质检测等,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但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微的结构和现象难以观察和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相对较少,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加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2.难点:对水中微小生物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以及对实验操作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显微镜 slides of water microorganisms、教学课件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微小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水中微小生物的显微镜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微小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了解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显微镜也有初步的认识。
但水中微小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特点,以及生态作用,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观察、了解和总结。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了解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了解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水样、微小生物样本、教学PPT等。
2.学具:显微镜、水样、微小生物样本、观察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微小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显微镜的使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提供的微小生物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互相交流,加深对微小生物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这些生物。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小生物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