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小说美感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5.72 KB
- 文档页数:5
40路翎成长主题小说的艺术风格——以《战士的心》、《洼地上的“战役”》为例李亚诺 沈阳师范大学摘要:《战士的心》与《洼地上的“战役”》作为路翎抗美援朝题材的代表作,不仅再现了战争中的流血牺牲和人性冲突,而且已初具成长小说的一些艺术风格。
从路翎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于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着文学创作的主动性。
关键词:路翎;成长主题小说;叙事模式;形象塑造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前人已作出众多经典的解说。
我们可以总结为一类描写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在经历成长的挫折和遭遇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并由教育者指导,最后建立起自己的人生哲学,实现自我价值的小说题材。
而路翎的这两篇只能说是具有“成长小说”特点的成长主题小说,讲述青年战士在战争中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根据前人对成长小说的分析,笔者从中概括出以下几个艺术特点,即路翎成长主题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叙事模式:“双线”并进成长小说在叙事上常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贯穿文本。
一条线索是人物行动的外部表现:失误(犯错)—阻碍—成长;另一条是人物心理的内部建构:激情—动摇—幻灭—追求。
与此同时,这种叙事模式又是由一个个叙事单元拼接而成,每一个事件序列的节点处就是一次成长转变,这些共同构成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在《战士的心》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一班的新战士张福林因为第一次参与战争就拉响了照明雷,结果我军暴露目标,打乱了作战计划;之后又由于慌张未瞄准敌人射击被班长责备。
反观他的战友,为全排拉响爆破筒,打开了进攻的道路,再与自己的战时表现相比,张福林感到羞愧与自责。
与此同时,在班长的喊声下,对战争产生了紧张和恐惧的情绪,觉得自己辜负了班长的期望。
最后得知战友和老战士吕得玉的牺牲后,张福林重新进行战斗获得班长的信任,完成了任务。
《洼地的战役》中有一段不能实现的爱情与军队纪律的矛盾横亘在主人公的成长道路中。
十九岁的年轻战士王应洪一直渴望与班长一起建功立业,后来遇到朝鲜姑娘金圣姬的求爱,他为了尊重纪律而选择忽略这段感情。
疯狂躁动:路翎四十年代小说的外在审美特征
霍巧莲
【期刊名称】《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1)003
【摘要】路翎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人物、环境和叙述上都鲜明地呈现出疯狂躁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风貌,伴随着作者的创作激情深深地内化在文本的有机整体中,争谐地应和着文本的情感节奏和情感基调,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种标新立异的审芙风格,揭示了富有时代深度的理性主题.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霍巧莲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从鲁迅小说创作范式看路翎小说创作特征 [J], 胡勇
2.疯狂与悲壮的交错盘结--路翎笔下人物浅析 [J], 杜云南;熊沛军
3.试论舞蹈艺术的外在与内在审美特征 [J], 邢煜杨
4.论路翎小说主人公的“疯狂” [J], 王志祯
5.路翎的文学世界与疯狂主题 [J], 金彦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翎小说美学风格刍议唐明明【期刊名称】《开封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6)003【摘要】As the key figure of "July School Writers" , Lu Lingg creation shows his unique in the 1940s. While the acuteness and het erogeneity in his novels are rebuked by many critics, his novels also receive wide attention. During his creation, Lu Ling digs the " cra zy" aesthetic trait which is the special existence compared with his senior writers and his peer writers.%作为七月派主将的路翎,其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独树一帜。
小说中呈现出的尖锐性和异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也包括众多评论家的指责。
路翎在创作中开掘出了“疯狂”等关学特质。
无论是与他的前辈作家还是同辈作家相比,路翎的写作都是一个独异的存在。
【总页数】3页(P39-40,43)【作者】唐明明【作者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相关文献】1.从鲁迅小说创作范式看路翎小说创作特征 [J], 胡勇2.“文章体”小说与文章化小说美学风格的崛起 [J], 张永葳3.个人主义视野中的路翎小说创作研究 [J], 唐明明4."另一幅笔墨"——路翎短篇小说论 [J], 周荣5.“另一幅笔墨”--路翎短篇小说论 [J], 周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发布时间:2021-04-08T12:06:16.9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作者:朴璐[导读] 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朴璐延边大学吉林省延吉市 133002摘要: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在人物刻画背后的反抗之后的生存意蕴。
关键词:奴役反抗生存路翎是年代文坛上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奴役和反抗可以说是路翎小说创作的核心和主题。
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出来的反抗精神也同样成为路翎小说揭露人民奴性的一剂良药,在反抗背后是带给人们深刻的生存意蕴。
一.奴役与反抗的文本呈现(一)人物塑造1.开始觉醒,敢于抗争的农民形象路翎的小说中,启蒙思想一直是他创作的中心,他也是想通过作品中产生对人们的启蒙作用。
然而要对人民进行启蒙,首先要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
而这种力量,在农民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饥饿的郭素娥》和《燃烧的荒地》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以农民为主角的作品。
路翎在作品中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进而开始反抗种种不公平的待遇。
路翎对于原始强力有着自己的见解:“人民的原始的强力是什么?它就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然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解放的即阶级觉醒的初生的带血的形态,它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
郭素娥是一个有着自身想法,个性独立的,敢于反抗的农民形象。
被父亲抛弃的郭素娥,选择流浪,但之后被烟鬼刘寿春收留之后,不仅仅在生活物质上没有领郭素娥吃过一顿饱饭,在精神上她也饱受饥饿着,张振山给予了她物质上的保障,他想要和她远走高飞,她相信他能带给她更好的生活,然而张振山并不是那样的可靠,他对于郭素娥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望罢了。
路翎小说的“异质性”——无法规避的传统邢彩霞【摘要】In 1940s,Lu Ling was confronted with abundant traditions.Lu Ling's heterogeneity was showed that his works echoed but were somewhat alienated from the mainstream,and that he created a narrow strip between approach and alienation.The"being in it,but not belonging to it" was the marked characteristic of Lu Ling and his creations,and thus was considered as heterogeneity by the mainstream.%在20世纪40年代,路翎面对的是十分丰富的"传统"。
对主流的靠拢与疏离构成了他创作的狭小地带。
这种"在,而不属"是路翎及其创作的显著特点,从而被主流指认为"异质"。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5【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路翎;异质性;现实主义传统;左翼文学传统;真实性原则【作者】邢彩霞【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沧州06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福柯说“文学”的成立在西洋不过是19世纪后期的事情。
“文学”的规范化则大概与民族国家的确立相关联,这种规范化是对18世纪英国小说所显示的那种多样性的一种压抑[1]。
任何一个作家在其发展的历史语境中都要面对“传统”,路翎所要面对的传统是非常丰富的,既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以鲁迅为首的“启蒙”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同时也有发端于20年代末在三四十年代逐渐成为主流的“左翼”文学传统。
论路翎小说人物境遇的原始生命力书写田德芳;马帅【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6【摘要】The primitive vitality is an original desire to pursue a reasonable existence. Due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a and the feudal moral constraints, not much original vitality of the works Chinese in ancient literature. Since modern time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show the original vitality of the works more and more, Lu Ling is one of the typical writers. In the primitive vitality writing in Lu luing'novels into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first is the life of abnormal situation, person to the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lack of the resulting physiological desire and mental desires; second is not beyond morality,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figures across the moral boundaries, but can't complete transcendence of moral; the last is the inevitable traged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writing of the primitive vitality and aesthetic color of both tragedies, have far-reaching realistic meanings.%原始生命力是人追求合理存在的一种原始的本初欲望.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原始生命力的作品并不多.近代以来,受社会形势和西方文化影响,表现原始生命力的作品日渐增多,路翎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作家.综观路翎小说中原始生命力书写呈现为三大特征:首先是生命异常的境遇,指人物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理欲求和心理欲求的缺失;其次是无法超越的道德,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人物跨越了道德的界限,却无法完成对道德的超越;最后是不可避免的悲剧.这种基于时代特征对原始生命力的书写,既有悲剧的美学色彩,又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总页数】4页(P92-95)【作者】田德芳;马帅【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西安 710100;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西安7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相关文献】1.高贵的心和原始的力——论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J], 高阿蕊2.论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 [J], 张静3.论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精神 [J], 吕新4.论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精神 [J], 吕新5.人民原始的强力与流浪者的漂泊情怀——论路翎小说中人物的灵魂世界 [J], 黄科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8卷 第2期Vol118 No12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2002年6月 J un12002生命原始强力的孤独呼喊———简论路翎小说贾智娴(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路翎始终以“个性解放”,寻求群体革命与个体解放为创作主旨,体现了一名纯粹现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
文章从路翎小说的“生命原始强力”、“流浪意识”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的问题简论路翎小说。
关键词:路翎;个性解放;生命原始强力;流浪意识中图分类号: I20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416(2002)02-0008-04 路翎作为40年代“七月派”小说家中的一员,因为他本身以及“七月派”整个流派的独特性而在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显得高贵而孤独。
然而路翎小说所带来的思想以及视觉上的震撼都是难以忽视的。
40年代路翎在同时期大量的表现知识分子无情忏悔“个性意识”的作品出现的情况下仍试图在群体革命与个体解放之间探求协调统一的路径。
他始终以五四精神烛照自己的创作道路,始终以五四“人的解放”为创作主题,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一个纯粹知识分子对五四精神的执着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
本文试图从“生命底原始强力”与“流浪意识”的关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的问题上走进路翎的小说世界。
一路翎在解释《饥饿的郭素蛾》时说过的一句话“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的,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可以当作我们解读路翎小说世界的一把钥匙。
1948年路翎曾发表题为《论文艺创作几个基本问题》的长篇论文,文中曾对“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解放”作过阐释和界定:“‘人民底原始强力’是什么?它就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发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解放’的那阶级觉醒的初生带血的形态,它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个性解放’,也就是社会斗争,不然,这受着封建束缚的个性如何解放呢?而且这是一场切合一切方面的行动和斗争,一场切合一切方面的反封建反堕落的阶级斗争,个性解放,是从封建的诸关系下解放出来的意思。
路翎小说:一个扰动了的精神世界
黄科安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1)1
【摘要】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特别重视作家直逼人物灵魂深处的笔触,而不是令人厌倦的思想表象的描述."绝不循规蹈矩",正是路翎做人和创作表现出来的根本特色,这是区别于一般作家才智的关键之处.路翎在文学创作上,有幸得到精神导师胡风的呵护和引导.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在路翎的小说创作中证实了自己的可行性和重要的实践价值.但是,更应该看到,路翎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胡风倡导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结合,更是一种灵与肉的融合.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黄科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425
【相关文献】
1.从鲁迅小说创作范式看路翎小说创作特征 [J], 胡勇
2.同一个人间,另一个精神世界
——观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笼中鸟》有感 [J], 赵佳琳
3.同一个人间,另一个精神世界——观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笼中鸟》有感 [J], 赵佳琳
4."另一幅笔墨"
——路翎短篇小说论 [J], 周荣
5.路翎长篇小说人物的主观精神世界 [J], 陈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号:**********姓名:***联系电话:151****6367电子邮件:*****************学院: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苦难中的生命抗争——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学科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申请人姓名:郭德亮导师姓名:吕周聚教授论文提交时间: 2011年6月10日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I)引言 (1)第一章原始生命强力 (3)第一节强烈的生存追求 (4)第二节绝望的反抗精神 (9)第二章死亡风景中折射的生命意识 (13)第一节下层人民的被动死亡 (14)第二节知识分子的主动赴死 (16)第三章生命意识的重构:政治与生命 (20)第一节探索与坚持 (21)第二节硝烟里的歌声与后方的“炮火” (26)第四章沉重的生命 (32)第一节蝇营狗苟者的卑劣灵魂 (33)第二节精神奴役创伤 (35)结语 (40)注释 (43)参考文献 (47)致谢 (5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51)苦难中的生命抗争——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中文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路翎作为七月派小说的中坚力量,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以对原始生命强力的阐释和对人民内心活动的深入挖掘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灵魂,作品中内蕴着一股冲劲,有着浓烈的主观色彩,对国民性的剖析深入透彻,在文坛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生命存在和生命尊严的极度关切,内蕴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生活的最高真实,作品对人物生命历程的阐释处处彰显着尼采超人强力意志的影子,与同时代其它关注人民生存的作品迥然不同,显出自己的特异性。
本文主要从生命意识角度结合具体文本对路翎四十年代和建国初期的小说作品进行研究,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原始生命强力。
生存需求作为人的最基本需求,是从事其它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路翎作品着重表现普通大众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选择,或选择忍受,或选择抗争……为了生存而不懈奋斗,激发出自身内部的激烈的原始生命强力。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路翎小说的悲剧意识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100401/Search/Index.aspx/Thesecondchapter,theconstructionwaysofthetragicconsciousnessinLuLing’Snovels,discussesfromthreeaspects.Themainfeatureoftragedyisconflict.LuLingconstructedthetragicconsciousnessinhisnovelsfromtheconflictinsocialenvironment,theconflictinthefamily,andtheconflictinpersonalfeelings.Thefirsttwopartsarethecharacteroftheexternalenvironment,andthelastisthecharacterofthespiritualenvironmentwhichismoreimportant.Therefore.LuLing’Snovelsalmostcoveredantheconflictsofthesurvivalstateofthecharacter.Thethirdchapter,theoriginofLuLing’Stragicconsciousness,mainlyexploresfromLuLing’Spersonalexperienceandpersonalityfactor,andfromtheinfluenceofthetragedycultureofbothChinaandtheforeigncountries.Thesocialunrest,thedeathofhisownfatherininfancy,thedropoutasateenagerandthetragicfateasayoungmanraisedLuLing’Stragicconsciousness.AndthetragicconsciousnessinthecultureofbothChinaandtheforeigncountriesdeeplyinfluencedLuLing,constructinghisuniqueculturalpsychology.Thefourthchapter,thevaluationofthetragicconsciousnessinLuLing’Snovels,mainlyexploresthroughthecomparisonoftheverticalandhorizontaldirections-tohighlighttheuniquetragicconsciousnessinLuLing’Snovels.Throughthecomparisonwithotherwriters,LuLing’Suniquethinkingofmodemintellectuals,excavatingthesocialgrassrootspeople’Soriginalstrengthandtheuniquepsychologicaldescriptioncarlbedemonstrated.LuLinginheritedanddevelopedthe“MayFourth’’writers’tragicconsciousness,suchasLuXun,andhealsowasanoutstandingwriterinhiscontemporaries,evenmoreintheworldliterature,inaddition,heprovidedawritingofthetragicconsciousnessparadigmforthewritersinnewperiod.ButLuLing’Screationhadobviousdefects:figureprofiling,figuredistortion,drylanguageandSOon.Keywords:LuLingTragedyTragicconsciousness/婚恋网站/BestVipMember.aspx/墨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义,其目的是积极寻求解脱的勇气,而不是消极地陷入悲观或绝望的境地默默忍受,但王国维积极寻求解脱的出路还是灭绝人的生活欲望,本质上还是避世心理。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疯狂与悲壮的精神历程——论路翎小说的复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401摘要本文试图以复调和疯狂理论解读路翎文本,通过对作者以及作品的研习熟读,把握路翎文本的独特意蕴。
并且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试图分析他们二者间的同和异,总结出路翎小说的独特性。
“引言”主要阐明路翎为什么要进行创作,即他创作的企图。
路翎在创作中企图挖掘人民的原始强力,抵牾灵魂深处的精神奴役;而这需要拓进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互相对抗、互相矛盾的思想冲突——即“复调思想”。
第一部分:“疯狂的精神之旅”。
主要阐述路翎主人公疯狂的精神世界。
疯狂是路翎笔下人物的主要特征,疯狂也是复调小说的重要特色。
路翎的主人公几乎都经历着从疯狂到死亡的命运,因为他们在苦苦寻求未来的道路上,内心世界里都背负着矛盾的思想格斗,复调是导致人物疯狂的基础。
通过对郭素娥、罗大斗、蒋纯祖、蒋蔚祖等人的疯狂进行具体分析,其中,有与鲁迅笔下人物的比较分析,以此论述路翎叙事的独特性。
第二部分:“疯狂的叙述”。
主要阐述路翎的叙事策略:坚持心理描写;侧重于人物的自我意识,展示人物的内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未完成性;语言的欧化。
路翎运用“疯狂的叙述”的方式,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物“疯狂的精神旅程”,这构成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对话抑或对位”。
这部分阐述路翎小说的复调构成特征。
复调是鲁迅和路翎小说的共同特色,通过与鲁迅小说的对照,总结出路翎小说复调特征:~方面注重挖掘人物灵魂里疯狂的精神冲突,另一方面人物灵魂里的精神冲突采用人物自审自辩地疯狂叙述加以表现,这两个方面互相紧密联系,共同构成路翎小说的复调。
关键词:复调;疯狂;对话AbstractThisthesistriestostudyLuLing’snovelswithpoly—phonicandcrarytheories.Throughthestudyoftheauthorandworks,thespecialcontentthatholdtheLuling’sworks.ByreadingLuling’sworksagainstLuxun’s,trytoanalyzethehomologyanddifferecebetweenthemtwo,tallyupthespecialDfLuling’snovels.”Introduction”primarilyclarifieswhyLulingproceedtheartistic,namelytheschemeofhisartistic.Lulingattemptstoexcavatepeople’sstrongdintinprimitiveinartistic,res主stingthespiritofthedeepplaceinsoulenslaves:Butthisdemandenteringtheheartworldoftheperson,demonstratingperson’sheartworldofmutualresistandtheself—contradictorythoughtconflicts——n鲫ely坩p01yphonicthought’.”Thetripofthecraryspirit”:partoneofthethesis.Expatiatethecraryofthesoul哟rldinLuling’scharacters.ThemadnessisaLuling’sstyleofwri‘tingpersonmaincharacteristic,madnesstooistheimportantfeaturesofLuling’sp01yphonicnovels.Charactersexperiencealmostfromthemadnessdestinytodeath,becausetheyallcarryonthebackinbitterandbitterlyPursuingfutureroad1astly,heartworldtheself—contradictthoughtengagesinfisticuffs,p01yphoneisareasonforperson加adness.ThroughconcretinganalysisGuo—sue,Luo—dadou,jiang—weizu,jiang—chunzu,aIrIongthem,havewiththemoreanalyzingoftheLuxun’sstyleofwritingperson,treatisethespecialofLuling’srecount.”Crarydescription”:parttwoofthethesis..ExpatiateprimarilythestrategyofLulingrecount:工nsistingthementalstatedescribes:Layemphasisintheegoconsciousnessofthenperson,displaytheinternaldialogueoftheperson:Theunfinishedoftheperformancepersonpersonality:Europeanizephoneticly.The“crarydescription”ofLuling’sapplicationway,isbecausehewanttoexpresstheperson”craryspirititinerary”,thiscomposesthebasiccharacteristicofpolyDh—onicnovels.”Dialogueorcontradiction”:partthreeofthethesis.ThispartexpatiatesthecoⅢposingcharacteristicofLuling’spolyphone.Itisp01yphonethatcomposesthecommonsDecialfeaturesofbothLuxun’sandLuling’sworks,sothroughchec—kingagainstⅣithLuxun’spolyphone,tl工yupthecharacteri—sticofLuling’sp01yphonicnovels:Ononehand,makeapointofexcaVatingpersonsoultoconflictsinthecraryspirit,ontheotherhand,thepersonspiritinthesoulconflictswastakenintotheperformancebyamadnessdescriptionofself—reviewandself—argue,thesetwoaspectsmutualclosecontact.commoncomposingtheLuling’spolyphone.Keywords:polyphone:madness:dialogueIII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她对生活和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所以在刘寿春剥夺了她的生活和爱情后,她便火山爆发式的接受张振山作为情夫。
路翎小说美感论文
摘要:《财主底儿女们》描写的是从传统壁垒中突围的知识青年搏击的内心冲突和灵魂悲剧。
主人公蒋纯祖作为时代知识青年,在突围之中以个人英雄主义行事,脱离集体和底层的群众百姓,最终在苦难重重、鲜血淋淋的心理路程中走向人生尽头,灵魂不得安放的人生折磨跃然纸上。
作者如泣如诉地从人物心理现实主义角度展示了他笔下人物的灵魂血淋淋的悲剧,深恶痛绝的鞭挞了旧社会对人的残酷迫害。
一、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之美
路翎的小说不独描绘出人物的物质贫困,更在意于对人物精神苦难的揭示。
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形成了路翎笔下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路程。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极对立的思想冲突,路翎《罗大斗的一生》,罗大斗仇恨着现实,家庭的富裕是被现实生活打倒的,但作为社会中一个卑劣渺小的弱者,他又以忠实的狗一般讨好周围的人,希冀得到他人的眷顾和恩赐,所以他既仇恨现实又膜拜现实,他既狂妄自大又软弱无能。
《契约》中张和生对邵桂英的态度也是两极交战的变态心理,面对邵桂英逼迫还钱,张和生既害怕又感动,愈是凌辱他、嫉妒他,他愈是感动。
其次人物心理状态的跳跃与变化。
路翎主张文学作品要无拘无束地写出精神现象的全部复杂性。
《英雄的舞蹈》中鸦片鬼张小赖在最后一次说书中经历的跳跃的心理变化,蕴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最后人物潜意识的挖掘。
《王老太婆和她底小猪》的潜意识描写,实质上是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
追求,但是冷酷的社会和人情却吞没了她,只能在弥留之际出现幻想来籍慰此生,《王兴发夫妇》也展现潜意识描写,在这些人物的幻觉中方才表露了他们内心迫切的愿望,也显示出现实社会的丑陋嘴脸和对人性的戕害。
二、生命之激越的流浪之美
路翎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下对人物心理历程的描绘,凸显了小说强大的美感。
路翎谈及《饥饿的郭素娥》时说到“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的女人,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着,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其实不仅是郭素娥这个形象,路翎笔下的人物有许多代表着作者意图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的精神旨归,而这些人物大多都处于流浪状态。
《蜗牛在荆棘上》秀姑作为农村少妇,挨了粗暴的丈夫的暴打后逃离了家庭。
《黑色的子孙之一》中金承德有湖南流入四川,何德银由外县进入重庆。
《饥饿的郭素娥》中张振山五岁就成流浪儿,辗转反侧地做着矿工,最后放火烧房离开了矿区去下一个地方,这些都是处于地域上的流浪。
更为关键的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反抗者精神上的流浪,他们不再在垂死的角落坐以待毙,而是萌发着自我意识和原始反抗,然而在精神上他们也是个流浪儿,他们是孤单的、不甘于屈服的但同时又是苦闷与无助、疯狂与拼搏交织的结合体。
他们是一种激越的流浪,是灵魂的漂泊,是一种不安分、不服输、不认命的疯狂搏击的精神状态。
路翎认为新文学“之要求于作家的是‘战斗的人生态度’、‘精神以及人民的新生’、‘战斗道德的高尚’,而这些正是‘现实主义底灵
魂’。
”所以路翎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作者主观拥入客观的姿态。
首先作者介入作品直接抒发心理感受,并对作品中人物进行个人评论。
在《罗大斗的一生》中,在文章开头作者便表明观点:对奴性人格的愤怒与控股,对社会黑暗的发指。
过于生硬的加入这段关于金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抑制不住强烈的主观性热情,冲动的介入了个人观点。
同时在《黑色的子孙之一》中矿工金承德时,作者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总是忍不住替他笔下的人物说话,这些都是作者个人情怀的展现,他常常与笔下人物一起欢乐、痛苦、挣扎、反抗、经受折磨。
其次作品显示出作家浓重的人道主义精神。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透视路翎作品,不难发现路翎一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又有意识的在小说故事及人物身上表现作者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作者对黑暗现实的鞭挞和控诉,对苦难人民的怜悯同情透过笔锋深刻细腻的展露出来。
《棺材》中李嫂作为一个贫困的农民形象,她的精神支柱在一系列的苦难中崩塌了,最后和另一个男人姘居惨遭王德全的驱逐,李嫂最终去哪了?她生活的怎么样?文中没有交代,这些话语的描写实质上深层意义上代表着作者对郭素娥命运的悲痛,相继而引发出对黎民疾苦的控诉与呐喊。
四、国民灵魂深处的悲剧之美
“把灵魂显示于人的艺术,是高的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路翎是探索灵魂思想的实践者。
路翎笔下,大量的描写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黑色的子孙之一》、《卸煤台下》和《饥饿的郭素娥》都描写的是矿区的生活,在这里人不被当做人,而是工具和奴隶看待,
人们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胁更何谈生活的希望呢?一片如同煤似的黑暗、污垢与不堪触目。
《两个流浪汉》中陈福安和张三光作为农民,生活的无奈将他们逼迫到以耍猴儿戏谋生,流浪的张三光迫于生计压力外出挣钱,已经多年未见他的妻儿。
这些情况的描写都是对人生漂泊没有希望的暗指,他们的人生没有希望与方向,浑浑噩噩的生活只为单纯存活,他们的人生价值被蔑视,痛苦、折磨渗透到了灵魂深处。
《饥饿的郭素娥》问世以后,邵荃麟评价道“这本书充满着一种那么强烈的生命力,叫出了多世纪来在旧传统磨难下底中国人的痛苦、苦闷与原始的反抗,而且也暗示了新的觉醒的最初的过程”。
《财主底儿女们》描写的是从传统壁垒中突围的知识青年搏击的内心冲突和灵魂悲剧。
主人公蒋纯祖作为时代知识青年,在突围之中以个人英雄主义行事,脱离集体和底层的群众百姓,最终在苦难重重、鲜血淋淋的心理路程中走向人生尽头,灵魂不得安放的人生折磨跃然纸上。
作者如泣如诉地从人物心理现实主义角度展示了他笔下人物的灵魂血淋淋的悲剧,深恶痛绝的鞭挞了旧社会对人的残酷迫害。
参考文献:
[1]路翎.路翎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238.
[2]路翎.财主底儿女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1.
[3]杨义.路翎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69—70.
[4]茅盾.人物的研究[J].小说月报,1982:71.
[5]谢慧英.路翎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4—55.。