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与茹志鹃的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278.00 KB
- 文档页数:22
音の推荐: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脉(1917-2004)-各流派思潮代表作:引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目录《狂人日记》鲁迅启蒙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1918年5月)《两个家庭》冰心问题小说短篇,冰心的第一篇小说。
(1919.9)《超人》冰心短篇,“问题小说”以及冰心早期的代表作。
(1921)《沉沦》郁达夫自叙传小说这是开创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文风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后附录作家简介及作品分析。
(1921)《或人的悲哀》庐隐二十年代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1921)《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张扬女性个性主义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的表达令今天的人也为之惊讶。
《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作者的代表作,描写军阀战乱之中知识分子的窘状。
1924,11.引用:《二十年代诗歌选》胡适冯乃超李金发梁宗岱刘延陵穆木天沈尹默汪静之王独清刘半农刘大白俞平伯第二个十年(1928~1937)《热情之骨》刘呐鸥“新感觉派”(心理分析小说,海派)代表短篇作之一,1928年12.《为奴隶的母亲》柔石中篇小说,一部曾使罗曼.罗兰深深感动的杰作。
(1930.1)《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新感觉派”另一部短篇代表作,1932年。
《猫城记》老舍一部几乎获得诺贝尔奖的社会幻想长篇小说,历史上毁誉参半。
(1932)《送报夫》杨逵反应日据时期人民苦难的代表作,1932年。
《没有祖国的孩子》舒群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祖国被侵占后人民的痛苦。
1933年.《生与死》白朗东北作家群的另一部代表作,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老妈妈形象。
《家》巴金展现封建家族的优秀之作,觉新的形象尤其出色。
1933年。
《雷雨》曹禺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经典的作品,1933年。
《离婚》老舍市民题材的中篇小说。
(1933)《山峡中》艾芜写于1933年冬,是艾芜早期以西南边地为题材的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代表作。
《边城》沈从文中篇小说,作者构划“湘西世界”的代表作,1934。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专题03 现代小说二十年后[美]欧·亨利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
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
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
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
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
”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
火柴光一亮。
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
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
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
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
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
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
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
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
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
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
”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
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
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
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
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不会。
”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
青春与爱情的交响——《洼地上的“战役”》赏析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
后收入作家的小说散文集《初雪》。
是一篇以抗美援朝题材,热情讴歌中超人深厚友谊的优秀作品。
由于作品选取了一个最容易引起非议的生活侧面,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一个朝鲜姑娘间朦胧的爱情,在作品发表后引起强列的反响,也有人对其进行批判。
不久,因受胡风牵连,作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小说自然也受到严厉的批判。
“文革”后,小说被收入小说集《重放的鲜花》之中。
作品分析:《洼地上的“战役”》虽然经历岁月沧桑的考验,但仍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值得一读的佳作。
小说的大胆地涉及了战争中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爱情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古往今来的爱情,这奇妙的感情有时是可以逾越国籍、种族、肤色以及年龄差异等等制限的。
关键在于作者怎样去处理。
路翎的处理是正确的。
内容与主题志愿军侦查员们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
朝鲜姑娘金圣姬一家人因为中国志愿军的军风(国际主义精神、助民为乐等等)而对他们十分好感;年轻、单纯的姑娘又由好感而萌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爱慕遐想之情。
这种特殊、微妙的感情,被班长王顺察觉到了。
对这种特殊际遇中产生的爱情之芽,你总不能说它是邪恶,你很难去苛责它,尤其是对是位老百姓、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未泯的少女!王顺发现王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他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根本没有爱恋异国少女的想法。
于是,班长引导王应洪,一方面要珍惜姑娘的爱情,一方面也要严格准守纪律。
王应洪是个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的青年,他不无痛苦但又是自觉地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一次,王应洪在金圣姬为自己洗过的军装衣袋里,发现姑娘赠送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把事情报告了班长,并生硬地将袜套还给对方。
在执行任务时,他又在衣袋里发现了那双袜套,还有一条绣花手帕。
在战斗的间歇中,他把这件事向班长作了汇报;班长告诉他战斗结束,再还给对方。
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敌人的巡逻队,为掩护战友,王应洪牺牲了。
青春与爱情的交响——《洼地上的“战役”》赏析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
后收入作家的小说散文集《初雪》。
是一篇以抗美援朝题材,热情讴歌中超人深厚友谊的优秀作品。
由于作品选取了一个最容易引起非议的生活侧面,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一个朝鲜姑娘间朦胧的爱情,在作品发表后引起强列的反响,也有人对其进行批判。
不久,因受胡风牵连,作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小说自然也受到严厉的批判。
“文革”后,小说被收入小说集《重放的鲜花》之中。
作品分析:《洼地上的“战役”》虽然经历岁月沧桑的考验,但仍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值得一读的佳作。
小说的大胆地涉及了战争中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爱情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古往今来的爱情,这奇妙的感情有时是可以逾越国籍、种族、肤色以及年龄差异等等制限的。
关键在于作者怎样去处理。
路翎的处理是正确的。
内容与主题志愿军侦查员们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
朝鲜姑娘金圣姬一家人因为中国志愿军的军风(国际主义精神、助民为乐等等)而对他们十分好感;年轻、单纯的姑娘又由好感而萌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爱慕遐想之情。
这种特殊、微妙的感情,被班长王顺察觉到了。
对这种特殊际遇中产生的爱情之芽,你总不能说它是邪恶,你很难去苛责它,尤其是对是位老百姓、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未泯的少女!王顺发现王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他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根本没有爱恋异国少女的想法。
于是,班长引导王应洪,一方面要珍惜姑娘的爱情,一方面也要严格准守纪律。
王应洪是个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的青年,他不无痛苦但又是自觉地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一次,王应洪在金圣姬为自己洗过的军装衣袋里,发现姑娘赠送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把事情报告了班长,并生硬地将袜套还给对方。
在执行任务时,他又在衣袋里发现了那双袜套,还有一条绣花手帕。
在战斗的间歇中,他把这件事向班长作了汇报;班长告诉他战斗结束,再还给对方。
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敌人的巡逻队,为掩护战友,王应洪牺牲了。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现代小说》及例题解析二十年后[美]欧·亨利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
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
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
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
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
”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
火柴光一亮。
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
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
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
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
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
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
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
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
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
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
”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
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
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
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
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不会。
文学答案一、填空题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_班主任》),小说塑造了(谢惠敏)和(宋宝琦)两个被极“左”路线伤害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批判和忧患意识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其作者刘心武因此被称为“伤痕文学之父”。
2.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成为“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1985年4月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拉开了文学寻根运动的大幕。
3.写出两位“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
4.在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中,善于捕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体验的诗人是(顾城);而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的诗人是(舒婷);从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斗争角度审视和重新体认现实,呈现出一种史诗意识的诗人是(杨炼)。
5.1987年方方的小说(《风景》)描写住在汉口河南棚子一个13平方米板壁屋子里一家的野蛮窘困的生活;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描写工人印家厚一天忙碌平淡的生活,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6._邓友梅_____的《在悬崖上》大胆冲破题材的禁区,但最后仍回到了“浪子回头”的陈旧套路中。
7.王琦瑶是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主人公。
8.曾引起过较大争议的小说《废都》是____贾平凹______创作的。
9.河北“三驾马车”:和申__________、_谈歌_________、关仁山__________。
10.五卷本的《随想录》的作者是__巴金____________。
11.王安忆的“三恋”指的是__《荒山之恋》_________ 、小城之恋__和___锦绣谷之恋________。
12.丙崽是小说__《爸爸爸》_________中的人物。
13.传统戏曲《十五贯》所属的剧种是___昆曲___________。
14.秦牧的随笔、文艺评论著作是_《艺海拾贝》____________。
15.《沉重的翅膀》的作者是张洁;《心灵史》的作者是张承志。
以茹志鹃《路标》为例茹志鹃的《路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它可以看到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与迷茫。
本文将以茹志鹃的《路标》为例,探讨人生迷茫与自我寻找的意义。
茹志鹃在《路标》中通过讲述主人公李云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被迷茫束缚的人如何逐渐找到生活的意义。
李云在大学毕业后面临了职业选择的困惑,他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条路前进。
在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很多人都会经历类似的困惑。
茹志鹃用李云的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的路标。
迷茫时,有些人选择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我。
在小说中,李云选择了远赴西部小山村的乡村支教,这是他自我寻找的方式之一。
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李云开始从接触农民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别人的命运,从而感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茹志鹃通过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可以通过影响他人而得到实现。
另一方面,茹志鹃也揭示了个人迷茫中的坎坷和痛苦。
李云在乡村支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他面临着贫困、偏见、精神压力等问题。
茹志鹃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困境,引起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通过揭示这些痛苦和困境,茹志鹃希望唤醒读者对人性的反思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路标》也告诉我们,人生迷茫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它是人生成长与进步的动力。
李云在迷茫中不断学习和思考,通过经历各种困境和挫折来锤炼自己。
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追求。
茹志鹃给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迷茫和困惑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它们,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就能够走出迷茫,找到自己的路标。
通过茹志鹃的《路标》,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并不可怕,它是人生进步的机遇。
无论是寻找内心的平静还是改变他人命运,我们都可以通过经历迷茫来找到人生的意义。
茹志鹃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起来,《路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探讨了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自我寻找的意义。
茹志鹃《路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
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
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
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
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
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
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
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
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
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
”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
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
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
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
伍原赶紧趴下。
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
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
洼地上的战役《洼地上的战役》是路翎的小说。
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
后收入作家的小说散文集《初雪》。
《洼地上的战役》是一篇以抗美援朝题材,热情讴歌中超人深厚友谊的优秀作品。
由于作品选取了一个最容易引起非议的生活侧面,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一个朝鲜姑娘间朦胧的爱情,在作品发表后引起强列的反响,也有人对其进行批判。
不久,因受胡风牵连,作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小说自然也受到严厉的批判。
“文革”后,小说被收入小说集《重放的鲜花》之中。
《洼地上的“战役”》虽然经历岁月沧桑的考验,但仍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值得一读的佳作。
小说的大胆地涉及了战争中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爱情问题。
志愿军侦查员们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
朝鲜姑娘金圣姬一家人因为中国志愿军的军风(国际主义精神、助民为乐等等)而对他们十分好感;年轻、单纯的姑娘又由好感而萌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爱慕遐想之情。
这种特殊、微妙的感情,被班长王顺察觉到了。
对这种特殊际遇中产生的爱情之芽,你总不能说它是邪恶,你很难去苛责它,尤其是对是位老百姓、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未泯的少女!王顺发现王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他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根本没有爱恋异国少女的想法。
于是,班长引导王应洪,一方面要珍惜姑娘的爱情,一方面也要严格准守纪律。
王应洪是个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的青年,他不无痛苦但又是自觉地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一次,王应洪在金圣姬为自己洗过的军装衣袋里,发现姑娘赠送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把事情报告了班长,并生硬地将袜套还给对方。
在执行任务时,他又在衣袋里发现了那双袜套,还有一条绣花手帕。
在战斗的间歇中,他把这件事向班长作了汇报;班长告诉他战斗结束,再还给对方。
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敌人的巡逻队,为掩护战友,王应洪牺牲了。
王顺将染着烈士鲜血的手帕和王应洪的一张照片交给了金圣姬。
最后朝鲜姑娘金圣姬在勇敢面对可爱的战士牺牲之时,感情也变得成熟、庄严而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